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續書讓湘雲完全“淡出”了,幾乎沒有她什麼故事,也像寫迎春一樣,安排在賈母臨終前來交待,讓打聽消息的人回來說:
老太太想史姑娘,叫我們去打聽。哪裡知道史姑娘哭得了不得,說是姑父得了暴病,大夫都瞧了,說這病只怕不能好,若變了個癆病,還可挨過四五年,所以史姑娘心裡著急,又知道老太太病,只是不能過來請安。……(第一○九回)
這算什麼?還有一點點像曹雪芹的文字嗎?
妙玉:她是完全依附賈府過寄生生活的,其命運必然與賈府的興衰成敗密切相關。第四十一回,敘及妙玉不收劉姥姥吃過的成窯杯時,靖藏本有一條原文錯亂難明、經紅學家校讀後的批說:
妙玉偏僻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勸懲,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豈不哀哉!(據1973年第2期《文物》中周汝昌校讀文字)
校讀是否合理,可以討論,但基本意思我以為相差不遠,也相信原稿確是那麼寫的,妙玉落難於由京師到江南途中的瓜洲渡口,也是合情理的,因為正文已預言她“終陷淖泥中”,“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讀kǎnɡzǎnɡ,強項掙扎也)違心愿”。續書寫她被盜賊劫持,是與賈府榮枯無關的偶然事件,且結果死活不明,並沒有什麼掙扎於風塵之中的故事情節。至於妙玉原本清高,後來寫得不免庸俗,那是另一回事了。
王熙鳳:脂評提到後半部有關鳳姐的事不少,如有《王熙鳳知命強英雄》一回,是關於賈璉藏多姑娘頭髮的秘密“泄露”出來的事,其時鳳姐“身微運蹇”,已無可奈何了(二十一)。她也被拘於“獄神廟”(二十七),與劉姥姥“獄廟相逢”,使巧姐得“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四十二)。還有“鳳姐掃雪拾玉”情節(二十三)。其《弄權鐵檻寺》一類收贓害命事,將來都要“消繳”(報應、事發),終至“回首慘痛”(十六),“短命”而死(四十三、四十四),這些都是續書中所沒有的,或者寫法不同的。
賈巧姐:巧姐的命運與劉姥姥息息相關。小說剛敘起“小小一個人家,向與榮府略有些瓜葛”,便有脂評說:“‘略有些瓜葛’,是數十回後之正脈也。真千里伏線!”(六)“正脈”,是指有真正血緣關係的後裔,非硬拉扯上親戚關係的“連宗”。
怎麼後來會成“正脈”的呢?因為劉姥姥的家,將來就是“巧姐的歸著”(六),姥姥“後有招大姐之事”(六),招她給板兒做媳婦。這在板兒和巧姐還都是孩子時,脂評就已揭出他們原是有“緣”的(四十一)。
侯門千金的巧姐,怎麼會下嫁到農村呢?因為“勢敗”“家亡”時,“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五)將她賣到妓院裡去了,即甄士隱《好了歌注釋》中說的“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一)。劉姥姥要將她從火坑裡救出來,必然要承受乞求於人和招為媳婦的種種巨大壓力,幸虧善良的有俠義心腸的“老嫗有忍恥之心,故後有招大姐之事”(六)。
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有一條脂評,是針對姥姥為巧姐取名時說過“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難成祥,逢凶化吉,都從這‘巧’字兒來”的話而發的,評曰:
應了這話固好,批書人焉能不心傷!獄廟相逢之日,始知“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實伏線千里。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辛卯冬日。(第四十二回)
既然“遇難成祥,逢凶化吉”的預言應驗了,該感到慶幸才是呀,為什麼批書人倒“心傷”起來,要“哀哉傷哉”呢?就因為巧姐在獲救前,已“流落在煙花巷”,受到摧殘了。這在當時有很深封建貞操觀念的人看來,是天大的不幸,已無“吉”“祥”可言。劉姥姥之所以要“忍恥”,這便是重要原因。巧姐遇上“恩人”終於成了在“荒村野店”里“紡績”(五),過著自食其力生活的勞動婦女。
續書寫巧姐的曲折,只有一場不合情理的虛驚,最終嫁給“家財巨萬,良田千頃”的姓周的大地主家當媳婦。“劉姥姥見了王夫人等,便說些將來怎樣升官,怎樣起家,怎樣子孫昌盛。”(一二○)
