第55頁
1976年3月25日,蒙哥馬利在倫敦病勢,終年89歲。
麥克阿瑟
(上)
內容簡介:麥克阿瑟,美國歷史上傑出的、也是頗有爭議的將領,他所受到的讚譽和非議都超過了其他美國將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耀眼的將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那樣平易近人,也不像巴頓那樣熱情豪放,更不像馬歇爾那樣公正無私。他的確是一個個性極其複雜而多彩的人。崇拜他的人認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人;批評他的人認為,他是個自高自大,徒有虛名的五星上將。
縱觀麥克阿瑟的一生,他確實不同於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一位將領。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中最年輕的准將,後來又成為美軍中最年輕的少將和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他是惟一一位參加過三次重要戰爭的美國將軍。同時,他也是對太平洋地區影響最深的美國人。
軍事評論界認為,麥克阿瑟的確取得過輝煌的成就,贏得過耀眼的榮譽。這些榮譽他當之無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來優良的品質,漸漸溶進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好出風頭、愛慕虛榮、喜歡頌揚的毛病。這些毛病帶給他的倔強個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計劃和設想得以強行通過,並獲得極大成功;而這反過來,更使他堅信自己的判斷力和正確性,更加重了他的這些毛病,以至於最後發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來,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成就了他的軍事奇蹟,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斷送了他的軍事生涯。
(全文)
麥克阿瑟一生說話無數,一生中最有號召力的話是:“我出來了,但是我將回來!”
為什麼這句話是最有號召力的話呢?這還要回到他軍事生涯最大的一次敗仗說起。1941年12月7號,太平洋戰爭爆發了,當時麥克阿瑟正在菲律賓任美軍總司令。他率領美軍在那裡頑強地抗擊日本軍隊激烈地進攻,但是仍然抵禦不住。麥克阿瑟拒絕羅斯福總統讓他撤離菲律賓的建議,他就找出父親留給他的科爾特45型手槍,他準備在關鍵時刻自殺,決心與菲律賓共存亡。
1942年2月8號,羅斯福總統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和他的妻子、兒子立即撤離菲律賓,2月22號、23號,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報,讓他撤離,並答應麥克阿瑟撤到澳大利亞之後,組建新的戰區讓他擔任總指揮,準備反攻。那麼,在接到羅斯福總統和當時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電報之後,這位鬥士哭了,掉淚了。他對自己的妻子說:“我生在陸軍,長在陸軍,一生習慣於服從命令,可是我這個命令是真的難以服從啊!”最後,他請求總統允許他在必要的時候撤離,羅斯福這時候才答應。那麼,1942年3月11號深夜,麥克阿瑟在陸軍部的一再催促下,這才攜帶妻子和兒子登上PT-41型漁雷快艇撤離了戰火紛飛的菲律賓,去澳大利亞接管西南戰區的指揮權。4月9號,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作戰的75000名美軍官兵向日軍投降。5月6號,在菲律賓哥黎希律島作戰的15000名美軍投降,日軍占領了菲律賓全境。
菲律賓戰役是麥克阿瑟從軍以來遭到的首次失敗,而且敗得是那麼慘!所以,他非常悲傷地講:“我沒有想到,美軍歷史上最龐大的一次繳械投降會發生在我的手裡!”那麼,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奇恥大辱!儘管他到了澳大利亞,他到澳大利亞之後接受到英雄般的歡迎——畢竟他在菲律賓頑強抗擊日軍那麼長時間,可是麥克阿瑟這個一向自負、高傲的將軍,在史詩般地、英雄般地歡迎他的人面前,他真的高興不起來。他對新聞記者講,他強調:“總統命令我衝破日本人的防線,從菲律賓撤離到澳大利亞,目的是讓我組織對日本人的反攻,主要目標是解放菲律賓。現在我出來了,但是我將會回來!”“我出來了,但我將會回來!”當時,美軍戰時新聞局認為,這句話好啊,因為美軍當時是最黑暗的時候,他連連敗退。這個時候麥克阿瑟說了這麼句話,美國戰時新聞局準備用這句話作秀,鼓舞人們抗戰的信心。
可是,卻建議麥克阿瑟將這句話改了,改成說我們將會回來。麥克阿瑟是堅決不同意,不,不是我們,而是我將回來。個性躍然於紙上!那麼,戰爭給人類帶來死亡與哀傷,而死亡與哀傷一旦注入人類的血液,往往發酵成力量和不屈。有時,人們經歷了失敗,換來的是刻骨銘心的感悟和堅定不移的決心。麥克阿瑟拒絕修改這句話,與其說是這位名將倔強而高傲,不如說這位名將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我個人認為,一位名將之所以有無窮的個人魅力,就在於他敢於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勝利的和失敗的一切負責任,這也就是他堅持說“我將會回來”,而不是“我們會回來”的原因之所在。
那麼,在此後的太平洋戰爭中,麥克阿瑟始終把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一切行為的座右銘,從巴布亞紐幾內亞到印度尼西亞,從印度尼西亞到菲律賓,為了這個“我將會回來”的使命,他在整個西南太平洋和日軍英勇奮戰。甚至,不惜和自己的同僚——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在爭奪主要方向上翻臉!不惜與羅斯福總統爭奪戰略優先權,要求羅斯福總統將美軍的戰略中心放在亞洲,而不是歐洲!所以,在他的感召下,這句話已經遠遠超出他個人的感情恩怨,成為所有在西南太平洋戰區作戰的美軍、英軍,以及被日軍占領的這些國家人民反抗日本侵略鬥爭的一個信念——“我將會回來”!
