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
劉琸還給阮韶捎了口信,說自己很好,很快就回返回中山。他還買了阮韶當初很喜歡龍湖香墨,一併帶回來。
阿姜欣慰道:「公子,看來是虛驚一場。王爺很快就可平安回來了。」
阮韶也隱隱鬆了口氣。
可就當天幾個時辰後,日頭西斜之時,阮韶自己掌握的線人從京城裡送來了另外一道消息。
阿姜拿著飛鴿傳書的紙條急匆匆奔進書房,道:「京城局勢有變!武王竟然謀反,說皇帝並不是先皇親生,而是王太妃與外人私通所生!」
阮韶手裡的玉瓷茶盞打翻在桌上,將才畫好的荷塘蜻蜓圖浸了個透濕。
武王和先皇及劉琸同為文宗皇帝的兒子,還年長劉琸一歲,雖然也有些權利野心,可這些年來一直安分老實。
劉琸當初也曾擔心他在先皇病中作亂,沒想武王那個時候很老實,卻挑著先皇駕崩,對著孤兒寡母發難。
假若皇帝不是鳳子龍孫,而是個野種,那皇位必然要落在別人頭上,是立了功的武王,還是原本呼聲最高的中山王,這就有得一番探討了。
阮韶徹夜未眠,第二日等了一整天,也沒有從劉琸的人手裡得到半點消息。
倘若不是信使出了什麼差錯,便是劉琸有意對家裡的人隱瞞這變故,怕他們擔心。
只是阮韶並不是弱質之輩,並不需要被劉琸當成經不得風雨的人呵護。
阮韶動用手裡的資源,嚴密關注著京城動向,並且也開始在平城悄悄準備起來。
這日傍晚,阮韶的人又傳來消息,說武王大鬧朝廷一事已傳遍京城,皇帝的身世成了眾人談資。
這顯然是武王故意放出了話,逼得太后不得不有所動作。
果真,太后抱著皇帝上朝,求當庭滴血驗親。
先皇已經葬入皇陵,當然不可能再挖出來,與先皇是親兄弟的武王和中山王當仁不讓,挽起袖子割腕獻血。
小皇帝被割了一刀,哇哇大哭,兩滴血分別落入了兩個玉碗中。
眾目睽睽之下,一碗相溶,一碗相斥。
相溶的是中山王的,相斥的是武王。
武王這時跳起來大叫:「劉琸,恭喜你,終於有後了。」
滿朝百官齊聲抽氣。
劉琸卻是從容不迫地冷笑道:「三哥,道理不是你說了算的。你假設的陛下血統不純,你又根據我和陛下的血能相溶,假設陛下是我的骨肉。可我本就是陛下親叔叔,我和他的血本就該相溶。倒是你,不知道是哪裡來的雜種。」
這時老御醫出來道,若是父系親近的親眷,血也可相溶。
滿朝譁然之際,太后抓著時機拍案怒起,大斥武王叛亂,殿下的帶刀侍衛一擁而入,將武王拿下,當場摘了他的王冠,貶為庶人,打入天牢。
阮韶收到這段線報後的第三日,劉琸的親筆信才到他手上,只簡單道:「宮中有些變故,但都已經料理清楚。我一切安好,就是十分想念你。回家之日或許要稍微延後幾日,又要讓你擔心。且好生保重自己,等我回來。」
阮韶收了信,問阿姜:「京城那邊可有什麼消息。」
阿姜道:「這幾日都還忙著處理武王舊部,整個京城裡都亂鬨鬨的。不過……」
「不過什麼?」
阿姜艱難道:「還是有了傳聞,說皇帝是……是王爺的骨肉……」
阮韶深吸了一口氣,半晌才說:「雖然不希望他插手,但是那畢竟是他的家人,是他的家事。天家無情,周太后也不是個簡單人物。劉琸這個人,其實還是心慈手軟,忠心義膽,現在又有了軟肋……免不了被人欺。」
清冷的秋夜,阮韶獨自做在燈下,細心雕琢著一塊玉佩。他打算等雕刻好了,便送去佛光寺讓方丈開光,等劉琸回來便給他戴上。
一陣風忽然吹開窗戶灌了進來,吹的燈火大亂。
阮韶的手一滑,食指上被割出一條口子,鮮血直流。
阿姜起身匆匆關了窗,給他包紮上藥。
阮韶的視線卻落在那塊快要完成的玉佩上。朱紅的血跡凝結在潔白溫潤的紋理里,透露出一股妖異不詳的氣息。
這樣又枯坐著等了兩日,線人又穿來的信報。
展開一看,卻是劉琸的筆記,只有一個大大的「走」字,力透紙背。
阮韶只覺得一股浸心寒意襲來,讓他頓時無法呼吸。
阿姜驚慌道:「公子,我這就去信問個仔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阮韶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又猛地從椅子裡站了起來,臉色依舊慘白,眼裡卻燃燒著火焰。
