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 Page 45-----------------------
國”是虛無縹緲的。早在儒家創始人孔子那裡,就表現出 “不語怪力亂神” 的傾向,表現出對 “今生”的關注,這有助於人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尋找精神 寄託。 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 “剛健有力、崇德利用”的文化。張 岱年說: “有沒有一種一貫的精神,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的生命之中;我認 為有,我把它叫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易傳》所說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千百年來,這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已 通過複雜的文化遺傳機制,內化為中華民族蕃衍興旺的基因,成為人們不期 而然的認知傾向和行為取向。 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中國傳統文化以社會為本位,在價值觀念上表 現出道德、社會至上的傾向,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道德責任感。強調 個人對社會的認同和歸屬。或以己屬人,或推己及人,或捨己為人。其要義 在於家庭、氏族、社會的和諧團結,維繫既定的社會關係。儒家學派的思想 大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們立圖塑造一種完全認同於社會的超越型人格。 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 理想的人生之路,具有積極的進取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感,懷著達治天下,窮 善其身的念頭把他們的主張,抱負踐履於社會。 “知行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個問題與“格物致 知”這一古老的哲學命題是密切聯繫的。在經歷了漫長、曲折的探索道路以 後,中國哲學事實上已經對 “格物致知”給出了科學的解釋(顏元),並得 出了“行先知後”,“行重於知”、“知為了行”的知行統一觀。而且,如 果能夠對 “格物致知”,對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給以科學理解的話, 儒家以 “格物致知”為起始和必經階段的“修、齊、治、平”思想正是一條 以實踐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的認識路線。用今天的觀點看來,儒家的這一命 題強調通過實踐獲得知識,在親身實踐、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正 心”、 “誠意”),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在獻身於社會的實踐中, 找到人生的價值和全部意義。當我們從這個角度認識和理解的時候,傳統文 化中的 “格致論”和入世思想就已經不再是少數“聖賢君子”達治天下,窮 ① 善其身的“大人之學”,而是全體人民在提高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對我與社會 的關係的深刻體認,是炎黃子孫自立於現代社會的主要所在。 在傳統文化中,以儒家思想為代表,非常重視自我修養和優良的、獨立 人格的養成。儘管,那種脫離社會實踐,閉門讀書、片面的 “修養”、“內 省”功夫在今天已不足取,但這種嚴以律己的精神,這種強調 “自律”的精 神,這種在自我修養上追求達到崇高的人格境界 (“聖”、“君子”)的精 神,這種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乃是中華民族 自尊自重,自強自立,長盛不衰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動力。 在長期的蕃衍生息中,中華民族表現出了舉世稱道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精 神。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天文 地理、飲食服飾、建築工藝、醫藥醫術、交通水利、音樂繪畫等許多領域一 度居世界領先地位。即使在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 也是世界上公認的。在西方科技界、華裔科學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中重人格、道義,輕物慾、功利的傾向,也是有其積極意 ① 《大學章句》。
----------------------- Page 46-----------------------
義的。 凡此種種,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今天, 必將對現代化建設發生積極的影響。當然,從中華民族的辯證思維的角度論, 事情總是有它的另一面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對現代化 建設起積極作用的因素、也有起消極作用的因素。比如委身於 “功名”輕視 勞動者,輕視勞動的傾向,重倫理道德輕自然、斥技術的傾向;重整體、輕 個體,片面強調人對社會的認同,抑制人的個性、能動性的傾向;平均主義 觀念,不為人先不為後的中庸傾向;用種種陳規陋習自我封閉,自我禁錮的 保守性;宗法觀念、大一統、人治對民主的窒息,順民意識;重人格、道義 輕功利、物慾極端化為無視個人需要,空想的理想主義,否定人對物質生活、 物質利益的追求,用空洞的政治、道德說教代替豐富多彩的全部社會生活的 傾向等等,都會對人們產生不利影響。 