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我挺疑惑,問阿婆:「都過去這麼多年了,房子還在嗎?」
阿婆故弄玄虛地笑笑,說去看看吧。
越往裡走我越稀奇,幾十年過去,這條街雖然荒敗了些,房屋倒是保存得極其完整,裡頭似乎還住著人。
阿婆在86號的門牌處停下,掏出了連阿公都驚訝的鑰匙,然後推開了暗紅漆的宅門,屋裡的景象就這麼赤剌剌地呈現在眼前。
院子裡的草有半個人那麼高,別說路了,就是屋子都看不見。可是阿婆還是牽著阿公的手,踩出了一條路來。
很奇怪,我跟著阿婆的腳印走過去時,腦海里竟然自動描繪出了他們年輕時的景象。
時間居然把三代人的人生連結在了一起。
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我終於看清了這座老宅的真實面貌,我那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母親果真沒有騙我,阿公的出身當真非富即貴,這房子絕對是祖宅一樣的存在了。
總而言之,阿公和阿婆就在惠北西街重新住了下來,而我作為準大一新生,只有在周末或者節假日的時候才會過來蹭幾頓飯。
在惠北西街的日子無疑是阿公人生尾上最快樂的時光,可能是沒有想到幾十年過去,自己還會有機會重回原住所。
落葉歸根,是每個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情懷和信仰。
阿婆了解阿公,即便對當年發生的事再恨,無論如何人都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地方。
如果可以,我想向上帝祈禱,讓阿公住在這的時間能久一點。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這些年阿公雖然看上去身體在好轉,其實人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階段,連阿公自己都清楚他沒有多少時間了。只是沒有一個人敢提起,尤其是在阿婆面前。
阿公最後一次病危通知是在舊曆新年的前夕,他在惠北西街住了小半年,卻無緣在這裡過完一個新年。
那是個飄雪的冬天,帝京城的紅牆黃瓦上添了一層新雪,而阿公在這場大雪裡徹底離開了我們,從此長眠於這座城市。
阿公離世之後,母親怕阿婆睹物思人堅持要帶她回日內瓦,阿婆卻不願意,寧願固守著一座空宅。母親實在是接受不了接二連三的親人離世,為了更好地照顧阿婆,於是和父親一起辭了日內瓦的工作回到帝京。
阿婆的眼睛在阿公葬禮那次哭傷了,很長一段時間她都處在失明狀態,身體也大不如從前,我們都以為她熬不過這一次了,可她堅持下來了,只不過眼睛再也恢復不到從前。慶幸的是,她心態樂觀,在醫生的治療下,竟然也能看清一些東西。
近些年,她開始讓我整理阿公生前留下的東西,讀到阿公從前寫給她的信時會淚流不止,然後抱著那堆泛黃的紙張在書房裡坐一個下午。
有一次我推門進去,看見她閉著眼靠在躺椅上,手裡緊緊抓著阿公的信。我拿了條毛毯上前,她卻睜開眼,迷糊迷糊說了一句:「孟見清,你來了啊。」
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朝她搖了搖頭,輕聲說:「阿婆,我是阿禹。」
她愣了愣,像是突然反應過來,喃喃自語,「哦,是阿禹啊,原來是阿禹啊......」
漸漸地,她又閉上了眼。
我替她蓋好毛毯,關門時聽到她夢中一句囈語。
——你怎麼不繼續做我的退路了。
阿公在病床上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阿寧,我再也做不了你的退路了。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阿公阿婆一定愛慘了彼此。
......
