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當徐循最因制度痛苦,對皇帝本人最為遷怒的時候,她對柳知恩是有憧憬和欽慕的,因為他們兩人可以互相理 解,這個境界徐循和皇帝從來也沒有達到過,這種感情在柳知恩為了她出頭,被打發去南京後到了頂峰,也讓她露出端倪,被趙嬤嬤看了出來。但這份感情的萌芽中 斷後就不能再續,徐循自感對皇帝的虧欠以及辜負,以及當時禮法對於一個好寡婦的道德要求,都使得她不可能容許自己對另一個人發生愛情。即使白首重逢,也無 法找到當日的心境,她一直在欺騙自己對於柳知恩的感情只是知己之情,甚至害怕柳知恩對自己有非分的想望,所以多次表達希望柳知恩尋找歸宿的願望。而每次柳 知恩對他們的關係做出定義和撇清的時候,她都會在輕鬆和失落間遊走,這份窘境是她一生都無法突破的困難。

  孫後的愛情線:孫後和皇 帝的感情是最初以及最寶貴的,但在殘酷的現實跟前,孫後的美夢很快破碎,她認識到自己的愛人非但無法保護自己,甚至也不是只會選擇自己。她所能擁有的只有 部分的皇帝。這種失落感和危機感使得孫後把更為牢靠的利益放在了自己的第一位,和皇帝的愛情被她報復性地貶低在了利益之後,但這並不代表孫後就此不愛皇 帝。孫後是本書中相對最愛皇帝的女人,儘管這不是她所追求的全部,但她始終渴望重獲皇帝的愛情,也會為皇帝對她的折磨而受傷。反而是在皇帝死後,她只能承 認失敗以後,孫後相應而言獲得了解脫。

  皇帝的愛情線:皇帝曾經最愛,一直最恨的都是孫後,正因為曾經愛,所以才會恨。皇帝通過對 徐循的好和寵溺,幾乎無原則的妥協來傷害孫後,以此作為對他的報復。他對孫後期望值高,所以期望值落空時也最失望,最恨。與孫後形成對照組的是徐循,他對 徐循一直有不了解、看不透的感覺,在前期他沒有真正愛上過徐循,雖然徐循的不配合也會給他帶來情緒上的挫折,但因為不了解,皇帝可以擅自腦補一些她愛他之 類的理由來原諒她,但大體來說,他沒有肯定過徐循是愛他的,雖然兩人看似親近,但心靈一直都很遙遠,彼此間充滿了不確定,皇帝對徐循的寵愛有強烈的報復性 質,報復對象是整個宮廷里他真誠以待,卻不真誠待他的所有人,徐循越是展露桀驁本色,他就越是要忍受不適來寵愛她,以此來展示他的胸襟,讓旁觀者後悔自己 的愚蠢和失去。徐循給他帶來的挫折比較淺層,皇帝可以對自己承認,但孫後給他帶來的挫折觸及最深,所以皇帝連想都不願想起,在皇帝的POV里也難以提到, 因為他的性格不可能如此坦誠地直面自己。在決裂之後,他對孫後的狀態較為反覆,時而憐惜時而殘忍,都是性格使然。

  然而這並不意味 著他和徐循之間不存在真愛,皇帝和孫後的愛是青澀而混沌的,並沒有過多的複雜元素。他和徐循的愛是痛苦而挫折的,皇帝必須不斷讓步,不斷摧毀自己身為上位 者理所當然的優越感認知,他必須面對一個難以面對的事實:他和徐循本質上的確沒有什麼不同,他們是平等的個體。這對皇帝的高傲是極大的打擊,即使他已經隱 隱認可了這一點,他依然只能在特定的情形,也就是準備自己的死亡時才能面對這點,承認徐循一直以來對他的拒絕都是有道理的,承認徐循和他相對平等,在死亡 跟前,他和徐循終於解決了一直以來都埋藏在他們之間的老問題。只可惜他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如果皇帝活得夠久,也許在死前他也會達成和孫後的和解,可惜死亡來得太突然,他和孫後之間混亂的感情狀態只能永遠殘餘下去。