生活在高科技時代的人們必須用審視的目光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揚 棄其陳腐的沒有生命力的東西,繼承、發揚光大其有生命力的方面,並且要 積極借鑑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 第四節 擔負起神聖的歷史使命 中華民族有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然而,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帝國主義的鐵蹄把中國踐踏得遍體麟傷,國家從此日益貧弱,社會戰亂不已, 民族災難深重,人民饑寒交迫。中國的無數仁人志士,雖經苦苦思索、英勇 鬥爭,但是始終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民主革命的任務 始終沒有完成。直到1949年10月,天安門廣場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才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如今它已經歷了40多個春秋,40年光輝燦爛 的成就,固然令人欣慰,可是,我們的共和國現在正處在一個國際環境和國 內形勢利弊交織、前進道路上陰晴相間、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 的關鍵時期。 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與挑戰就是:由於我國原來的經濟文化基礎 較差,再加上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我國在許多方面的落後狀況在短 時期內不可能根本改變,特別是要想趕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還需要經過若 干代人的艱苦奮鬥,縱然我國目前國民生產總值占據世界第8位,但是被11 億人口的龐大分母一除,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處於世界的第100位。要趕上 發達國家的水平,需要我們炎黃子孫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其次,雖然我國地大物博,擁有全世界現存的幾乎所有種類的礦產,其 中不少種類礦產的儲量都居於世界各國的前列,但是人均只及世界平均水平 的32%;一些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重要制約作用的資源,如水、耕地、能源、 鐵礦等,我國人均占有水平不及世界水平的1/2。 再就是,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規律還有一個認識的過 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有待我們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還很多, 如物價問題、市場秩序問題、城鄉差別、平均主義、官僚主義、封建迷信、 人口數量和素質等等。 面對這些差距和困難,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悲 觀失望,更不能袖手旁觀,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歷史所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積極踴躍地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洪流之中,繼承、發揚和光大民族文
國”是虛無縹緲的。早在儒家創始人孔子那裡,就表現出 “不語怪力亂神” 的傾向,表現出對 “今生”的關注,這有助於人們在現實的生活中尋找精神 寄託。 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本質上是一種 “剛健有力、崇德利用”的文化。張 岱年說: “有沒有一種一貫的精神,一直存活在中華民族的生命之中;我認 為有,我把它叫做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就是《易傳》所說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千百年來,這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已 通過複雜的文化遺傳機制,內化為中華民族蕃衍興旺的基因,成為人們不期 而然的認知傾向和行為取向。 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中國傳統文化以社會為本位,在價值觀念上表 現出道德、社會至上的傾向,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道德責任感。強調 個人對社會的認同和歸屬。或以己屬人,或推己及人,或捨己為人。其要義 在於家庭、氏族、社會的和諧團結,維繫既定的社會關係。儒家學派的思想 大都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們立圖塑造一種完全認同於社會的超越型人格。 以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 理想的人生之路,具有積極的進取意識和強烈的使命感,懷著達治天下,窮 善其身的念頭把他們的主張,抱負踐履於社會。 “知行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個問題與“格物致 知”這一古老的哲學命題是密切聯繫的。在經歷了漫長、曲折的探索道路以 後,中國哲學事實上已經對 “格物致知”給出了科學的解釋(顏元),並得 出了“行先知後”,“行重於知”、“知為了行”的知行統一觀。而且,如 果能夠對 “格物致知”,對儒家“修、齊、治、平”思想給以科學理解的話, 儒家以 “格物致知”為起始和必經階段的“修、齊、治、平”思想正是一條 以實踐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的認識路線。用今天的觀點看來,儒家的這一命 題強調通過實踐獲得知識,在親身實踐、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正 心”、 “誠意”),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在獻身於社會的實踐中, 找到人生的價值和全部意義。