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魏清莛覺得第一胎都能這麼順利,沒道理第二胎的時候會更難。想通的魏清莛就安心下來待產了。

  但任武昀卻急得嘴角都冒泡了,他去找吳太醫。

  收到樹葉的吳太醫正哭笑不得,見任武昀過來,他也就趕緊收起來。任武昀和魏清莛的感情,這幾年他可是看得很清楚的,為了讓他心甘情願的留在這裡,任武昀還給他兩個兒子謀了兩個不錯的差事,吳太醫自然不敢怠慢他。

  說起魏清莛的脈象是有些奇怪,但這也實屬正常,人的身體本來就是神聖而又難以琢磨的,他本來只是覺得生產會有些兇險,這才提了一句,卻沒想到四公子的反應會這麼大,猶豫了半響,還是解釋道:「四公子,下官看夫人的胎位很正,雖然那脈象下官沒有十足的把握,但也不是大凶的徵兆,下官原先那樣說,只是想讓四公子多做準備……」

  任武昀點頭,「那我該做什麼準備?你說其中一個的脈象有些弱,那我們要不要再請一個兒科大夫來?」任武昀越來越覺得這個辦法不錯。又提了幾點。

  吳太醫見任武昀根本沒怎麼聽得進他的意思,只是一味的安排,心中一嘆,只好在一旁給他出一些主意。

  回到書房的任武昀卻越想越心慌,本來他是不覺得有什麼的,但萬一呢?

  任武昀抓了抓筆,攤開一張白紙給皇上寫信,他決定還是請宮裡的穩婆來更穩妥些,最好還要一個醫女,嗯,兒科大夫也不能落下,太醫算是最好的大夫,就用他們把。任武昀寫了寫,最後想了想,又在後面加了一句:甚急,要快!

  第二百一十章 反應

  皇上收到任武昀十萬加急的信件以為是出了什麼大事,這幾年任武昀在安徽的成就不小,不僅將徽軍練出來,將安徽境內的土匪剿了大半,安徽改良的鹽鹼地也大有成效,加上有他的凶名鎮壓,這幾年安徽的風氣一肅,加上一年前抄了孫家更是震懾了朝中別有用心的人。

  這幾年在王廷日的幫助下,皇上贖買了不少土地,將土地分給那些貧民,其中又以安徽做得最好。有時候皇上和竇容想,要是多幾個任武昀就好了。但這也算是一種奢想,其實要真多起來,倆人就該叫苦了。

  皇上打開信件,頓時蹙起眉頭,心中微嘆,對魏公公道:「去準備兩個有經驗的穩婆,醫女和太醫都給他帶上,讓他們明天就啟程,路上不得耽擱,儘量加快速度到安徽去。」

  魏公公心中詫異,但面上不顯的應下。

  這是皇宮,別人無時不刻不在盯著的皇宮,那些太醫和醫女才安排後,外頭就有了風聲,得知是去的安徽,頓時不少人都皺起了眉頭,「可是任都督又出事了?」

  不怪眾人條件反射,不過四五年的時間,幾乎每年任武昀都要弄出一兩件事來,其中有好事也有壞事,但就算是好事也讓人恨得牙痒痒。

  承德二年,他跟孫家的姑娘鬧緋聞,都督夫人就讓人給劉太太送妾,那時候讓他們誤以為皇上要過河拆橋,極力為他說話。

  這件事才平息不久,他就砍了徽軍裡面的兩個參將及人家手底下十二個兵,差點鬧成兵亂。

  雖說是人家那兩個參將不好,不該闖進百姓家中侮辱民女,可這也該由朝廷審判,任武昀竟問也不問一聲就直接將人給砍了,雖然最後事情是平息了,但造成的後果是很嚴重的,諸位大臣表示。

  承德三年,他就弄來了好幾個農具,還改良了種植方式,一直到現在,工部的人都沒想明白,為什麼一直只會打仗的任武昀會知道怎麼種地和知道這些農具的。雖然事實證明,用了這些工具和方法之後產量的確提高了一成左右,一畝的一成是不多,但如果是一個省的一成和一個國家的一成呢?

  可以說只靠這些就夠任武昀封侯拜相的了,只是可惜,皇上依然讓他鎮守安徽。

  承德四年,他就抄了孫家,雖然他說孫家勾結外敵企圖顛覆皇朝,但真正相信的沒幾個,孫家和外藩幾乎沒有聯繫,怎麼可能勾結外敵?

  但幾個進宮商議的大臣幾乎沒有反對,包括四王和明王。

  有心人的心裡就有些明白了,只怕孫家勾結的不是外藩,而是朝中的某些有異心的人,臣子的目光就在四王和幾位王爺的身上掃過。

  剛被分封的皇上的幾位兄弟難免苦笑,他們是真的是冤枉的,當然那個低頭陰沉著臉的明王不算。

  今年是承德五年,不知道這位爺又惹了什麼事。

  在皇上收到信件的同時,平南王爺收到了,他皺眉看完弟弟的信,就拿著信去找王妃了,穩婆什麼的,還是要王妃來安排。

  在得知昀哥兒竟然還讓皇上給安排時,頓時暗罵一聲,這小子出去幾年還是這麼不靠譜。

  如今太上皇幾乎不管事了,只把自己關在後面的佛堂里,每日和太皇太后吃齋念佛,徐貴妃本來要陪同,只是太皇太后很不喜歡她,幾乎不允許她踏進佛堂一步,她只好搬到離佛堂最近的一處宮殿裡,其實說是離得最近,要走到佛堂也得要三刻鐘左右。

  而太后依然和往日一樣只初一十五過來請安,其他時候幾乎就沒來過,太上皇也不怪罪,一心只在佛堂上,除了開始一兩年心中對朝政還未完全放下的時候會出來幫忙時,這兩年已經幾乎不踏出佛堂一步了。

  也就只有昭華公主時常來看他們,今天也是一樣,昭華公主拿著食盒過來,見太皇太后坐在榻上閉目念經,而太上皇端坐在一旁抄寫經書,揮手讓嬤嬤退下去,親自將食盒裡的齋菜拿出來,笑道:「母后,皇兄,先吃飯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