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還有歸胡宗南領導的各軍事學校和訓練班,計有設在西安上曲的“中央陸軍軍官學

  校第七分校”,由胡兼主任,邱清泉、洪士奇等任副主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時

  工作幹部訓練團第四團”,簡稱“戰干四團”,由胡兼副團長,葛武紫任教育長。這兩

  個單位的編制都很龐大,各在萬人以上。每年都派人到浙江設招生辦事處,招考浙籍學

  生人校人團受訓。

  此外,還有由金典戎主持的“陸軍大學西北參謀班”,“游擊干訓班”,設在天水

  的“騎兵學校”、寶雞的“特種兵聯合分校”、漢中的“中央軍校第一分校”(原為

  “洛陽分校”)、西安的“軍醫分校”、“警官分校”以及輪訓將校的“將校訓練班”

  等等,總共不下五萬人。

  上邊所舉的學校和訓練班,除了中央分校的訓練、教育計劃是由軍委會軍訓練部及

  其他國民黨中央有關機關負責外,所有人事、經理、政治思想等等,都由胡宗南掌握。

  這許多學校和訓練班訓練出來的學生學員,也都分配在胡宗南軍中充任幹部。

  蔣介石特別賦予胡宗南以特有的“人事權”。所有軍、師長皆由胡報請任命;有時

  由胡先發表“日令”,再報請加委。團長以下一級更不用說。甚至胡以下的各集團軍總

  司令的去留,亦大多數決定於胡。

  國民黨中央主辦的軍事學校,如陸軍大學及各種特種兵學校的每屆畢業生,分配給

  胡宗南的也比分配給其他戰區的為多。而各軍事學校剛畢業的青年,也往往因為迷信胡

  是“青年將領”,且認為胡是黃埔系的首領,“校長”的得意門生,而胡軍又是中央嫡

  系,部隊多,單位多,發展大,所以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官運打算,填“志願”時,上希

  望分配到胡宗南那邊去。況乎胡宗南那裡,又一向很少與日寇真槍真刀地打仗,到了西

  北,連命也比較平安,又何樂而不為?為了上述的種種原因,替胡吹噓的人,就更把胡

  說成是“眾望所歸”,胡的影響也因而越來越大。胡在個人行動上,也有意弄得神神秘

  秘,如不見新聞記者,非萬不得已不照相,場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有意把自己

  隱在繚繞的香菸中,云云霧霧,更顯得莊嚴肅穆,也就更象是一尊偶像,叫別人加以崇

  拜。蔣介石好弄權術,好扮神扮鬼,胡宗南也深得其中三味,以表面的不愛宣傳,而收

  加倍宣傳之效,也是一個善於假戲真做的人。

  胡宗南所採取的“幹部政策”,是“黃、陸、浙、一”四個字。“黃”是黃埔系統

  以至後來軍校出身;“陸”是陸軍大學關係;“浙”是浙江人;“一”是第一師的老乾

  部,因胡是靠第一師起家的。如果這四個字都沾不上邊,在他所屬的部隊中,就休想站

  得住腳。因此,在胡宗南的軍事幹部中,很少人是行伍出身。其中排、連長,大多數系

  “中央軍校”或相當的各個特種兵學校畢業的學生;軍、師長則大多數系“黃埔”出身

  (如鍾彬,周士冕是第一期,羅列是第四期);於至集團軍總司令,則全系“黃埔”第

  一期畢業生(如范漢傑、李延年等都是),而且大多數都曾進“陸軍大學”的“將官班”

  或“特別班”鍍過金;師參謀主任以上的各級幕僚長和參謀人員,則多數是“陸軍大學”

  本科畢業學生,或參謀班畢業學員。其他學校出身的人員,雖有少數,但他們即使不受

  排斥,也只能居於副位,甚至只能得一份閒差,坐領乾薪度日。比方從“保定軍官學校”

  畢業的人,都被逐漸調到副司令長官部或軍以上司令部當高參或副職;出身於東北及雲

  南“講武堂”的人,則調為高參或附員。這些人多數是原來的非嫡系部隊、在被胡宗南

  並編時一同收過來的。胡宗南就用這個辦法,使他們在實際上脫離掌握部隊的地位。這

  套辦法,亦是深得“蔣公真傳”。在各級司令部的幕僚中,胡也有意安排了不少浙江人,

  特別是在副司令長官部中,當處長、科長的,浙江人占了大多數。蔣介石“用人惟浙”,

  胡宗南也屬遵此旨,惟蔣是師。

  第廿五回

  合作害民 手亦酷兮心亦酷

  源歸一脈 胡也完時蔣也完

  西安設有西北軍需局,專責補給胡宗南的部隊。該局後來又擴充為第七補給區司令

  部,司令程開椿,是胡宗南的同鄉,曾任胡的隨從副官及“七分校”的辦公廳主任多年,

  一切唯胡之命是從。在武器彈藥以及各種軍事器材上,蔣介石均優先供給與胡宗南,是

  故胡軍的裝備水平,遠在其他蔣軍之上。抗戰期間。軍政部軍需署署長陳良就曾對人說

  過,由胡宗南具名領取的經費,占全國軍事支出的四分之一。可見在蔣介石的軍隊中。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