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史達林的這番話實際上意味著對朱可夫極度的信任。從這次開始,朱可夫就成為史達林的“救火隊員”了,哪裡危急,他就被派到哪裡去——從列寧格勒到莫斯科,從莫斯科到史達林格勒,從史達林格勒到庫爾斯克,一直到最後攻占柏林,朱可夫指揮了幾乎所有的衛國戰爭的重大戰役。
史達林後來曾經高度讚揚朱可夫:“朱可夫是我的麥克萊倫!和麥克萊倫一樣,朱可夫也總是多要些人,多要些錢,他還多要些飛機,他總覺得不夠,但是他從來沒有打過敗仗!”誰是麥克萊倫呢?麥克萊倫是美國內戰期間,林肯的一個著名的得力的將軍。所以史達林說,朱可夫是我手下的“麥克萊倫”——麥克萊倫能打仗啊!作為蘇聯當時最高統帥的史達林,對朱可夫這樣評價,可以說是最高的。
下面我講第二個問題。“人民是我的母親,作為軍人,最大的痛苦與失職,就是不能保護好人民,使他們受到戰爭的苦難。”這句話是朱可夫自己講的,這個是朱可夫自己的政治理念之一。當他看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飢餓、痛苦與死亡的場景,他的心在顫抖。為了他們不再這樣,一定要打敗法西斯匪徒!這是朱可夫能征善戰的根本動力。
朱可夫,我以前講了,他出身貧寒,他最能感受到民眾的苦與樂,他最同情民眾的不幸,把人民作為母親。他認為,軍人最大的痛苦和失職就是不能保護好人民,使得他們在戰爭中遭受苦難。
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我們從這兩個真實的故事,看看朱可夫他對人民的那種摯愛。
一次是發生在列寧格勒保衛戰。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希特勒很快把列寧格勒給圍住了。這個戰爭魔王叫囂著,要把列寧格勒從地球的表面永遠地抹掉,他對萊布——萊布是擔負圍困列寧格勒的德軍總司令說:“必須在冬季到來之前,占領列寧格勒,把列寧格勒全部毀掉。否則,我們還要在占領之後,在冬天養活在那裡居住的居民。”這就是希特勒!
列寧格勒是沙皇俄國時期的首都彼得堡,實際上也是“十月革命”的搖籃,“十月革命”冬宮的炮響是從那兒開始的。所以這個城市的意義對德國,對蘇聯同樣地重要。對德國來講,占領它就是從心理上坍塌蘇聯居民的抵抗意志——很重要,對雙方都很重要。所以,當列寧格勒形勢危急時,史達林把朱可夫派去了,希望朱可夫用他高超的指揮藝術挽救那裡的頹勢。
朱可夫是在1941年9月9號,史達林在克里姆林宮跟他說的話,9月13號到達列寧格勒。下了飛機之後,他立即組織全城軍民的防禦作戰。為了能夠長期堅守,在全城三面被圍的情況,他實施了糧食配給制度。軍人與修築工事的平民每天14盎司麵包,14盎司,中國人概念不大清楚,後來我折算一下,不到1斤糧;兒童和負傷的,在醫院的病人7盎司麵包,我折算了一下,也就四兩多,不到半斤。朱可夫也不例外。他天天在全城跑啊,他去查啊,帶人跑來跑去,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的時候,就在街上席地而坐,啃吃一口麵包。
有一天,他到肉類加工廠視察——那可不是生產東西,那是一個防禦據點,要立足於城市攻防作戰。肉類加工廠,那是在郊區附近。從工廠出來了,轉過一條大街,他一路走,一路看,他忘記了吃飯,超過了飯口——隨行人員說,該吃飯了,司令員同志。他一看表,果不其然,就坐在路邊上吃飯。他吃著,吃著,看到邊上有兩個小姑娘看著他,他就向她們招手:“過來,過來,你們有什麼事啊?”她一味地看著他。這個小姑娘搖搖頭,拘謹啊:“沒有什麼事,只是……只是……”吭哧了半天:“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們想為您做點事。”朱可夫就奇怪了,這么小的小孩子能為我做點什麼事呢?就問她:“你能為我做什麼事呢?”小姑娘就講了:“我們想用手接著你掉下來的麵包渣,免得落在地上浪費了。”朱可夫沒有想到,孩子們說的這個話。所以,朱可夫收起了笑容,臉色頓時凝重起來,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啊,她們餓啊!所以,朱可夫站起來攬過孩子,把麵包掰開分給了她們,對隨行的人員講:“我們的孩子餓成這樣,這是我們軍人的恥辱!為了她們,我們一定要打敗希特勒匪徒。”所以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發現了朱可夫對人民的愛。這是一個故事。
第二個,就發生在莫斯科。朱可夫在列寧格勒指揮了24天,終於迫使德軍在那裡停止了攻勢作戰,轉入了防禦。這個時候,莫斯科又接連地告急,史達林打了兩次電話,讓朱可夫立即飛往莫斯科參加指揮莫斯科的戰役。朱可夫去了。
那麼德軍是在9月30號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代號是“颱風作戰”。戰役初期,蘇軍損失很重的。當朱可夫走到克里姆林宮史達林辦公室的時候,史達林生病了,感冒了,他本來說話就帶有濃重的喬治亞的口音,鼻音。又感冒,這個聲音更加低沉,含糊不清。史達林見了朱可夫,起來之後,史達林馬上起身,也沒有寒喧,把他叫到地圖旁邊,說:“你瞧,這裡的情況是多麼的糟糕!你來了,我就放心了,趕緊把一切抓起來吧,朱可夫同志。干吧!缺什麼,我就給你什麼。”所以朱可夫就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任務的艱巨,他馬不停蹄地視察,在那兒聽取匯報,布置作戰任務。
