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頁
好在有村長的解釋,還有周疏寧免費出資給他們送藥治病,這些人倒也聽。
尤其是得了周疏寧恩惠的,吃了幾日茯苓片見效,便都對他的態度有了轉變。
周疏寧見有了效果,便開始建第一座醫館,並帶了隨行的醫官,也正是周疏寧的寧安大學的畢業生。
他知道這樣的地方極少有人願意來,便在寧安大學裡招募了志願者,在山裡待三年,可入太醫院實習,並有成為太醫的機會。
有了這樣的條件,志願者爭先恐後,雖然這三年清苦了些,可用這三年換一個入太醫院的機會,怎麼算都值了。
可惜這次只招百人,不少醫學專業的畢業生深覺可惜。
小源村的村民們也好奇,不明白八百年沒見過的朝廷中人為什麼突然出現在他們這深山裡,而且還鄭醫施藥,這些天還大興土木了起來。
在村前蓋了一座非常漂亮的院子,上面掛上了小原村醫館的牌子。
聽說欽差在的時候,所有醫藥全都免費,讓小原村的村民們更加好奇了,不明白這些人圖的個什麼。
於是經常有人在村頭八卦,猜測他們這些人是不是要毒害他們,是不是要把他們整個村子的人都拉去煉藥。
周疏寧人都麻了,只覺得人若是愚昧起來,真的還不如畜生。
好在這些話也就在少數人那裡流傳,有村長在,村民們對他們還算信任。
前面進行的都很順利,但太順利了,終究讓人心裡不踏實。
終於,在醫館快要落成的時候,出事了。
周疏寧日常半夜巡查,就看到有個年輕人背著個身形佝僂的老人往山里走,周疏寧走近一看,見正是那日排在前面被罵了的麻老太,周疏寧皺眉問:「麻兄弟,你母親的病情不是好多了嗎?你這是帶她去哪兒?」
誰料麻子說出來的話語氣卻特別沖,低聲嚷嚷道:「誰用你多管閒事?家裡六口人,就我一個能進山打獵。打到獵了,一家老小能喝碗肉燙。打不到獵,就只能喝清河水。本來我娘就老了,不能動了,我們上個月就已經商量著把她送上山了。你可倒好,幾副湯藥治好了病不說,還讓她胃口大開,幾天吃掉了半個月的口糧!她再不上山,我們一家六口就都得跟著喝清河水。」
周疏寧皺眉,心想那可是你的親生母親,她身體好了不是好事兒嗎?你怎麼還要把她送到山上自生自滅?
麻子說完也不再理周疏寧,只罵道:「別人到了這個歲數都死了,就你個老不死的還活著!活著活著,我看你還能活幾天!」
周疏寧氣死了,當即下令道:「給我把他們攔下,今日有我在,我看誰還敢把老人往山上送!」
十幾名親衛自四面八方將麻子團團圍住,麻子哪見過這種陣仗,嚇的腳下一軟,將麻老太扔到了地上,拔腿便朝山林中逃去!
第482章 小鐵蛋的生命系統(七)
這個變故讓麻老太差點兒一屁股摔到地上,眾所周知,老人上了年紀骨頭就會變脆,極易骨折。
這個高度掉下來,恐怕是要粉碎性骨折。
好在有護衛及時扶住了,才讓麻老太安全著地,避免了一次傷害事故。
周疏寧恨鐵不成鋼的說道:「就這樣的兒子,養他還不如養條狗!」
麻老太渾濁的眼睛裡流著淚,嘆氣道:「大人救我一次,救不了我第二次。我們這裡都是這樣的,人老了,不中用了,就得送到山上去自生自滅。各家各戶沒有多少糧食,一個老人能頂倆孩子的飯量。這也是為了能讓孩子活下來,只有孩子活下來了才能一代代的延續下去。我們死就死了,總得給他們留條活路。」
周疏寧氣道:「所以,整個黔州,所有老人都會被送到山上嗎?那山上還不得白骨遍地了?」
麻老太搖了搖頭:「富戶都不送,村長家從來沒送過。他們不愁吃喝,養幾個老人都不成問題。像我們這種實在養不起的,也只能送走了。」
周疏寧又問:「那如果這一家只有一個兒子,也只有一個孫子,還會把老人送上山嗎?」
麻老太又搖了搖頭:「也不會,東頭森家就是獨子,又生了獨孫,三代單傳。老頭兒五十了,還能幫襯他們,也沒有送走。」
周疏寧道:「這便是了,既然養不起,就不要生那麼多!他們小時候,父母可沒把他們送到山上自生自滅!」
