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頁
首輔裴書仁雙手接過寧遠侯楚華謹的奏摺看了看,笑著點頭道:“寧遠侯府果然豪富,雖然不夠全部開銷,但是十之二三,還是有的。”
宏宣帝在上首聽了,知道裴書仁這樣說,是為了不讓人覺得朝廷缺銀子缺的太多。——其實楚華謹呈上來的那筆銀子,至少可夠一半的開銷,也差不多是朝廷拿不出來的那一部分。
楚華謹看了裴書仁一眼,點點頭,沒有再說話。
旁邊卻有官員出列,對宏宣帝道:“陛下,寧遠侯為國分憂,乃是百官表率,懇請陛下表彰。”
楚華謹忙道:“臣不敢居功!——陛下不用賞賜臣。”一力推辭,倒弄得宏宣帝不表彰賞賜都不行了。
宏宣帝看了一眼那為寧遠侯打邊鼓的人,記下了他的名字,卻對楚華謹滿面笑容地道:“楚愛卿不必推辭。——楚愛卿一心為國,當然要重賞。不知寧遠侯想要什麼賞賜?”
楚華謹只是低著頭,一勸推脫,不肯開口。
首輔裴書仁便笑著對宏宣帝道:“陛下,現下運糧的押運官人選未定,不知陛下打算派誰去押運賑災的糧食?”
之前一直在議送糧的銀子,現在銀子都到位了,就要準備押運官的人選了。
宏宣帝心裡一動,知道裴書仁是話裡有話。
押運賑災的糧食這種事,做得好了,是名利雙收的好事。若是做不好,卻是會掉腦袋,抄家滅族的大禍害。
朝堂上的官員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想舉薦的,都有些開不了口。
一旁有人悄聲道:“寧遠侯為這件事傾了家,不如派寧遠侯去做押運官?”
此言一出,倒是得到很多人的附和。
宏宣帝也笑著問楚華謹:“楚愛卿,你意下如何?”
楚華謹得了裴舒芬的囑咐,忙笑著道:“為陛下分憂,本是責無旁貸。不過做押運官這回事,臣倒不敢越俎代庖。臣舉薦一人,定能當此重任,臣只要做他的隨扈,鞍前馬後,以保此次賑災平安無事,臣就心滿意足了。”
楚華謹沒有就坡上驢,讓宏宣帝很有些意外。
首輔裴書仁也看了楚華謹一眼。
楚華謹滿面含笑,一臉誠懇,看在宏宣帝眼裡,居然覺得有幾分老寧遠侯當年的樣子,不由在上首的寶座上挪了挪,笑著問楚華謹:“楚愛卿囑意何人?不如說說看?”
楚華謹忙出列,拱手大聲道:“臣舉薦太子殿下做此次賑災的押運官!”
朝廷上一時一片靜謐。
所有在場的官員,都忍不住看了一眼一臉沉肅的寧遠侯楚華謹,然後瞥了一眼站在宏宣帝下首,輕袍緩帶,跟著聽政的太子殿下,又看了看坐在上首,一動不動的皇帝陛下。
首輔裴書仁也回頭看了楚華謹一眼。——難道真是士別三日,當寡目相看?
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先大筆獻銀,然後再推辭賞賜,最後推脫不了了,就舉薦太子,自己只願意打偏鋒,做太子隨扈而已。
這樣的要求,在這樣的場合提出來,若是不知道寧遠侯府私底下的那些勾當,完完全全是正大光明,看不出一點私心,且全了朝廷和聖上的臉面,更讓聖上不答應都不行。若是不答應,就是聖上小肚雞腸,沒有為君的容人之量。
寧遠侯身後的能人看來還是頗有手段的。
能想出這個主意的人,倒是有些小聰明。這樣的手筆,跟自己的嫡親妹子裴舒凡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只可惜他們算錯了一點,就是宏宣帝對他們私下裡打什麼主意,已經早有警惕,且已經定了後手之計,等著寧遠侯自投羅網呢……
若是宏宣帝沒有後手,肯定此時要被寧遠侯氣得憋出內傷來。
不過看宏宣帝的樣子,似乎也被氣得不輕。
他剛才立了太子,卻被寧遠侯攛掇著要讓太子親自去做押運官押糧賑災。
這種事,怎麼能讓太子去做?!
太子是一國的儲君。就算大皇子此時還不是一國儲君,以宏宣帝對他的看重,也不會讓他去西南那樣兇險的地方。
作為皇帝,如果真的看重一個皇子,想栽培他,將來委以重任的話,無論怎樣磨鍊他,都不會將他派到最危險、最遙遠的地方去。反過來說,如果皇帝將這個皇子派到最危險,最遙遠的地方,就是沒有打算過要對他委以重任。
一句話,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什麼事都是可能發生的。
皇帝精心挑選出來的儲君,怎麼會去主動涉險?!
