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勃艮第的全部領土都掌握在你和阿方索的家族手裡,而且由於它位於法蘭西和德意志的交界處,以此為橋樑可以有效將我的領地整合在一起,看看那些農民,你能不能分辨出他們的口音,勃艮第人,普羅旺斯人,土魯斯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我徵調了周邊我所有能夠徵調的人,他們沒有共同的民族,甚至沒有共同的信仰,你猜猜他們為什麼會在這裡相安無事地一起修建工程?」
因為他們頭頂有一個足夠強勢的君主,她用同樣的制度將他們聯合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像冬季的冰凌一樣消弭在同一片水中,但如果他們失去了約束,他們會互相廝殺,將彼此都撞得粉身碎骨,那樣的景象會比羅馬帝國崩潰後更加血腥和殘酷。
所以這才是母親一定要保證她的絕對權威的原因嗎?很多年前,父親似乎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她似有震動,而負責運河開墾的官員已經來到她們面前,向瑪蒂爾達匯報這個月的修建進度和出現的問題,而瑪蒂爾達有條不紊地安排,順便關心了一下在開墾運河過程中受影響的農民的安置狀況。
莉莎德看著母親,她的半邊臉孔被陽光照耀,半邊臉孔則隱沒在陰影中,殘酷和仁慈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只是為什麼她的仁慈從來沒有施加給他們?
她對毫無關係的陌生人都尚有憐憫和仁慈,為何唯獨對他們這麼殘忍?她心中漫過悲涼和痛苦,但同時,她更清醒地意識到,她無法對那可能的混亂無動於衷,不論母親怎樣看待她,怎樣利用她,她都只能按照她的安排走完自己的人生。
1244年,她再次巡視義大利,此前,她曾經吩咐將萬神殿中的宗教聖像和穹頂上的聖像畫全部移除,這使得曾經的神龕顯得有些空曠,故地重遊時,有人提及了這一問題,而瑪蒂爾達看著神龕的空位,靜靜道:「人。」她說,「過去,這座聖殿獻與諸神,現在,這座聖殿獻與所有傑出之人。」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主意!」負責修繕萬神殿的官員恭維道,他旋即追問,「那陛下認為哪些人應在聖殿之中留影呢?」
「你們的皇帝,那不勒斯大學有他的雕像,現在你們可以再訂做一尊。」她微微眯起眼,看向「這座聖
殿見證了他對這個時代最大的功績,他理所應當列席其中。」
在丈夫去世後,這是她第一次主動提及他,但也僅此而已。1245年,莉莎德終於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孩,一定程度上,這打消了法蘭西王國葡萄牙王朝可能面臨的繼承危機,由於阿方索一世和莉莎德常年無子,一直有呼聲宣稱格拉納達的卡洛斯一世有權繼承法蘭西。瑪蒂爾達出席了外孫的洗禮,莉莎德坐在她身側,小心翼翼地道:「我想給他起名叫亨利。」
瑪蒂爾達睫毛一顫,莉莎德也隨之心驚,好一會兒,她才道:「為什麼?」她問,「你父親和阿方索父親的名字都不是亨利。」
「那,那可以給他起父親的名字嗎?」莉莎德又問,她忐忑不安地等待母親的答覆,而瑪蒂爾達只是輕笑,「不行。」她看著她,一字一句道,「腓特烈,羅傑,君士坦丁,都不行。」
都不行,一切能讓她想起他父親的名字都不行。看著母親的背影,莉莎德再次想起巴勒莫大主教曾經說過的話,愛一個人、欣賞一個人和一定要殺死一個人是並不衝突的。
