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又來了三家牙行,四條糧船。」石滾飛快拆開,稟告道。

  顧硯看了眼面前紙上的數目,吩咐到:「傳令過去,放二十條船過來。」

  對岸圍成半圈的戰船中間一條讓開了一條縫。

  顧硯命令樓船靠到岸邊,站在船舷邊,看著拖家帶口的災民一家一家挪到岸上,幾家牙行的牙人一路小跑在災民中穿梭。

  十里街所用的力工價兒都是劉靜亭和牙行議定的,不管哪家都是一個價兒,要說分別,也就是各傢伙食的分別了,這會兒說不到這個。

  各家牙行挑人全憑眼尖腿快。

  顧硯看著上岸的災民很快就被各家牙行拉過去,壯勞力站成一排,他們的家人在他們對面,看著牙人挨個遞一大串銅錢。

  糧行帶來的都是陳年粗糧,都能吃,很便宜。

  糧行一過來,岸上頓時亂成一團。

  顧硯背著手,看著岸上的混亂,哭喊尖叫,半個時辰後,尖叫和哭喊都聽不到了,被牙行挑出的壯勞力被圈在一起,吃著牙行給的或饅頭或餅,旁邊的空地上,拿到銅錢買到糧食的,一家一家,一村一村圍在一起,急急慌慌的就地支灶,到旁邊堆積的柴堆上抽柴燒火,到一個個大缸里舀水,把剛買的麥子,陳米等倒進去熬煮。

  顧硯聞著飄過來的陳糧的味兒,看向石滾,石滾急忙欠身稟報:「都回來稟報過了,這是各家的價兒。」

  石滾把手裡的紙條遞給顧硯。

  顧硯掃過,滿意的』嗯』了一聲。

  這一場糧行的生意是何老掌柜出面,打了王府的招牌,各家糧行出給災民的糧食最好是陳糧,要比市價低至少三成,這裡虧的,以後到工地用糧上彌補。

  陳牙頭到的最早,也沒能頭一個挑人,好在在頭一批裡頭。他人手少,要挑的人可不少,天黑的時候,三家大牙行都挑夠人上船走了,他的人還差一半,跟著第二批又挑了一夜,天亮的時候,人總算挑夠了,陳牙頭熬的兩眼血絲,總算挑齊了人,上船往後趕。

  陳牙頭趕往平江城時,頭一批帶著銅錢糧食的同村或是同族的婦孺老弱,上了那些送他們過來,將要返回的船隻,返回故里。

  這些錢,這些糧食,夠他們撐一陣子了。

  ……………………

  華亭縣楊主薄的大兒子楊管事在平江城呆了五天,每天半天各處拜訪,半天去看十里河。

  看著一船船餓的精瘦但肯定是壯勞力的力工被卸到十里河岸邊,搭起竹棚,支起大灶大鍋,吃了一天飽飯後開始幹活,也看到了帶著十幾輛大車送糧食過去的自家掌柜,這才趕回華亭縣。

  楊管事和平江府衙的武書辦是至交好友,這幾天一直住在武書辦家,送走楊管事,武書辦進了府衙,在自己屋裡轉個圈,就去了後面院裡。

  吏房喬主事正站在門口喝茶,看到武書辦過來,笑問道:「送走了?住了好些天了。」

  「剛剛送走。」武書辦笑應了句,跟著轉身往裡的喬主事進了屋。

  「他來有事兒?」喬主事問道。

  「算不上有事兒,他是來看十里河的。」武書辦答道。

  「看的怎麼樣?」

  「他家糧行接了往十里河工地送糧食的生意。」武書辦沒直接答話。

  「嗯,衙門裡家裡有生意的,多多少少都接到生意了。」喬主事不知道想到什麼,皺起眉頭。

  「今年這個年是個好年啊。」武書辦的神情可不像是要過好年的樣子。

  喬主事出了一會兒神,突然嘆了口氣,「真沒想到。」

  「是啊,今年牙行,舊貨行,木作,連夜香行都很是賺錢,今年送到衙門的孝敬只怕都要翻倍。」武書辦聲音落低,「把絲綢行那一份兒補足了還很有餘量。」

  「府尊昨兒說今年事兒特別多,杭城那邊又要大祭,行刑的事兒大約要推遲。」喬主事垂眼道。

  「如今這樣的形勢,那點事兒,哪有什麼用?何必呢,萬一惹惱了那位爺,何必呢。」武書辦看著喬主事。

  「你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喬主事問道。

  「當初他們來,我就跟你說過,這是坑咱們呢,那一嗓子真要喊出來,那妮子砍了頭了,死無對證,這事兒豈不是就得著落到咱們頭上?整個府衙,連府尊在內,誰能逃得了?

