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郁寧將洛陽也圈了起來,「你們怎麼看?」

  眾人聞言紛紛思索起來,襄州和洛陽兩地都是自古以來的重鎮,接納都城的人口自是沒有問題。

  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兩地的地理位置。

  蘇浮生首先道:「要是考慮南北兼顧,自是襄州更好,可是接下來寧國的重心必在北地,選都洛陽,倒也不是不可行。」

  邢北也點了點頭:「丞相所言有理,為了今後北地的戰事,定都洛陽比襄州更合適,而且就如李大人所言,洛陽北有蒲州、南有襄州作為屏障,也更有利於防守。」

  眾人聽完,紛紛出聲贊同。

  郁寧見此,哈哈一笑道:「行,既然眾卿都意在洛陽,那就定都洛陽!」

  說完她在地圖上的洛陽二字上,劃下一個重重的三角符號。

  都城的地址選定,稱帝的時間倒是好選擇了。

  考慮到遠在杭州的寧國朝臣過來路途遙遠,所花的時間定然不少。洛陽城內的整修,也不是一時片刻能夠完成。的眾人最後選擇在六月初六,這個諸事皆宜的日子。

  禎文三十三年,六月初六。

  洛陽城外聚集了大量百姓,城門上張燈結彩。

  城內的水泥路面上更早早就清掃得一塵不染,街道兩旁的房屋上都掛滿了紅色的彩帶。

  百姓們匯聚在道路兩旁,興奮地等待著一睹新帝的面容。

  此時洛陽城中心,最新修建的廣場之上,郁寧正一襲玄色袞袍站立在祭壇之前。

  寧國朝臣早已從杭州趕來,此時所有人肅立在祭壇下方,排列成兩側,注目於高台之上的身影。

  朝臣之後是整齊排列的寧國軍隊,足足兩萬人,組成四個方陣,軍威凌烈。

  廣場外是看熱鬧的百姓,儘管離得太遠,他們根本就看不見任何東西,但是從未見過皇帝登基的好奇心,更何況還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皇帝,這讓群眾們看熱鬧的心情漲到了極致。此時這些百姓正鼓足勁地踮著腳,努力伸長著脖頸爭相向前望去。

  外圍的吵鬧聲,被層層軍隊過濾後,已經幾不可聞。

  祭壇此時的氛圍仍是端莊肅穆的,郁寧對著祭壇上代表天地的靈牌,緩慢地鞠躬了三次,最後才站直身體,雙手將握著的香,插入壇中。

  關於這次登基大典要用什麼形式舉辦,曾在寧國朝堂中引起過一番爭議。

  跟著郁寧從瀅汶島而來的臣子,大多覺得不用拘泥於形式,但是後來加入的朝臣,思想還沒有被徹底影響,認為登基儀式是向天下宣告寧國的正統,不可或缺。

  郁寧中和兩邊的建議,在以往的登基儀式上進行了簡化。

  由於郁寧並不打算將寧國和大禹掛上聯繫,所以也省去了祭祖環節,最後決定祭拜完天地後,在洛陽城內外巡視一周,就算完成了此次的登基儀式。

  見郁寧插完香,旋身轉過來,祭台下的眾臣,立刻躬身:「參見陛下!」

  廣場上的軍隊緊跟其後,齊聲喝道:「參見陛下!」

  「參見陛下!」

  「陛下!」

  兩萬人整齊喝出的聲音,擴散開來,周圍的百姓也跟著歡呼著:「陛下!」

  「陛下!」

  「陛下!」

  在全城百姓的歡呼聲中,郁寧在洛陽城新建的皇宮中完成了登基儀式,宣布定國號為大寧,年號改為開寧元年。

  第160章 天下一統

  郁寧稱帝的消息沒過多久就傳遍天下。

  各方對此反應不一。

  百姓大多是津津樂道,對於這位有史以來的第一任女皇帝,大多平民百姓的態度是包含崇敬和善意的。

  寧國曾經治下的百姓生活越過越好,自是無不依戴,其他地方的百姓也都聽聞寧帝的勤政愛民,好多人都曾夢想過自己能到寧國治下的地方生活,更或甚者早就日日祈求寧軍早日收復自己所在的地方。