未來幾年,她又相繼接到了幾位重要人物的死訊,卡斯蒂利亞的貝倫加利亞女王,格拉納達的布蘭奇太后,西西里的貝拉爾德大主教,1254年,她在維爾茨堡再次召開帝國會議,諸侯們蜂擁而至,輿論普遍猜猜她將在這場會議上明確繼承問題。
那都是他們的想法,既然他們都惴惴不安、絞盡腦汁地猜測她的動機,她便不必對他們的想法加以理會。隨著步入老年,她青年時落下的病痛常年折磨著她的身體,只能依靠希臘醫生和撒拉森醫生給她調製的麻醉藥劑才能暫時緩解,由於藥劑的副作用是嗜睡,她一直克制著服用,只是會議將近才飲用部分。
她陷入了一個深沉的夢境,比她此前的任何一個夢都要漫長,她仿佛正踏著一條長長的河流,冰涼的河水漫過她的腳踝,看不到河岸或船隻,她就只能一直向前走,她看到的第一個人是阿基坦的埃莉諾。「你不再是被父親寵愛的小女孩。」她對她說,很久以前,她就宣判過她的人生,「那些曾經忠於你父親的騎士和領主,他們可以選擇三十三歲的男子,十二歲的少年,甚至是法蘭克的國王,但不會選擇一個五歲的小女孩。」
「我早就忘了我曾經被父親寵愛過。」她回答道,父親會倒下,會死去,王冠從不是他的一紙遺命能夠決定的,「他們可以背叛我,您也可以放棄我,但除非你掐斷我的喉嚨,否則總有一天我會把我的王冠搶過來。」
她繼續向前走,走過伊比利亞的群山,走過耶路撒冷的戰場,最終走到了英諾森三世面前。「我真心疼愛你如女兒。」他滿懷憤怒和不甘,「你的權力來源於神,是上帝給予了你王冠和權柄,你應如月亮一般圍繞著太陽------」
「我也曾向上帝祈禱正義,但上帝從來沒有回應我。」她直視著他雙眼,白金法袍和三重冕下的教皇亦不過是肉體凡胎,「這個世界由人而非神統治,上帝無法帶來正義,那就讓國王來;如果國王也不能帶來正義,那國王亦不必存在。」
她又一次向前走,她曾愛過和恨過的人依次浮現在她面前,她的親人,仇人,敵人,死去和沒有死去的人,最終她見到的只有一個人,腓特烈端坐在她面前,他的面容與記憶中一般無二,但她總覺得他並不是她所熟悉的那個人。「瑪蒂爾達。」他叫她的名字,眼神溫柔但陌生,「這本不應該是我們的人生。」
無數種可能下,他們也許確實擁有過幸福的可能。「我已經接受了這樣的人生。」她對他說,「包括你帶給我的一切,我眷戀的,我憎恨的,它們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知道,枷鎖和囚籠都不能真正困住你,你是我所見過的最堅強的人。」他輕聲感嘆,「我改變了你,幫助了你,但沒有我,你一樣可以走完你那永垂不朽的人生。」
他仿佛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一面是溫柔纏綿的情人,一面是殘忍施暴的敵人,但溫柔也好,殘忍也好,他終究只是她腳下的屍骨,海因里希和莉莎德從他的骨血之中抽長出來,血管中蔓延而出的絲線糾纏著她的手指,她毫不留情地甩開,他們最終也被吞沒在潮水中。
她繼續向前走,走過愛爾蘭到耶路撒冷的國境,走過她漫長又傳奇的人生,終於,她腳下的潮水退去了,河流的末尾,她見到了一面鏡子,鏡子倒映出她的面容,以及她過往一生的影子她終於回過頭,女孩,女王,妻子,母親,她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都在她所走過的長河中流淌,她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你滿足嗎?
似乎應該滿足,她完成了這個時代無人可以企及的偉業,她大權獨攬到了最後一刻。
你遺憾嗎?
似乎應該遺憾,她還有許多未竟的事業沒有完成,她還可以活得更久,她還可以做得更多。
只是......