此刻的阮韶,不再是過去這一年多來沉浸在幸福里的不知世事的貴公子,而是當年那個坐鎮京城,掌握著大越在庸國情報網絡的寧王殿下。
愛人有難,做在家中哀愁擔憂,無濟於事,唯有積極主動,才能有所幫助。
阮韶當即召集了所有手下,分工下去。
京中如有變故,用不了十日,就會波及到中山,王府和宅子裡的一切事務都需要打理。
阿姜繼續負責聯絡情報,阮韶則親自騎馬,趕往王府在城郊的別院。
劉琸的側妃王氏出來迎接,一看阮韶臉色,便知出了事。
阮韶知道她是個明事理的女子,直接道:「王爺牽扯到帝嗣紛爭之中,只怕太后會拿他殺雞儆猴,來保全皇帝的名節。聖旨還未到,但你們也可以先行準備。」
王氏茫然道:「我們是他家室,王爺若有難,我們怎麼逃得脫?」
「不用逃。」阮韶道,「逃了便給王爺定了罪。夫人可暫時帶著兩位郡主去山裡躲一躲。若日後有變故,我的人會接你們去安全的地方。那裡是我去年置下的一個莊子,上面查不到那麼遠,你們可以在那裡放心住下來。」
「那就這麼辦!」王氏應下,立刻吩咐家丁去收拾行囊,又問阮韶,「公子打算怎麼辦?可是要回越國去?」
阮韶一笑,搖了搖頭,「我不是家眷,波及不到我身上。我會等王爺回來,不論如何,我都會陪著他。」
王氏動容,低聲道:「公子這番情誼,也不枉王爺他對……如此厚愛……」
王氏當日就和另一位側妃一起,帶著兩個郡主離府上山,躲進了阮韶的莊子裡。
阮韶當日就搬回了王府,叫來王府管事囑咐一番。
那管事忠心耿耿,只聽阮韶說了個大概,便知道如何行事,日次就藉口邵公子要出遊,準備了銀錢和車馬。
是夜,阮韶又躺回了那張承載了無數歡愉回憶的大床里,輾轉不能成眠。手上的傷一絲絲疼著,提醒著他此刻劉琸還身陷囹圄,生死不明。
「一定要平安回來……」阮韶把魚腸小劍捂在懷裡,艱澀地閉上了眼。
狂風卷著落葉,雨點如豆,打落在行人身上。
荒野小道上,一行人策馬冒雨狂奔,為首之人一身玄衣濕透,英俊的面孔也被秋雨凍得蒼白,可雙目里卻燃燒著火焰,不顧疲倦,揚鞭策馬,一直奔過來,奔過來……
突然一支冷箭後斜方射下,男子敏捷地躲讓開,箭射入樹幹,箭身沒入大半。
緊接著,又是一陣箭雨直直朝男子一行射去。
「不——」
阮韶驚醒,冷汗透濕衣衫。
「公子!」阿姜在門外焦急地叫,「是王爺——」
劉琸騎馬直闖進王府之時,一眼就看到那個穿著白色單衣站在屋檐下的人。
大雨滂沱,澆得人徹骨冰涼,風吹著阮韶的衣衫,他整個人瘦弱單薄得仿佛隨時都會隨風而去一般。
而下一刻,阮韶就衝進了大雨之中,直直朝這邊跑來。
劉琸翻身下馬,張開手將他接在懷中。
兩個人的身體都冰冷透濕,劉琸的身上還散發著淡淡的血腥味。
阮韶激動又恐懼,抓著他的衣襟不住顫抖。
劉琸將他連拖帶抱地帶回屋裡,也顧不得滿身雨水,扣著他的肩膀,咬牙切齒。
「你……不是要你走麼?你怎麼還待在這裡?」
「走什麼?」阮韶冷聲道,「我說了,有你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我即便要逃,也要和你一起。一個人走,那過去這一年,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劉琸緊閉著眼,面容悲慟,仰頭長嘆一聲,將他死死摟進懷中。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阮韶問。
劉琸道:「來不及了,你這就隨我走,路上再和你細說。」
深秋的大雨澆灌著冰冷的大地。
跟著劉琸一路上京的五十名近衛,回來的不足二十人,每個人都有傷在身。
王府管事得了劉琸吩咐,明日一早就會將王府下人散盡。王妃和郡主則連夜從莊子裡接走,啟程去早已安排好的外地別院。
車馬已是現成,所有用品全都普通簡單,帶著個「邵」字標記,一看就是商人之物。