  雪花鹽和糖霜的普及,讓如今天下大多數百姓,都能吃得上鹽,品得起糖,更是大大改善了貧民百姓的生活。

  所以百姓們對郁寧的稱帝,是樂見其成的。

  在讀書人里,郁寧的名聲就沒有這麼統一了。

  寧國推行簡字,讓女子也能讀書做官,這在部分古板的讀書人眼中,是違背了禮法和教義,是擾亂了世道運行。

  這些人聽聞郁寧稱帝後,更是哀嘆連連,直呼天道將亂。

  但讀書人中也有部分人對郁寧特別推崇。

  寧國治下的孩童,免費入學,所有庶民都可以接觸曾經遙不可及的知識。清寧城和杭州城中建立的兩座閱書閣,更是收攬天下藏書,供世人免費查閱。

  印刷術和造紙術的發明,讓昂貴的書籍,成了人人都能看得起的手中讀物。

  這對那些出身貧寒又心懷抱負的貧民學子來說,簡直是天降福音。

  自然,他們對於郁寧稱帝一事也是拍手叫好。

  只有地主鄉紳,在面對郁寧稱帝後,人人變得提心弔膽。

  寧國的政策,現在大寧朝治下的百姓,幾乎都有聽聞,甚至親身體驗過。對地主鄉紳階級來說,曾經自己享受的優待,幾乎都被剝奪,自是不願意看著寧國的勢力擴大。

  可是這件事也是他們阻止不了的,寧軍強勢,各地政策推行基本沒有反抗成功的。

  他們中聰明一點的人,已經在改變自身,以求在新朝中找到自己家族的落足之處。

  死板一些的哀嘆之餘,也只能順應大勢,看著自己的家族漸漸衰落。

  天下各個階層的百姓反應不一,但是總的來說也沒有對新生的大寧朝產生大的影響,郁寧除了讓人注意監視民間輿論外,也沒有做更多的應對。

  可是各地諸侯的反應,就是大寧朝堂重點關注的對象了。

  原本與寧國交好的劍南道姚氏,在郁寧登基後,家主親至洛陽道賀,並對大寧朝稱臣。如今姚氏小公子,姚希玉也仍在洛陽城中學習。

  姚氏的反應在眾人的意料之中,不過對方能主動稱臣,仍是讓寧朝上下鬆了口氣。

  另外隴右道和安東道的反應就有點意思了。

  隴右道對郁寧稱帝一事選擇了視而不見,既沒有出聲反對,也沒有派人道賀。

  安東道倒是派遣了使臣道賀,可是卻是以鄰邦的身份,顯然是不願意對大寧稱臣。

  對此,大寧朝上下也早有準備。

  不過如今寧朝初建,上下事務繁多,也暫時沒有時間出兵,就也默認了如今的相處狀態。

  隴右道和安東道的事情可以先放在一旁,但是河北道的晉國殘軍卻必須儘快掃清。

  等到郁寧封賞完朝臣之後,寧朝朝堂初定。過完中秋節,謝維就在郁寧的命令下再次領著大軍出征。

  晉國的殘餘勢力並不多,他們也自知不是寧朝軍隊的對手,所以不敢正面交鋒,只在河北道、河東道和河南道部分地區遊走作亂。

  寧軍無法一舉將其殲滅,又迫於百姓的安危,時常是就算將對方逼入了死地,卻也仍舊無法全數滅殺敵人。

  這讓從來都是痛快對戰的寧軍,苦惱不已,一時間竟拿對方沒有辦法。

  最後還是白玉堂出計,發布重金懸賞,讓百姓提供晉軍蹤跡,又發布蠱惑言論,讓晉軍中不堅定的部分士兵主動投誠,分化了晉軍的行動力,才漸漸將其剿滅。

  等到謝維完全剿滅晉國殘餘士兵,收復河北道等地,班師回朝時,洛陽城中已經掛滿了白霜。

  經過大半年的發展,洛陽城已經同大*寧朝初立的時候大不相同。

  城外一座座工坊,晝夜不停的運轉,幾座城門前進出的車馬行人絡繹不絕。

  洛陽城曾經本就十分高大的城牆,變得更加雄偉。

  那光滑的水泥牆面,讓所有初來洛陽城的人,粘住了目光,甚至有人連進城排的隊都不管了,只為了再多看兩眼這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蹟。

  這些人中,也只有杭州城或者從瀅汶島遠道而來的人,才能毫不受影響,淡定且面帶自豪地走進城中。

  謝維帶回來的大軍,在城門處引起一陣轟動,眾人知道這是剿討晉國殘劣的將士們凱旋後,更是自發地叫起了好。

  這大半年的休生養息,大多百姓已經感受到新朝的好處,此時再回想自己曾經在晉國統治下的生活,自然對跟晉國相關的東西都心生恨意。

  如今晉國滅亡,連帶晉國殘餘的勢力都被徹底剿滅,自然是大快人心。

  郁寧在聽完謝維的上報後,也是大喜地封賞了所有參戰的將士,尤其是功勞最大的白玉堂。

  洛陽城在所有人的喜悅中,迎來了開寧元年的除夕。

  郁寧在大宴完群臣後,留下王桓、蘇浮生和雲姑姑、翠屏等幾人閒坐了一會兒。

  寒冬的天氣最適合圍爐煮茶,幾人坐在亭中,烤著炭火,飲著茶,倒是自在得不行。

  亭外傳來小孩子嬉戲的聲音,是侍女陪著小皇子、小公主在玩雪。<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