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頁
黎帆在燈光幽淡的門樓前逗留了片刻,繞到後院去。一來,那裡位於烏雀巷內,不易被人覺察。二來,可以直接到達洋樓位置。他抱著這個心思到了巷內圍牆外,看看高度,沒費什麼力氣就逾牆進去了。
進了李宅後院,黎帆沒有輕舉妄動,他倚靠在牆邊陰影里,仔細偵看院中的詳情。但見各色新移植的樹木,活的活,死的死,黃的黃,枯的枯,新鋪的草坪地上,草莖細密,幽幽傳來一聲小貓的鳴叫。這叫聲,愈發地襯托出院中的寧謐。黎帆獨自在幽靜的李宅後院,幾乎無法去想像它過去承載過的鐘鳴鼎食般的世族生活。更無法去想像董雪君藏身在陰暗密室內,避開世人耳目的孤寂生活。
他木立良久,耳聽著遠近的轟鳴聲漸漸平息下去,這才自信地邁開步伐向前走去。洋樓底層入口的門扇上,有銅鎖加固。黎帆猶豫了一下,去牆角揀起塊陳年皮實的青磚,左手扶正鎖身,右手執轉照著鎖扣結合部全力地砸,一下、兩下、三下……
第十二下時,但聽得著手處聲音暗啞,鎖扣鬆掉。他將這鎖扔在台階下的草叢裡,凝神靜聽四周的動靜,猜測自己這響動會不會驚動附近的住戶。不過,臨行之際,他有九成把握,確定自己的舉動不給能沉溺於迎接新年歡慶中的人們以任何的警覺。
他推開門進了樓里,一縷雪白的月光從二樓屋頂的天窗處直射進來,像一根水銀的光柱,瀉灑在方磚地面上,形成了一道條狀的光斑。黎帆望著這道從天而降的光線,佇立不動,意念中出現的人,是在這幢樓房裡獨居數十年,直至老去的朱正鼎。他選擇這裡作為居所,當然不是為了李三少爺,目標很明確:董雪君。此人用情至深,尋不著她的下落,就選她曾經藏身的地點,每日裡想必是對著這皎潔的月光,回憶昔日大學同窗時的歡樂,當是一番令人盪氣迴腸的情景了。不過,他是怎樣得知董雪君在這裡住留過呢?是日後軍旅生涯中李三少爺和他見面時告訴他的?如果是這樣,他應該知道董雪君的歸宿地。畢竟,范家被毀之後,他成了她的保護人。但從朱正鼎最終駐守這裡的跡象來看,董雪君最後的下落也許就在這裡了。李三少爺從軍之後,她應該不會留在李宅,難道……
第332節:第十一章生死終結
在這道月光面前,黎帆的思路異常的清晰,內心不由得升起了一絲傷感,他趕緊擺脫掉這種憂鬱的心態,快步來到那道與周邊牆壁渾然一體幾近天衣無縫的密室門前。他果斷地扭動把手,往後一拉,氣窗里月光迷離,映照得下面幽明各半,沒有想像中的陰森,更多的是某種淒楚的色調。當然,這樣的光亮不足以讓黎帆透徹地研究密室內部的構造細節。他從兜里取出早已準備好的細支聚光電筒,撳下按鈕,頓時密室里一片光明。在這樣的光亮下,密室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
黎帆拋開了內心受場景氛圍影響導致的灰暗情緒,快步拾階而下,來到那些倚牆陳設的民國年間的家具床鋪間,開始了自己首次對於這裡的細緻檢查。對於櫥櫃、桌椅以及雕花木床,他只是淺作翻尋便放棄了。在他看來,這些隨時可以搬動移走的東西,將不值得藏匿重要的物件。宋五,決不會放心這樣做。只有地面,牆體,才有可能長久地保存一樣東西。
他先從地面開始,一寸寸地查找,地面上鋪的是一層水磨方磚,用糯米漿固定,雖然深入地下,但堅固程度良好,逐塊探照都沒有出現翻動的縫隙。好在房間不大,不消半個小時,基本上可以排除磚塊下藏物的可能了。