李紈:脂評對李紈的命運提示不多,一是在《好了歌注釋》“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句側批“賈蘭、賈菌一干人”。賈蘭的官運從李紈的判詞和曲子中可得到證實,所謂“到頭誰似一盆蘭”、“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賈菌的騰達,續書中根本沒寫;二是對李紈判詞、曲子個別語句的評贊,如《晚韶華》起頭“鏡里恩情”,說丈夫早死,夫妻的恩情已是空有其名,批曰:“起得妙!”對判詞末句“枉與他人作笑談”,批曰:“真心實語。”總之,是對第五回中預言的肯定。
預言中有關她命運的關鍵句是“也抵不上無常性命”和“昏慘慘黃泉路近”。其曲名也有恨“韶華”來得已“晚”的意思。雖然“黃泉路近”,有人以為非指李紈,乃說賈蘭,且不去爭辯死者是母是子,但總不會像續書所寫的,賈蘭考中一百三十名(尚未放官),“李紈心下自然喜歡”(一一九)作結束。
香菱:其冊子有畫:“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判詞有“自從兩地生孤木(脂評:拆字法),致使香魂返故鄉”,寓意很顯豁:兩個“土”字加上一個“木”是“桂”字。這是說自從薛蟠娶夏金桂為妻後,香菱就被迫害死了。第八十回,既寫她“釀成干血癆之症,日漸羸瘦作燒”,且醫藥無效,接著當是她“香魂返故鄉”,亦即所謂“水涸泥干,蓮枯藕敗”(香菱原名英蓮;藕即蓮根,又諧音配偶的“偶”,樂府民歌中常見),所以戚序本第八十回就擬目為《姣怯香菱病入膏肓》。可是,到了程高本,不但回目另擬,而且續書中還讓香菱一直活下去,夏金桂在湯里下毒,要謀害香菱,結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一○三),完全顛倒了原著的構思。
襲人:續書寫襲人,是貶得很厲害的,她直到最後寶玉出家為僧了,才想死節而沒有死成,嫁給了蔣玉菡,被續書者嘲諷一番結束(一二○)。雪芹原稿中卻寫她因賈府發生某種變故,迫於形勢而離開寶玉嫁人了,可能還出於自告奮勇,因為脂評有“襲人是好勝所誤”(二十二)的話。她走後還囑咐留住麝月,有脂評說:
襲人出嫁之後,寶玉、寶釵身邊還有一人,雖不及襲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負寶釵之為人也。故襲人出嫁後雲“好歹留著麝月”一語,寶玉便依從此話,可見襲人雖去,實未去也。(第二十回)
她與琪官(蔣玉菡)夫妻倆,不忘舊日情義,一直都關照著貧困中的寶玉夫婦,故“襲人正文標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二十),對“有始有終”,也有一條脂評說道:
老太太想史姑娘,叫我們去打聽。哪裡知道史姑娘哭得了不得,說是姑父得了暴病,大夫都瞧了,說這病只怕不能好,若變了個癆病,還可挨過四五年,所以史姑娘心裡著急,又知道老太太病,只是不能過來請安。……(第一○九回)
這算什麼?還有一點點像曹雪芹的文字嗎?
妙玉:她是完全依附賈府過寄生生活的,其命運必然與賈府的興衰成敗密切相關。第四十一回,敘及妙玉不收劉姥姥吃過的成窯杯時,靖藏本有一條原文錯亂難明、經紅學家校讀後的批說:
妙玉偏僻處,此所謂“過潔世同嫌”也。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勸懲,紅顏固不能不屈從枯骨,豈不哀哉!(據1973年第2期《文物》中周汝昌校讀文字)
校讀是否合理,可以討論,但基本意思我以為相差不遠,也相信原稿確是那麼寫的,妙玉落難於由京師到江南途中的瓜洲渡口,也是合情理的,因為正文已預言她“終陷淖泥中”,“到頭來,依舊是風塵骯髒(讀kǎnɡzǎnɡ,強項掙扎也)違心愿”。續書寫她被盜賊劫持,是與賈府榮枯無關的偶然事件,且結果死活不明,並沒有什麼掙扎於風塵之中的故事情節。至於妙玉原本清高,後來寫得不免庸俗,那是另一回事了。
王熙鳳:脂評提到後半部有關鳳姐的事不少,如有《王熙鳳知命強英雄》一回,是關於賈璉藏多姑娘頭髮的秘密“泄露”出來的事,其時鳳姐“身微運蹇”,已無可奈何了(二十一)。她也被拘於“獄神廟”(二十七),與劉姥姥“獄廟相逢”,使巧姐得“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四十二)。還有“鳳姐掃雪拾玉”情節(二十三)。其《弄權鐵檻寺》一類收贓害命事,將來都要“消繳”(報應、事發),終至“回首慘痛”(十六),“短命”而死(四十三、四十四),這些都是續書中所沒有的,或者寫法不同的。
