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想重振皇權,謝安就順了他的心,但現在,這權力回來了,他卻又惶惶地不知該怎麼辦了。他是越想從前,越覺得對不起謝家,越想以後,心裡就越害怕。於是,在這種情緒下,他就很快地幹了兩件事兒。

  一件,就是在謝安死後的第四天,他就任命司馬道子“都督中外諸軍事”。這國家得有人幫他撐起來呀,他是沒人可選,只有司馬道子。可能這時候,他是真希望司馬道子也能像謝安似的,給他當個社稷之臣,卻不來欺負他呢。當然,沒多久他就發現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

  而另一件,這就是——論淝水戰功。這個淝水戰功,也終於該論了。這是司馬曜的心病。謝安活著,他不敢賞。現在他死了,那好,賞吧,一定要賞。於是謝安去世不久,司馬曜就下旨,論淝水戰功。這時離那場戰爭,已經整整兩年了。

  謝氏家族再次贏得了萬人莫及的殊榮。

  謝安以原來的建昌縣公追封廬陵郡公;謝石以興平縣伯進封南康縣公;謝玄以東興縣侯進封康樂縣公;謝琰加封望蔡縣公。其他將領也都各有封賞。

  司馬曜又想給謝玄進位前將軍,但謝玄說啥也不受。最後只好改成了賜錢百萬,彩千匹。

  這時的謝家,在朝廷已經不再掌握大權,不能算“當軸士族”了,但是,這“一門四公”的殊榮,卻使謝家的尊貴走向了極頂。60多年前,謝安的伯父謝鯤過江的時候,謝家還是個並不被人看重的門戶,甚至到了謝安這一輩,謝萬還遭到了人家王丞相兒子王恬的蔑視。但是現在,謝氏已經是無可爭議的最高貴的家族了,我們後來的“王謝並稱”,也正是從這時才真正奠定。

  後來,他們的爵位都傳了下去。到了謝安的嫡孫“風華江左第一”的謝混這裡,祖父和父親的爵祿都加到了他一個人身上。謝混家的產業是莊園田宅十幾處,就是家裡最凋落的年頭兒,還有僮僕超過千人。想想啊,這一位絕世美男,又才華橫溢,還家資巨萬,估計也會是那年頭兒姑娘們心中的暇想對像了……當然,還得提下兒我們的大詩人謝靈運,他是承襲了祖父謝玄的爵,這兄弟後來名氣太大,結果把爺爺的名兒都給蓋了,所以我們後世一說起“謝康樂”,就都認為是指得他。但實際上,這個正牌兒的“康樂公”,還應該是指謝玄啊。

  終局 東山圓夢始寧墅

  謝玄是在建康待了一段兒時間,等喪事基本差不多了,就返回了前線。他還記得叔叔臨終前的話,準備再籌劃一番,來年出兵北伐。不過沒有多久,剛過了年,他就接到了司馬道子的命令,大意是說,仗打得時間太長啦,現在還是以防守為宜,你不要老在前線待著,退到淮南來吧。然後命令他移駐到淮河南岸的淮陰。

  其實司馬道子這心思,真是簡單得誰都瞧得出來,謝玄這個北府重兵,讓他心裡不舒服。這回謝家多少是吃了虧,他擔心這謝玄暗地裡不滿,北伐要再得勝,他就更加控制不住了。謝玄接到這命令,心裡冷冷地也不想說啥了。好,那就回去吧。於是在386年的三月,謝玄回師淮陰。原來的計劃一下兒落空,東晉的北伐從此停止。

  謝玄這一南歸,對黃河一帶的控制力就減弱了,結果原本打下來的黎陽,還有泰山這兩個地方,忽然就反了,河北一帶發生了騷亂。謝玄瞧著這情勢,甚至在他看來,這都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說,謝安的死,已經讓他失去了一半兒心力的話,那到了現在,他是真的心灰意冷了。你不是就想要我的兵權嗎?好,那我就給你,都給你。反正這也並不是我真想要的。雖然歷來,人們幾乎都把北府兵看成是“謝家軍”,但是,在謝家人自己的心裡,他們卻不是這麼認為的,沒有什麼東西他們不能失去。東晉以來,哪一個士族不是像保命一樣地保著自己的軍隊呢?但在謝玄這裡,他卻扔得毫無吝惜。

  於是,他就向朝廷上書,說河北一帶自己安撫不周,實在失職,願回朝廷領罪,請求解去一切職務,並把章節什麼的也一塊兒送回去了。司馬曜一瞧,這過份了點兒吧,謝安那一走,就走得他心裡怪彆扭,現在這謝玄……他就沒答應,還派人趕到淮陰去慰勞。這時謝玄的身體已經不太好,他就又上了一道表,再請辭職。司馬曜讓他暫時先到東陽去,也不能一下兒就什麼都不要了呀。

  謝玄就繼續上表。他在奏表中這樣說:

  臣本常人,才不佐世,忽蒙殊遇,不復自量,遂從戎政。驅弛十載,不辭鳴鏑之險,每有徵事,輒請為軍鋒。由恩厚忘軀,甘死若生也。冀有毫釐,上報榮寵。

  天祚大晉,王威屢舉,實由陛下神武英斷,無思不服。亡叔臣安協贊雍熙,以成天工。而紛霧尚翳,六合未明,遺黎塗炭,巢窟宜除,復命臣荷戈前驅,董司戎首。冀仰憑皇威,宇宙寧一,陛下致太平之化,庸臣以塵露報恩,然後從亡叔臣安退身東山,以道養壽。此誠以形於文旨,達於聖聽矣。

  ……

  追尋前事,可為寒心。臣之微身,復何足惜。區區血誠,憂國實深。謹遣兼長史劉濟重奉送節蓋章傳……以此之盡,公私真無恨矣……

  司馬曜得知他生了病,就派遣一位名醫來醫治,又讓他回到京口去調養,但還是沒有批准他辭職。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