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由於身穿軍服,軍醫誤以為我是前線受傷的醫護兵,給我檢查、做了手術。我挨了兩槍,兩槍都打在要害處,頭上一槍從後腦勺下方打進去,從上唇處鑽出來,居然未曾傷及腦部。另一槍打中胸部,從背部打進去,胸口鑽出來,只差一點就傷及心臟。一般人只需要其中一槍足以斃命,我身中雙彈居然沒死。三天後我醒了過來,發覺自己躺在醫務船上,作為一批重傷員中的一個,被這條船從廈門送往台北。
我死而復生,再一次重演我們錢家一再發生的故事。我如母親所堅信,果真去了父親的家鄉台灣,卻不是按顏哥的安排,是用自己的方式。
半年後傷愈,我假託頭部重傷意識受損,隱姓埋名留在那所軍醫院當護理人員。一年多後有個年輕軍官因胃出血住院到了我們病房,將臨出院之際,有一天我給他例行量體溫,他突然提出要把部隊番號給我,讓我跟他聯繫。
我當他是開玩笑,隨手給了他一張紙。他取出鋼筆,果然是開玩笑,不在紙上寫字,翻過左掌,把番號寫在他自己的掌心裡。
“保證護士小姐一眼就能記住。”他說。
他把手掌捏成拳頭,在我眼前張開,我當即大驚。
“別做聲。”他小聲道,“回見。”
他的掌心裡並無部隊番號,寫的是兩個字:“覺醒”。
我知道這兩個字的特別來歷和意思。當初大舅曾把一枚刻著同樣漢字的小印章送到廈門,是我把那枚印章從家裡送到游擊隊交給三哥。
年輕軍官出院。幾天後一個黃昏,他到醫院大門外等我下班,我們一起去附近一個公園散步,聊天,坐在小池塘邊的長椅上吃餅乾,像一對戀人一樣。事實上談情說愛純屬假象,我們做的是另外的事情。
這位年輕軍官是自己人,接上級指令在台灣尋找我的下落。廈門解放後,上級核實孫力小組情況,發覺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我已犧牲,因此設法尋找,任務交給這位台灣同志。年輕軍官是台中人,他所屬的地下組織早在日據時期就存在於島內,後來隱蔽,直到大陸解放前夕才與上級恢復聯繫。
“是我父親那一批人嗎?”我追問。
他點頭。他是1949年才參加進來的新人,他的上級是老人,原由錢以未領導。
“我父親現在在哪裡?”
他告訴我,三哥錢世康於金門戰役前夕率一組人員潛入金門偵察敵情,配合解放軍攻打金門,當時三哥向上級報告,說父親錢以未可能落在金門。解放金門戰役不幸失利,三哥也於戰役中犧牲。後來上級曾派員秘密潛入金門尋找父親下落,沒找到人,很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但是父親啟動的覺醒已經實現。
親人的消息讓我淚流滿面。
我從他那裡知道了林鵬夫婦,知道三哥原是烈士遺孤。初聞震驚,想想釋然,對我來說都一樣,無論生死,他永遠是我三哥錢世康,父母的兒子,錢家的老三。
我回到了自己的隊列里。後來的故事還很多,這裡長話短說:三年後我從台灣輾轉來到香港,被留在香港工作。我所在的機構承擔建立大陸與台灣間溝通管道的任務,我的日常事務包括為兩岸離散家庭接轉家信,傳遞親情並幫助尋找失散親人。我離家之後時時思念母親,但是由於工作性質和自身特殊情況,暫時不能暴露身份與母親聯繫,只能把無盡相思化在為兩岸眾多家庭的服務中,同時一點一滴搜集已故親人的故事,悄悄尋找離散親友的下落,寄予追懷。那些年有無數家書從台灣而來,經我手發往大陸,也有許多大陸函件經我的手轉赴台灣。我樂此不疲,除了天性好善,還因為這一工作讓我想起父親的“錢以未連線”,這一連線產生於抗日鬥爭中,堅持於台灣光復後,現在依然存在,通過我,通過很多我這樣的人將無數家庭聯結為一體。不同時期它的內涵大有不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彼此密切關聯,任什麼都無法切斷。
我願意以此為己任。我和我的親人們投身革命,參加艱苦卓絕的地下鬥爭,歷經磨難,用鮮血與生命迎接勝利的到來。特務的追捕殺戮沒有嚇倒我,反是讓我格外深切地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我覺得自己註定要來接續這個任務。我的父親奮鬥一世,不知所終,大哥大姐姐夫和三哥完成各自的任務,英勇犧牲,他們努力的其實是同一個任務,為的是人民解放、國家民族新生和兩岸同胞共同的未來,就此而言他們可稱都屬“錢以末連線”。如三哥所說,澳妹的任務是將來,現在這個任務應當由我,還有許多人共同接續,它無疑屬於我們的事業,融在我們的精神與信仰里。
1955年是農曆乙未年,我忽然想起大姐和三哥都說過,我們父親本來叫乙未,頓覺豁然開朗。農曆六十年一個甲子,上一個乙未年是哪一年?公元1895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一年?這一年發生過什麼大事?《馬關條約》簽署,台灣被迫割讓,日本占領軍入台,台灣人民奮起抗日,血流成河。這一年的破碎與割裂,悲痛與恥辱,沉重地壓在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每一個台灣人的心裡,其影響之深切和廣泛為人們所公認,中國之所以有今天,台灣之所以成現在,都可以追溯到那個乙未年。父親以這一紀年作為化名投身革命獨具深意,牢記山河破碎之恥,激勵天地更生之志,無疑是乙未之後兩岸百姓共同的訴求,代代中國人共同的心聲。聯結於海峽兩岸的連線為什麼總是生生不息?我們錢家人為什麼一個個死而復生?秘密應當就在這裡。