「只是我能留下什麼?」她對著虛空問,「我到底是為個人的私慾活著,還是為高尚的理想活著?」
「這都不重要,只要你是一個偉大的女王就好。」虛空回答她,「歷史總會選擇傑出者完成應有的使命,我們改變了歷史,也改變了自己。」
人的生命總有終結之日,歷史的潮汐卻周而復始,但潮汐外的灘石總會浮現,當潮水退去後,改變了歷史的人也會被歷史鐫刻。1254年3月31日,當第一縷陽光照進議事廳時,前來參加帝國會議的諸侯和官員們發現女王已經在皇座上等候他們,只是雙目已經長闔------
過去,現在,未來,她始終都端坐在皇位之上,無言地、永恆地矗立在他們面前,她即是歷史的豐碑本身。
小貼士:找看好看得小說,就來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因為他們頭頂有一個足夠強勢的君主,她用同樣的制度將他們聯合在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像冬季的冰凌一樣消弭在同一片水中,但如果他們失去了約束,他們會互相廝殺,將彼此都撞得粉身碎骨,那樣的景象會比羅馬帝國崩潰後更加血腥和殘酷。
所以這才是母親一定要保證她的絕對權威的原因嗎?很多年前,父親似乎也曾說過類似的話。她似有震動,而負責運河開墾的官員已經來到她們面前,向瑪蒂爾達匯報這個月的修建進度和出現的問題,而瑪蒂爾達有條不紊地安排,順便關心了一下在開墾運河過程中受影響的農民的安置狀況。
莉莎德看著母親,她的半邊臉孔被陽光照耀,半邊臉孔則隱沒在陰影中,殘酷和仁慈可以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存在,只是為什麼她的仁慈從來沒有施加給他們?
她對毫無關係的陌生人都尚有憐憫和仁慈,為何唯獨對他們這麼殘忍?她心中漫過悲涼和痛苦,但同時,她更清醒地意識到,她無法對那可能的混亂無動於衷,不論母親怎樣看待她,怎樣利用她,她都只能按照她的安排走完自己的人生。
1244年,她再次巡視義大利,此前,她曾經吩咐將萬神殿中的宗教聖像和穹頂上的聖像畫全部移除,這使得曾經的神龕顯得有些空曠,故地重遊時,有人提及了這一問題,而瑪蒂爾達看著神龕的空位,靜靜道:「人。」她說,「過去,這座聖殿獻與諸神,現在,這座聖殿獻與所有傑出之人。」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主意!」負責修繕萬神殿的官員恭維道,他旋即追問,「那陛下認為哪些人應在聖殿之中留影呢?」
「你們的皇帝,那不勒斯大學有他的雕像,現在你們可以再訂做一尊。」她微微眯起眼,看向「這座聖
殿見證了他對這個時代最大的功績,他理所應當列席其中。」
在丈夫去世後,這是她第一次主動提及他,但也僅此而已。1245年,莉莎德終於生下一個健康的男孩,一定程度上,這打消了法蘭西王國葡萄牙王朝可能面臨的繼承危機,由於阿方索一世和莉莎德常年無子,一直有呼聲宣稱格拉納達的卡洛斯一世有權繼承法蘭西。瑪蒂爾達出席了外孫的洗禮,莉莎德坐在她身側,小心翼翼地道:「我想給他起名叫亨利。」
瑪蒂爾達睫毛一顫,莉莎德也隨之心驚,好一會兒,她才道:「為什麼?」她問,「你父親和阿方索父親的名字都不是亨利。」
「那,那可以給他起父親的名字嗎?」莉莎德又問,她忐忑不安地等待母親的答覆,而瑪蒂爾達只是輕笑,「不行。」她看著她,一字一句道,「腓特烈,羅傑,君士坦丁,都不行。」
都不行,一切能讓她想起他父親的名字都不行。看著母親的背影,莉莎德再次想起巴勒莫大主教曾經說過的話,愛一個人、欣賞一個人和一定要殺死一個人是並不衝突的。
未來幾年,她又相繼接到了幾位重要人物的死訊,卡斯蒂利亞的貝倫加利亞女王,格拉納達的布蘭奇太后,西西里的貝拉爾德大主教,1254年,她在維爾茨堡再次召開帝國會議,諸侯們蜂擁而至,輿論普遍猜猜她將在這場會議上明確繼承問題。