劉琸的親衛忠心耿耿,不肯離去,便和阮韶帶來的侍衛編在一起。
阿姜欣慰道:「公子,看來是虛驚一場。王爺很快就可平安回來了。」
阮韶也隱隱鬆了口氣。
可就當天幾個時辰後,日頭西斜之時,阮韶自己掌握的線人從京城裡送來了另外一道消息。
阿姜拿著飛鴿傳書的紙條急匆匆奔進書房,道:「京城局勢有變!武王竟然謀反,說皇帝並不是先皇親生,而是王太妃與外人私通所生!」
阮韶手裡的玉瓷茶盞打翻在桌上,將才畫好的荷塘蜻蜓圖浸了個透濕。
武王和先皇及劉琸同為文宗皇帝的兒子,還年長劉琸一歲,雖然也有些權利野心,可這些年來一直安分老實。
劉琸當初也曾擔心他在先皇病中作亂,沒想武王那個時候很老實,卻挑著先皇駕崩,對著孤兒寡母發難。
假若皇帝不是鳳子龍孫,而是個野種,那皇位必然要落在別人頭上,是立了功的武王,還是原本呼聲最高的中山王,這就有得一番探討了。
阮韶徹夜未眠,第二日等了一整天,也沒有從劉琸的人手裡得到半點消息。
倘若不是信使出了什麼差錯,便是劉琸有意對家裡的人隱瞞這變故,怕他們擔心。
只是阮韶並不是弱質之輩,並不需要被劉琸當成經不得風雨的人呵護。
阮韶動用手裡的資源,嚴密關注著京城動向,並且也開始在平城悄悄準備起來。
這日傍晚,阮韶的人又傳來消息,說武王大鬧朝廷一事已傳遍京城,皇帝的身世成了眾人談資。
這顯然是武王故意放出了話,逼得太后不得不有所動作。
果真,太后抱著皇帝上朝,求當庭滴血驗親。
先皇已經葬入皇陵,當然不可能再挖出來,與先皇是親兄弟的武王和中山王當仁不讓,挽起袖子割腕獻血。
小皇帝被割了一刀,哇哇大哭,兩滴血分別落入了兩個玉碗中。
眾目睽睽之下,一碗相溶,一碗相斥。
相溶的是中山王的,相斥的是武王。
武王這時跳起來大叫:「劉琸,恭喜你,終於有後了。」
滿朝百官齊聲抽氣。
劉琸卻是從容不迫地冷笑道:「三哥,道理不是你說了算的。你假設的陛下血統不純,你又根據我和陛下的血能相溶,假設陛下是我的骨肉。可我本就是陛下親叔叔,我和他的血本就該相溶。倒是你,不知道是哪裡來的雜種。」
這時老御醫出來道,若是父系親近的親眷,血也可相溶。
滿朝譁然之際,太后抓著時機拍案怒起,大斥武王叛亂,殿下的帶刀侍衛一擁而入,將武王拿下,當場摘了他的王冠,貶為庶人,打入天牢。
阮韶收到這段線報後的第三日,劉琸的親筆信才到他手上,只簡單道:「宮中有些變故,但都已經料理清楚。我一切安好,就是十分想念你。回家之日或許要稍微延後幾日,又要讓你擔心。且好生保重自己,等我回來。」
阮韶收了信,問阿姜:「京城那邊可有什麼消息。」
阿姜道:「這幾日都還忙著處理武王舊部,整個京城裡都亂鬨鬨的。不過……」
「不過什麼?」
阿姜艱難道:「還是有了傳聞,說皇帝是……是王爺的骨肉……」
阮韶深吸了一口氣,半晌才說:「雖然不希望他插手,但是那畢竟是他的家人,是他的家事。天家無情,周太后也不是個簡單人物。劉琸這個人,其實還是心慈手軟,忠心義膽,現在又有了軟肋……免不了被人欺。」
清冷的秋夜,阮韶獨自做在燈下,細心雕琢著一塊玉佩。他打算等雕刻好了,便送去佛光寺讓方丈開光,等劉琸回來便給他戴上。
一陣風忽然吹開窗戶灌了進來,吹的燈火大亂。
阮韶的手一滑,食指上被割出一條口子,鮮血直流。
阿姜起身匆匆關了窗,給他包紮上藥。
阮韶的視線卻落在那塊快要完成的玉佩上。朱紅的血跡凝結在潔白溫潤的紋理里,透露出一股妖異不詳的氣息。
這樣又枯坐著等了兩日,線人又穿來的信報。
展開一看,卻是劉琸的筆記,只有一個大大的「走」字,力透紙背。
阮韶只覺得一股浸心寒意襲來,讓他頓時無法呼吸。
阿姜驚慌道:「公子,我這就去信問個仔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阮韶也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又猛地從椅子裡站了起來,臉色依舊慘白,眼裡卻燃燒著火焰。
