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
寢宮中的燈燭陡然熄滅。片刻的黯淡後,玉璧發出溫柔的光芒,重新照亮了四周,空靈而清幽,仿若皎潔的月光徜徉大地。
塵世千古,月色千古。所有的故事,無論悲愴,還是凝重,都會化作歲月的浪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所有的情感,無論淒婉,還是纏綿,都會化作天邊的流星,消散於深邃的夜空中。只有這月色,一如千年的皎潔,人沐浴在清朗的月光里,心也沉寂。
江羋布滿皺紋的臉上一下子生動起來,兩朵紅暈升起,已然黯淡的雙眸里倏地閃射出奇異的光彩,隱約能看到昔日絕代美人的芳華。
記憶的閘門譁然開啟,那些逝去的往昔如潮水般地重新湧現,在四周親切地凝望著她,如此清晰,如此妍麗,就像楚國紀山上一望無際的桃花。數十年的歲月,居然沒有抹平什麼。這片記憶之海如此博大,只能用浩瀚深遠的雲夢澤來形容它。她不用閉上眼睛,就能夠看到那些記憶——錦團花簇,陸離斑駁,五彩繽紛,華彩奪目。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她終於獲得了徹底的安寧,迫不及待地要去見他了呀。
附篇 風風雨雨和氏璧
吳蔚/文
和氏璧史稱“天下所共傳寶也”,不僅價值連城,而且凝聚著豐富而深厚的歷史內涵。
《和氏璧》小說中關於“卞和獻玉”、“令尹失璧”以及後來的“完璧歸趙”等故事均為史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人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丞相李斯親書八字小篆於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形呈龍鳳鳥蟲之狀。雕刻則由咸陽著名玉工孫壽完成。
玉璽璽體方圓四寸,鈕呈五螭五虎盤踞形狀——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黃色龍,是神聖之物;虎則是威猛的象徵。這兩樣最能體現皇帝的獨尊地位和權威。這塊玉璽自雕成之日起,便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被隆重供奉在咸陽皇宮的符節台上,號稱“傳國之寶”、“國之重器”,成為中國至高無上皇權的象徵。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全國,乘龍舟至洞庭湘山,驟起風浪,龍舟頓有傾覆之險。為祭神鎮濤,於是拋寶璽於湖中。八年後,有使者過華陰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為吾遺滈池君。”傳國玉璽由此失而復得。
秦朝滅亡後,秦二世胡亥的侄子子嬰將傳國玉璽奉給了最先進入咸陽的劉邦。儘管劉邦當時在各支義軍中實力最弱,但他最後仍然得到了天下,建立了強盛一時的漢朝。因而朝野民間開始流傳一種說法——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得之表示受命於天,失之則是氣數已盡。劉邦建漢登基時,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傳國玉璽和高帝斬白蛇劍(斬白蛇劍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大漢公主》)並稱為“漢代兩大國寶”,長期珍藏在長樂宮中。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派人進宮索要傳國玉璽。皇太后王政君又氣又恨,舉起玉璽朝前來討印的王尋、蘇獻扔去,由此崩掉了玉璽一角,留下瑕痕,後來用黃金鑲補在缺口之上。
此後,傳國玉璽一直是天下霸者共逐之鹿,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會被譏為“白板皇帝”,被認為底氣不足,而遭世人輕蔑。
正因為傳國玉璽是真命天子的象徵,是統治者至寶,引來多方苦苦爭奪。玉璽輾轉流傳,歷經滄桑——東漢光武帝劉秀得此璽於宜陽;三國孫堅得此玉璽於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的婦人死屍項下。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吳氏,逼迫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曹操;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漢獻帝禪讓,漢亡,玉璽歸魏,曹丕派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字樣;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奪走玉璽;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隋朝統一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
唐代立國時,傳國玉璽被隋煬帝皇后蕭氏帶入突厥,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只得重新自製玉璽,新的傳國璽為白玉所雕,上刻“皇帝景命,有德者昌”八個篆字。因唐高祖李淵祖父名李虎,虎成為唐代國忌,需要避諱,所以鈕首隻有五螭盤踞。不過“皇帝景命,有德者昌”璽文帶有典型的貞觀流風,比妄自尊大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明了許多。後來唐軍大破突厥,迎蕭皇后回中原,和氏璧琢成的傳國玉璽也重新落入唐太宗手中。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溫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立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此段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斧聲燭影》),傳國玉璽就此失蹤。關於其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元人曾得到過傳國玉璽,於是不斷對蒙古諸部用兵,除了防邊的用意外,也有想得到傳國玉璽的動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才子解縉上萬言書,即有“何必興師以取寶為名”的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太學生周敬心上書,對此說得更清楚:“臣又聞陛下連年遠征,北出沙漠,臣民萬口一詞,是因為沒有得到傳國玉璽,陛下想要得到它罷了。”