賈巧姐:巧姐的命運與劉姥姥息息相關。小說剛敘起“小小一個人家,向與榮府略有些瓜葛”,便有脂評說:“‘略有些瓜葛’,是數十回後之正脈也。真千里伏線!”(六)“正脈”,是指有真正血緣關係的後裔,非硬拉扯上親戚關係的“連宗”。
怎麼後來會成“正脈”的呢?因為劉姥姥的家,將來就是“巧姐的歸著”(六),姥姥“後有招大姐之事”(六),招她給板兒做媳婦。這在板兒和巧姐還都是孩子時,脂評就已揭出他們原是有“緣”的(四十一)。
侯門千金的巧姐,怎麼會下嫁到農村呢?因為“勢敗”“家亡”時,“那愛銀錢、忘骨肉的狠舅奸兄”(五)將她賣到妓院裡去了,即甄士隱《好了歌注釋》中說的“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一)。劉姥姥要將她從火坑裡救出來,必然要承受乞求於人和招為媳婦的種種巨大壓力,幸虧善良的有俠義心腸的“老嫗有忍恥之心,故後有招大姐之事”(六)。
靖藏本第四十二回有一條脂評,是針對姥姥為巧姐取名時說過“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遇難成祥,逢凶化吉,都從這‘巧’字兒來”的話而發的,評曰:
應了這話固好,批書人焉能不心傷!獄廟相逢之日,始知“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實伏線千里。哀哉傷哉!此後文字,不忍卒讀。辛卯冬日。(第四十二回)
既然“遇難成祥,逢凶化吉”的預言應驗了,該感到慶幸才是呀,為什麼批書人倒“心傷”起來,要“哀哉傷哉”呢?就因為巧姐在獲救前,已“流落在煙花巷”,受到摧殘了。這在當時有很深封建貞操觀念的人看來,是天大的不幸,已無“吉”“祥”可言。劉姥姥之所以要“忍恥”,這便是重要原因。巧姐遇上“恩人”終於成了在“荒村野店”里“紡績”(五),過著自食其力生活的勞動婦女。
續書寫巧姐的曲折,只有一場不合情理的虛驚,最終嫁給“家財巨萬,良田千頃”的姓周的大地主家當媳婦。“劉姥姥見了王夫人等,便說些將來怎樣升官,怎樣起家,怎樣子孫昌盛。”(一二○)
李紈:脂評對李紈的命運提示不多,一是在《好了歌注釋》“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句側批“賈蘭、賈菌一干人”。賈蘭的官運從李紈的判詞和曲子中可得到證實,所謂“到頭誰似一盆蘭”、“光燦燦胸懸金印,威赫赫爵位高登”;賈菌的騰達,續書中根本沒寫;二是對李紈判詞、曲子個別語句的評贊,如《晚韶華》起頭“鏡里恩情”,說丈夫早死,夫妻的恩情已是空有其名,批曰:“起得妙!”對判詞末句“枉與他人作笑談”,批曰:“真心實語。”總之,是對第五回中預言的肯定。
預言中有關她命運的關鍵句是“也抵不上無常性命”和“昏慘慘黃泉路近”。其曲名也有恨“韶華”來得已“晚”的意思。雖然“黃泉路近”,有人以為非指李紈,乃說賈蘭,且不去爭辯死者是母是子,但總不會像續書所寫的,賈蘭考中一百三十名(尚未放官),“李紈心下自然喜歡”(一一九)作結束。
香菱:其冊子有畫:“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判詞有“自從兩地生孤木(脂評:拆字法),致使香魂返故鄉”,寓意很顯豁:兩個“土”字加上一個“木”是“桂”字。這是說自從薛蟠娶夏金桂為妻後,香菱就被迫害死了。第八十回,既寫她“釀成干血癆之症,日漸羸瘦作燒”,且醫藥無效,接著當是她“香魂返故鄉”,亦即所謂“水涸泥干,蓮枯藕敗”(香菱原名英蓮;藕即蓮根,又諧音配偶的“偶”,樂府民歌中常見),所以戚序本第八十回就擬目為《姣怯香菱病入膏肓》。可是,到了程高本,不但回目另擬,而且續書中還讓香菱一直活下去,夏金桂在湯里下毒,要謀害香菱,結果反倒毒死了自己(一○三),完全顛倒了原著的構思。
襲人:續書寫襲人,是貶得很厲害的,她直到最後寶玉出家為僧了,才想死節而沒有死成,嫁給了蔣玉菡,被續書者嘲諷一番結束(一二○)。雪芹原稿中卻寫她因賈府發生某種變故,迫於形勢而離開寶玉嫁人了,可能還出於自告奮勇,因為脂評有“襲人是好勝所誤”(二十二)的話。她走後還囑咐留住麝月,有脂評說:
襲人出嫁之後,寶玉、寶釵身邊還有一人,雖不及襲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負寶釵之為人也。故襲人出嫁後雲“好歹留著麝月”一語,寶玉便依從此話,可見襲人雖去,實未去也。(第二十回)
她與琪官(蔣玉菡)夫妻倆,不忘舊日情義,一直都關照著貧困中的寶玉夫婦,故“襲人正文標目曰《花襲人有始有終》”(二十),對“有始有終”,也有一條脂評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