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原文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起見。若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不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舄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勞,可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黨。如是而已。
譯文
凡是天下官宦人家,大多數僅僅一代便享用殆盡,其子孫們開始驕橫懶散,繼而漂流浪蕩,最終死於溝壑,能夠有幸延續家聲一二代的非常少見。至於商賈巨富之家,勤儉持家的能享用延續三四代。耕讀為業之家,謹慎樸實的能延續五六代。孝敬長輩、友善和睦的人家,則能延續十代八代。我今生托賴祖宗累積的德行,得以少年得志,家業發達,卻唯恐我一人享用殆盡,因此教訓各位弟弟及侄兒輩,希望共同立志發奮成為耕讀、孝悌、與人為善之家,而不願成為仕宦之家。如果不能識透這番道理,那麼雖然科舉高中,官位顯赫,終算不得祖父輩賢能孝義的子孫、振我家聲的功臣。如果能識透這番道理,那麼將使我欽佩之至。澄弟一直認為我升官得志,便說我是孝子賢孫。殊不知這並不是賢德孝義啊。如果以此為賢孝之舉,那麼李林甫、盧懷慎之流,何嘗不是位極人臣、顯赫一時的人物,豈不可以說他們也是賢孝之人嗎?我自知學識淺薄,誤登高位顯爵,於是事事留心,時時在意。此時雖身在仕途宦海之中,卻時刻作著棄官上岸的打算,如果到了棄官回家的時候,自身可以淡泊名利,妻子也可以擔任勞作,這樣才可對得起祖父兄弟,也可對得起宗族鄉親,僅此而已。
曾氏體悟
曾國藩的齊家理論以“和”字為中心,鋪陳開來,總結出了八個“本”字格言,八字家規。尤其是他反對奢侈,主張勤儉持家,反對給子女留下大批遺產,培養子女自立精神,還說子女不指出長輩之錯也是不孝行為等。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仍熠熠生輝。它已經突破了儒家的狹隘圈子,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
咸豐十年二月,正是曾國藩反守為攻的大戰初期,這位統兵大帥,卻一面輯錄經史百家雜鈔,一面作書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
讀書以訓詁為本;
詩文以聲調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做官以不要錢為本;
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這八句話,是曾國藩從經歷學識各方面得來的妙諦,也就是曾國藩家庭教育的張本。曾國藩終身行之不懈,亦願其子弟終身行之不懈。
另外,曾國藩將其家規編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書:就是讀書;蔬:就是蔬菜;魚:就是養魚;豬:就是養豬;早:就是早起;掃:就是掃除;考:就是祭祀;寶:就是善待親族鄰里。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的八句話為經,以八字為緯,經緯連貫,脈絡相通,便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論體系。千百年來,中國談家庭教育者,未能出其範疇。因此,曾國藩的家書家訓,流行民間,至為廣泛,等於一部家庭教科書。後人戲稱八字家規為治家的“八寶飯”。一個家庭有了這個“八寶飯”,真是吃不完用不完的聚寶盆,可以傳之世世子孫以至無窮也。
除八本八寶之外,曾國藩還有三不信: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這也是曾星岡的垂教,曾星岡對於醫藥、僧巫、地仙,一見即惱,斥之惟恐不遠,因此曾國藩也一生不愛和這些人往來。
另外勤、儉、孝、友四字,曾國藩於家書中,亦常提及:“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至,其衰也則反是。”又云:“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靈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書、蔬、魚、豬,是一家生產力的表現;勤、儉、孝、友,是一家精神力的表現,二者相輔相成,要感相召,則家道立。
此外,曾國藩對於婦女之教,亦極注意,曾說:“自古家庭能長久興旺,男子一定要講求耕種和讀書二事,女子要講求吃飯和穿衣二事。”又說:“凡是世家子弟不勤不儉,從世家婦女的言行就能看出來。”又說:“居家四敗:婦女奢yín者敗,子弟驕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
曾國藩說:“家敗,離不得個‘奢’字。”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曾國藩說:“觀《漢書?霍光傳》,而知大家所以速敗之故;觀金日石單、張安世二傳,解示後輩可也。”霍光為前漢大將軍,總攬朝政二十年,炙手可熱,他的兒孫及女婿無不高官厚祿,起陰宅,繕陽宅,晏游無度,驕橫無禮,最後被族滅,連坐誅滅者數千家。當初霍家奢侈之時,茂陵有個姓徐的書生預言道:“霍氏一定滅亡。他奢侈又不謙遜,不謙遜定輕怠了皇上。輕怠了皇上就背了禮。權傾朝野,妒忌他的人很多。天下人妒忌他,他言行又不注意,怎能不亡!”徐生的話,不幸而言中。而與霍光同時代的金日石單則相反。例如,他見長子與宮人yín亂,親手殺之;皇帝賜給他宮女,他“不敢近,其篤慎如此。”班固盛讚他說:金日石單“以忠厚尊重來使皇上悟出事理。他忠信自著,功為上將,蔭及後世,世代忠孝,七代都在宮中作內侍,多麼興旺!”