那都是他們的想法,既然他們都惴惴不安、絞盡腦汁地猜測她的動機,她便不必對他們的想法加以理會。隨著步入老年,她青年時落下的病痛常年折磨著她的身體,只能依靠希臘醫生和撒拉森醫生給她調製的麻醉藥劑才能暫時緩解,由於藥劑的副作用是嗜睡,她一直克制著服用,只是會議將近才飲用部分。
她陷入了一個深沉的夢境,比她此前的任何一個夢都要漫長,她仿佛正踏著一條長長的河流,冰涼的河水漫過她的腳踝,看不到河岸或船隻,她就只能一直向前走,她看到的第一個人是阿基坦的埃莉諾。「你不再是被父親寵愛的小女孩。」她對她說,很久以前,她就宣判過她的人生,「那些曾經忠於你父親的騎士和領主,他們可以選擇三十三歲的男子,十二歲的少年,甚至是法蘭克的國王,但不會選擇一個五歲的小女孩。」
「我早就忘了我曾經被父親寵愛過。」她回答道,父親會倒下,會死去,王冠從不是他的一紙遺命能夠決定的,「他們可以背叛我,您也可以放棄我,但除非你掐斷我的喉嚨,否則總有一天我會把我的王冠搶過來。」
她繼續向前走,走過伊比利亞的群山,走過耶路撒冷的戰場,最終走到了英諾森三世面前。「我真心疼愛你如女兒。」他滿懷憤怒和不甘,「你的權力來源於神,是上帝給予了你王冠和權柄,你應如月亮一般圍繞著太陽------」
「我也曾向上帝祈禱正義,但上帝從來沒有回應我。」她直視著他雙眼,白金法袍和三重冕下的教皇亦不過是肉體凡胎,「這個世界由人而非神統治,上帝無法帶來正義,那就讓國王來;如果國王也不能帶來正義,那國王亦不必存在。」
她又一次向前走,她曾愛過和恨過的人依次浮現在她面前,她的親人,仇人,敵人,死去和沒有死去的人,最終她見到的只有一個人,腓特烈端坐在她面前,他的面容與記憶中一般無二,但她總覺得他並不是她所熟悉的那個人。「瑪蒂爾達。」他叫她的名字,眼神溫柔但陌生,「這本不應該是我們的人生。」
無數種可能下,他們也許確實擁有過幸福的可能。「我已經接受了這樣的人生。」她對他說,「包括你帶給我的一切,我眷戀的,我憎恨的,它們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知道,枷鎖和囚籠都不能真正困住你,你是我所見過的最堅強的人。」他輕聲感嘆,「我改變了你,幫助了你,但沒有我,你一樣可以走完你那永垂不朽的人生。」
他仿佛分裂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人,一面是溫柔纏綿的情人,一面是殘忍施暴的敵人,但溫柔也好,殘忍也好,他終究只是她腳下的屍骨,海因里希和莉莎德從他的骨血之中抽長出來,血管中蔓延而出的絲線糾纏著她的手指,她毫不留情地甩開,他們最終也被吞沒在潮水中。
她繼續向前走,走過愛爾蘭到耶路撒冷的國境,走過她漫長又傳奇的人生,終於,她腳下的潮水退去了,河流的末尾,她見到了一面鏡子,鏡子倒映出她的面容,以及她過往一生的影子她終於回過頭,女孩,女王,妻子,母親,她生命中的每一個片段都在她所走過的長河中流淌,她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你滿足嗎?
似乎應該滿足,她完成了這個時代無人可以企及的偉業,她大權獨攬到了最後一刻。
你遺憾嗎?
似乎應該遺憾,她還有許多未竟的事業沒有完成,她還可以活得更久,她還可以做得更多。
只是......
「只是我能留下什麼?」她對著虛空問,「我到底是為個人的私慾活著,還是為高尚的理想活著?」
「這都不重要,只要你是一個偉大的女王就好。」虛空回答她,「歷史總會選擇傑出者完成應有的使命,我們改變了歷史,也改變了自己。」
人的生命總有終結之日,歷史的潮汐卻周而復始,但潮汐外的灘石總會浮現,當潮水退去後,改變了歷史的人也會被歷史鐫刻。1254年3月31日,當第一縷陽光照進議事廳時,前來參加帝國會議的諸侯和官員們發現女王已經在皇座上等候他們,只是雙目已經長闔------
過去,現在,未來,她始終都端坐在皇位之上,無言地、永恆地矗立在他們面前,她即是歷史的豐碑本身。
小貼士:找看好看得小說,就來呀~<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