阿公離世的七年後,阿婆也在她此生最愛的人與世長絕的同個年紀,選擇和這個世界訣別。
阿婆走得時候非常平靜,生前沒有受過太多病創,離世的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在商量著過年要去大西北追日落,但我們都沒有太多遺憾,因為這一次她終於可以去找她的愛人了。
我堅信,奈何橋上,長明燈不會滅,阿公一定在等著阿婆,他們的愛情也永遠不會進入永夜。
而我唯一可親可敬的阿婆——沈宴寧女士,這位生前為翻譯付出半輩子心血的優秀的聯合國譯員,死後的墓志銘上也只是留了「孟見清之妻」幾個字。
但若是人生重開,她依然會不懼風雨,一直勇往直前。
而孟見清將永遠是她的退路。
第69章 終章
沈宴寧記得, 初遇孟見清,是在2016年的深秋,帝京城秋意正濃。
西山寺素來以秋景聞名, 於是他們這批剛脫離父母管教的大一新生在開學兩個月後,終於忍不住對自由掌控的人生躍躍欲試,一撥人興致勃勃地開啟了大學生涯的第一次團建。
秋景泛泛, 西山寺香客不絕, 沈宴寧和同伴被人群擠散,再回頭同伴已被推搡至人潮中央。兩人隔著茫茫人海無奈地相望一眼,接著沈宴寧朝反方向指了指,看到對方點頭後, 果斷地轉身拾階而上。
往上走, 古剎鐘鳴在耳邊遙遙離去。往後再回憶起這一幕,都不禁讓人覺得很多東西在一開始就已成定局。
譬如他們的一生, 緣起於這條青石路。
深秋多雨,颯颯秋雨中, 天地暗沉。
沈宴寧隻身立在一座禪房前躲雨,路過的僧人雙手合十朝她作揖施禮, 告訴她可以進屋去寒。
屋裡有僧人在為香客講經,她怕進去多有叨擾,只往門欄處靠了靠。
雨聲纏綿,杏黃色的院牆外傳來深沉而又悠遠的鐘聲, 佛像,經幡, 山間古寺的寧靜和禪房裡不斷飄出的檀香, 一一滌去了塵世所有紛擾,獲得了片刻安然。
沈宴寧不知道站了多久, 正想俯身揉揉酸脹的腿肚時,里頭的聲音戛然而止,有香客從里出來,揭起一陣清幽的檀木香。她下意識往旁邊挪了挪,讓出一條路,卻在那尊金身佛像之後,看到了素衣而坐的人。
那時的孟見清一身最素的衣衫,伏桌抄寫佛經。桌上的酥油燈,被窗柩吹來的細風,吹得躍然起舞。飄飄渺渺里,他忽而抬頭與她對上。
那一刻沈宴寧的心跳沒來由地漏了一秒,也不曾想過,那年在西山寺,她邁著石階而上,無意間對上的這雙對眾生漠然的眼睛,有一天能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人間忽晚,山河已秋,所見皆是緣分。
他們的起初,就是隔著幾步的距離,他身陷昏暗禪室,她立在佛殿廊前,一個不經意的對望,交織起了兩個人的人生。
*
2018年年末,那個時候沈宴寧已經和孟見清在一起小半年了,印象里那是她來帝京之後過得最冷的一個冬天。
孟見清的身體在那場車禍里留下了不少病根,一到冬天,人就變得格外脆弱,老唐送來的藥從三天一副變成一天一副。沈宴寧看了都覺得心驚,何況是吃藥的那個人。
那段時間,她時常做夢,夢到他活不久了,有時候甚至從夢中驚醒過來,哭得梨花帶雨,求他再多活幾年。孟見清也是從那時起,心中突然有了種羈絆,許多從前吊兒郎當的陋習竟也在潛移默化中改掉了。
有一天清晨,他醒來第一件事,習慣性地摸了摸枕邊,手心卻只摸到一片冰涼。
沈宴寧不在。
他也不著急找人,慢條斯理地起床洗漱。
他們之間雖然存在著某種不對等的關係,但都是成年人,沒有必要事事向對方報告,更何況他對她是全然的尊重。
只不過兩個小時後,他坐在客廳眼見雨勢漸大,卻未有沈宴寧的任何消息,終於還是坐不住了,給她撥了個電話。
電話里,沈宴寧說她在西山寺。
孟見清下意識問她做什麼。
手機聽筒里,女孩的聲音哆哆嗦嗦,卻掩不住喜悅輕快,「我聽陳澄說每天第一個爬到西山寺求願的人,佛祖會保她願望成真的。」
他笑她迷信,又問她求的什麼願,要天不亮就過去,說不定他都能幫她實現。
沈宴寧嘁一聲,繼而漫不經心地說:「求你平安啊。」
她還在電話里絮絮叨叨說一些不打緊的事,孟見清卻滯愣半晌,腦海里反覆重現她那句「求你平安」。
很多感情一開始可能是無意,到後來,就真的難以說清了。
