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燕真事業家庭兩坎坷,年紀輕輕,香消玉殞,這四句戲詞竟成了她短短一生的寫照。

  二十年倏忽而過,人世幾許滄桑,幾許變幻。同是曾經一起“遊園”、一同“驚夢”的老友們,對我們當年那一場燦爛絢麗的美夢仍然無限緬懷,不勝依依,趁著《游》劇演出二十周年,大家還要歡聚一堂,重溫舊夢,並且懷念那些再也無法跟我們在一起的朋友。

  原刊於2002年12月12日《聯合報·副刊》

  第四部分第8章 文曲星競芳菲(1)

  白先勇vs.張繼青對談

  時 間: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主持人:辜懷群女士(以下簡稱辜)

  與會者:白先勇先生(以下簡稱白)

  張繼青女士(以下簡稱張)

  笛 師:孫建安先生

  辜: 請兩位文、曲界的巨擘展開今天的對談。

  白: 一九八七年我第一次回南京時,始與張繼青女士結緣,沒到南京已經久聞張女士大名,行家朋友告訴我到南京一定要去看她的“三夢”(《驚夢》、《尋夢》、《痴夢》),隔了好些年才有機會,當然不肯放過,於是託了人去向張女士說項,總算她給面子,特別演出一場“三夢”,那次演出尤以《痴夢》的崔氏使我深深痴迷。在與張女士分享她的藝術經驗之前,我先說我和崑曲的因緣。小時我就與崑曲結緣,一九四六年梅蘭芳回上海首次公演,我隨家人在美琪大戲院看了他的《遊園驚夢》,雖不太懂,但其中【皂羅袍】一曲婉麗嫵媚的音樂,一唱三嘆,使我難忘,體驗到崑曲的美,從此無法割捨與它的情緣。崑曲是包括文學、戲劇等雅俗共賞的表演藝術形式,特別是崑曲的文學性,我們的民族魂里有詩的因素,崑曲用舞蹈、音樂將中國“詩”的意境表現無遺,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裡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特徵的一種藝術。這幾年來台灣崑曲的推廣多虧徐炎之老師及其學生,徐老師在各大學扶植的崑曲社承繼了傳播崑曲藝術的責任,今日才有這麼多懂得欣賞崑曲的觀眾。接著要請張女士分享崑曲在表演上如何利用歌、舞表現感情、文學意境的親身體驗。

  張: ……並不遺憾學了這門藝術,舞台上演出讓我陶醉其中,崑曲具舞蹈性,我幸運受到民初“全福班”老師的教導,小長生老師等都見過面,尤彩雲老師教我《遊園驚夢》、《鬧學》的春香和《奇雙會》,從老先生那得到堅定走上藝術生涯的信念,崑曲唱腔優美,由字吟腔,注重字正腔圓,我的經驗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自身”,雖然一方面受老師教導,另一方面還是要靠自身反覆琢磨。以前在蘇州有四大才子,我有三年的時間在文徵明的書館裡拍曲,唱腔受俞夕侯老師(俞粟廬先生的學生)影響大。以前拍曲時,老師十分辛苦,拿火柴棒來回地數,一天四五十遍地唱,今天唱腔上才有些可取之處。從小便開始學《牡丹亭》里閨門旦的折子戲,可是小時文化不夠,無法體驗太深的曲詞,學會曲子和身段後,仍要繼續鍛鍊,持續領會。

  第四部分第8章 文曲星競芳菲(2)

  白: 張女士是蘇州人,蘇州話有吳儂軟語的味道,張女士唱曲也有濃厚的蘇州味,這點也請張女士談談。

  張: 我原是學蘇劇(又叫蘇灘),後來才學崑曲,蘇劇和崑曲屬姊妹劇種,蘇劇大部分劇目也擷取於崑曲,如《活捉》、《蘆林》、《斷橋》,後因崑曲少人繼承,一九五四年左右我們便去學崑曲,因蘇劇的演出多只有唱腔沒有表演,學了崑曲便可加強舞台的表演性,將蘇、昆一起唱。我的老師也是蘇州人,所以咬字受到蘇劇影響,演出上的好處在於蘇劇咬字柔軟,有助於少女角色刻畫。另外補充一點,崑曲要如水磨一般地磨習曲子,使得崑曲愈唱味道愈濃。

  白: 崑曲是載歌載舞的藝術,不同於其他劇種,歌舞之餘也要表現出詩的境界,這三者的結合是崑曲難得之處。

  張: 難度也在此,崑曲唱腔細,文詞又深,演唱時又沒有過門,除非熟戲,觀眾很難進入表演世界。崑曲的唱和表演要一氣呵成,感情也要同時完成,需要動作幫助感情的傳輸。老師曾說崑曲是圖解式的動作,不僅唱腔長、動作多,(而且)不時需要舞蹈動作陪襯,增加表演性。表演藝術經過明清兩代的琢磨,加上“傳”字輩老師精緻化演練,使得表演更精美,動作更出神入化。到了我這一代,又加上幾十年的鍛鍊,如我演杜麗娘,唱腔和動作全都反覆琢磨過多遍,不能說早上學戲,晚上馬上就能上戲,要將唱詞、動作、感情融合為一體,然後傳達給觀眾。

  白: 崑曲身段中雙人舞和合舞的走位十分要緊,如《小宴》、《秋江》、《遊園》、《折柳陽關》都是生旦搭配的重頭戲。崑曲不只唱詞優美,走位的繁複也深深吸引人,可說說雙人舞和獨角戲的不同嗎?

  張: 《遊園》一出為杜麗娘和春香搭檔,其舞蹈要對稱,彼此要有默契;若是獨角戲便能自己發揮,譬如《尋夢》演員就可自如;若《驚夢》則要靠和小生的眼神傳遞,但彼此間準備動作的默契,只能演員們自己知道,動作一致整齊,兩人眼神又有呼應,如此表演才美。若是觀眾發現,戲就不美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