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頁
直到國際會議後,才確定下初步的系外飛行器的攔截方案。
依然是延續原先定下的兩個方案,先嘗試攔截,再進行多飛行器從各個節點進行定點攔截,以木星作為天然屏障為地球擋下有很大可能發生的爆炸危機。
接下來就是進入攔截飛行器的研發工作。
原本前面參與項目三組會議的只有來自國內航天院和天體物理院的將近三十餘人,對天體進行模擬分析制定策略。
接下來就需要從全國各地的航天院調派更多科研人員過來參與研發工作。
主要研發基地是在西北,各項數據指令也從這裡發向全國各地的其他航天研究基地。
而全國的關於天體X的航天研究項目組又根據項目的不同分為總指揮部、負責方案一的一二三四組、負責方案二的五到十三組、負責空間站行動指揮的十四組、負責動力源的十五組。
俞妙則作為吳教授的副手也是來到西北這邊工作,不過她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負責各項研發參數。
這和過往的火箭衛星探測器發射的項目
都不一樣,無論是參考數據、適用材料和動力源都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發階段最主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宇宙條件下完成能量的轉換,令最後撞擊的能量達成一擊斃命的結果。
直到第二年春進行人造衛星發射工作,並將原定選擇的五種材料送到太空環境,由空間站太空人協同完成太空環境下的實驗操作,最終選定C材料作為攔截太空飛行器的主要材料。
進入緊鑼密鼓的設計研發後,總指揮部這邊的日程就是各組負責人將任務部分落實到實質內容進行討論修改,再將部署好的細化內容分下去進行實施,而總指揮部所在的西北航天基地則是和物理科學院進行對接,研究發射時間、發射軌道、待命軌道和任務安排。
這次將要到天上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包括兩艘航天飛船、九艘負責攔截的太空飛行器;前者需要空間站中的太空人進行數據操控執行任務,後者則是由總指揮部進行指令發布操控。
同時已在宇宙中執行追蹤任務的探測器傳回最新獲得的系外飛行器的數據。
此前系外飛行器已經再次擦過地球航行軌道線,並且出現再次加速航行的趨勢,且在岩體燃燒過程中體積質量也出現減少的情況。
以目前的情況看來,很有可能系外飛行器將會在一年後抵達近地回歸點,並且有15.78%的概率會直接撞上地球。
一年後,也正好是系統提到的系外飛行器第二次經過近地點的時間。
這個時間已經是比之前所預測的任何一個時間都要接近正確時間點了。
而15.78%的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在很多人看來他們的最後期限也就是這個時間點。
如果不能在一年內完成攔截,那麼地球很有可能會遭到撞擊而陷入極大的危機。
作為與會最年輕的研究員,俞妙則對這次的任務軌道選定點做各組信息同步的工作匯報。
首先在天體模擬的結果看來,系外飛行器有很大概率會在一年後的2020年3月-6月這個時間段回歸到近地位置,而他們所選定的任務點必然不能距離地球太近,否則爆炸後的隕石體也有可能會對地球造成極大的危害。
而從現在到明年的土-火-地三顆行星的運行路徑位置和太陽的相對位置並沒有太多連線點。
但是現在還有另一個對人類比較有利的情況,就是如果轉而想要選擇以火星作為太空盾牌,今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就是發射窗口期。
他們需要將太空飛行器進行發射,運行到近火軌道的背面,而系外飛行器會從另一側方向運行過來。
但是除了以火星作為盾體,其實在宇宙中還有三個定點位,可以作為備選的任務點。
地球的運行軌道和運行一周所需時間是確定的,其他行星的運行軌道和運行速度也是確定的,但系外飛行器的速度卻是會變的。
他們並沒有辦法確定系外飛行器的加速程度,只能根據現有數據進行預測。
預測結果便是在這個時間點有高達78.72%的概率會從小行星帶經過。
只不過這個時間點太趕了,也絕對沒有任何容錯的可能性。