  「就看現在這形勢,您說說,這一嗓子能有什麼用?」武書辦說的有了幾分氣性。

  「那你說,怎麼辦?」喬主事沉默片刻,再次問道。

  「不能讓她喊出聲兒。」武書辦低低道。

  「那就到時候塞她一嘴麻核。」

  「塞麻核得有個說法吧,不如讓她倒了嗓子,說不出話最好。」武書辦建議道。

  「嗯,這個辦法更穩妥,你去找一趟胡牢頭,讓他親自去做,就咱們三人知道就行了,杭城那位咱們惹不起,不要讓他知道。」喬主事低低道。

  「嗯,我也是這個意思,那我現在就去找老胡。」武書辦站起來。

  第372章 慶典

  十里街剛剛全面開工沒幾天,太常寺卿就帶著兩百名太常禮樂人到了平江城,李小囡看了兩個禮樂人的幾下示範,一聲不響乾脆利落的收拾東西,在禮樂人隊伍經過後兩天,趕到了杭城接受訓練以及彩排。

  顧硯在大大小小的祭禮方面久經考驗經驗豐富,在平江城看著十里街工程和海稅司的整頓,直到臘月中才趕到杭城別業。

  十一月初就從建樂城結伴起程,趕回崑山縣過年的李家和洪家趕到平江城時,滿腔期望的李銀珠既沒見到她大阿姐,也沒見到李小囡。

  李小囡去杭城了,她大阿姐去揚州看紗線去了。

  李銀珠只好垂頭喪氣的先回崑山縣。

  洪老爺在家裡歇了一天,就趕去李家集,幫著準備年後李小囡回娘家的事兒。

  這事兒由他和李文梁夫妻主理,他們在建樂城住了差不多一年了,和睿親王府常來常往,論懂規矩,非他們三個莫屬了。

  至於李文儒,覲見了一回之後,照他爹李老太爺的說法,像被打濕了翎毛的雞,總算穩重點兒了。

  這一趟迎接世子妃回娘家的大事,雖然族老十分推崇李文儒,可李文儒卻沒敢接茬。

  他是連皇上都覲見過了,可他連那上千的人都站哪兒了都沒看到!

  今年冬至和正旦大祀分別在建樂城和杭城舉行,進了臘月之後,從建樂城頒下的旨意一道接一道送進兩浙路。

  杭城大祀該怎麼祭祀,旨意說依照祖宗舊制,關於杭城大祀的舊制倒還真有一份太宗的旨意,旨意挺長,總結下來就是要熱鬧要好看,要與民同慶。

  上一次的杭城大祀已經是六十多年前的事兒了,可那份熱鬧還在流傳。

  今年的杭城大祀十一月初就有了旨意,因為十里街趕到兩浙路的各路人等自然要看個熱鬧,專程過來看熱鬧的人就更多了,皇家大祀這樣的事兒,能看上一眼,那可太榮光了,畢竟,建樂城的大祀是要把閒人清出去好幾里遠的。

  進入臘月時,十里街進行了第二批招商,放出來五十個地塊,這一次放出的地塊,要交修河銀,要求也增加了幾條,一放出來就一搶而空。

  平江府的所有牙行或多或少都拿到了十里街的生意,帶著銅鈿和船北上招力工,往四面八方招木匠、石匠等各種工匠。

  第二批招商之後沒幾天,建樂城的各種表彰旨意一份接一份的遞送到兩浙路。

  李家又得了兩份恩蔭,洪家因為織機和這一次的銀錢擔保,洪老爺子也得了一份虛銜。

  祭了灶之後,李文梁夫妻留下繼續準備世子妃回娘家的事兒,李士寬夫妻由李文儒夫妻陪著,洪老爺子帶著洪振業一家,結伴啟程,往杭城準備觀禮杭城大祀。

  李玉珠和倪如石直到祭灶前一天才趕到平江城,接上倪如石的母親,直接往杭城,和李金珠住到一處。

  李玉珠一行之所以直到祭灶才趕到平江城,是因為一個月前李玉珠診出孕脈,放慢了行程。

  李玉珠等人走的慢,到了杭城李宅時,李學棟一家三口以及高先生夫妻比他們啟程晚,倒比他們先到了。

  李學棟和高枝兒一路小跑也沒搶到李銀珠前面,李銀珠抱著裙子衝到李玉珠面前,一聲』二阿姐』沒喊完就哽住了,乾脆一把抱住了二阿姐。

  李學棟繞過李銀珠,先向邵先生長揖見禮,「先生,辛苦先生了。」

  「不敢當不敢當。」邵先生雖然比李學棟上次見他時黑瘦了不少,卻眼睛黑亮,精神極好。

  洪振業緊跟著見禮,「先生。」

  邵先生是他行過拜師大禮的先生。

  「二郎在京城歷練了一年,看起來大不一樣了。」邵先生仔細打量著洪振業。

  「苦……不容易得很。」洪振業一臉苦楚。

  「但凡往上走,都不容易。」邵先生笑起來。

  「先生進去說話吧。」李學棟欠身讓邵先生,旁邊,李銀珠已經拖著二阿姐往裡走了。<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