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2頁
而高俅最大的遺憾就是史書上赫赫有名的岳飛是沒法參加這一次的大戰了,因為,據他派人打聽下來的消息稱,岳飛現在還不到十歲……儘管歷史上大宋在徽宗年間的北伐完全是一場笑話,那時的配置是童貫為主种師道為副,如今恰好顛倒了一下,而大宋也不是聯金抗遼而是聯遼抗金,所以他有足夠的自信得到一個不同的結果。
种師道原本就頻頻上奏聯遼抗金,如今朝廷任命其為主將,他夙願得償,心中自然暢快至極。大軍分三路,從定州、代州和霸州出發,先頭大軍三萬抵達南京城的時候,充當先鋒的姚平仲站在城門處佇立良久,方才領兵進城。自從石敬瑭當年拱手獻燕雲十六州之後,中原兵馬還是第一次踏足這座古城,而且不是在激戰之後進入這座古城。
耶律淳志在整個遼國,因此儘管不少謀士苦諫這種行動無疑是引狼入室,他卻聽不進去。而聞聽大宋先頭兵馬入南京城後並未有人進城接收官府,他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決心。燕雲十六州可以還給中原人沒有關係,但是,若讓女真蠻子奪了根本,那麼遼國就全完了。他當然可以聽從某些人的意見和蕭瑟瑟妥協,可是,先頭的無數例子已經擺在那裡,那樣的妥協只會帶來給他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他絲毫不擔心背後的宋軍會給他插刀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兵攻克儀坤州,然後直撲攻打上京臨潢府。由於他先頭傳檄天下的耶律延禧遺詔貨真價實,因此西京道和中京道的遼國宗室紛紛對他表示了支持。勢單力薄的蕭瑟瑟見無法倚靠耶律余睹苦撐,除上京道之外,其他兵馬又不聽號令,只得棄上京往西北而去,希望能從西北路招討司調兵鎮壓叛亂。僅僅花了半個月,耶律淳就成功跨進了上京城門。此時,距他當初稱皇太叔已經過去了數年。
在暫時消除內亂之後,耶律淳自然不會忘記最大的威脅。由於習泥烈為蕭瑟瑟耶律余睹等人裹挾而走,他便自稱攝政皇太叔,集結大軍準備對抗金國,而與此同時,大宋號稱二十萬,實則十一萬的軍隊陸續就位,大戰一觸即發。
自恃女真滿萬不可敵神話的吳乞買卻並不把遼宋聯軍放在眼中,一來遼軍屢戰屢敗,二來他曾經到過宋國,親眼看見過宋軍極度疲軟的戰鬥力,因此儘管金國只有大軍五萬,而遼宋聯軍號稱七十萬之巨,但他仍舊信心滿滿。
然而,政和三年八月,已經準備了很久的高麗人終於露出了猙獰的獠牙,高麗王王俁調派精兵三萬,自西京出兵,在金國猝不及防之下,自桓州正州直撲黃龍府。由於先前高麗一直對金國保持了克制的態度,自上一次犯境之後再未有挑釁之舉,金國自恃兵強馬壯,並不把疲軟的高麗放在心上,因此,此次出兵之後,領兵在前的吳乞買便被狠狠打了一悶棍。
當然,要想靠高麗那點人攻克黃龍府自然是不現實的,問題是,大宋還派出了水師,海船一直在蘇州萊州等地游弋。由於船上裝載了火器,因此金國雖然派出了不少海盜出身的船隊加以應對,卻在精銳的火器下敗下陣來。於是,三面合圍的態勢漸漸明朗了起來。