完成工作匯報後,俞妙則就回到她的座位坐下,聽見其他小組的負責人逐一上去匯報本階段任務的完成結果。
之後又是連續兩天的數據模擬結果,然後確定下來第一次發射將要執行攔截任務的太空飛行器的時間。
和天文台那邊確定下來,選定好適合的發射窗口期。
這次執行任務的運載火箭被命名為和平號系列,將會運載任務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定點。
等到火箭發射這天便是一個天氣清朗的晚上,所有參與這項攔截任務的科研人員都緊張地在數據控制中心等待,看著火箭點火發射,推動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軌道內。
這次的發射任務緊要,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完成八次發射。
但是成功發射後才是最關鍵的,等到太空飛行器被推進到預定軌道後,需要等到系外飛行器進入既定軌道後再進行任務攔截。
在這個時間段內,總指揮部這邊也在根據太空上所有的探測器傳回來的數據進行模擬分析。
只不過相比於航天基地里已經獲得初步成功的喜悅,這邊的大多數人都是愁眉不展的樣子。
根據現在的情況看來,系外飛行器已經完成再一次加速,很有可能會在他們模擬預測的時間點之前進入小行星帶。
而天文台那邊也對這種情況表現出擔憂。
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運行也需要時間以及消耗能量,並且到火星乃至木星那邊的太陽能已經影響甚微,再加上從正面碰撞和從後面追擊所產生的影響力可是大不相同的。
又或許系外飛行器已經將地球這邊的情況傳送回到對方的星球,而那個星球的智慧生物也在操控著飛行器避開人類的攔截。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麼他們所面臨的任務挑戰將會是更加的嚴峻。
在第一枚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器抵達預定軌道後,被緊密追蹤的系外飛行器已加速完全偏移火星位置地進入小行星帶。
並且這顆系外飛行器直接衝著地球航行軌道的前方過來了。
地球還會沿著軌道繼續往前面航行著,以兩者的速度看來,撞擊的概率將會上升到27.67%。
第一次攔截任務的失敗,導致濃重的愁雲就像死亡之霧一樣纏繞在每個人的身上。
但是距離系外飛行器真的撞擊過來還有時間,他們便立刻調整方案,指揮著在近地位置的兩個太空飛行器調整任務方向,向任務目標發起進攻。
同時正在空中執行任務的衛星和空間站都得到往同一方向進行迴避的信號指令。
穿越火星軌道後,系外飛行器已經進入可觀測的位置視角。
沒有其他行星作為盾體,這次的撞擊定點只能選擇遠地點,並且以鈍角偏斜的撞擊角度進行任務。
即使不能將已經在不斷減小體積的系外飛行器徹底撞散,也能使它的運行軌道偏離原本會有很大可能撞擊地球的軌道。
所有人都在嚴密關注著太空上的任務發展情況。
在浩瀚的宇宙中,無論是在無時無刻運行著的天體,還是磅礴浩瀚的星雲,都渺小得如同滄海一粟。
無數人都在翹首以盼著,等待著決定命運的這一刻。
是拯救?還是毀滅?
都會在這一刻給出答案。
對於同樣在地面上的很多還沒有睡的人來說,無意間的抬頭,就看見在遠離月亮的天空一角,突然綻開一朵巨大的煙花。
不,就像爆炸一樣讓人瞠目結舌。
而只有正在觀測星星的天文愛好者可能會突然發現到這令人驚訝的一幕。
然後就是奔走相告。
俞妙則跟著吳教授在總指揮部的天文監測數據中心,直到看見完成撞擊的這一幕。
被撞散的系外飛行器四散飛落,或者被月球吸引進去,或者化作太空隕石飄落著,部分落入地球大氣層的碎片也隨之摩擦燃燒成灰燼。
地球上的人連續好幾天的晚上都看到流星雨落下,甚是壯觀瑰麗。
——
正文完結
第65章 雲崖研究所難道關於這個公司的信息也……
系外生命的存在,對於地球來說是永遠束之高閣的秘密。
這場危機暫時被解除,但已經被證實存在的系外文明就像達摩克利斯劍,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再度迎來足以摧毀人類文明的災難。
這促使人類加大力度發展宇宙探索航天科技。
航天十五組結束任務後,就回到各研究所持續參與對航天事業的發展。
