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三部分第5章 白先勇說崑曲(4)

  蔡:沒什麼好看。

  白: 不能看的,你說一個老頭子在台上自艾自怨,唱半個小時,怎麼得了呢!那天晚上,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戲,那已經垂垂老去的老皇的心情,最後的感慨。那個時候恐怕有六七十了吧!

  蔡:將近八十,因為他跟楊貴妃的時候已經六十多了嘛。

  白:你看,老皇,把花白的鬍子抖起來,“唉──”嘆口氣,你那兩下真好,袖子抖一抖,“唉呀”,一切盡在不言中,起駕回宮。那麼一折,是唱服了。

  白:我就跟樊曼儂女士商量,演一折不過癮,那個兩個多小時的《長生殿》在台灣也演過,也不過癮,那折子戲都濃縮了嘛!要把它排出來,排長一點。因為台灣的觀眾現在很有水準。我有一句話,後來常被引用的,我說:“大陸有一流的演員,台灣有一流的觀眾。”

  蔡:我補充他一句,我一直有這個看法:不是說觀眾是靠演員培養出來的,恰恰相反,我認為演員是靠觀眾培養出來的。觀眾是水,演員是魚,一條好魚,沒有高水質的水存活不了,要麼死亡,要麼適應污濁的水,自己也變成污濁的魚。我們上海崑劇團去了台灣四次,四次去都是大型的演出活動,第一次是去演《長生殿》,在台灣最大的劇院……

  白:不是在那裡,是在國父紀念館。

  蔡:有兩千多將近三千個座位。一看那個劇場我就傻掉了。太大了。崑曲從來沒有在這麼大的地方演過,我非常擔心演不下去。觀眾離開太遠,根據我的經驗,這麼大的劇場,肯定觀眾就很吵,氣氛就不好。還沒上台之前,在後台我還以為下面沒有觀眾,因為鴉雀無聲的。觀眾還沒來?可是一出去看,下面坐滿了,黑壓壓的一片,這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在台北演出,你不要擔心有什麼bp機、手機的聲音,絕對是沒有的。觀眾欣賞藝術的這種氣氛,對演員的壓力反而增大,我覺得在台灣演出絕對是要把你所有的能耐全都發揮出來,不可能藏一點。

  白: 那時候有一些台灣觀眾飛到上海來看他們的預演。到了台灣以後,怎麼蔡正仁就不一樣了。台灣的觀眾要求高,你要是唱得不足、不夠,他會不滿。而且還有點麻煩,你們愈唱,台灣那些觀眾胃口愈來愈大,下一次你還要“卯上”,現在這樣的表演已經不足,你下次再來,我要你更好。

  蔡: 這就是高水準的觀眾促使演員不能隨隨便便,如果你經常在這樣的觀眾面前演出,那各方面的水準就會提高。

  第三部分第5章 白先勇說崑曲(5)

  白: 是這樣子的。因為崑曲在台灣已經確立了一個信念:這是一種非常精美高雅的藝術,來欣賞就得好好地聽、好好地看。台灣的崑曲觀眾有幾個特性,第一是年輕觀眾多,這很奇怪,不像京劇。一般年齡是二十到四五十歲這個年齡層最多,反而是六七十歲的人不多。這表示很有希望,大學生、研究生、年輕知識分子、教師、教授,許多許多人喜歡崑曲。

  蔡: 所以我說句實話,我們有很多戲在這兒已經久不演了,原因很簡單,就是知音不多,《長生殿》上下兩本,如果不是到台灣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排。這倒不是說這兒沒有好的觀眾,有好的觀眾,但是整個氣場不像台北那麼集中,給我留下那麼深刻的印象。

  白:我想台灣的觀眾,年輕的、中年的知識分子,我們已經受過很多洗禮了,許多西方一流的藝術都到過台灣,都去看過了,芭蕾、交響樂什麼的,當然世界級的東西都很好,也提升了觀眾的層次,但我們總覺得有種不滿足──我們自己的文化在哪裡?自己那麼精緻的表演藝術在哪裡?崑曲到台灣第一次真正演出是一九九二年的《牡丹亭》,是我策劃的,把華文漪從美國請回台灣,還有史潔華,也是“上昆”的,從紐約請回去,再跟台灣當地的演員合起來演的。那是第一次台灣觀眾真正看到三小時的崑劇,是“上昆”演過的那個本子。那個時候,“國家劇院”有一千四百個位子,我宣傳了很久,說崑曲怎麼美怎麼美,提了七上八下的心,擔心得不得了,心想我講得那麼好,對華文漪的藝術我是絕對有信心的,但整個演出效果,觀眾的心我就不知道了。台灣觀眾沒看過這麼大型隆重的崑曲表演,只是聽了我的話,我說好,他們來看。等於押寶一樣,我的整個信譽押在上面。“國家劇院”連演四天,四天的票賣得精光,我進去看,大部分是年輕人,百分之九十的人是第一次看。看完以後,年輕人站起來拍手拍十幾分鐘不肯走,我看見他們臉上的激動,我曉得了,他們發現了中國自己的文化的美,這種感動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的。後來很多年輕人跟我講:白老師,你說的崑曲是真美啊。

  蔡:其實嚴格講,白先生並不是從小就看崑曲的。

  白:不是的不是的。

  蔡:白先生小時候是崑曲很衰落的時期,那時是京劇的世界。

  第三部分第5章 白先勇說崑曲(6)

  白:沒有崑曲,崑曲幾乎絕了。

  蔡: 快要奄奄一息了。我們是被一批“傳”字輩培養起來的。

  白:不錯,我覺得最大的功德是把“傳”字輩老先生找了回來,訓練蔡正仁先生他們那一批。他們是國寶啊,是要供起來,要愛惜他們的。但是我們還是有個很大的很大的誤解,崑曲到今天之所以推展不開,就是這個問題,認為崑曲是曲高和寡,只是給少數知識分子看的,一般人看不懂,其實大謬不然。不錯,可能在明清時代,在崑曲沒落的時候,是這樣;像《牡丹亭》、《長生殿》,詞意很深的,所以你要會背、會唱,你才懂。但別忘了,為什麼崑曲在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又會在台灣那麼興起來?我以為很重要的是,現代舞台給了這個傳統老劇種新的生命。為什麼?有字幕啊,你沒有藉口,說我看不懂。中學的時候《長恨歌》大家都看過、背過,你能夠看懂《長恨歌》,就應該看懂《長生殿》。第二,現代的舞台,它的燈光音響和整個舞台設計,讓你感覺這個崑曲有了新的生命。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