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我們對「戰前」總會用腦海里文明進步的概念去衡量,視它為討厭的過去,潛意識地想要將它割捨,然而,宮部美幸說:「有一種東西是貫穿時空而不改變的,也不可能改變。」一言以避之,這就是「不因過去已經過去而起差別心的態度。」這位作家以其難得的天賦——平易近人的丈筆、明白爽利的敘述,將嚴肅的主題輕快自在地鋪展開來。
宮部美幸似乎對這個時期——尤其是「二二六事件」特別有興趣。在寫《蒲生邸事件》之前,一九九六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人質卡濃》里,也有類似的故事:「極其平凡、不近人情」的爺爺留下了十分破舊的遺書,殘廢的孫子後來知道那些其實是在「二二六事件」發生時寫的,因而覺得自己和爺爺之間好像有了某種交集……(出自〈八月雪〉)。
《人質卡濃》里,還有其他這樣的故事。
在電車裡撿到記事本,並得知失主已經失蹤的青年,在無人請託的情況下,突然很在意地拼命找起那個人來。結果發現並沒有出什麼事,不過,被找到的年輕女性在分手之際,跟他說:「謝謝你替我擔心。」這句話聽在青年耳里,「並不覺得高興,只覺得無盡的悲傷」(出自〈沒有過去的記事本〉)。在深夜的便利商店遇到搶劫,一起被抓去當人質的兩名陌生人(出自〈人質卡濃〉)。原本打算要自殺的女性不巧認識了在學校被欺負的孩子,不得不伸出援手(出自〈生者的特權〉)……這些講的都是都會人對友情的渴求。
在現代,或許會被嫌「雞婆」,或是被認為是「過分親切」而惹人討厭的小動作,宮部美幸都把它視為發自人心的自然舉措而予以肯定,從中發現其價值。於是,故事裡,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在瞬間產生了交集,「歡喜」、「悲傷」的人類情感擦出淡淡的火花,照亮都會沉寂的夜空。
宮部美幸說:「現代人不管是誰都只有自己一個人。」可是,她也說:「夜晚除了對孤獨的輕聲悲嘆外,還有其他的聲音。」
這個想法放諸四海皆準,不管在哪個年代都適用。書中的主角就算在五十八年前的過去,也還是會在意別人,需要友情。
一九三六(昭和十一)年二月下旬的東京,不是只有殺伐而已。青年因緣巧合地在那裡住了一個禮拜,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理該如此),他過著平靜且充實的生活。在那個比現在更「重視人力」、更「有人情味」的時代,就算只是平凡的日子也讓人覺得踏實許多。憂鬱的時間旅人把青年從起火的飯店裡救了出來,就只是因為他真的擔心一個陌生人的安危,或許「他會來這個時代,只是想過簡單的生活」。
這樣的感覺,我們在時間旅行小說——將「回去的時代背景」設定在昭和初年的廣瀨正的《Minus·Zero》,或是向田邦子的《父親的道歉信》里,已經體會過了,然而,跟宮部美幸不同的是,他們都有在那個時代生活的經驗。
青年從「不歧視過去」到快速適應過去,甚至對那個時代的年輕女傭抱持著近似戀情的友情,因為他有這麼一顆柔軟的心,所以讓他來說故事再適合不過。醫生曾這麼形容回到過去的青年:「你沒有念過書」「頭腦倒是不錯,偏偏感覺又超遲鈍。」簡而言之,就是很直、很單純。在這種時候,正因為無知,才不會對歷史事實做一些無謂的干涉和評論,跟頭腦很好的意思一樣,都是說故事者必備的條件。
成功塑造這種青年的功力是源自於宮部美幸的何種能力呢?如果說這種才能是與生俱來的,那就沒什麼好講的了。雖說宮部很少提及自己的出生背景,不過,若能仔細檢視她曾透露的隻字片語,也不難有某種程度的想像。
她出生在一九六〇年東京的深川。她是他們家的第四代,可說是土生土長的下町人。十八歲以前,她從未離開墨田川以東。至今這裡仍保留了很多傳統的小社區,所謂的雞犬相聞,充滿濃厚的人情味。
後來,她白天上班,晚上讀夜校,取得一級速記的資格後,開始在法律事務所工作。她從十五歲開始讀書,集中讀推理小說是二十歲以後的事。待在法律事務所五年多的時間裡,她非常熱真地研讀「判例事報」,年輕的律師說「她比我還要用功」。
她在出版社舉辦的小說教室上了兩年的寫作課程,真的開始寫小說是在八〇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她二十五歲以後。一九八七年,她獲得了小說的新人獎。這個時候,她還在其他事務所工作,八九年起她專心寫作,同一年,《魔術的耳語》獲得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賞,她成為專業作家。