此刻的阮韶,不再是過去這一年多來沉浸在幸福里的不知世事的貴公子,而是當年那個坐鎮京城,掌握著大越在庸國情報網絡的寧王殿下。
愛人有難,做在家中哀愁擔憂,無濟於事,唯有積極主動,才能有所幫助。
阮韶當即召集了所有手下,分工下去。
京中如有變故,用不了十日,就會波及到中山,王府和宅子裡的一切事務都需要打理。
阿姜繼續負責聯絡情報,阮韶則親自騎馬,趕往王府在城郊的別院。
劉琸的側妃王氏出來迎接,一看阮韶臉色,便知出了事。
阮韶知道她是個明事理的女子,直接道:「王爺牽扯到帝嗣紛爭之中,只怕太后會拿他殺雞儆猴,來保全皇帝的名節。聖旨還未到,但你們也可以先行準備。」
王氏茫然道:「我們是他家室,王爺若有難,我們怎麼逃得脫?」
「不用逃。」阮韶道,「逃了便給王爺定了罪。夫人可暫時帶著兩位郡主去山裡躲一躲。若日後有變故,我的人會接你們去安全的地方。那裡是我去年置下的一個莊子,上面查不到那麼遠,你們可以在那裡放心住下來。」
「那就這麼辦!」王氏應下,立刻吩咐家丁去收拾行囊,又問阮韶,「公子打算怎麼辦?可是要回越國去?」
阮韶一笑,搖了搖頭,「我不是家眷,波及不到我身上。我會等王爺回來,不論如何,我都會陪著他。」
王氏動容,低聲道:「公子這番情誼,也不枉王爺他對……如此厚愛……」
王氏當日就和另一位側妃一起,帶著兩個郡主離府上山,躲進了阮韶的莊子裡。
阮韶當日就搬回了王府,叫來王府管事囑咐一番。
那管事忠心耿耿,只聽阮韶說了個大概,便知道如何行事,日次就藉口邵公子要出遊,準備了銀錢和車馬。
是夜,阮韶又躺回了那張承載了無數歡愉回憶的大床里,輾轉不能成眠。手上的傷一絲絲疼著,提醒著他此刻劉琸還身陷囹圄,生死不明。
「一定要平安回來……」阮韶把魚腸小劍捂在懷裡,艱澀地閉上了眼。
狂風卷著落葉,雨點如豆,打落在行人身上。
荒野小道上,一行人策馬冒雨狂奔,為首之人一身玄衣濕透,英俊的面孔也被秋雨凍得蒼白,可雙目里卻燃燒著火焰,不顧疲倦,揚鞭策馬,一直奔過來,奔過來……
突然一支冷箭後斜方射下,男子敏捷地躲讓開,箭射入樹幹,箭身沒入大半。
緊接著,又是一陣箭雨直直朝男子一行射去。
「不——」
阮韶驚醒,冷汗透濕衣衫。
「公子!」阿姜在門外焦急地叫,「是王爺——」
劉琸騎馬直闖進王府之時,一眼就看到那個穿著白色單衣站在屋檐下的人。
大雨滂沱,澆得人徹骨冰涼,風吹著阮韶的衣衫,他整個人瘦弱單薄得仿佛隨時都會隨風而去一般。
而下一刻,阮韶就衝進了大雨之中,直直朝這邊跑來。
劉琸翻身下馬,張開手將他接在懷中。
兩個人的身體都冰冷透濕,劉琸的身上還散發著淡淡的血腥味。
阮韶激動又恐懼,抓著他的衣襟不住顫抖。
劉琸將他連拖帶抱地帶回屋裡,也顧不得滿身雨水,扣著他的肩膀,咬牙切齒。
「你……不是要你走麼?你怎麼還待在這裡?」
「走什麼?」阮韶冷聲道,「我說了,有你在的地方,才是我的家。我即便要逃,也要和你一起。一個人走,那過去這一年,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劉琸緊閉著眼,面容悲慟,仰頭長嘆一聲,將他死死摟進懷中。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阮韶問。
劉琸道:「來不及了,你這就隨我走,路上再和你細說。」
深秋的大雨澆灌著冰冷的大地。
跟著劉琸一路上京的五十名近衛,回來的不足二十人,每個人都有傷在身。
王府管事得了劉琸吩咐,明日一早就會將王府下人散盡。王妃和郡主則連夜從莊子裡接走,啟程去早已安排好的外地別院。
車馬已是現成,所有用品全都普通簡單,帶著個「邵」字標記,一看就是商人之物。
劉琸的親衛忠心耿耿,不肯離去,便和阮韶帶來的侍衛編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