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狄仁傑的這套說辭和當初的李昭德如出一轍,並沒有什麼新意。但有些時候,把同樣的道理不厭其煩地反覆宣講,卻不見得是多餘的。就連謊言重複一千遍都能變成真理,更何況本來就是有道理的話呢?

  再者說,狄仁傑的人格魅力也和李昭德不同。我們在平常生活中經常會碰見這種事情,同一句話從不同的人嘴裡說出來,感覺就是不一樣,甲說的我們聽不進去,偏偏乙一說我們就覺得十分順耳。眼下的女皇武則天也是,狄仁傑在她心目中的分量非他人可比,他的話自然也更有力量。所以狄仁傑一開口,武則天事實上已經聽進了大半,可她嘴上還是不願示弱:“此乃朕之家事,賢卿不必操心。”

  狄仁傑寸步不讓:“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哪一樣不是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本來一體,況且臣備位宰相,豈能不操這份心?”話說到這,狄仁傑索性亮出底牌,請求武皇召回流放房州的廬陵王李哲,以安天下人心。

  隨後,老臣王及善等人也都和狄仁傑同一口徑,屢屢對武皇發出勸諫。武則天更是心煩意亂,內心的天平開始朝兒子這邊傾斜。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某夜武則天忽然做了一個怪夢,次日便召狄仁傑,非常困惑地說:“朕夢見一隻巨大的鸚鵡在空中飛翔,後來卻兩翅皆折,再也飛不起來,這是何故?”

  狄仁傑一聽,心中竊喜,表面上卻一本正經地答道:“武(鵡)者,陛下之姓;兩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則兩翼振矣!”

  武則天臉上不動聲色,可心裡卻若有所悟。

  人老了就容易迷信,容易受神秘事物影響。對於這個怪誕的夢境,除了狄仁傑的解釋,武則天自己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解釋了。所以,就是從這一刻開始,武則天徹底打消了立武家子弟為儲君的念頭。(《資治通鑑》卷二 六:“太后由是無立承嗣、三思之意。”)

  狄仁傑一生中兩度拜相,加起來的時間總共也才三年多,但卻比武周一朝的任何一個宰相更讓武則天尊重和信任。因

  三十 一代名相狄仁傑(4)

  為狄仁傑的人格魅力確實非一般人臣可比。綜觀狄仁傑宦海浮沉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儒家的理想人格“三達德”來概括,那就是 智、仁、勇。

  “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面對酷吏的陷害善於權變,這就是智。始終堅守道德原則,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尤其珍愛百姓生命,這就是仁。身為刺史,為了維護百姓利益而不惜與宰相公然反目,這就是勇。

  女皇武則天一生中接觸過無數官員,也曾經為了改朝換代和鞏固政權而屢屢任用小人和酷吏,但是她打心眼裡瞧不起這些人,往往是利用完後就毫不留情地兔死狗烹。而對於像狄仁傑、婁師德、魏元忠這種德才兼備、有經有權的能臣,武則天卻能發自內心地尊重他們,並最終都能予以重用。

  出於對狄仁傑的尊重,武則天常稱呼他“國老”而不稱其名,甚至當狄仁傑因重大問題而屢屢與她面折廷爭時,武則天也總能“屈意從之”。狄仁傑常以年邁多病請求致仕,武則天始終不許。每當狄仁傑上殿,武則天總是免其跪拜,說:“每見公拜,朕亦身痛。”(《資治通鑑》卷二 六)並且特許狄仁傑不用入朝值宿,還叮囑百官說:“除非軍國大事,否則一般政務都不要去麻煩狄公。”種種殊榮,在武周一朝的文武百官中可謂絕無僅有。

  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深秋,狄仁傑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一歲。

  驚聞狄仁傑去世的噩耗時,武則天忍不住潸然淚下,悲泣不止,過了好長時間才喃喃地說:“朝堂空了,朝堂空了 ”從此每當朝廷遇到大事,而百官又商議許久不能定奪時,武則天就會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老天為何這麼早就奪走了我的國老啊!”

  狄仁傑雖然走了,來不及親眼看見李唐的光復,但他卻引薦了一大批人才進入朝廷,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一代名臣。比如玄宗一朝的名相姚崇(初名姚元崇),以及數年後發動政變光復李唐的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等人,都是狄仁傑大力引薦的。有人曾經對狄仁傑感嘆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傑的回答是:“薦賢為國,非為私也。”(《資治通鑑》卷二 六)

  作為日後光復李唐的首席功臣,老臣張柬之的起用倒是費了一番周折。武則天經常讓狄仁傑薦賢舉能,有一天對他說:“朕非常想提拔一位奇才,國老有這樣的人選嗎?”

  狄仁傑說:“不知道陛下用他做什麼?”

  武則天答:“欲用為將相。”

  狄仁傑說:“以臣看來,陛下若只是想得到文人學士,則如今的宰相蘇味道、李嶠等人都是合格人選。臣斗膽估計,陛下是嫌這些文臣庸碌無為,所以想另擇人才,以經緯天下,不知是否?”

  武則天笑了:“國老深知朕心。”

  狄仁傑向武皇鄭重地一揖,說:“荊州長史張柬之,其人雖老,真宰相才也。且長久懷才不遇,若用此人,必能盡節於國家!”

  武則天微微頷首,隨後便把張柬之擢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她又讓狄仁傑舉薦人才,狄仁傑說:“臣上次推薦的張柬之,陛下尚未起用。”武則天說:“早就擢升了。”狄仁傑不以為然地說:“臣推薦的是宰相,不是司馬。”武則天略顯難堪地笑了笑,不久就把張柬之擢為秋官(刑部)侍郎,最後果然拜為宰相。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