曾國藩要求弟弟澄侯把霍光、金日石單的這些正反事例“解示後輩”,意在要後輩戒奢戒驕。
所以,曾國藩在家訓中時時強調一個“儉”字。儉而不奢,家道恆興;儉而不奢,居官清廉,這是中國的古訓,也是曾國藩諄諄告誡子弟的重要方面之一。
曾國藩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樹,子孫也人才輩出,家中一團和氣,尊老扶幼,子孝妻賢,世世代代廣為流傳。
人生智慧
家和則福自生。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哥哥所說的話弟弟沒有不聽從的,弟弟所求的事哥哥沒有不應承的,一家人融洽相處,和氣蒸蒸,像這樣的家庭不興旺發達,從沒有過。相反,兄弟之間相互爭鬥,婆媳之間彼此扯皮,夫妻之間兩相計較,像這樣的家庭不衰敗,也從沒有過。
現在的家庭大都是三口之家,因此家庭關係遠比曾國藩那個時代的家庭關係單純,一般說來,家庭關係越單純,彼此之間也就越好相處;但這並不意味著家庭矛盾隨之消隱。相反,這種矛盾以一種更精細、更微妙的形式存在著,只要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那麼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況且,現代家庭關係始終保持著人類家庭關係的基本結構:婆媳關係,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家庭的矛盾和衝突就基本存在於這幾種結構之中。
凡天下官宦之家,多隻一代享用便盡,其子孫始而驕佚,繼而流蕩,終而溝壑,能慶延一二代者鮮矣。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三四代;耕讀之家,謹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則可以綿延十代八代。我今賴祖宗之積累,少年早達,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盡,故教諸弟及兒輩,但願其為耕讀孝友之家,不願其為仕宦起見。若能看透此層道理,則雖巍科顯宦,終算不得祖父之賢肖,我家之功臣。若不能看透此道理,則我欽佩之至。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肖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舄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服勞,可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黨。如是而已。
譯文
凡是天下官宦人家,大多數僅僅一代便享用殆盡,其子孫們開始驕橫懶散,繼而漂流浪蕩,最終死於溝壑,能夠有幸延續家聲一二代的非常少見。至於商賈巨富之家,勤儉持家的能享用延續三四代。耕讀為業之家,謹慎樸實的能延續五六代。孝敬長輩、友善和睦的人家,則能延續十代八代。我今生托賴祖宗累積的德行,得以少年得志,家業發達,卻唯恐我一人享用殆盡,因此教訓各位弟弟及侄兒輩,希望共同立志發奮成為耕讀、孝悌、與人為善之家,而不願成為仕宦之家。如果不能識透這番道理,那麼雖然科舉高中,官位顯赫,終算不得祖父輩賢能孝義的子孫、振我家聲的功臣。如果能識透這番道理,那麼將使我欽佩之至。澄弟一直認為我升官得志,便說我是孝子賢孫。殊不知這並不是賢德孝義啊。如果以此為賢孝之舉,那麼李林甫、盧懷慎之流,何嘗不是位極人臣、顯赫一時的人物,豈不可以說他們也是賢孝之人嗎?我自知學識淺薄,誤登高位顯爵,於是事事留心,時時在意。此時雖身在仕途宦海之中,卻時刻作著棄官上岸的打算,如果到了棄官回家的時候,自身可以淡泊名利,妻子也可以擔任勞作,這樣才可對得起祖父兄弟,也可對得起宗族鄉親,僅此而已。
曾氏體悟
曾國藩的齊家理論以“和”字為中心,鋪陳開來,總結出了八個“本”字格言,八字家規。尤其是他反對奢侈,主張勤儉持家,反對給子女留下大批遺產,培養子女自立精神,還說子女不指出長輩之錯也是不孝行為等。這些真知灼見在今天仍熠熠生輝。它已經突破了儒家的狹隘圈子,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有益成分。
咸豐十年二月,正是曾國藩反守為攻的大戰初期,這位統兵大帥,卻一面輯錄經史百家雜鈔,一面作書寄家,名其所居曰八本堂:
讀書以訓詁為本;
詩文以聲調為本;
事親以得歡心為本;