就好像那天清晨,他踏著寒涼雨水,跨越半座城,看見沈宴寧從西山寺的三百級台階上飛奔到他懷裡,然後眨著那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沖他驚喜又開懷地笑,問他:「你怎麼來了?」
而他只是抱著那個小姑娘,鄭重地在她靈動的眉眼上吻了吻,略微沉吟地道出此生最珍重的諾言——
阿寧,我來接你回家。
隔著雲霧,隔著細雨,隔著寺廟裡未燃盡的煙,天光大亮。<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阿婆故弄玄虛地笑笑,說去看看吧。
越往裡走我越稀奇,幾十年過去,這條街雖然荒敗了些,房屋倒是保存得極其完整,裡頭似乎還住著人。
阿婆在86號的門牌處停下,掏出了連阿公都驚訝的鑰匙,然後推開了暗紅漆的宅門,屋裡的景象就這麼赤剌剌地呈現在眼前。
院子裡的草有半個人那麼高,別說路了,就是屋子都看不見。可是阿婆還是牽著阿公的手,踩出了一條路來。
很奇怪,我跟著阿婆的腳印走過去時,腦海里竟然自動描繪出了他們年輕時的景象。
時間居然把三代人的人生連結在了一起。
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我終於看清了這座老宅的真實面貌,我那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母親果真沒有騙我,阿公的出身當真非富即貴,這房子絕對是祖宅一樣的存在了。
總而言之,阿公和阿婆就在惠北西街重新住了下來,而我作為準大一新生,只有在周末或者節假日的時候才會過來蹭幾頓飯。
在惠北西街的日子無疑是阿公人生尾上最快樂的時光,可能是沒有想到幾十年過去,自己還會有機會重回原住所。
落葉歸根,是每個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情懷和信仰。
阿婆了解阿公,即便對當年發生的事再恨,無論如何人都還是要回到最初的地方。
如果可以,我想向上帝祈禱,讓阿公住在這的時間能久一點。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這些年阿公雖然看上去身體在好轉,其實人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階段,連阿公自己都清楚他沒有多少時間了。只是沒有一個人敢提起,尤其是在阿婆面前。
阿公最後一次病危通知是在舊曆新年的前夕,他在惠北西街住了小半年,卻無緣在這裡過完一個新年。
那是個飄雪的冬天,帝京城的紅牆黃瓦上添了一層新雪,而阿公在這場大雪裡徹底離開了我們,從此長眠於這座城市。
阿公離世之後,母親怕阿婆睹物思人堅持要帶她回日內瓦,阿婆卻不願意,寧願固守著一座空宅。母親實在是接受不了接二連三的親人離世,為了更好地照顧阿婆,於是和父親一起辭了日內瓦的工作回到帝京。
阿婆的眼睛在阿公葬禮那次哭傷了,很長一段時間她都處在失明狀態,身體也大不如從前,我們都以為她熬不過這一次了,可她堅持下來了,只不過眼睛再也恢復不到從前。慶幸的是,她心態樂觀,在醫生的治療下,竟然也能看清一些東西。
近些年,她開始讓我整理阿公生前留下的東西,讀到阿公從前寫給她的信時會淚流不止,然後抱著那堆泛黃的紙張在書房裡坐一個下午。
有一次我推門進去,看見她閉著眼靠在躺椅上,手裡緊緊抓著阿公的信。我拿了條毛毯上前,她卻睜開眼,迷糊迷糊說了一句:「孟見清,你來了啊。」
我心中很不是滋味,朝她搖了搖頭,輕聲說:「阿婆,我是阿禹。」
她愣了愣,像是突然反應過來,喃喃自語,「哦,是阿禹啊,原來是阿禹啊......」
漸漸地,她又閉上了眼。
我替她蓋好毛毯,關門時聽到她夢中一句囈語。
——你怎麼不繼續做我的退路了。
阿公在病床上說的最後一句話就是:阿寧,我再也做不了你的退路了。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阿公阿婆一定愛慘了彼此。
......