遠在東京開封府的高俅得知一切按照計劃順利進行的時候,禁不住狠狠揮舞了一下拳頭。女真是戰力強不錯,但倘若沒有那麼多空子可鑽,倘若沒有了那麼一個睿智的領袖,它還會像歷史上那麼順風順水?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眼下的金國在出兵的時候沒有安穩後方的高麗,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失算之處;沒有正視遼國和宋國的聯手,這是第二個失算之處;而他們沒有想到大宋已經有了一支初見雛型的海軍,這就是第三個失算之處。
以少勝多固然在戰史上值得稱道,但是,於一個真正的將領而言,若是始終只想著如何用奇兵取勝,那麼永遠無法成就一個好將領。而作為一個國家而言,如何打造出一支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高人一等的軍隊,如何任用那些穩紮穩打善於打真正的戰役,而不是只會打局部遭遇戰的將領,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已經結束了,自從完顏阿骨打的東南之行,自從女真和遼國兩次談和,自從大宋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這一場國之博弈就已經結束了。耶律延禧的早死讓遼國不再成為大宋的威脅,李乾順的崇文讓党項游騎威風不再,此消彼長之間,一切都已經註定了。
高俅走出都堂,卻突然停下了步子。此時夜色已深,天上繁星璀璨,皓月正散發著朦朧的銀暉。整個大內禁中卻仍舊像白天那麼熱鬧,穿著各色公服來回走動的人比比皆是,個個的腰杆都挺得筆直。看到這一幕,他不由微微笑了起來。
「伯章。」
轉頭見是嚴均,高俅便微微點了點頭,看得出來,這一位比他還要辛苦得多,眼睛中儘是一條條的血絲。雖說如今樞密院和天子給前方將士頒陣圖的慣例已經沒有了,但是,想必一次次的推演仍然少不了。即便是紙上談兵,那些樞密院的年輕官員卻依舊樂此不疲,而嚴均這個位在一品的樞相,也時常做和那些承旨主事同樣的事情。
「遼東戰局估計不會有多大變化了。」
「是啊,只是不能趁此機會滅了這個心腹大患,總歸還是有點可惜的。」嚴均輕輕嘆了一口氣,無可奈何地道,「困獸猶鬥,而且高麗對遼東畢竟有地理優勢,我軍剛剛收了遼國好處,如果突然發兵只怕會激起遼國子民同仇敵愾。唉,多好的機會,放過了實在可惜。」
种師道原本就頻頻上奏聯遼抗金,如今朝廷任命其為主將,他夙願得償,心中自然暢快至極。大軍分三路,從定州、代州和霸州出發,先頭大軍三萬抵達南京城的時候,充當先鋒的姚平仲站在城門處佇立良久,方才領兵進城。自從石敬瑭當年拱手獻燕雲十六州之後,中原兵馬還是第一次踏足這座古城,而且不是在激戰之後進入這座古城。
耶律淳志在整個遼國,因此儘管不少謀士苦諫這種行動無疑是引狼入室,他卻聽不進去。而聞聽大宋先頭兵馬入南京城後並未有人進城接收官府,他更是堅定了自己的決心。燕雲十六州可以還給中原人沒有關係,但是,若讓女真蠻子奪了根本,那麼遼國就全完了。他當然可以聽從某些人的意見和蕭瑟瑟妥協,可是,先頭的無數例子已經擺在那裡,那樣的妥協只會帶來給他帶來滅頂之災。
因此,他絲毫不擔心背後的宋軍會給他插刀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兵攻克儀坤州,然後直撲攻打上京臨潢府。由於他先頭傳檄天下的耶律延禧遺詔貨真價實,因此西京道和中京道的遼國宗室紛紛對他表示了支持。勢單力薄的蕭瑟瑟見無法倚靠耶律余睹苦撐,除上京道之外,其他兵馬又不聽號令,只得棄上京往西北而去,希望能從西北路招討司調兵鎮壓叛亂。僅僅花了半個月,耶律淳就成功跨進了上京城門。此時,距他當初稱皇太叔已經過去了數年。