  柳 知恩的愛情線:……對不起,也許擊潰了很多人的想像,柳知恩沒有愛情線,他並不如大家所想的一樣私自愛慕徐循。在柳知恩的一生中他唯一不允許自己擁有的感 情就是愛情,理由他多次和徐循闡述過,他幼年淨身,對女子沒有慾念。沒有肉.欲的愛情終究並不完整,對柳知恩來說,徐循是和他相似的個體,都因為清醒而痛 苦,但也都有一致的抗爭精神。他願意幫助志同道合者,甚至不惜為此犧牲生命,因為對柳知恩來說,生命和信念相比並無足輕重。他也希望徐循能幸福,但他對徐 循沒有愛情不能或缺的占有欲。後期柳知恩意識到徐循對他的誤解,但他並不會為了澄清這份誤解,或是讓徐循安心而去選擇娶妻生子,柳知恩不是為愛犧牲奉獻的 類型,他是個獨立而自給自足的個體。然而徐循對他的確有不同的意義,他們的關係難以界定,也很難找到彼此相安無事的默契,一直有涌動的緊張感,是一個懸而 未決,只能逃避的問題。

  ……這個後記比尾聲字數還多啊喂,哈哈,最後說下貴妃的創作目的吧。

  我其實沒什 麼創作野心,貴妃的創作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悅己。這篇文是我看宮鬥文看不慡的產物,所有元素都是為了滿足我本人的YY而寫,並不存在‘這樣寫市場反響會更 好所以就這樣寫’的思緒,這兩者其實也沒有高下之分,只是這篇文是為了滿足自己,也許下一篇文就會滿足市場,都是很正常的事。

  究 其根本,我對很多宮廷文都有幾點不滿,第一點,作為讀者來說,特別不喜歡看到慕強心理,因為我有權有錢,我做的一切都是合理而且正義的,你們不能順應我的 規則,膽敢擁有人性,就是你們的原罪。這一點在許多宮廷文里都體現得淋漓盡致,比方說許多穿越女比本土女還謹守禮教,尊奉規矩,鄙視‘不守規矩’的下賤存 在,笑看其自己作死。這種例子好多,我都不多說了,印象很深就是某次看到讀者評論徐循作死,說萬曆皇后王喜姐‘雖然一直無寵又打死很多宮女,但對皇帝可是 一直都無比恭敬,所以地位一直都很穩固’,言下之意似乎是一個宮妃的正道就是你的痛苦可以打死無辜宮女,但是對於有權勢者一定要跪舔,如此就可長命富貴, 這種正道不學習的人簡直是自作死,在當時的價值觀也會對這種背離正道的行為大加鄙視云云。

  這種邏輯我個人是極為不認同的,而且我 也不覺得這麼扭曲人性的邏輯會獲得同時代大多數人的認可,固然弱肉強食在任何時代都能大行其道,但人性最基本的光輝就是,即使有這樣的行為存在,即使個人 的力量無法去扭轉,大部分人也依然會‘敢怒不敢言’,不論多麻木,不論藏在多深的心底,人們都會認為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在任何時代,即使受著愚民教育, 即使活得很糊塗,但人的本能,依然會讓受壓迫者對於受壓迫這個事實感到深切的痛苦。我自己看文的時候不希望看到的就是受到宮廷中某個具體人物壓迫而痛苦的 女主,言下之意似乎是去掉所有反派主角就可以幸福了,一個人在宮中的常態便是幸福。——我覺得剛好是反過來的,一個正常人在宮廷的常態就是痛苦,上到皇帝 下到皇子,幾乎沒有人能從這種變態制度造成的陰影中逃脫,即使按常理他們是制度的受益者也不例外,除非和張太后一樣能基本泯滅人性,消除掉人性的很多需 求,成為制度的機器人,否則不論地位,人性在扭曲人性的制度里是很難得到滿足的。