麻老太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道:「我們小源村,還有周邊幾個村落都是如此。總不能不讓年輕人生孩子,在這樣的村子裡,如果人少,就會被欺負。如果三代單傳,一不小心就要斷了香火。」
這次周疏寧是真的被鄉民們的愚昧給氣到了,他覺得人活著首先要懂得感恩,否則你就算得到了一切你想要的又有什麼意義。
左思右想,周疏寧想到了一個辦法。
如果直接辦一個養老院,投入大不說,還會養成那些人懶散的習慣。
於是他帶著小鐵蛋直接去了麻老太所說的村東森家,原來那個人不是姓森,而是叫徐森。
徐森今年二十多歲,父親五十了,有個兒子剛五歲,妻子看著也是溫和好脾氣的。
只是他們看上去有一絲戒備,不僅僅是對他們這些外人,更是對這村子裡的人都有戒心。
但周疏寧一說明來意,他們便放鬆了下來,眼下只有徐森的妻子和老父親帶著幼兒在家,徐森進山打獵了。
周疏寧問過以後才知道,原來在這樣的村子裡,人少的確會被人多的欺負。
像麻老太家的,她的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又分別有十六個孫輩,這在整個村子裡都可以橫著走。
而徐森家裡只有一家四口,哪怕是小孩子鬧個矛盾,他們也不敢大聲和他們撕扯,省得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看得出,和作森家的人都很善良,一會兒的工夫,徐森的妻子給公爹遞了三次水,拿了兩次食物,還給公爹換了乾淨的鞋襪。
周疏寧問:「我聽說村子裡的老人年紀大了都會被送到山上去?是所有人都會這樣做嗎?」
徐森媳婦一聽,立刻慌了,急爭的哀求道:「大人,我們家公爹還不算老,他還能動。帶帶孩子灑掃院子,這些活兒他都能做。您看我們這一院子的菜蔬,全是公爹一人在打理。他早晨還會早起去挑水,晚上還去山上拾柴。他自己能養活自己,不信您看,他身體硬朗的很。」
周疏寧知道她誤會了,便擺手道:「別擔心,我們這次來,不是讓你把老人送上山的。相反,我們覺得你們把老人照顧的很好,還要給你們嘉獎。」
徐森媳婦不懂,問道:「嘉獎?那……就不必了,都是自家老人,我們也沒有照料他什麼。是公爹一直在照料我們,幫我們帶娃做飯,我也才能放心的去趕集賣菜違賣染布。」
原來徐森媳婦有個染布的手藝,所以他們家在村子裡其實過的還不錯。
周疏寧點頭:「這麼說,這附近有集市?」
徐森媳婦搖頭:「趕集要翻過前面三座山,一來一回要一天。」
周疏寧又是一陣唏噓,只覺得大山裡的村民太不容易了。
他想了想,對徐森媳婦道:「這樣,因為你照顧老人有功,以後就不用翻山越嶺去賣布了。以後你織的所有布,全都賣給我們這邊的醫館。不論你織多少,醫館照單全收。而且,我們還會給你每個月五百文的獎勵。這個獎勵,只有照顧老人的有,不照顧老人的是沒有的。」
徐森媳婦都懵了,從前他們為了藏著這件事,都不敢讓老爺子白天出門,今天竟然說要給他們獎勵。
周疏寧見她不說話,又道:「對了,你現在有成品布嗎?剛好我們醫館需要做一批床品,如果有的話,現在就可以全都賣給我。」
徐森媳婦懵懵的點頭,抱出了兩匹剛織好的白粗布。
窮鄉僻壤,也只有這種粗布了,再染成當地頗有特色的藍白格子,就是他們日常所穿的那種。
不過,看這織工,倒是頗為細緻,徐森媳婦應該是個挺不錯的織工。
周疏寧點了點頭,問道:「這兩匹布要多少錢?」
徐森媳婦答:「這是粗麻布,不值什麼錢,兩匹一共五百文。」
這兩匹布,她趕十個集都不一定能賣光,上個月她一共賣了不到一匹布。
他們這種窮山村,一年到頭也見不到什麼錢,可能別人一個月就能賺個幾百文,他們一年能有個幾百文就不錯了。
周疏寧當即就掏出錢包,結果找了半天找不到銅板,便拿了一塊碎銀角給了她,那至少有一兩,能值三千多文。
徐森媳婦也不敢收,鄉里人沒幾個見過銀子的,就連村長家見了這銀子恐怕眼睛也得直。
她擺著手道:「算了算了,您破開以後再給我吧!這錢……這錢太多了,我可不敢收。」