阿公離世的七年後,阿婆也在她此生最愛的人與世長絕的同個年紀,選擇和這個世界訣別。
阿婆走得時候非常平靜,生前沒有受過太多病創,離世的前一天晚上,我們還在商量著過年要去大西北追日落,但我們都沒有太多遺憾,因為這一次她終於可以去找她的愛人了。
我堅信,奈何橋上,長明燈不會滅,阿公一定在等著阿婆,他們的愛情也永遠不會進入永夜。
而我唯一可親可敬的阿婆——沈宴寧女士,這位生前為翻譯付出半輩子心血的優秀的聯合國譯員,死後的墓志銘上也只是留了「孟見清之妻」幾個字。
但若是人生重開,她依然會不懼風雨,一直勇往直前。
而孟見清將永遠是她的退路。
第69章 終章
沈宴寧記得, 初遇孟見清,是在2016年的深秋,帝京城秋意正濃。
西山寺素來以秋景聞名, 於是他們這批剛脫離父母管教的大一新生在開學兩個月後,終於忍不住對自由掌控的人生躍躍欲試,一撥人興致勃勃地開啟了大學生涯的第一次團建。
秋景泛泛, 西山寺香客不絕, 沈宴寧和同伴被人群擠散,再回頭同伴已被推搡至人潮中央。兩人隔著茫茫人海無奈地相望一眼,接著沈宴寧朝反方向指了指,看到對方點頭後, 果斷地轉身拾階而上。
往上走, 古剎鐘鳴在耳邊遙遙離去。往後再回憶起這一幕,都不禁讓人覺得很多東西在一開始就已成定局。
譬如他們的一生, 緣起於這條青石路。
深秋多雨,颯颯秋雨中, 天地暗沉。
沈宴寧隻身立在一座禪房前躲雨,路過的僧人雙手合十朝她作揖施禮, 告訴她可以進屋去寒。
屋裡有僧人在為香客講經,她怕進去多有叨擾,只往門欄處靠了靠。
雨聲纏綿,杏黃色的院牆外傳來深沉而又悠遠的鐘聲, 佛像,經幡, 山間古寺的寧靜和禪房裡不斷飄出的檀香, 一一滌去了塵世所有紛擾,獲得了片刻安然。
沈宴寧不知道站了多久, 正想俯身揉揉酸脹的腿肚時,里頭的聲音戛然而止,有香客從里出來,揭起一陣清幽的檀木香。她下意識往旁邊挪了挪,讓出一條路,卻在那尊金身佛像之後,看到了素衣而坐的人。
那時的孟見清一身最素的衣衫,伏桌抄寫佛經。桌上的酥油燈,被窗柩吹來的細風,吹得躍然起舞。飄飄渺渺里,他忽而抬頭與她對上。
那一刻沈宴寧的心跳沒來由地漏了一秒,也不曾想過,那年在西山寺,她邁著石階而上,無意間對上的這雙對眾生漠然的眼睛,有一天能在其中看見自己的影子。
人間忽晚,山河已秋,所見皆是緣分。
他們的起初,就是隔著幾步的距離,他身陷昏暗禪室,她立在佛殿廊前,一個不經意的對望,交織起了兩個人的人生。
*
2018年年末,那個時候沈宴寧已經和孟見清在一起小半年了,印象里那是她來帝京之後過得最冷的一個冬天。
孟見清的身體在那場車禍里留下了不少病根,一到冬天,人就變得格外脆弱,老唐送來的藥從三天一副變成一天一副。沈宴寧看了都覺得心驚,何況是吃藥的那個人。
那段時間,她時常做夢,夢到他活不久了,有時候甚至從夢中驚醒過來,哭得梨花帶雨,求他再多活幾年。孟見清也是從那時起,心中突然有了種羈絆,許多從前吊兒郎當的陋習竟也在潛移默化中改掉了。
有一天清晨,他醒來第一件事,習慣性地摸了摸枕邊,手心卻只摸到一片冰涼。
沈宴寧不在。
他也不著急找人,慢條斯理地起床洗漱。
他們之間雖然存在著某種不對等的關係,但都是成年人,沒有必要事事向對方報告,更何況他對她是全然的尊重。
只不過兩個小時後,他坐在客廳眼見雨勢漸大,卻未有沈宴寧的任何消息,終於還是坐不住了,給她撥了個電話。
電話里,沈宴寧說她在西山寺。
孟見清下意識問她做什麼。
手機聽筒里,女孩的聲音哆哆嗦嗦,卻掩不住喜悅輕快,「我聽陳澄說每天第一個爬到西山寺求願的人,佛祖會保她願望成真的。」
他笑她迷信,又問她求的什麼願,要天不亮就過去,說不定他都能幫她實現。
沈宴寧嘁一聲,繼而漫不經心地說:「求你平安啊。」
她還在電話里絮絮叨叨說一些不打緊的事,孟見清卻滯愣半晌,腦海里反覆重現她那句「求你平安」。
很多感情一開始可能是無意,到後來,就真的難以說清了。
就好像那天清晨,他踏著寒涼雨水,跨越半座城,看見沈宴寧從西山寺的三百級台階上飛奔到他懷裡,然後眨著那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沖他驚喜又開懷地笑,問他:「你怎麼來了?」
而他只是抱著那個小姑娘,鄭重地在她靈動的眉眼上吻了吻,略微沉吟地道出此生最珍重的諾言——
阿寧,我來接你回家。
隔著雲霧,隔著細雨,隔著寺廟裡未燃盡的煙,天光大亮。<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