之後她的活躍,大家應該都知道吧?《火車》(一九九二)獲得山本周五郎賞、《蒲生邸事件》(一九九六年)獲得日本SF大賞、《理由》(一九九八年)獲得直木賞,包含佳作一回在內,她總共得過八個文學獎。文學獎這種東西是很微妙的,每個文學獎各有不同的取向,只因不合評審的胃口就慘遭淘汰的作品不是沒有,然而,只要碰到宮部的作品,就沒有人能夠反對。
就算有點以偏概全好了,她的經歷還是給了我各種啟發。
首先,宮部美幸本身就是個重視勞動的人,她不以活動身體、勞力工作為苦。在《蒲生邸事件》中,她寫那位年輕伶俐的女傭,說她「不論寒暑,掃地、洗衣、煮飯就是她的人生」,我想這也是她自身的寫照吧?她自己也是毫不鬆懈地親手催生每一個故事。
其二,她不受「近代文學」的約束,沒得一種叫做「以自我意識為全宇宙中心(全宇宙都繞著我運轉)」的病。除此之外,她接觸的不是學校的同學,而是橫跨各個年齡層的人,她活動的區域有職場,甚至是夜校。這讓她生來宏觀的視野更形開闊,也讓我不禁想到同樣獨自生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把從中獲得的生活技能、智慧,甚至是勞動節奏直接反映在文學上的幸田文(註:幸田文,(一九〇四~一九九〇)日本的散文、小說家,作家幸田露伴的次女,女兒青木玉、孫女青木奈緒也都是作家。代表作有《黑色裙擺》、《流》、《斗》、《弟》等)。幸田文也是跳脫近代文學的東京自由人作家。
宮部美幸在這部名為《蒲生邸事件》的虛構小說里,合理地敘述了合理的事。那是因為她不以「過去就讓它過去」為理由而起差別心,對當下的歷史、當下正流逝的時間確實負起責任。所以,窺見未來的蒲生大將所寫的「預言式遺書」終究沒有出現。相對的,她也不讓東條英機有「逃避」歷史的機會,肯定他的以死謝罪。光這點就很難得了。
而且,正因為對過去沒有差別心,少年才和年輕女傭相約在五十八年後再見。雖然結果並不如人所願,但少年終究還是和老婆婆面帶微笑所背負的沉痛歷史碰面了。然而,他並沒有因時不我予而感到失望,他還是決定不「逃避」歷史,真是個值得信賴的凡人。
在《蒲生邸事件》里,在赤坂見附的交叉口,少年受到反叛軍士兵的盤查。「圓圓的臉,粗粗的眉毛,讓人肅然起敬的面容」,那位名叫佐佐木二郎的一等兵,讓我想起另一名一等兵。
宮部美幸似乎對這個時期——尤其是「二二六事件」特別有興趣。在寫《蒲生邸事件》之前,一九九六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人質卡濃》里,也有類似的故事:「極其平凡、不近人情」的爺爺留下了十分破舊的遺書,殘廢的孫子後來知道那些其實是在「二二六事件」發生時寫的,因而覺得自己和爺爺之間好像有了某種交集……(出自〈八月雪〉)。
《人質卡濃》里,還有其他這樣的故事。
在電車裡撿到記事本,並得知失主已經失蹤的青年,在無人請託的情況下,突然很在意地拼命找起那個人來。結果發現並沒有出什麼事,不過,被找到的年輕女性在分手之際,跟他說:「謝謝你替我擔心。」這句話聽在青年耳里,「並不覺得高興,只覺得無盡的悲傷」(出自〈沒有過去的記事本〉)。在深夜的便利商店遇到搶劫,一起被抓去當人質的兩名陌生人(出自〈人質卡濃〉)。原本打算要自殺的女性不巧認識了在學校被欺負的孩子,不得不伸出援手(出自〈生者的特權〉)……這些講的都是都會人對友情的渴求。
在現代,或許會被嫌「雞婆」,或是被認為是「過分親切」而惹人討厭的小動作,宮部美幸都把它視為發自人心的自然舉措而予以肯定,從中發現其價值。於是,故事裡,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在瞬間產生了交集,「歡喜」、「悲傷」的人類情感擦出淡淡的火花,照亮都會沉寂的夜空。
宮部美幸說:「現代人不管是誰都只有自己一個人。」可是,她也說:「夜晚除了對孤獨的輕聲悲嘆外,還有其他的聲音。」
這個想法放諸四海皆準,不管在哪個年代都適用。書中的主角就算在五十八年前的過去,也還是會在意別人,需要友情。