現在,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牆壁。這三面深藏在地下四米開外的磚牆上,鑲嵌著約莫一米五左右的護牆板,雖然年久受潮氣的腐蝕,但由於木質上佳,只見少許的糟朽褪色,並沒有明顯破壞痕跡。他先在整面的板壁上大致地察看一番,感覺到在視野正常觸及的地方,不太有秘藏的可能。於是便俯下身去,從最偏僻的角落——最內里靠近階梯後側的地方開始。放大聚光度的手電,正對著木板的下沿和牆根緩緩移動著。這裡的細節處纖毫畢現。因為潮濕和乾涸日復一日地作用影響,已經出現了裂紋,底端幽暗發黑的接榫口,只剩半截粘連在木板上的雕花,都歷歷在目。不過,沒有任何開啟移動的跡象。
黎帆嘆口氣,正要站起身易換位置。但是,手電光柱垂下時,正好和頂端倚牆靠壁的一塊半截子方磚相遇,精神高度集中的黎帆隱約看見了一小撮浮土。他忙又重新蹲下,伸手一捻,這些土和其他地方的浮灰截然不同。他驚嘆一聲,手在磚面上拂了一下,發現它插在板壁之下的那半截,正好有兩三公分的空隙。他的左手執電筒,右手伸進去往下一摳,正好搭住了磚頭的頂部,使勁地扒動,居然應手而起。他心中會意,怪不得從外面看不清楚底細,原來動它還得在空隙里做文章。
眼見這塊方磚起了身,一角虛架在板壁下方,但外端也露出了空當兒,正好容手指插入。黎帆五指用力一提,這塊磚被完全揭起、挪移,下面有一個生滿銅鏽的巴掌大的方盒子。黎帆長長地吁口氣,將手電銜在嘴裡,雙手深入磚洞將它小心翼翼地取出來,輕輕放在面前。這個銅盒不大,藏匿不了多少珍奇異物,看來和自己起先的猜測相符。但裡面的東西極有可能是信息的承載物。它的存在,實在是充滿了誘惑,到底有怎樣的信息令那麼多人對它虎視眈眈呢?
進了李宅後院,黎帆沒有輕舉妄動,他倚靠在牆邊陰影里,仔細偵看院中的詳情。但見各色新移植的樹木,活的活,死的死,黃的黃,枯的枯,新鋪的草坪地上,草莖細密,幽幽傳來一聲小貓的鳴叫。這叫聲,愈發地襯托出院中的寧謐。黎帆獨自在幽靜的李宅後院,幾乎無法去想像它過去承載過的鐘鳴鼎食般的世族生活。更無法去想像董雪君藏身在陰暗密室內,避開世人耳目的孤寂生活。
他木立良久,耳聽著遠近的轟鳴聲漸漸平息下去,這才自信地邁開步伐向前走去。洋樓底層入口的門扇上,有銅鎖加固。黎帆猶豫了一下,去牆角揀起塊陳年皮實的青磚,左手扶正鎖身,右手執轉照著鎖扣結合部全力地砸,一下、兩下、三下……
第十二下時,但聽得著手處聲音暗啞,鎖扣鬆掉。他將這鎖扔在台階下的草叢裡,凝神靜聽四周的動靜,猜測自己這響動會不會驚動附近的住戶。不過,臨行之際,他有九成把握,確定自己的舉動不給能沉溺於迎接新年歡慶中的人們以任何的警覺。
他推開門進了樓里,一縷雪白的月光從二樓屋頂的天窗處直射進來,像一根水銀的光柱,瀉灑在方磚地面上,形成了一道條狀的光斑。黎帆望著這道從天而降的光線,佇立不動,意念中出現的人,是在這幢樓房裡獨居數十年,直至老去的朱正鼎。他選擇這裡作為居所,當然不是為了李三少爺,目標很明確:董雪君。此人用情至深,尋不著她的下落,就選她曾經藏身的地點,每日裡想必是對著這皎潔的月光,回憶昔日大學同窗時的歡樂,當是一番令人盪氣迴腸的情景了。不過,他是怎樣得知董雪君在這裡住留過呢?是日後軍旅生涯中李三少爺和他見面時告訴他的?如果是這樣,他應該知道董雪君的歸宿地。畢竟,范家被毀之後,他成了她的保護人。但從朱正鼎最終駐守這裡的跡象來看,董雪君最後的下落也許就在這裡了。李三少爺從軍之後,她應該不會留在李宅,難道……