可是寧遠侯楚華謹卻偏偏提出要讓太子去做押運官。
若是他挑二皇子,抑或三皇子,宏宣帝都會毫不猶豫地點頭應允,楚華謹卻偏偏提了太子,而且他的理由,還無懈可擊。
如果不答應,太子不免要被人看輕。
若是答應,誰知道去了西南,會發生什麼事?
宏宣帝又不是不知道,老寧遠侯對西南有多大的影響力。
太子站在宏宣帝龍案下首的第一級台階之上,也在集中精神考慮這個問題。
寧遠侯楚華謹確實是給他出了個難題,如果可以,太子也不想去西南涉險。
此去西南賑災,其實是兇險重重,內憂、外患,都是虎視耽耽。裸做的好,確實可以留個好名聲,可是他已經是太子了,用不著再去爭好名聲給自己增加籌碼。
如果做得不好,他甚至有可能葬身西南。
想到這裡,太子的雙手緊了緊,便鬆開拳頭,對宏宣帝拱手道:“父皇,兒臣願往。”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太子若是顯出半絲退卻的念頭,不僅會被百官看輕,就連宏宣帝,估計都會再考慮考慮……
皇帝不想讓你去是一回事,你自己不想去,就是另一回事了。
太子立在台階之上,脊背挺得直直的。
宏宣帝心裡暗暗鬆了一口氣,心情也十分複雜。
太子表明態度,自然比他臨場退縮要好。
首輔裴書仁便趕緊出列道:“太子乃國之儲君,不可親涉險地。臣舉薦二皇子做押運官,由寧遠侯陪同,去西南賑災。”
二皇子和三皇子並沒有跟著宏宣帝上朝聽政,此時不在此地。
聽了首輔裴書仁的話,寧遠侯楚華謹忙道:“就因為太子乃一國儲君,才能真正代表陛下,去西南賑災,讓我西南百姓,仰沐天恩,感佩陛下!”明著說,只有太子去賑災,才能讓西南百姓領皇帝的情。
太子也跟著道:“求父皇恩准,讓兒臣協同寧遠侯一同前往西南賑災!”對著宏宣帝,做了個兩個人才懂的眼色。
宏宣帝心裡一動,沉吟良久,臉色很是不虞地道:“此事事關重大,交由文淵閣詳議,列出條程,明日下旨,後日啟程。——退朝!”說著,宏宣帝起身,走下了寶座,往後宮裡去了。
內侍趕緊高呼一聲:“陛下擺駕回宮!文武百官退朝!”
寧遠侯楚華謹看著宏宣帝匆匆忙忙的背影,微微一笑。
裴舒芬說這個計策,還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先讓他當眾獻銀,堵了宏宣帝嘴,再安排一個敲邊鼓的人要賞賜。等宏宣帝騎虎難下,不得不賞的時候,便要求讓太子做押運官,自己隨行而已。
這樣一來,一到西南,就到了自己的地盤,太子便是自己手上的王牌,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二來,到時候可以擾亂宏宣帝的視線,托太子的名義而反,比用寧遠侯的名義要好的多。
如果宏宣帝執意不肯,或者太子也不願意離開京城去西南,自己就可以轉而提出讓二皇子去做押運官。今兒進展得無比順利,甚至不用自己提出來,裴書仁自己就上鉤了。然後自己故意不同意,非逼著太子要去,果然激得太子站不住了,主動求得了宏宣帝的許可。
宏宣帝雖然沒有當堂應允,可是看他最後說得話,應該是已經同意了,否則不會說出“明日下旨,後日啟程”這種話。
楚華謹越想越高興,回到寧遠侯府,就徑直去了外院的書房,尋裴舒芬說話。
裴舒芬今兒一天卻無比惶恐。她好不容易覺得好些了,趁楚華謹不在的時候,用了種種法子想進自己的琅繯洞天,結果一直都進不去。
後來她才發現,她左手腕上的胎記,已經不知什麼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這可是她能進出琅繯洞天的關鍵。這胎記突然沒有了,是不是說她的琅繯洞天也沒有了?!
想起那一天琅繯洞天裡面如天崩地裂一樣的場景,裴舒芬隱隱有些明白:那琅繯洞天,已經被毀掉了,還有自己藏在裡面的那些私房,包括楚華謹放在她那裡的玉璽和名冊!
怎麼辦?若是楚華謹知道他再也拿不回那些東西了,一定不會放過她的!