周疏寧卻上前給她放到了桌子上,示意手下把布帶走,又道:「又不是白給你,這算三千文,你再繼續給我織布,織夠三千文為止。沒有期限,什麼時候織完算什麼時候。」
尤其是得了周疏寧恩惠的,吃了幾日茯苓片見效,便都對他的態度有了轉變。
周疏寧見有了效果,便開始建第一座醫館,並帶了隨行的醫官,也正是周疏寧的寧安大學的畢業生。
他知道這樣的地方極少有人願意來,便在寧安大學裡招募了志願者,在山裡待三年,可入太醫院實習,並有成為太醫的機會。
有了這樣的條件,志願者爭先恐後,雖然這三年清苦了些,可用這三年換一個入太醫院的機會,怎麼算都值了。
可惜這次只招百人,不少醫學專業的畢業生深覺可惜。
小源村的村民們也好奇,不明白八百年沒見過的朝廷中人為什麼突然出現在他們這深山裡,而且還鄭醫施藥,這些天還大興土木了起來。
在村前蓋了一座非常漂亮的院子,上面掛上了小原村醫館的牌子。
聽說欽差在的時候,所有醫藥全都免費,讓小原村的村民們更加好奇了,不明白這些人圖的個什麼。
於是經常有人在村頭八卦,猜測他們這些人是不是要毒害他們,是不是要把他們整個村子的人都拉去煉藥。
周疏寧人都麻了,只覺得人若是愚昧起來,真的還不如畜生。
好在這些話也就在少數人那裡流傳,有村長在,村民們對他們還算信任。
前面進行的都很順利,但太順利了,終究讓人心裡不踏實。
終於,在醫館快要落成的時候,出事了。
周疏寧日常半夜巡查,就看到有個年輕人背著個身形佝僂的老人往山里走,周疏寧走近一看,見正是那日排在前面被罵了的麻老太,周疏寧皺眉問:「麻兄弟,你母親的病情不是好多了嗎?你這是帶她去哪兒?」
誰料麻子說出來的話語氣卻特別沖,低聲嚷嚷道:「誰用你多管閒事?家裡六口人,就我一個能進山打獵。打到獵了,一家老小能喝碗肉燙。打不到獵,就只能喝清河水。本來我娘就老了,不能動了,我們上個月就已經商量著把她送上山了。你可倒好,幾副湯藥治好了病不說,還讓她胃口大開,幾天吃掉了半個月的口糧!她再不上山,我們一家六口就都得跟著喝清河水。」
周疏寧皺眉,心想那可是你的親生母親,她身體好了不是好事兒嗎?你怎麼還要把她送到山上自生自滅?
麻子說完也不再理周疏寧,只罵道:「別人到了這個歲數都死了,就你個老不死的還活著!活著活著,我看你還能活幾天!」
周疏寧氣死了,當即下令道:「給我把他們攔下,今日有我在,我看誰還敢把老人往山上送!」
十幾名親衛自四面八方將麻子團團圍住,麻子哪見過這種陣仗,嚇的腳下一軟,將麻老太扔到了地上,拔腿便朝山林中逃去!
第482章 小鐵蛋的生命系統(七)
這個變故讓麻老太差點兒一屁股摔到地上,眾所周知,老人上了年紀骨頭就會變脆,極易骨折。
這個高度掉下來,恐怕是要粉碎性骨折。
好在有護衛及時扶住了,才讓麻老太安全著地,避免了一次傷害事故。
周疏寧恨鐵不成鋼的說道:「就這樣的兒子,養他還不如養條狗!」
麻老太渾濁的眼睛裡流著淚,嘆氣道:「大人救我一次,救不了我第二次。我們這裡都是這樣的,人老了,不中用了,就得送到山上去自生自滅。各家各戶沒有多少糧食,一個老人能頂倆孩子的飯量。這也是為了能讓孩子活下來,只有孩子活下來了才能一代代的延續下去。我們死就死了,總得給他們留條活路。」
周疏寧氣道:「所以,整個黔州,所有老人都會被送到山上嗎?那山上還不得白骨遍地了?」
麻老太搖了搖頭:「富戶都不送,村長家從來沒送過。他們不愁吃喝,養幾個老人都不成問題。像我們這種實在養不起的,也只能送走了。」
周疏寧又問:「那如果這一家只有一個兒子,也只有一個孫子,還會把老人送上山嗎?」
麻老太又搖了搖頭:「也不會,東頭森家就是獨子,又生了獨孫,三代單傳。老頭兒五十了,還能幫襯他們,也沒有送走。」
周疏寧道:「這便是了,既然養不起,就不要生那麼多!他們小時候,父母可沒把他們送到山上自生自滅!」
麻老太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道:「我們小源村,還有周邊幾個村落都是如此。總不能不讓年輕人生孩子,在這樣的村子裡,如果人少,就會被欺負。如果三代單傳,一不小心就要斷了香火。」
