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這一段開始,是講寫文章的方法。我以前常告訴新聞界的朋友,寫社論就要“雜而不越”,尤其是寫大文章的道理,取材的角度,下筆的方法都有很大的學問。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名”的意思,在這時可以說是“用字遣辭”。一個名詞、一個小掌故、或者講道理、理論,引證得很準確。“雜”是很廣泛,包羅很廣,能照顧全面;“不越”是不會過分,沒有超過範圍,沒有不得體、不離譜,等等。

  “於稽其類”,引用資料的.正確性,說話要有根據,不能亂講,在寫同類的東西時,似是而非的關鍵之處,要能辨別,能剖析。

  這是孔子研究《易經》,及研究文王周公著作的心得。

  “其衰世之意邪?”孔子的《春秋》言三世,就是太平世、昇平世、衰世。衰世就是亂世,就像是我們所處個時代。如果按孔子所定三世的標準,大同世界就是太平盛世,但是很難做到。西洋哲學家柏拉圖的理想國與孔子的太平盛世,恐怕永遠是人類掛在那裡的一個目標。所以我經常比它為驢子的紅蘿蔔。一個趕驢車的鄉下人,因為驢子不肯走,他便在前面吊一個紅蘿蔔,驢子為了吃那個紅蘿蔔,就只好拚命向前走。但是,這個紅蘿蔔目標很難追求得到。

  普通歷史上的小昇平,如果十年二十年沒有戰爭,人民的生活就能獲得安定。但是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三十年不變亂的,要想安定很難。十二年是一紀,三十年是一世,這是古代的觀念。現在把一百年叫一個世紀,這是西方人的觀念翻譯過來的。

  講到衰世,錢穆先生曾說莊子、老子、《易經》的“三玄之學”是衰世之學。我就講笑話說:如果三玄之學是衰世之學,那四書五經也可以稱為憂患之書了,因為四書五經的學間都是從憂患中來的。錢先生這麼講也有他的根據,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其衰世之意邪”的道理!

  但是大家要注意,偉大的哲學家、宗教家都出在亂世。越是亂世,人才越多。亂世的人都是痛苦的,因為痛苦,便要用思想來解決問題。太平時候都是文學家,因為生活優裕,就把精神用到悠閒娛樂方面去了。《紅樓夢》的那個時代,就是太平時代的反映。由康熙下半期開始,算是太平了二百多年,那個時候公子少爺,文學家特別多。像袁子才這一班人,都出生在那個時候。所以當時就流行不作無益之事——一天到晚不去跳舞、打麻將、喝酒,如何排遣有涯之生命?人的生命有限啊!如果不做些有意義的事,那個日子怎麼打發?活幾十年太長啦!實在受不了,人會為發瘋的。

  這種話大家恐怕很難會聽見了。我現在想想,那個日子真的很舒服啊!為放暑假了,擔心這兩個月的暑假,回到家怎麼“玩”?怎麼過啊?回到家以後,竹床一鋪,當著風口睡倒,看看唐人的詩詞,翻翻書,很快地下午兩三點了!媽媽的下午點心還沒有出來,已經對媽媽很不舒服了!媽媽把點心拿來,一嘗不對胃口,便不吃啦!媽媽再勸,反正不好吃,一副撒嬌的樣子。媽媽說:好,我再去做別的……現在想想古人所說的‘舊長如歲閒方覺,事大如天醉已休”,過一天好像過一年一樣,這種生活情形,幾十年來台灣青年差不多感覺到了。大家生長在溫室裡邊,我很擔心將來大家怎麼辦?不做無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所以人家飆車、簽大家樂,舞廳“蓬拆”到天亮……

  可見歷史上永遠不會出現太千,所以真正領導這個世界的大政治家是很痛苦的。大政治家要在這個世界將亂未亂的時候就導正它、預防它,但還得不到大家的支持。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跟一個家庭一樣。我半夜三四點鐘起床,看到對面賣豆漿的夫婦,已經起來磨豆漿了。夫婦倆辛辛苦苦,省吃儉用買了房子,銀行里存了錢,到了兒子長大,便不會再這麼辛苦了,到了孫子便為“不做無益之事,何以敗此辛苦之家”了。一個家庭不會超過三代,那是真的。這個社會,上的家庭,是不是如此呢?

  知往而察來

  “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彖斷辭,則備矣!

  筮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易經》告訴了我們過去,懂了歷.史,懂了過去,就懂了未來,但也會忽略了一些明顯的、大家習知的平常事,所以要“微顯闡幽”。因為我們往往把明顯的、輕易的,認為了解清楚了,實際上卻還沒有看清楚。越是明亮的地方,也越有黑暗,可能你找不出來。做情報工作的就要“微顯闡幽”,看看有沒有間題,因為問題就出在那個沒有間題的裡頭,所以為“微顯闡幽”。因為看不見的、黑暗的裡頭都有東西。

  “開而當名辨物”,你懂了《易經》以後,每一個卦象都是人生、宇宙、物理,就是生活經驗。“當名”,每個卦名都是恰妥的、合理的。我們隨便舉例如風雷益這一卦。颱風來了‘一打雷,颱風停了,不是很有益嗎?“辨物”則是辨別物理的道理口

  “正言斷辭,則備矣。”告訴我們人生的經驗,“正言”是很正確的說法,為真懂了《易經》就可以了。所以我說做社論文章,能做到“正言斷辭”,就可以了,“則備矣”,這就是一篇大文章。

  《易經》的取象,都是我們生活周遭所常知常見的,如龍啊、虎啊、象啊、狐啊、風霜雨露啊等等。“其稱名也小”,使你懂得這個道理,因小而知大。“其取類也大”,這是智慧之學,知道一點就知道其他的。常常有些同學怪我,覺得我很多的道理都不肯講。我說我講了那麼多你都不懂,我還為怎麼講?為我把茶葉蛋、馬虎蛋都拿來跟你講,那還叫做學問嗎?學問之道,“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所以有人問什麼人可以學禪?釋迦牟尼佛說“良馬見鞭影而馳”。一匹良馬,見馬鞭子一揚就跑了,不為說舉一反三,掛一漏萬是很難做學問的。

  成功失敗兩相依

  “其旨遠,其辭文。”我們寫文章,真正能寫到這樣,才算大文章,就成功了。這一點很不容易,我們都做不到。“其旨遠”,一篇文章能夠留得千古,它的主論沒有時代的限制。像宗教的聖典,它沒有時間的限制,永運有它的精義。“其辭文”,它的文彩,更充滿了文學性。

  “其言曲而中”,它所講的話是圓的,但也是真正的、實在的。“中”就是很恰當。“其事肆而隱”,“肆”就是放肆,中間包括得很廣,有很多層的道理,你慢慢去看、去讀,加上你的人生經驗,你會體會得更多。當年一位朋友說我,你十年讀書,十年做人,然後才懂得我的話。真的!這位老友並不是瞎說的,我現在還很懷念他他的話很有道理。那個時候自己年輕,讀書不多,閱歷不夠,很多事情都不懂,自己還以為很了不起的樣子其實很幼稚,所以那位朋友拍拍我肩膀,說了這幾句話。學《易經》是為學一輩子的,有些地方要很久才會懂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