楚華謹回來之前,裴舒芬就做了個決定:繼續裝病,直到去了西
宏宣帝在上首聽了,知道裴書仁這樣說,是為了不讓人覺得朝廷缺銀子缺的太多。——其實楚華謹呈上來的那筆銀子,至少可夠一半的開銷,也差不多是朝廷拿不出來的那一部分。
楚華謹看了裴書仁一眼,點點頭,沒有再說話。
旁邊卻有官員出列,對宏宣帝道:“陛下,寧遠侯為國分憂,乃是百官表率,懇請陛下表彰。”
楚華謹忙道:“臣不敢居功!——陛下不用賞賜臣。”一力推辭,倒弄得宏宣帝不表彰賞賜都不行了。
宏宣帝看了一眼那為寧遠侯打邊鼓的人,記下了他的名字,卻對楚華謹滿面笑容地道:“楚愛卿不必推辭。——楚愛卿一心為國,當然要重賞。不知寧遠侯想要什麼賞賜?”
楚華謹只是低著頭,一勸推脫,不肯開口。
首輔裴書仁便笑著對宏宣帝道:“陛下,現下運糧的押運官人選未定,不知陛下打算派誰去押運賑災的糧食?”
之前一直在議送糧的銀子,現在銀子都到位了,就要準備押運官的人選了。
宏宣帝心裡一動,知道裴書仁是話裡有話。
押運賑災的糧食這種事,做得好了,是名利雙收的好事。若是做不好,卻是會掉腦袋,抄家滅族的大禍害。
朝堂上的官員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想舉薦的,都有些開不了口。
一旁有人悄聲道:“寧遠侯為這件事傾了家,不如派寧遠侯去做押運官?”
此言一出,倒是得到很多人的附和。
宏宣帝也笑著問楚華謹:“楚愛卿,你意下如何?”
楚華謹得了裴舒芬的囑咐,忙笑著道:“為陛下分憂,本是責無旁貸。不過做押運官這回事,臣倒不敢越俎代庖。臣舉薦一人,定能當此重任,臣只要做他的隨扈,鞍前馬後,以保此次賑災平安無事,臣就心滿意足了。”
楚華謹沒有就坡上驢,讓宏宣帝很有些意外。
首輔裴書仁也看了楚華謹一眼。
楚華謹滿面含笑,一臉誠懇,看在宏宣帝眼裡,居然覺得有幾分老寧遠侯當年的樣子,不由在上首的寶座上挪了挪,笑著問楚華謹:“楚愛卿囑意何人?不如說說看?”
楚華謹忙出列,拱手大聲道:“臣舉薦太子殿下做此次賑災的押運官!”
朝廷上一時一片靜謐。
所有在場的官員,都忍不住看了一眼一臉沉肅的寧遠侯楚華謹,然後瞥了一眼站在宏宣帝下首,輕袍緩帶,跟著聽政的太子殿下,又看了看坐在上首,一動不動的皇帝陛下。
首輔裴書仁也回頭看了楚華謹一眼。——難道真是士別三日,當寡目相看?
這樣在大庭廣眾之下,先大筆獻銀,然後再推辭賞賜,最後推脫不了了,就舉薦太子,自己只願意打偏鋒,做太子隨扈而已。
這樣的要求,在這樣的場合提出來,若是不知道寧遠侯府私底下的那些勾當,完完全全是正大光明,看不出一點私心,且全了朝廷和聖上的臉面,更讓聖上不答應都不行。若是不答應,就是聖上小肚雞腸,沒有為君的容人之量。
寧遠侯身後的能人看來還是頗有手段的。
能想出這個主意的人,倒是有些小聰明。這樣的手筆,跟自己的嫡親妹子裴舒凡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只可惜他們算錯了一點,就是宏宣帝對他們私下裡打什麼主意,已經早有警惕,且已經定了後手之計,等著寧遠侯自投羅網呢……
若是宏宣帝沒有後手,肯定此時要被寧遠侯氣得憋出內傷來。
不過看宏宣帝的樣子,似乎也被氣得不輕。
他剛才立了太子,卻被寧遠侯攛掇著要讓太子親自去做押運官押糧賑災。
這種事,怎麼能讓太子去做?!
太子是一國的儲君。就算大皇子此時還不是一國儲君,以宏宣帝對他的看重,也不會讓他去西南那樣兇險的地方。
作為皇帝,如果真的看重一個皇子,想栽培他,將來委以重任的話,無論怎樣磨鍊他,都不會將他派到最危險、最遙遠的地方去。反過來說,如果皇帝將這個皇子派到最危險,最遙遠的地方,就是沒有打算過要對他委以重任。
一句話,天高皇帝遠的地方,什麼事都是可能發生的。
皇帝精心挑選出來的儲君,怎麼會去主動涉險?!
