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個的確是照著先皇的預想來的,他為了幫太子掃清障礙,極其寵愛另三個兒子,倒是對太子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在先皇還是壯年的時候,三個兒子那是斗得你死我活,然後在先皇老去的時候,先皇當機立斷的將三個兒子都擼了。

  太子的地位空前穩固。

  如倆人所想,這一代沒有發生戰亂,太子順利登基了(沒辦法,先皇心太狠了,皇子都沒了,四王除了太子沒誰可以支持了)。

  照倆人的計劃,下一代帝王就是皇后所出的太子,削藩就要從他的手裡開始。

  計劃很完美,先皇甚至直接將太子封為皇太孫,讓王公親自教導他,教他治國之道。

  只要太子不謀反,不管是什麼問題,當今都不能廢掉先皇立的皇太孫。

  太子不負所望,才華橫溢,心胸寬廣,唯才是用……

  王公成了三次帝師,先皇,當今,太子(要是太子能登基的話),都是他的學生。

  可兩個智者忽略了一個人,那個人就是忠厚的太子殿下(當今),他似乎是不願意將這個豐功偉績讓給兒子,或是兒子的才幹讓他擔心,總之,他愚蠢的朝他最優秀的兒子下手了。

  皇后被軟禁,太子被圈禁,平南王府涉及謀反,傻瓜都知道皇上這是想削藩呢。

  話說皇上你才三十四歲,太子也才十六歲,父子倆前一天還和樂融融的,底下的兄弟還小,他地位穩固,他為嘛要去謀反啊?

  一直不對盤的四王奇蹟般的聯合在了一起,當年高宗皇帝的亂局眼看著又要發生,誰也不知道王公做了什麼,總之,他給四王寫了四封信,給皇帝上了一本罪己書,然後就死在了王家,外祖母隨後自盡。

  兩個舅舅被發配邊疆,留下來的只有被休的舅母和殘疾的表哥以及年幼的表妹。

  王氏身死。

  這場由皇帝發起的謀反案最後遭遇嚴重損失的只有王家和那個失去生命的太子。

  「這都是你推測的。」

  「不錯,」孔言措沒有反對,「但我堅信我是正確的。」

  「那你覺得平南王府知道這件事嗎?」魏清莛可沒忘記,王公可是給她和任武昀定了一門親,這幾年,任武昀年年都要給她送一筆錢。

  孔言措搖頭,「這代的平南王忠實寬厚,不過二爺倒是鬼才,不管他們知不知道,這個情他們都得承,戰事一起,平南王府將是損失最大的。」

  魏清莛點頭,「是啊,皇帝快手快腳的把皇后和四皇子也給殺了,即使到最後皇帝削藩不成功,也不過是維持原貌罷了,只是平南王府的損失的人卻回不來了。」

  魏清莛感嘆,「果然是天家無父子,話說,皇子和皇帝總比外家親吧?結果,搞得這一個個。」

  「這就是利益使然。」孔言措眉頭緊皺,「四皇子要是能活著回來,京城的水會越混,要是沒有絕對的魄力,當今勢微時,就是天下大亂時。」

  魏清莛想,要不要在桐哥兒的空間裡多存一點糧食呢?還有上次王廷日送來的銀票,也要全都換成黃金比較好啊。

  魏清莛邊想,邊和孔言措說話,「要是北地真的支持四皇子的話,只要他能活著回到京城,那他就有六分的贏面。」

  「哦?」孔言措感興趣道:「此話怎講?要知道四皇子在朝中可沒多少人。」

  「他有兵權,這就足夠了,兵權裡頭出政權。」

  「得民心者的天下……」

  「先生你真幼稚,現在又不是亂世,老百姓知道誰對誰啊,我每天和您見面,也就記住了四皇子是皇后出的,他最大的死對頭是徐貴妃出的六皇子,其他的皇子誰是誰我一個都不認識,不對,就是四皇子和六皇子我也不認識。」

  孔言措:「……」

  「更何況,四皇子要是有了兵權,趁著他兄弟們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咔咔登上皇位,他又是皇后所出的嫡子,只要沒有皇帝的詔書,他就是名正言順,有也不要緊,詔書毀了,人死了,誰還知道這世上有詔書這一回事啊?」就算不名正言順,也可以搞得名正言順嗎嘛。華夏歷史上最著名的的皇帝好像都不怎麼名正言順,特別是唐朝的那位。可到最後還不是可以自圓其說?

  「你,你這都是聽誰說的?」

  「書上說的呀,」魏清莛鄙視的看他,「史書上不都寫著呢嗎?」

  孔言措黑著臉,史書上什麼時候寫了這個?

  「成王敗寇,史書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先生,你們一心求著皇上收回兵權,讓皇位更迭的時候不至於再發生兵亂,可你又怎麼知道皇帝收回兵權後百姓會過得更好呢?」

  「沒有禍亂,百姓自然會安居樂業。」

  魏清莛搖頭,眼裡有些悲嗆,「先生,你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單純了?禍亂可不只有兵禍,這世上還有很多種禍亂比兵亂更恐怖,而最恐怖的一種叫暴君統治。」

  在現代,到底是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一直在爭論,但都是各說各話,誰也爭不過誰。

  那麼,在皇權之下,到底是集權好,還是分權好呢?誰又能說得清?

  「皇上一心想削藩,那就要有一個理由,他緊盯著四王,四王雖然會跋扈,但畢竟是自己封地里的百姓,他們不會做的太過,皇上在找四王的不是,四王又何嘗不在緊盯著皇上,有四條毒蛇在盯著他,你覺得他就是荒唐,又能荒唐到哪裡去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