我死而復生,再一次重演我們錢家一再發生的故事。我如母親所堅信,果真去了父親的家鄉台灣,卻不是按顏哥的安排,是用自己的方式。
半年後傷愈,我假託頭部重傷意識受損,隱姓埋名留在那所軍醫院當護理人員。一年多後有個年輕軍官因胃出血住院到了我們病房,將臨出院之際,有一天我給他例行量體溫,他突然提出要把部隊番號給我,讓我跟他聯繫。
我當他是開玩笑,隨手給了他一張紙。他取出鋼筆,果然是開玩笑,不在紙上寫字,翻過左掌,把番號寫在他自己的掌心裡。
“保證護士小姐一眼就能記住。”他說。
他把手掌捏成拳頭,在我眼前張開,我當即大驚。
“別做聲。”他小聲道,“回見。”
他的掌心裡並無部隊番號,寫的是兩個字:“覺醒”。
我知道這兩個字的特別來歷和意思。當初大舅曾把一枚刻著同樣漢字的小印章送到廈門,是我把那枚印章從家裡送到游擊隊交給三哥。
年輕軍官出院。幾天後一個黃昏,他到醫院大門外等我下班,我們一起去附近一個公園散步,聊天,坐在小池塘邊的長椅上吃餅乾,像一對戀人一樣。事實上談情說愛純屬假象,我們做的是另外的事情。
這位年輕軍官是自己人,接上級指令在台灣尋找我的下落。廈門解放後,上級核實孫力小組情況,發覺沒有確鑿證據表明我已犧牲,因此設法尋找,任務交給這位台灣同志。年輕軍官是台中人,他所屬的地下組織早在日據時期就存在於島內,後來隱蔽,直到大陸解放前夕才與上級恢復聯繫。
“是我父親那一批人嗎?”我追問。
他點頭。他是1949年才參加進來的新人,他的上級是老人,原由錢以未領導。
“我父親現在在哪裡?”
他告訴我,三哥錢世康於金門戰役前夕率一組人員潛入金門偵察敵情,配合解放軍攻打金門,當時三哥向上級報告,說父親錢以未可能落在金門。解放金門戰役不幸失利,三哥也於戰役中犧牲。後來上級曾派員秘密潛入金門尋找父親下落,沒找到人,很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但是父親啟動的覺醒已經實現。
親人的消息讓我淚流滿面。
我從他那裡知道了林鵬夫婦,知道三哥原是烈士遺孤。初聞震驚,想想釋然,對我來說都一樣,無論生死,他永遠是我三哥錢世康,父母的兒子,錢家的老三。
我回到了自己的隊列里。後來的故事還很多,這裡長話短說:三年後我從台灣輾轉來到香港,被留在香港工作。我所在的機構承擔建立大陸與台灣間溝通管道的任務,我的日常事務包括為兩岸離散家庭接轉家信,傳遞親情並幫助尋找失散親人。我離家之後時時思念母親,但是由於工作性質和自身特殊情況,暫時不能暴露身份與母親聯繫,只能把無盡相思化在為兩岸眾多家庭的服務中,同時一點一滴搜集已故親人的故事,悄悄尋找離散親友的下落,寄予追懷。那些年有無數家書從台灣而來,經我手發往大陸,也有許多大陸函件經我的手轉赴台灣。我樂此不疲,除了天性好善,還因為這一工作讓我想起父親的“錢以未連線”,這一連線產生於抗日鬥爭中,堅持於台灣光復後,現在依然存在,通過我,通過很多我這樣的人將無數家庭聯結為一體。不同時期它的內涵大有不同,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就是彼此密切關聯,任什麼都無法切斷。
我願意以此為己任。我和我的親人們投身革命,參加艱苦卓絕的地下鬥爭,歷經磨難,用鮮血與生命迎接勝利的到來。特務的追捕殺戮沒有嚇倒我,反是讓我格外深切地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我覺得自己註定要來接續這個任務。我的父親奮鬥一世,不知所終,大哥大姐姐夫和三哥完成各自的任務,英勇犧牲,他們努力的其實是同一個任務,為的是人民解放、國家民族新生和兩岸同胞共同的未來,就此而言他們可稱都屬“錢以末連線”。如三哥所說,澳妹的任務是將來,現在這個任務應當由我,還有許多人共同接續,它無疑屬於我們的事業,融在我們的精神與信仰里。
1955年是農曆乙未年,我忽然想起大姐和三哥都說過,我們父親本來叫乙未,頓覺豁然開朗。農曆六十年一個甲子,上一個乙未年是哪一年?公元1895年,也就是光緒二十一年?這一年發生過什麼大事?《馬關條約》簽署,台灣被迫割讓,日本占領軍入台,台灣人民奮起抗日,血流成河。這一年的破碎與割裂,悲痛與恥辱,沉重地壓在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每一個台灣人的心裡,其影響之深切和廣泛為人們所公認,中國之所以有今天,台灣之所以成現在,都可以追溯到那個乙未年。父親以這一紀年作為化名投身革命獨具深意,牢記山河破碎之恥,激勵天地更生之志,無疑是乙未之後兩岸百姓共同的訴求,代代中國人共同的心聲。聯結於海峽兩岸的連線為什麼總是生生不息?我們錢家人為什麼一個個死而復生?秘密應當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