可是寧遠侯楚華謹卻偏偏提出要讓太子去做押運官。
若是他挑二皇子,抑或三皇子,宏宣帝都會毫不猶豫地點頭應允,楚華謹卻偏偏提了太子,而且他的理由,還無懈可擊。
如果不答應,太子不免要被人看輕。
若是答應,誰知道去了西南,會發生什麼事?
宏宣帝又不是不知道,老寧遠侯對西南有多大的影響力。
太子站在宏宣帝龍案下首的第一級台階之上,也在集中精神考慮這個問題。
寧遠侯楚華謹確實是給他出了個難題,如果可以,太子也不想去西南涉險。
此去西南賑災,其實是兇險重重,內憂、外患,都是虎視耽耽。裸做的好,確實可以留個好名聲,可是他已經是太子了,用不著再去爭好名聲給自己增加籌碼。
如果做得不好,他甚至有可能葬身西南。
想到這裡,太子的雙手緊了緊,便鬆開拳頭,對宏宣帝拱手道:“父皇,兒臣願往。”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太子若是顯出半絲退卻的念頭,不僅會被百官看輕,就連宏宣帝,估計都會再考慮考慮……
皇帝不想讓你去是一回事,你自己不想去,就是另一回事了。
太子立在台階之上,脊背挺得直直的。
宏宣帝心裡暗暗鬆了一口氣,心情也十分複雜。
太子表明態度,自然比他臨場退縮要好。
首輔裴書仁便趕緊出列道:“太子乃國之儲君,不可親涉險地。臣舉薦二皇子做押運官,由寧遠侯陪同,去西南賑災。”
二皇子和三皇子並沒有跟著宏宣帝上朝聽政,此時不在此地。
聽了首輔裴書仁的話,寧遠侯楚華謹忙道:“就因為太子乃一國儲君,才能真正代表陛下,去西南賑災,讓我西南百姓,仰沐天恩,感佩陛下!”明著說,只有太子去賑災,才能讓西南百姓領皇帝的情。
太子也跟著道:“求父皇恩准,讓兒臣協同寧遠侯一同前往西南賑災!”對著宏宣帝,做了個兩個人才懂的眼色。
宏宣帝心裡一動,沉吟良久,臉色很是不虞地道:“此事事關重大,交由文淵閣詳議,列出條程,明日下旨,後日啟程。——退朝!”說著,宏宣帝起身,走下了寶座,往後宮裡去了。
內侍趕緊高呼一聲:“陛下擺駕回宮!文武百官退朝!”
寧遠侯楚華謹看著宏宣帝匆匆忙忙的背影,微微一笑。
裴舒芬說這個計策,還是從別人那裡學來的。先讓他當眾獻銀,堵了宏宣帝嘴,再安排一個敲邊鼓的人要賞賜。等宏宣帝騎虎難下,不得不賞的時候,便要求讓太子做押運官,自己隨行而已。
這樣一來,一到西南,就到了自己的地盤,太子便是自己手上的王牌,自己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二來,到時候可以擾亂宏宣帝的視線,托太子的名義而反,比用寧遠侯的名義要好的多。
如果宏宣帝執意不肯,或者太子也不願意離開京城去西南,自己就可以轉而提出讓二皇子去做押運官。今兒進展得無比順利,甚至不用自己提出來,裴書仁自己就上鉤了。然後自己故意不同意,非逼著太子要去,果然激得太子站不住了,主動求得了宏宣帝的許可。
宏宣帝雖然沒有當堂應允,可是看他最後說得話,應該是已經同意了,否則不會說出“明日下旨,後日啟程”這種話。
楚華謹越想越高興,回到寧遠侯府,就徑直去了外院的書房,尋裴舒芬說話。
裴舒芬今兒一天卻無比惶恐。她好不容易覺得好些了,趁楚華謹不在的時候,用了種種法子想進自己的琅繯洞天,結果一直都進不去。
後來她才發現,她左手腕上的胎記,已經不知什麼時候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這可是她能進出琅繯洞天的關鍵。這胎記突然沒有了,是不是說她的琅繯洞天也沒有了?!
想起那一天琅繯洞天裡面如天崩地裂一樣的場景,裴舒芬隱隱有些明白:那琅繯洞天,已經被毀掉了,還有自己藏在裡面的那些私房,包括楚華謹放在她那裡的玉璽和名冊!
怎麼辦?若是楚華謹知道他再也拿不回那些東西了,一定不會放過她的!
楚華謹回來之前,裴舒芬就做了個決定:繼續裝病,直到去了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