塵世千古,月色千古。所有的故事,無論悲愴,還是凝重,都會化作歲月的浪花,湮沒在歷史的長河裡;所有的情感,無論淒婉,還是纏綿,都會化作天邊的流星,消散於深邃的夜空中。只有這月色,一如千年的皎潔,人沐浴在清朗的月光里,心也沉寂。
江羋布滿皺紋的臉上一下子生動起來,兩朵紅暈升起,已然黯淡的雙眸里倏地閃射出奇異的光彩,隱約能看到昔日絕代美人的芳華。
記憶的閘門譁然開啟,那些逝去的往昔如潮水般地重新湧現,在四周親切地凝望著她,如此清晰,如此妍麗,就像楚國紀山上一望無際的桃花。數十年的歲月,居然沒有抹平什麼。這片記憶之海如此博大,只能用浩瀚深遠的雲夢澤來形容它。她不用閉上眼睛,就能夠看到那些記憶——錦團花簇,陸離斑駁,五彩繽紛,華彩奪目。
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獨采我。她終於獲得了徹底的安寧,迫不及待地要去見他了呀。
附篇 風風雨雨和氏璧
吳蔚/文
和氏璧史稱“天下所共傳寶也”,不僅價值連城,而且凝聚著豐富而深厚的歷史內涵。
《和氏璧》小說中關於“卞和獻玉”、“令尹失璧”以及後來的“完璧歸趙”等故事均為史實。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人將和氏璧琢成傳國玉璽。丞相李斯親書八字小篆於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形呈龍鳳鳥蟲之狀。雕刻則由咸陽著名玉工孫壽完成。
玉璽璽體方圓四寸,鈕呈五螭五虎盤踞形狀——螭是傳說中一種沒有角的黃色龍,是神聖之物;虎則是威猛的象徵。這兩樣最能體現皇帝的獨尊地位和權威。這塊玉璽自雕成之日起,便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被隆重供奉在咸陽皇宮的符節台上,號稱“傳國之寶”、“國之重器”,成為中國至高無上皇權的象徵。
公元前229年,秦始皇巡幸全國,乘龍舟至洞庭湘山,驟起風浪,龍舟頓有傾覆之險。為祭神鎮濤,於是拋寶璽於湖中。八年後,有使者過華陰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為吾遺滈池君。”傳國玉璽由此失而復得。
秦朝滅亡後,秦二世胡亥的侄子子嬰將傳國玉璽奉給了最先進入咸陽的劉邦。儘管劉邦當時在各支義軍中實力最弱,但他最後仍然得到了天下,建立了強盛一時的漢朝。因而朝野民間開始流傳一種說法——得傳國玉璽者得天下,得之表示受命於天,失之則是氣數已盡。劉邦建漢登基時,佩此傳國玉璽,號稱“漢傳國璽”。傳國玉璽和高帝斬白蛇劍(斬白蛇劍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大漢公主》)並稱為“漢代兩大國寶”,長期珍藏在長樂宮中。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派人進宮索要傳國玉璽。皇太后王政君又氣又恨,舉起玉璽朝前來討印的王尋、蘇獻扔去,由此崩掉了玉璽一角,留下瑕痕,後來用黃金鑲補在缺口之上。
此後,傳國玉璽一直是天下霸者共逐之鹿,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會被譏為“白板皇帝”,被認為底氣不足,而遭世人輕蔑。
正因為傳國玉璽是真命天子的象徵,是統治者至寶,引來多方苦苦爭奪。玉璽輾轉流傳,歷經滄桑——東漢光武帝劉秀得此璽於宜陽;三國孫堅得此玉璽於洛陽城南甄宮井中打撈出的婦人死屍項下。袁紹聞之,立即扣押孫堅之妻吳氏,逼迫孫堅交出玉璽。後來袁紹兄弟敗死,傳國玉璽復歸曹操;公元220年,曹丕篡權,逼漢獻帝禪讓,漢亡,玉璽歸魏,曹丕派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字樣;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後趙大將冉閔殺石鑒自立,奪走玉璽;到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劫得傳國玉璽。不久侯景敗死,玉璽被投入棲霞寺井中,經寺僧將璽撈出收存,後獻給陳武帝;隋朝統一華夏,傳國璽遂入隋宮。
唐代立國時,傳國玉璽被隋煬帝皇后蕭氏帶入突厥,唐高祖、唐太宗父子只得重新自製玉璽,新的傳國璽為白玉所雕,上刻“皇帝景命,有德者昌”八個篆字。因唐高祖李淵祖父名李虎,虎成為唐代國忌,需要避諱,所以鈕首隻有五螭盤踞。不過“皇帝景命,有德者昌”璽文帶有典型的貞觀流風,比妄自尊大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明了許多。後來唐軍大破突厥,迎蕭皇后回中原,和氏璧琢成的傳國玉璽也重新落入唐太宗手中。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朱溫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立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攻入洛陽,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此段故事參見同系列小說《斧聲燭影》),傳國玉璽就此失蹤。關於其下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聽說元人曾得到過傳國玉璽,於是不斷對蒙古諸部用兵,除了防邊的用意外,也有想得到傳國玉璽的動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大才子解縉上萬言書,即有“何必興師以取寶為名”的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十月,太學生周敬心上書,對此說得更清楚:“臣又聞陛下連年遠征,北出沙漠,臣民萬口一詞,是因為沒有得到傳國玉璽,陛下想要得到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