麥克阿瑟
(上)
內容簡介:麥克阿瑟,美國歷史上傑出的、也是頗有爭議的將領,他所受到的讚譽和非議都超過了其他美國將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耀眼的將星中,他既不像艾森豪那樣平易近人,也不像巴頓那樣熱情豪放,更不像馬歇爾那樣公正無私。他的確是一個個性極其複雜而多彩的人。崇拜他的人認為,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人;批評他的人認為,他是個自高自大,徒有虛名的五星上將。
縱觀麥克阿瑟的一生,他確實不同於美國歷史上任何其他一位將領。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中最年輕的准將,後來又成為美軍中最年輕的少將和最年輕的陸軍參謀長;他是惟一一位參加過三次重要戰爭的美國將軍。同時,他也是對太平洋地區影響最深的美國人。
軍事評論界認為,麥克阿瑟的確取得過輝煌的成就,贏得過耀眼的榮譽。這些榮譽他當之無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他本來優良的品質,漸漸溶進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好出風頭、愛慕虛榮、喜歡頌揚的毛病。這些毛病帶給他的倔強個性又常常使他的一些計劃和設想得以強行通過,並獲得極大成功;而這反過來,更使他堅信自己的判斷力和正確性,更加重了他的這些毛病,以至於最後發展到公然抗上的地步。如此看來,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成就了他的軍事奇蹟,也正是他的高傲自負斷送了他的軍事生涯。
(全文)
麥克阿瑟一生說話無數,一生中最有號召力的話是:“我出來了,但是我將回來!”
為什麼這句話是最有號召力的話呢?這還要回到他軍事生涯最大的一次敗仗說起。1941年12月7號,太平洋戰爭爆發了,當時麥克阿瑟正在菲律賓任美軍總司令。他率領美軍在那裡頑強地抗擊日本軍隊激烈地進攻,但是仍然抵禦不住。麥克阿瑟拒絕羅斯福總統讓他撤離菲律賓的建議,他就找出父親留給他的科爾特45型手槍,他準備在關鍵時刻自殺,決心與菲律賓共存亡。
1942年2月8號,羅斯福總統以國家的名義,再次命令麥克阿瑟和他的妻子、兒子立即撤離菲律賓,2月22號、23號,羅斯福和馬歇爾連續給麥克阿瑟發電報,讓他撤離,並答應麥克阿瑟撤到澳大利亞之後,組建新的戰區讓他擔任總指揮,準備反攻。那麼,在接到羅斯福總統和當時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的電報之後,這位鬥士哭了,掉淚了。他對自己的妻子說:“我生在陸軍,長在陸軍,一生習慣於服從命令,可是我這個命令是真的難以服從啊!”最後,他請求總統允許他在必要的時候撤離,羅斯福這時候才答應。那麼,1942年3月11號深夜,麥克阿瑟在陸軍部的一再催促下,這才攜帶妻子和兒子登上PT-41型漁雷快艇撤離了戰火紛飛的菲律賓,去澳大利亞接管西南戰區的指揮權。4月9號,在菲律賓巴丹半島作戰的75000名美軍官兵向日軍投降。5月6號,在菲律賓哥黎希律島作戰的15000名美軍投降,日軍占領了菲律賓全境。
菲律賓戰役是麥克阿瑟從軍以來遭到的首次失敗,而且敗得是那麼慘!所以,他非常悲傷地講:“我沒有想到,美軍歷史上最龐大的一次繳械投降會發生在我的手裡!”那麼,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奇恥大辱!儘管他到了澳大利亞,他到澳大利亞之後接受到英雄般的歡迎——畢竟他在菲律賓頑強抗擊日軍那麼長時間,可是麥克阿瑟這個一向自負、高傲的將軍,在史詩般地、英雄般地歡迎他的人面前,他真的高興不起來。他對新聞記者講,他強調:“總統命令我衝破日本人的防線,從菲律賓撤離到澳大利亞,目的是讓我組織對日本人的反攻,主要目標是解放菲律賓。現在我出來了,但是我將會回來!”“我出來了,但我將會回來!”當時,美軍戰時新聞局認為,這句話好啊,因為美軍當時是最黑暗的時候,他連連敗退。這個時候麥克阿瑟說了這麼句話,美國戰時新聞局準備用這句話作秀,鼓舞人們抗戰的信心。
可是,卻建議麥克阿瑟將這句話改了,改成說我們將會回來。麥克阿瑟是堅決不同意,不,不是我們,而是我將回來。個性躍然於紙上!那麼,戰爭給人類帶來死亡與哀傷,而死亡與哀傷一旦注入人類的血液,往往發酵成力量和不屈。有時,人們經歷了失敗,換來的是刻骨銘心的感悟和堅定不移的決心。麥克阿瑟拒絕修改這句話,與其說是這位名將倔強而高傲,不如說這位名將具有高度的責任感!我個人認為,一位名將之所以有無窮的個人魅力,就在於他敢於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勝利的和失敗的一切負責任,這也就是他堅持說“我將會回來”,而不是“我們會回來”的原因之所在。
那麼,在此後的太平洋戰爭中,麥克阿瑟始終把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一切行為的座右銘,從巴布亞紐幾內亞到印度尼西亞,從印度尼西亞到菲律賓,為了這個“我將會回來”的使命,他在整個西南太平洋和日軍英勇奮戰。甚至,不惜和自己的同僚——太平洋戰區司令尼米茲在爭奪主要方向上翻臉!不惜與羅斯福總統爭奪戰略優先權,要求羅斯福總統將美軍的戰略中心放在亞洲,而不是歐洲!所以,在他的感召下,這句話已經遠遠超出他個人的感情恩怨,成為所有在西南太平洋戰區作戰的美軍、英軍,以及被日軍占領的這些國家人民反抗日本侵略鬥爭的一個信念——“我將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