一九三六(昭和十一)年二月下旬的東京,不是只有殺伐而已。青年因緣巧合地在那裡住了一個禮拜,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理該如此),他過著平靜且充實的生活。在那個比現在更「重視人力」、更「有人情味」的時代,就算只是平凡的日子也讓人覺得踏實許多。憂鬱的時間旅人把青年從起火的飯店裡救了出來,就只是因為他真的擔心一個陌生人的安危,或許「他會來這個時代,只是想過簡單的生活」。
這樣的感覺,我們在時間旅行小說——將「回去的時代背景」設定在昭和初年的廣瀨正的《Minus·Zero》,或是向田邦子的《父親的道歉信》里,已經體會過了,然而,跟宮部美幸不同的是,他們都有在那個時代生活的經驗。
青年從「不歧視過去」到快速適應過去,甚至對那個時代的年輕女傭抱持著近似戀情的友情,因為他有這麼一顆柔軟的心,所以讓他來說故事再適合不過。醫生曾這麼形容回到過去的青年:「你沒有念過書」「頭腦倒是不錯,偏偏感覺又超遲鈍。」簡而言之,就是很直、很單純。在這種時候,正因為無知,才不會對歷史事實做一些無謂的干涉和評論,跟頭腦很好的意思一樣,都是說故事者必備的條件。
成功塑造這種青年的功力是源自於宮部美幸的何種能力呢?如果說這種才能是與生俱來的,那就沒什麼好講的了。雖說宮部很少提及自己的出生背景,不過,若能仔細檢視她曾透露的隻字片語,也不難有某種程度的想像。
她出生在一九六〇年東京的深川。她是他們家的第四代,可說是土生土長的下町人。十八歲以前,她從未離開墨田川以東。至今這裡仍保留了很多傳統的小社區,所謂的雞犬相聞,充滿濃厚的人情味。
後來,她白天上班,晚上讀夜校,取得一級速記的資格後,開始在法律事務所工作。她從十五歲開始讀書,集中讀推理小說是二十歲以後的事。待在法律事務所五年多的時間裡,她非常熱真地研讀「判例事報」,年輕的律師說「她比我還要用功」。
她在出版社舉辦的小說教室上了兩年的寫作課程,真的開始寫小說是在八〇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她二十五歲以後。一九八七年,她獲得了小說的新人獎。這個時候,她還在其他事務所工作,八九年起她專心寫作,同一年,《魔術的耳語》獲得日本推理懸疑小說大賞,她成為專業作家。
之後她的活躍,大家應該都知道吧?《火車》(一九九二)獲得山本周五郎賞、《蒲生邸事件》(一九九六年)獲得日本SF大賞、《理由》(一九九八年)獲得直木賞,包含佳作一回在內,她總共得過八個文學獎。文學獎這種東西是很微妙的,每個文學獎各有不同的取向,只因不合評審的胃口就慘遭淘汰的作品不是沒有,然而,只要碰到宮部的作品,就沒有人能夠反對。
就算有點以偏概全好了,她的經歷還是給了我各種啟發。
首先,宮部美幸本身就是個重視勞動的人,她不以活動身體、勞力工作為苦。在《蒲生邸事件》中,她寫那位年輕伶俐的女傭,說她「不論寒暑,掃地、洗衣、煮飯就是她的人生」,我想這也是她自身的寫照吧?她自己也是毫不鬆懈地親手催生每一個故事。
其二,她不受「近代文學」的約束,沒得一種叫做「以自我意識為全宇宙中心(全宇宙都繞著我運轉)」的病。除此之外,她接觸的不是學校的同學,而是橫跨各個年齡層的人,她活動的區域有職場,甚至是夜校。這讓她生來宏觀的視野更形開闊,也讓我不禁想到同樣獨自生活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把從中獲得的生活技能、智慧,甚至是勞動節奏直接反映在文學上的幸田文(註:幸田文,(一九〇四~一九九〇)日本的散文、小說家,作家幸田露伴的次女,女兒青木玉、孫女青木奈緒也都是作家。代表作有《黑色裙擺》、《流》、《斗》、《弟》等)。幸田文也是跳脫近代文學的東京自由人作家。
宮部美幸在這部名為《蒲生邸事件》的虛構小說里,合理地敘述了合理的事。那是因為她不以「過去就讓它過去」為理由而起差別心,對當下的歷史、當下正流逝的時間確實負起責任。所以,窺見未來的蒲生大將所寫的「預言式遺書」終究沒有出現。相對的,她也不讓東條英機有「逃避」歷史的機會,肯定他的以死謝罪。光這點就很難得了。
而且,正因為對過去沒有差別心,少年才和年輕女傭相約在五十八年後再見。雖然結果並不如人所願,但少年終究還是和老婆婆面帶微笑所背負的沉痛歷史碰面了。然而,他並沒有因時不我予而感到失望,他還是決定不「逃避」歷史,真是個值得信賴的凡人。
在《蒲生邸事件》里,在赤坂見附的交叉口,少年受到反叛軍士兵的盤查。「圓圓的臉,粗粗的眉毛,讓人肅然起敬的面容」,那位名叫佐佐木二郎的一等兵,讓我想起另一名一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