俞妙則回到海市航天研究所後,繼續參與推進宇宙警衛計劃。
也許在幾十年後系外生物將會捲土重來,又也許有生之年再也不會遇見外星人;但宇宙航行本就是一場漫長的旅途,在這一刻飛出地球的探測器,在無數年後的某一天總能飛到太陽系的邊沿。<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依然是延續原先定下的兩個方案,先嘗試攔截,再進行多飛行器從各個節點進行定點攔截,以木星作為天然屏障為地球擋下有很大可能發生的爆炸危機。
接下來就是進入攔截飛行器的研發工作。
原本前面參與項目三組會議的只有來自國內航天院和天體物理院的將近三十餘人,對天體進行模擬分析制定策略。
接下來就需要從全國各地的航天院調派更多科研人員過來參與研發工作。
主要研發基地是在西北,各項數據指令也從這裡發向全國各地的其他航天研究基地。
而全國的關於天體X的航天研究項目組又根據項目的不同分為總指揮部、負責方案一的一二三四組、負責方案二的五到十三組、負責空間站行動指揮的十四組、負責動力源的十五組。
俞妙則作為吳教授的副手也是來到西北這邊工作,不過她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負責各項研發參數。
這和過往的火箭衛星探測器發射的項目
都不一樣,無論是參考數據、適用材料和動力源都是完全不同的要求,在研發階段最主要考慮的就是如何在宇宙條件下完成能量的轉換,令最後撞擊的能量達成一擊斃命的結果。
直到第二年春進行人造衛星發射工作,並將原定選擇的五種材料送到太空環境,由空間站太空人協同完成太空環境下的實驗操作,最終選定C材料作為攔截太空飛行器的主要材料。
進入緊鑼密鼓的設計研發後,總指揮部這邊的日程就是各組負責人將任務部分落實到實質內容進行討論修改,再將部署好的細化內容分下去進行實施,而總指揮部所在的西北航天基地則是和物理科學院進行對接,研究發射時間、發射軌道、待命軌道和任務安排。
這次將要到天上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器,包括兩艘航天飛船、九艘負責攔截的太空飛行器;前者需要空間站中的太空人進行數據操控執行任務,後者則是由總指揮部進行指令發布操控。
同時已在宇宙中執行追蹤任務的探測器傳回最新獲得的系外飛行器的數據。
此前系外飛行器已經再次擦過地球航行軌道線,並且出現再次加速航行的趨勢,且在岩體燃燒過程中體積質量也出現減少的情況。
以目前的情況看來,很有可能系外飛行器將會在一年後抵達近地回歸點,並且有15.78%的概率會直接撞上地球。
一年後,也正好是系統提到的系外飛行器第二次經過近地點的時間。
這個時間已經是比之前所預測的任何一個時間都要接近正確時間點了。
而15.78%的這個概率已經很高了,在很多人看來他們的最後期限也就是這個時間點。
如果不能在一年內完成攔截,那麼地球很有可能會遭到撞擊而陷入極大的危機。
作為與會最年輕的研究員,俞妙則對這次的任務軌道選定點做各組信息同步的工作匯報。
首先在天體模擬的結果看來,系外飛行器有很大概率會在一年後的2020年3月-6月這個時間段回歸到近地位置,而他們所選定的任務點必然不能距離地球太近,否則爆炸後的隕石體也有可能會對地球造成極大的危害。
而從現在到明年的土-火-地三顆行星的運行路徑位置和太陽的相對位置並沒有太多連線點。
但是現在還有另一個對人類比較有利的情況,就是如果轉而想要選擇以火星作為太空盾牌,今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就是發射窗口期。
他們需要將太空飛行器進行發射,運行到近火軌道的背面,而系外飛行器會從另一側方向運行過來。
但是除了以火星作為盾體,其實在宇宙中還有三個定點位,可以作為備選的任務點。
地球的運行軌道和運行一周所需時間是確定的,其他行星的運行軌道和運行速度也是確定的,但系外飛行器的速度卻是會變的。
他們並沒有辦法確定系外飛行器的加速程度,只能根據現有數據進行預測。
預測結果便是在這個時間點有高達78.72%的概率會從小行星帶經過。
只不過這個時間點太趕了,也絕對沒有任何容錯的可能性。
完成工作匯報後,俞妙則就回到她的座位坐下,聽見其他小組的負責人逐一上去匯報本階段任務的完成結果。