  另一個一直以來的缺憾就是,大部分宮鬥文的主角 似乎都活得很清楚,一入宮就知道自己要斗,就知道宮裡有多少黑幕,即使剛入宮時候比較傻,受過一次挫折也立刻就黑化堅強了起來,成為聖鬥士,目標就是通過 明明暗暗合法不合法的手段,確保自己孩子活到最後登基,自己當太后做贏家。這個想法……根本就不符合我認知的宮廷……據我所知大部分宮廷生活里,妃子首先 連能不能順產,產後兒子能不能養大都根本不知道,差不多所有人都是聽天由命般活著,孩子還沒長大就如此自信地開斗才是蠢材吧……而沒孩子時期的矛盾那不叫 斗,叫爭風吃醋,是比較低層次的東西。再者,宮裡即使有黑幕,那也不是外人可以隨便知道的,沒見過吃人的機器就是明說自己要吃人的,起碼都要拿一些光鮮亮 麗的東西糊弄粉飾一下,所以徐循一開始的宮廷生活還是很亮色的,那時候她接觸到的還是宮中亮麗的保護層,真正的黑暗之處,她要等活到那個層次才會知道。

  還 有很逆反的心理還有,女主幹嘛老是皇帝真愛和唯一的愛啊,誰規定皇帝就只愛一個,對別人都是玩弄或者不在乎。女主幹嘛一定要有兩個痴心不求回報的愛慕者, 女主為啥到最後都能人生贏家,女主為啥一定要得到愛,難道沒愛就不能幸福地活嗎?幹嘛老是大團圓的俗套結局,為啥女主就一定要生兒子,還就許她兒子養大別 人的都要死。為什麼文里一定要有反派,為什么女主總是要經歷背叛……等等等等,這些和我所知道的歷史現實基本都沒重合過吧。我想看一個比較貼近歷史現實, 跌宕起伏峰迴路轉,女主真正痛苦過迷茫過,到最後人生都有缺憾的故事。所以,就有了這本貴妃起居注。一直到最後結局時,徐循看似擁有一切,風光無比,連孫 太后都自承比不過她,但她到底是否幸福,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答案。

  它從一開始誕生的動機就是非常反流行的,而且我也不敢說它不 是架空,我摘取了一段歷史原型,因為我特別厭倦‘這些事如何如何荒謬,現實怎麼可能發生’的說法,而這一段歷史恰好發生了許多‘十分荒謬,現實中無法發生 的事’,試想如果我虛構寫宣宗廢后,相信會有無數長評論證元後地位如何尊貴,如何難以被廢,虛構寫魚呂之亂,虛構殉葬,虛構土木之變,都肯定難免被拍,因 為的確說起來真的很荒誕,摘取原型可以免去這些爭吵還是相當不錯的。不過我再三強調的就是歷史上的這幾個人肯定不是這個性格,在史書的幾行記載之後隱藏的 到底是什麼故事,我不知道,相信這時代也沒有人知道。這種借殼寫法在歐美奇幻小說界還是蠻流行的,不過那邊借得淺(冰火就借了不少盎格魯薩克遜七國歷史的 設定),比較大雜燴,我對於時代變遷啊,大國關係沒什麼講究的,寫宮廷而已,借得比較全面。這也是我的歷史觀在起作用,我一貫相信史書上寫的事,多數都是 發生過,但這些事背後的真相,乃至是記載的主人當時的心態都是無法還原的。貴妃的結尾就是對於這種觀點的體現,由頭到尾,這本書都浸透了我個人的惡趣味, 包括徐循那種‘當我已不想要,一切又全來到’的無奈,還有怎麼從徐循的一個舉動開始,到最後逐步升級改變歷史,也都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梗。——我記得當我說 本文開始架空的時候,正是廢后風波前後,很多讀者一直說這個哪裡架空,其實都和歷史一樣,其實架空真的就是從那裡開始的,如果不是徐循的反對保住了羅嬪的 性命,栓兒不會和羅嬪一起長大,不會和太后疏遠,不會在羅嬪死後感情上依賴王振——其餘種種元素,以此類推,倒回去都要歸結到徐循的出現。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