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蔡教授也知道這個道理,嘆口氣,抽出最上面的報紙,道:「你先看看這個。」

  「《光明日報》啊。」楊銳展了開來。

  蔡教授沉聲道:「評論員文章:《花自己的錢,做科研,值得嗎?》。內容講的很細了,我看了一遍,汗流浹背吶。你都快成科研界的雷鋒了。」

  「不好嗎?」楊銳輕笑,然後展開來看。

  「木秀於林。而且,還不知道後續情況向哪邊發展呢。」蔡教授又取出第二份《工人日報》,遞給楊銳。

  同樣是評論員文章,這次列出了中國的科研開支和國內收入情況,提出:人體基因組計劃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力有未逮,楊教授拿出自己的獎金和收入做研究,是無奈之舉,國家不能提供足額的經費,也是無奈之舉。

  「大報持中肯立場很常見,小一點的報紙就沒那麼多的顧忌了。」蔡教授見楊銳還沒有太大的反應,又丟了幾張報紙出來,道:「他們都把你架在火上烤了,你還不著急。」

  楊銳再看,這一次,就沒有那麼多中立的論點論據了。

  為了吸引銷量,傳統媒體並不比網絡媒體更有節操。

  《楊銳有獎金,其他科學家呢?》

  《沒有科研經費的中國,就沒有希望》

  《諾貝爾獎的獎金,應該由楊銳一人獨享嗎》

  《科學家自費科研,就如戰士自購彈藥》

  楊銳大略的看了一遍標題,又抽看了幾篇文章,就笑著放下了。

  對於讀過「不轉不是中國人」類文章的他來說,這樣的報紙也就是一般般了。

  「你現在不同以往了。」蔡教授覺得楊銳還是沒有將此事重視起來,語重心長的道:「以前的話,你雖然也得罪人,那都是一個兩個的,而且都是些爭取經費之類的事。如今可不一樣了,你在GMP審核委員會裡大權獨攬,多少藥廠恨你恨的要死,就是不花錢買文章,他們自己寫文章罵你,你也招架不住。」

  「我招架的住。」楊銳淡定的道:「您忘了,律博定的是時候,多少人罵我呢。這些報紙可是還在贊我呢。」

  「贊到極處就只能罵了。」蔡教授也不指望徹底說服楊銳了,停下來,道:「我幫你聯繫了央視,你去參加一個談話節目。」

  「現在就有談話節目?」

  「就是採訪,然後在節目裡說話……」蔡教授還在解釋模式。

  「他們要是不斷章取義的話,我就去。」楊銳一句話結束對話。

  「那怎麼可能。」蔡教授哈哈的笑了起來:「這可是全國性的節目……」

  楊銳望著蔡教授,帶著玩味的笑容。

  蔡教授意識到了問題,低聲問:「真的有可能?」

  「當然。」

  「行,這樣啊……」蔡教授想了想,道:「正好我有個學生,在央視做的挺不錯的,我問問他。」

  「咱們北大的校友,在央視的多嗎?」楊銳突然問了一句。

  「當然多了。」蔡教授笑了起來。

  論桃李滿天下,北大清華種出來的起碼都是蟠桃來著,就算掉到下界,也是牛鬼蛇神們爭搶的目標,最起碼,宰殺幾萬頭豬妖沒問題。農民企業家,哪怕是為了說一句「北大清華有什麼了不起,給我打工的也有北大清華的」,一個月也願意多付萬把塊的炫耀費。

  而在90年的媒體界,北大更是金字招牌。央視作為媒體屆的金字招牌,聚集的北大生也是不少,從主持人到幕後再到領導,多有校友。

  楊銳靈機一動,道:「我要採訪我的主持人,還有剪輯的人,還有負責人都是北大的校友,可以嗎?」

  「這……」蔡教授聽懂了楊銳的意思,雖有為難,還是答應了下來。

  第1535章 上節目

  當天晚上,一隊人馬,就浩浩蕩蕩的殺入了北大校園,匯集在了……中文系的劉教授家中。

  「謝謝師母。」

  「師母,我自己來。」

  「您別忙了,我來我來。」

  一群北大畢業生,即使工作長的有十幾年了,回到北大的校園裡,坐在師長家中,回憶還是忍不住浮現。

  大學、母校,這樣的詞語,本身就帶著濃濃的情緒,曾經的青春、夢想和熱血,最是能泛起自以為失落的感情。

  「教授的客廳布置,和十年前一模一樣。」背著照相機的攝像師,不知什麼時候,悄然的戴上了墨鏡,坐在彈簧沙發上,摸著蓋在扶手上的白布,道:「連蓋布都是原來的,繡的鳥還是那麼好看。」

  「新買了冰箱呢,放在廚房裡了。」師母端著一盤子水果上來,笑道:「我倆都忙,就周末有時間買東西,有了冰箱以後,東西可以存著。你說的那塊蓋布,可是我年輕的時候繡的,現在眼神不行了,繡不了嘍。」

  「是,師母年輕的時候可漂亮了。」

  「嘿,你這孩子。」師母指著三十幾歲的攝像師笑罵了一句。

  「我記得特清楚,師母那時候還用胭脂。吃完飯都記得要補一下。」攝像師說著頓了下,聲音有些斷續的道:「我那時候肚子餓了,就寫一紙的問題來問教授,教授看問題多,課後的時間不夠,就會給我說,到家裡來,然後他就請我吃飯……」

  說到後面,攝像師的聲音已經哽噎起來:「師母每次見我來了,就從櫥櫃裡拿最大的碗出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