第332節:第十一章生死終結
在這道月光面前,黎帆的思路異常的清晰,內心不由得升起了一絲傷感,他趕緊擺脫掉這種憂鬱的心態,快步來到那道與周邊牆壁渾然一體幾近天衣無縫的密室門前。他果斷地扭動把手,往後一拉,氣窗里月光迷離,映照得下面幽明各半,沒有想像中的陰森,更多的是某種淒楚的色調。當然,這樣的光亮不足以讓黎帆透徹地研究密室內部的構造細節。他從兜里取出早已準備好的細支聚光電筒,撳下按鈕,頓時密室里一片光明。在這樣的光亮下,密室恢復了它本來的面目。
黎帆拋開了內心受場景氛圍影響導致的灰暗情緒,快步拾階而下,來到那些倚牆陳設的民國年間的家具床鋪間,開始了自己首次對於這裡的細緻檢查。對於櫥櫃、桌椅以及雕花木床,他只是淺作翻尋便放棄了。在他看來,這些隨時可以搬動移走的東西,將不值得藏匿重要的物件。宋五,決不會放心這樣做。只有地面,牆體,才有可能長久地保存一樣東西。
他先從地面開始,一寸寸地查找,地面上鋪的是一層水磨方磚,用糯米漿固定,雖然深入地下,但堅固程度良好,逐塊探照都沒有出現翻動的縫隙。好在房間不大,不消半個小時,基本上可以排除磚塊下藏物的可能了。
現在,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牆壁。這三面深藏在地下四米開外的磚牆上,鑲嵌著約莫一米五左右的護牆板,雖然年久受潮氣的腐蝕,但由於木質上佳,只見少許的糟朽褪色,並沒有明顯破壞痕跡。他先在整面的板壁上大致地察看一番,感覺到在視野正常觸及的地方,不太有秘藏的可能。於是便俯下身去,從最偏僻的角落——最內里靠近階梯後側的地方開始。放大聚光度的手電,正對著木板的下沿和牆根緩緩移動著。這裡的細節處纖毫畢現。因為潮濕和乾涸日復一日地作用影響,已經出現了裂紋,底端幽暗發黑的接榫口,只剩半截粘連在木板上的雕花,都歷歷在目。不過,沒有任何開啟移動的跡象。
黎帆嘆口氣,正要站起身易換位置。但是,手電光柱垂下時,正好和頂端倚牆靠壁的一塊半截子方磚相遇,精神高度集中的黎帆隱約看見了一小撮浮土。他忙又重新蹲下,伸手一捻,這些土和其他地方的浮灰截然不同。他驚嘆一聲,手在磚面上拂了一下,發現它插在板壁之下的那半截,正好有兩三公分的空隙。他的左手執電筒,右手伸進去往下一摳,正好搭住了磚頭的頂部,使勁地扒動,居然應手而起。他心中會意,怪不得從外面看不清楚底細,原來動它還得在空隙里做文章。
眼見這塊方磚起了身,一角虛架在板壁下方,但外端也露出了空當兒,正好容手指插入。黎帆五指用力一提,這塊磚被完全揭起、挪移,下面有一個生滿銅鏽的巴掌大的方盒子。黎帆長長地吁口氣,將手電銜在嘴裡,雙手深入磚洞將它小心翼翼地取出來,輕輕放在面前。這個銅盒不大,藏匿不了多少珍奇異物,看來和自己起先的猜測相符。但裡面的東西極有可能是信息的承載物。它的存在,實在是充滿了誘惑,到底有怎樣的信息令那麼多人對它虎視眈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