這次周疏寧是真的被鄉民們的愚昧給氣到了,他覺得人活著首先要懂得感恩,否則你就算得到了一切你想要的又有什麼意義。
左思右想,周疏寧想到了一個辦法。
如果直接辦一個養老院,投入大不說,還會養成那些人懶散的習慣。
於是他帶著小鐵蛋直接去了麻老太所說的村東森家,原來那個人不是姓森,而是叫徐森。
徐森今年二十多歲,父親五十了,有個兒子剛五歲,妻子看著也是溫和好脾氣的。
只是他們看上去有一絲戒備,不僅僅是對他們這些外人,更是對這村子裡的人都有戒心。
但周疏寧一說明來意,他們便放鬆了下來,眼下只有徐森的妻子和老父親帶著幼兒在家,徐森進山打獵了。
周疏寧問過以後才知道,原來在這樣的村子裡,人少的確會被人多的欺負。
像麻老太家的,她的四個兒子,四個兒子又分別有十六個孫輩,這在整個村子裡都可以橫著走。
而徐森家裡只有一家四口,哪怕是小孩子鬧個矛盾,他們也不敢大聲和他們撕扯,省得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但是看得出,和作森家的人都很善良,一會兒的工夫,徐森的妻子給公爹遞了三次水,拿了兩次食物,還給公爹換了乾淨的鞋襪。
周疏寧問:「我聽說村子裡的老人年紀大了都會被送到山上去?是所有人都會這樣做嗎?」
徐森媳婦一聽,立刻慌了,急爭的哀求道:「大人,我們家公爹還不算老,他還能動。帶帶孩子灑掃院子,這些活兒他都能做。您看我們這一院子的菜蔬,全是公爹一人在打理。他早晨還會早起去挑水,晚上還去山上拾柴。他自己能養活自己,不信您看,他身體硬朗的很。」
周疏寧知道她誤會了,便擺手道:「別擔心,我們這次來,不是讓你把老人送上山的。相反,我們覺得你們把老人照顧的很好,還要給你們嘉獎。」
徐森媳婦不懂,問道:「嘉獎?那……就不必了,都是自家老人,我們也沒有照料他什麼。是公爹一直在照料我們,幫我們帶娃做飯,我也才能放心的去趕集賣菜違賣染布。」
原來徐森媳婦有個染布的手藝,所以他們家在村子裡其實過的還不錯。
周疏寧點頭:「這麼說,這附近有集市?」
徐森媳婦搖頭:「趕集要翻過前面三座山,一來一回要一天。」
周疏寧又是一陣唏噓,只覺得大山裡的村民太不容易了。
他想了想,對徐森媳婦道:「這樣,因為你照顧老人有功,以後就不用翻山越嶺去賣布了。以後你織的所有布,全都賣給我們這邊的醫館。不論你織多少,醫館照單全收。而且,我們還會給你每個月五百文的獎勵。這個獎勵,只有照顧老人的有,不照顧老人的是沒有的。」
徐森媳婦都懵了,從前他們為了藏著這件事,都不敢讓老爺子白天出門,今天竟然說要給他們獎勵。
周疏寧見她不說話,又道:「對了,你現在有成品布嗎?剛好我們醫館需要做一批床品,如果有的話,現在就可以全都賣給我。」
徐森媳婦懵懵的點頭,抱出了兩匹剛織好的白粗布。
窮鄉僻壤,也只有這種粗布了,再染成當地頗有特色的藍白格子,就是他們日常所穿的那種。
不過,看這織工,倒是頗為細緻,徐森媳婦應該是個挺不錯的織工。
周疏寧點了點頭,問道:「這兩匹布要多少錢?」
徐森媳婦答:「這是粗麻布,不值什麼錢,兩匹一共五百文。」
這兩匹布,她趕十個集都不一定能賣光,上個月她一共賣了不到一匹布。
他們這種窮山村,一年到頭也見不到什麼錢,可能別人一個月就能賺個幾百文,他們一年能有個幾百文就不錯了。
周疏寧當即就掏出錢包,結果找了半天找不到銅板,便拿了一塊碎銀角給了她,那至少有一兩,能值三千多文。
徐森媳婦也不敢收,鄉里人沒幾個見過銀子的,就連村長家見了這銀子恐怕眼睛也得直。
她擺著手道:「算了算了,您破開以後再給我吧!這錢……這錢太多了,我可不敢收。」
周疏寧卻上前給她放到了桌子上,示意手下把布帶走,又道:「又不是白給你,這算三千文,你再繼續給我織布,織夠三千文為止。沒有期限,什麼時候織完算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