當我們從這個角度認識和理解的時候,傳統文 化中的 “格致論”和入世思想就已經不再是少數“聖賢君子”達治天下,窮 ① 善其身的“大人之學”,而是全體人民在提高文化素質的基礎上對我與社會 的關係的深刻體認,是炎黃子孫自立於現代社會的主要所在。 在傳統文化中,以儒家思想為代表,非常重視自我修養和優良的、獨立 人格的養成。儘管,那種脫離社會實踐,閉門讀書、片面的 “修養”、“內 省”功夫在今天已不足取,但這種嚴以律己的精神,這種強調 “自律”的精 神,這種在自我修養上追求達到崇高的人格境界 (“聖”、“君子”)的精 神,這種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乃是中華民族 自尊自重,自強自立,長盛不衰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動力。 在長期的蕃衍生息中,中華民族表現出了舉世稱道的智慧和吃苦耐勞精 神。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爛的古代文明。在天文 地理、飲食服飾、建築工藝、醫藥醫術、交通水利、音樂繪畫等許多領域一 度居世界領先地位。即使在西方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 也是世界上公認的。在西方科技界、華裔科學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中國傳統文化中重人格、道義,輕物慾、功利的傾向,也是有其積極意 ① 《大學章句》。
----------------------- Page 46-----------------------
義的。 凡此種種,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澱,構成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今天, 必將對現代化建設發生積極的影響。當然,從中華民族的辯證思維的角度論, 事情總是有它的另一面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有對現代化 建設起積極作用的因素、也有起消極作用的因素。比如委身於 “功名”輕視 勞動者,輕視勞動的傾向,重倫理道德輕自然、斥技術的傾向;重整體、輕 個體,片面強調人對社會的認同,抑制人的個性、能動性的傾向;平均主義 觀念,不為人先不為後的中庸傾向;用種種陳規陋習自我封閉,自我禁錮的 保守性;宗法觀念、大一統、人治對民主的窒息,順民意識;重人格、道義 輕功利、物慾極端化為無視個人需要,空想的理想主義,否定人對物質生活、 物質利益的追求,用空洞的政治、道德說教代替豐富多彩的全部社會生活的 傾向等等,都會對人們產生不利影響。 生活在高科技時代的人們必須用審視的目光對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揚 棄其陳腐的沒有生命力的東西,繼承、發揚光大其有生命力的方面,並且要 積極借鑑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 第四節 擔負起神聖的歷史使命 中華民族有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然而,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帝國主義的鐵蹄把中國踐踏得遍體麟傷,國家從此日益貧弱,社會戰亂不已, 民族災難深重,人民饑寒交迫。中國的無數仁人志士,雖經苦苦思索、英勇 鬥爭,但是始終沒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民主革命的任務 始終沒有完成。直到1949年10月,天安門廣場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才開始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如今它已經歷了40多個春秋,40年光輝燦爛 的成就,固然令人欣慰,可是,我們的共和國現在正處在一個國際環境和國 內形勢利弊交織、前進道路上陰晴相間、挑戰與機遇並存、困難與希望同在 的關鍵時期。 首先,擺在我們面前的困難與挑戰就是:由於我國原來的經濟文化基礎 較差,再加上近代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掠奪,我國在許多方面的落後狀況在短 時期內不可能根本改變,特別是要想趕上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還需要經過若 干代人的艱苦奮鬥,縱然我國目前國民生產總值占據世界第8位,但是被11 億人口的龐大分母一除,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處於世界的第100位。要趕上 發達國家的水平,需要我們炎黃子孫作出堅持不懈的努力。 其次,雖然我國地大物博,擁有全世界現存的幾乎所有種類的礦產,其 中不少種類礦產的儲量都居於世界各國的前列,但是人均只及世界平均水平 的32%;一些對經濟的長期發展有重要制約作用的資源,如水、耕地、能源、 鐵礦等,我國人均占有水平不及世界水平的1/2。 再就是,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規律還有一個認識的過 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有待我們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還很多, 如物價問題、市場秩序問題、城鄉差別、平均主義、官僚主義、封建迷信、 人口數量和素質等等。 面對這些差距和困難,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悲 觀失望,更不能袖手旁觀,要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歷史所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積極踴躍地投身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洪流之中,繼承、發揚和光大民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