之後又是連續兩天的數據模擬結果,然後確定下來第一次發射將要執行攔截任務的太空飛行器的時間。
和天文台那邊確定下來,選定好適合的發射窗口期。
這次執行任務的運載火箭被命名為和平號系列,將會運載任務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定點。
等到火箭發射這天便是一個天氣清朗的晚上,所有參與這項攔截任務的科研人員都緊張地在數據控制中心等待,看著火箭點火發射,推動太空飛行器進入太空軌道內。
這次的發射任務緊要,在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完成八次發射。
但是成功發射後才是最關鍵的,等到太空飛行器被推進到預定軌道後,需要等到系外飛行器進入既定軌道後再進行任務攔截。
在這個時間段內,總指揮部這邊也在根據太空上所有的探測器傳回來的數據進行模擬分析。
只不過相比於航天基地里已經獲得初步成功的喜悅,這邊的大多數人都是愁眉不展的樣子。
根據現在的情況看來,系外飛行器已經完成再一次加速,很有可能會在他們模擬預測的時間點之前進入小行星帶。
而天文台那邊也對這種情況表現出擔憂。
太空飛行器在太空中運行也需要時間以及消耗能量,並且到火星乃至木星那邊的太陽能已經影響甚微,再加上從正面碰撞和從後面追擊所產生的影響力可是大不相同的。
又或許系外飛行器已經將地球這邊的情況傳送回到對方的星球,而那個星球的智慧生物也在操控著飛行器避開人類的攔截。
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那麼他們所面臨的任務挑戰將會是更加的嚴峻。
在第一枚執行任務的太空飛行器抵達預定軌道後,被緊密追蹤的系外飛行器已加速完全偏移火星位置地進入小行星帶。
並且這顆系外飛行器直接衝著地球航行軌道的前方過來了。
地球還會沿著軌道繼續往前面航行著,以兩者的速度看來,撞擊的概率將會上升到27.67%。
第一次攔截任務的失敗,導致濃重的愁雲就像死亡之霧一樣纏繞在每個人的身上。
但是距離系外飛行器真的撞擊過來還有時間,他們便立刻調整方案,指揮著在近地位置的兩個太空飛行器調整任務方向,向任務目標發起進攻。
同時正在空中執行任務的衛星和空間站都得到往同一方向進行迴避的信號指令。
穿越火星軌道後,系外飛行器已經進入可觀測的位置視角。
沒有其他行星作為盾體,這次的撞擊定點只能選擇遠地點,並且以鈍角偏斜的撞擊角度進行任務。
即使不能將已經在不斷減小體積的系外飛行器徹底撞散,也能使它的運行軌道偏離原本會有很大可能撞擊地球的軌道。
所有人都在嚴密關注著太空上的任務發展情況。
在浩瀚的宇宙中,無論是在無時無刻運行著的天體,還是磅礴浩瀚的星雲,都渺小得如同滄海一粟。
無數人都在翹首以盼著,等待著決定命運的這一刻。
是拯救?還是毀滅?
都會在這一刻給出答案。
對於同樣在地面上的很多還沒有睡的人來說,無意間的抬頭,就看見在遠離月亮的天空一角,突然綻開一朵巨大的煙花。
不,就像爆炸一樣讓人瞠目結舌。
而只有正在觀測星星的天文愛好者可能會突然發現到這令人驚訝的一幕。
然後就是奔走相告。
俞妙則跟著吳教授在總指揮部的天文監測數據中心,直到看見完成撞擊的這一幕。
被撞散的系外飛行器四散飛落,或者被月球吸引進去,或者化作太空隕石飄落著,部分落入地球大氣層的碎片也隨之摩擦燃燒成灰燼。
地球上的人連續好幾天的晚上都看到流星雨落下,甚是壯觀瑰麗。
——
正文完結
第65章 雲崖研究所難道關於這個公司的信息也……
系外生命的存在,對於地球來說是永遠束之高閣的秘密。
這場危機暫時被解除,但已經被證實存在的系外文明就像達摩克利斯劍,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再度迎來足以摧毀人類文明的災難。
這促使人類加大力度發展宇宙探索航天科技。
航天十五組結束任務後,就回到各研究所持續參與對航天事業的發展。
俞妙則回到海市航天研究所後,繼續參與推進宇宙警衛計劃。
也許在幾十年後系外生物將會捲土重來,又也許有生之年再也不會遇見外星人;但宇宙航行本就是一場漫長的旅途,在這一刻飛出地球的探測器,在無數年後的某一天總能飛到太陽系的邊沿。<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