養生以少惱怒為本;
立身以不妄語為本;
居家以不晏起為本;
做官以不要錢為本;
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這八句話,是曾國藩從經歷學識各方面得來的妙諦,也就是曾國藩家庭教育的張本。曾國藩終身行之不懈,亦願其子弟終身行之不懈。
另外,曾國藩將其家規編為“書、蔬、魚、豬,早、掃、考、寶”八字。書:就是讀書;蔬:就是蔬菜;魚:就是養魚;豬:就是養豬;早:就是早起;掃:就是掃除;考:就是祭祀;寶:就是善待親族鄰里。曾國藩的家庭教育,以八本堂的八句話為經,以八字為緯,經緯連貫,脈絡相通,便形成一套治家的理論體系。千百年來,中國談家庭教育者,未能出其範疇。因此,曾國藩的家書家訓,流行民間,至為廣泛,等於一部家庭教科書。後人戲稱八字家規為治家的“八寶飯”。一個家庭有了這個“八寶飯”,真是吃不完用不完的聚寶盆,可以傳之世世子孫以至無窮也。
除八本八寶之外,曾國藩還有三不信:不信醫藥、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這也是曾星岡的垂教,曾星岡對於醫藥、僧巫、地仙,一見即惱,斥之惟恐不遠,因此曾國藩也一生不愛和這些人往來。
另外勤、儉、孝、友四字,曾國藩於家書中,亦常提及:“歷覽有國有家之興,皆由克勤克儉所至,其衰也則反是。”又云:“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靈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書、蔬、魚、豬,是一家生產力的表現;勤、儉、孝、友,是一家精神力的表現,二者相輔相成,要感相召,則家道立。
此外,曾國藩對於婦女之教,亦極注意,曾說:“自古家庭能長久興旺,男子一定要講求耕種和讀書二事,女子要講求吃飯和穿衣二事。”又說:“凡是世家子弟不勤不儉,從世家婦女的言行就能看出來。”又說:“居家四敗:婦女奢yín者敗,子弟驕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
曾國藩說:“家敗,離不得個‘奢’字。”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曾國藩說:“觀《漢書?霍光傳》,而知大家所以速敗之故;觀金日石單、張安世二傳,解示後輩可也。”霍光為前漢大將軍,總攬朝政二十年,炙手可熱,他的兒孫及女婿無不高官厚祿,起陰宅,繕陽宅,晏游無度,驕橫無禮,最後被族滅,連坐誅滅者數千家。當初霍家奢侈之時,茂陵有個姓徐的書生預言道:“霍氏一定滅亡。他奢侈又不謙遜,不謙遜定輕怠了皇上。輕怠了皇上就背了禮。權傾朝野,妒忌他的人很多。天下人妒忌他,他言行又不注意,怎能不亡!”徐生的話,不幸而言中。而與霍光同時代的金日石單則相反。例如,他見長子與宮人yín亂,親手殺之;皇帝賜給他宮女,他“不敢近,其篤慎如此。”班固盛讚他說:金日石單“以忠厚尊重來使皇上悟出事理。他忠信自著,功為上將,蔭及後世,世代忠孝,七代都在宮中作內侍,多麼興旺!”
曾國藩要求弟弟澄侯把霍光、金日石單的這些正反事例“解示後輩”,意在要後輩戒奢戒驕。
所以,曾國藩在家訓中時時強調一個“儉”字。儉而不奢,家道恆興;儉而不奢,居官清廉,這是中國的古訓,也是曾國藩諄諄告誡子弟的重要方面之一。
曾國藩治家有方,兄弟多有建樹,子孫也人才輩出,家中一團和氣,尊老扶幼,子孝妻賢,世世代代廣為流傳。
人生智慧
家和則福自生。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哥哥所說的話弟弟沒有不聽從的,弟弟所求的事哥哥沒有不應承的,一家人融洽相處,和氣蒸蒸,像這樣的家庭不興旺發達,從沒有過。相反,兄弟之間相互爭鬥,婆媳之間彼此扯皮,夫妻之間兩相計較,像這樣的家庭不衰敗,也從沒有過。
現在的家庭大都是三口之家,因此家庭關係遠比曾國藩那個時代的家庭關係單純,一般說來,家庭關係越單純,彼此之間也就越好相處;但這並不意味著家庭矛盾隨之消隱。相反,這種矛盾以一種更精細、更微妙的形式存在著,只要人與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關係,那麼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矛盾;況且,現代家庭關係始終保持著人類家庭關係的基本結構:婆媳關係,夫妻關係和父子關係。家庭的矛盾和衝突就基本存在於這幾種結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