史達林後來曾經高度讚揚朱可夫:“朱可夫是我的麥克萊倫!和麥克萊倫一樣,朱可夫也總是多要些人,多要些錢,他還多要些飛機,他總覺得不夠,但是他從來沒有打過敗仗!”誰是麥克萊倫呢?麥克萊倫是美國內戰期間,林肯的一個著名的得力的將軍。所以史達林說,朱可夫是我手下的“麥克萊倫”——麥克萊倫能打仗啊!作為蘇聯當時最高統帥的史達林,對朱可夫這樣評價,可以說是最高的。
下面我講第二個問題。“人民是我的母親,作為軍人,最大的痛苦與失職,就是不能保護好人民,使他們受到戰爭的苦難。”這句話是朱可夫自己講的,這個是朱可夫自己的政治理念之一。當他看到戰爭給人們帶來的飢餓、痛苦與死亡的場景,他的心在顫抖。為了他們不再這樣,一定要打敗法西斯匪徒!這是朱可夫能征善戰的根本動力。
朱可夫,我以前講了,他出身貧寒,他最能感受到民眾的苦與樂,他最同情民眾的不幸,把人民作為母親。他認為,軍人最大的痛苦和失職就是不能保護好人民,使得他們在戰爭中遭受苦難。
我給大家講兩個故事。我們從這兩個真實的故事,看看朱可夫他對人民的那種摯愛。
一次是發生在列寧格勒保衛戰。蘇德戰爭爆發之後,希特勒很快把列寧格勒給圍住了。這個戰爭魔王叫囂著,要把列寧格勒從地球的表面永遠地抹掉,他對萊布——萊布是擔負圍困列寧格勒的德軍總司令說:“必須在冬季到來之前,占領列寧格勒,把列寧格勒全部毀掉。否則,我們還要在占領之後,在冬天養活在那裡居住的居民。”這就是希特勒!
列寧格勒是沙皇俄國時期的首都彼得堡,實際上也是“十月革命”的搖籃,“十月革命”冬宮的炮響是從那兒開始的。所以這個城市的意義對德國,對蘇聯同樣地重要。對德國來講,占領它就是從心理上坍塌蘇聯居民的抵抗意志——很重要,對雙方都很重要。所以,當列寧格勒形勢危急時,史達林把朱可夫派去了,希望朱可夫用他高超的指揮藝術挽救那裡的頹勢。
朱可夫是在1941年9月9號,史達林在克里姆林宮跟他說的話,9月13號到達列寧格勒。下了飛機之後,他立即組織全城軍民的防禦作戰。為了能夠長期堅守,在全城三面被圍的情況,他實施了糧食配給制度。軍人與修築工事的平民每天14盎司麵包,14盎司,中國人概念不大清楚,後來我折算一下,不到1斤糧;兒童和負傷的,在醫院的病人7盎司麵包,我折算了一下,也就四兩多,不到半斤。朱可夫也不例外。他天天在全城跑啊,他去查啊,帶人跑來跑去,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有的時候,就在街上席地而坐,啃吃一口麵包。
有一天,他到肉類加工廠視察——那可不是生產東西,那是一個防禦據點,要立足於城市攻防作戰。肉類加工廠,那是在郊區附近。從工廠出來了,轉過一條大街,他一路走,一路看,他忘記了吃飯,超過了飯口——隨行人員說,該吃飯了,司令員同志。他一看表,果不其然,就坐在路邊上吃飯。他吃著,吃著,看到邊上有兩個小姑娘看著他,他就向她們招手:“過來,過來,你們有什麼事啊?”她一味地看著他。這個小姑娘搖搖頭,拘謹啊:“沒有什麼事,只是……只是……”吭哧了半天:“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們想為您做點事。”朱可夫就奇怪了,這么小的小孩子能為我做點什麼事呢?就問她:“你能為我做什麼事呢?”小姑娘就講了:“我們想用手接著你掉下來的麵包渣,免得落在地上浪費了。”朱可夫沒有想到,孩子們說的這個話。所以,朱可夫收起了笑容,臉色頓時凝重起來,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啊,她們餓啊!所以,朱可夫站起來攬過孩子,把麵包掰開分給了她們,對隨行的人員講:“我們的孩子餓成這樣,這是我們軍人的恥辱!為了她們,我們一定要打敗希特勒匪徒。”所以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就發現了朱可夫對人民的愛。這是一個故事。
第二個,就發生在莫斯科。朱可夫在列寧格勒指揮了24天,終於迫使德軍在那裡停止了攻勢作戰,轉入了防禦。這個時候,莫斯科又接連地告急,史達林打了兩次電話,讓朱可夫立即飛往莫斯科參加指揮莫斯科的戰役。朱可夫去了。
那麼德軍是在9月30號發動對莫斯科的進攻,代號是“颱風作戰”。戰役初期,蘇軍損失很重的。當朱可夫走到克里姆林宮史達林辦公室的時候,史達林生病了,感冒了,他本來說話就帶有濃重的喬治亞的口音,鼻音。又感冒,這個聲音更加低沉,含糊不清。史達林見了朱可夫,起來之後,史達林馬上起身,也沒有寒喧,把他叫到地圖旁邊,說:“你瞧,這裡的情況是多麼的糟糕!你來了,我就放心了,趕緊把一切抓起來吧,朱可夫同志。干吧!缺什麼,我就給你什麼。”所以朱可夫就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任務的艱巨,他馬不停蹄地視察,在那兒聽取匯報,布置作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