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雖說宋皇后賢德,可她會容忍妃嬪的兒子越過自己的兩個嫡子繼承皇位嗎?她背後的宋家,又會不會推波助瀾,與新帝進行內鬥?

  如果那種情況當真發生了的話,勢必會引起激烈的黨爭。

  其次,就是儲君本身的品行不能有太大的瑕疵。如果敬坤是像裴清殊的二皇兄裴欽辰那種品德敗壞之人,不管他是不是嫡長子,裴清殊都不會考慮立他。

  可這麼多年看下來之後,敬坤顯然不是那樣的人。

  除此之外,性格因素也是裴清殊十分看重的一個點。

  他覺得以自己現在的身體狀況,起碼還能再拼個十幾年。在這未來的十幾年當中,他有信心為繼任之君奠定好一個基礎,讓他的繼承人沿著他鋪設好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也就是說,他不指望著他的繼承人還能像他一樣排除萬難地去進行改革。只要能做一個守成之君,在裴清殊創建下的基礎上有所進益,裴清殊就十分滿足了。

  在現有的幾個皇子之中,二皇子敬亭和五皇子敬修的性子都有些跳脫。做個王爺可以,做皇帝卻有些勉強。

  三子敬惒雖然也是嫡出,不過他各方面的才能都不如敬坤,沒有必要舍敬坤而取他。

  唯一曾經讓裴清殊有過一瞬間動搖的,就只有四皇子敬翊了。

  不過這種念頭很快就被裴清殊掐了去。

  敬翊的綜合條件,還是不如敬坤。

  誠然,敬翊的天賦高,又懂得藏拙,是個聰明的孩子不假,可是敬翊的生母畢竟死得不光彩。

  倒不是說因為謝嘉妃的所作所為,讓裴清殊遷怒於敬翊。只是身處裴清殊的位置,他不免會有些擔心,敬翊的外祖謝家,會不會把所有的寶都壓在敬翊身上,讓敬翊成為他們東山再起的籌碼之後,再對宋皇后、嫻貴妃等人大肆報復?

  這是其一。

  身為一個父親,裴清殊可以不去懷疑這些。但他是一個皇帝,必須追求穩妥。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敬翊排行第四,如果裴清殊選擇了他的話,就是一種對前三位皇子的否定。

  到時候難受的,不止是敬坤一個人,還有敬亭和敬惒。他們肯定也會感到不舒服,甚至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

  畢竟和他們相比,敬翊的優勢也沒有說特別大。

  這和裴清殊當初的情形不一樣。當年裴清殊雖然也是排行靠後的皇子,但他的皇兄們和他相比,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明顯的劣勢。所以裴清殊上位的時候,才只有老十有些意見,其他人都沒什麼話說。

  而現在,別說敬翊在刻意藏拙,就算他沒有,光憑記憶力好這一點,怕是也不足以服眾。

  所以綜合所有因素考慮,只有嫡長子繼承皇位,才是最為順理成章、也能免去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的。

  起碼敬坤做了皇帝之後,不至於引發手足相殘的局面。

  所有兒子都能活得好好兒的,還能發揮自己的本事為國效力,這就是裴清殊在平定匈奴之後,現在最大的心愿。

  所以回京之後,裴清殊處理政事的時候,就經常把幾個兒子帶在身邊,儘量多教他們一些為人處世和平衡政局的道理。

  除了對敬坤之外,他不曾對任何人直言過打算立敬坤為太子的意思。不過幾乎所有人都能從裴清殊對敬坤的態度中看出來,裴清殊對敬坤是最為重視的。

  心思再敏慧一些的人還能看出來,裴清殊教給敬坤的,許多都是“為君之道”。

  不知該說是宋家人還是宋池十分聰明,在這種情勢之下,現在與宋家交好的大臣們,已經不會再在朝堂上提立太子的事情了。

  因為在他們看來,裴清殊已經屬意於皇長子了,只是暫時不想正式冊立太子而已。若是順其自然的話,敬坤就能在裴清殊認為合適的時間順利登上太子之位。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逼著裴清殊儘快定下太子名分的話,反倒有可能出現反效果。

  至於其他皇子的支持者,在看出裴清殊的態度之後,也不敢再貿然請立太子了。

  不然的話,他們非常容易弄巧成拙,反倒把敬坤推上太子之位。

  於是裴清殊很高興地發現,最近自己的耳根子清淨了不少。起碼沒什麼人在他覺得自己還很年輕的時候,就說什麼“請皇上趕緊立太子,以定國本”這樣的話了。

  專心致志地在雍定十三年的科舉中選出了一大批人才之後,裴清殊打算為打破世家大族的勢力,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讓所有公侯伯爵像親王、郡王一樣,降等以襲。

  第164章 正文結局

  長久以來裴清殊都有一個困惑,為什麼大齊的宗室子弟在繼承爵位的時候, 都是降等以襲, 而公侯伯爵卻不是。

  舉例來說, 裴清殊的四哥裴欽墨被裴清殊追封為安親王之後, 他的兒子敬霄不能繼承他的親王之位,只能降一等被封為安郡王。

  如果敬霄沒有被晉封為親王的話,他的兒子就不能再繼承他郡王的位置,只能再降一等,被封為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下一級是輔國將軍,然後是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在奉恩將軍之後,便是降無可降, 身份與平民幾乎無異了。

  降等襲爵的好處就是, 不會因為一個功臣的功勞, 而讓朝廷一直養活著他的子孫後代。

  可奇怪的是,皇室宗親們一直都嚴格地按照這個規矩執行的同時,功臣、尤其是開國功臣們的爵位卻不會降等。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