在暫時消除內亂之後,耶律淳自然不會忘記最大的威脅。由於習泥烈為蕭瑟瑟耶律余睹等人裹挾而走,他便自稱攝政皇太叔,集結大軍準備對抗金國,而與此同時,大宋號稱二十萬,實則十一萬的軍隊陸續就位,大戰一觸即發。
自恃女真滿萬不可敵神話的吳乞買卻並不把遼宋聯軍放在眼中,一來遼軍屢戰屢敗,二來他曾經到過宋國,親眼看見過宋軍極度疲軟的戰鬥力,因此儘管金國只有大軍五萬,而遼宋聯軍號稱七十萬之巨,但他仍舊信心滿滿。
然而,政和三年八月,已經準備了很久的高麗人終於露出了猙獰的獠牙,高麗王王俁調派精兵三萬,自西京出兵,在金國猝不及防之下,自桓州正州直撲黃龍府。由於先前高麗一直對金國保持了克制的態度,自上一次犯境之後再未有挑釁之舉,金國自恃兵強馬壯,並不把疲軟的高麗放在心上,因此,此次出兵之後,領兵在前的吳乞買便被狠狠打了一悶棍。
當然,要想靠高麗那點人攻克黃龍府自然是不現實的,問題是,大宋還派出了水師,海船一直在蘇州萊州等地游弋。由於船上裝載了火器,因此金國雖然派出了不少海盜出身的船隊加以應對,卻在精銳的火器下敗下陣來。於是,三面合圍的態勢漸漸明朗了起來。
遠在東京開封府的高俅得知一切按照計劃順利進行的時候,禁不住狠狠揮舞了一下拳頭。女真是戰力強不錯,但倘若沒有那麼多空子可鑽,倘若沒有了那麼一個睿智的領袖,它還會像歷史上那麼順風順水?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眼下的金國在出兵的時候沒有安穩後方的高麗,這是他們的第一個失算之處;沒有正視遼國和宋國的聯手,這是第二個失算之處;而他們沒有想到大宋已經有了一支初見雛型的海軍,這就是第三個失算之處。
以少勝多固然在戰史上值得稱道,但是,於一個真正的將領而言,若是始終只想著如何用奇兵取勝,那麼永遠無法成就一個好將領。而作為一個國家而言,如何打造出一支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高人一等的軍隊,如何任用那些穩紮穩打善於打真正的戰役,而不是只會打局部遭遇戰的將領,這才是最最重要的。
已經結束了,自從完顏阿骨打的東南之行,自從女真和遼國兩次談和,自從大宋爭取到了足夠的時間,這一場國之博弈就已經結束了。耶律延禧的早死讓遼國不再成為大宋的威脅,李乾順的崇文讓党項游騎威風不再,此消彼長之間,一切都已經註定了。
高俅走出都堂,卻突然停下了步子。此時夜色已深,天上繁星璀璨,皓月正散發著朦朧的銀暉。整個大內禁中卻仍舊像白天那麼熱鬧,穿著各色公服來回走動的人比比皆是,個個的腰杆都挺得筆直。看到這一幕,他不由微微笑了起來。
「伯章。」
轉頭見是嚴均,高俅便微微點了點頭,看得出來,這一位比他還要辛苦得多,眼睛中儘是一條條的血絲。雖說如今樞密院和天子給前方將士頒陣圖的慣例已經沒有了,但是,想必一次次的推演仍然少不了。即便是紙上談兵,那些樞密院的年輕官員卻依舊樂此不疲,而嚴均這個位在一品的樞相,也時常做和那些承旨主事同樣的事情。
「遼東戰局估計不會有多大變化了。」
「是啊,只是不能趁此機會滅了這個心腹大患,總歸還是有點可惜的。」嚴均輕輕嘆了一口氣,無可奈何地道,「困獸猶鬥,而且高麗對遼東畢竟有地理優勢,我軍剛剛收了遼國好處,如果突然發兵只怕會激起遼國子民同仇敵愾。唉,多好的機會,放過了實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