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頁
「不管怎麼樣,今年會變得更冷是一定的,朝廷應及早做準備才是。」永寧侯難得來上朝,一改往日萬事不管的模樣。
「據北疆將領來報,近幾年來,戎人時常派出小股騎兵犯邊,大多是搶掠北疆村民的糧食,搶了就跑,並不傷人。」
「戎人的牛羊由於氣溫逐年降低,凍死了不少,他們若是生活不下去,必將會來犯我大安邊境。臣懇請陛下派兵增援北疆各個關卡。」
永寧侯這話一出,把眾人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邊防上,都紛紛開口,爭論是否應該向邊境增兵。
武官基本都贊成增兵,文官中有一半贊成增兵,有一半認為太過小題大做,沒必要增兵。
三方爭執不下,最後是聖上拿了主意,決定向北疆增兵十萬,以保護北疆百姓的安危為先。
定下了此事後,永寧侯有種功成身退的感覺,帶著一眾武官縮在大殿一旁,聽著文官們在扯皮。
天氣變冷,除了邊防問題外,還要預防雪災。
在明啟二年,那時陸川剛到大安才半年,北方各省就爆發了大小不一的雪災,幸好朝廷賑災及時,才沒造成太大的傷亡。
如今的氣溫比起那一年,只會更加嚴寒,必須要提早做準備。
「陛下可下旨,令北地各省的知府知州以及縣令,排查當地百姓的房屋情況,若是房屋危險,應當安排百姓到安全的地方避難。」白閣老提議,「冬日嚴寒,應該讓百姓多準備柴火取暖,以防百姓被凍死。」
有官員說:「白閣老怕是有所不知,據工部的統計,由於近十年來天氣越來越寒冷,北地各省每年砍伐的樹木都有上漲,補種的樹苗趕不上砍伐的速度,如今北地的樹林已減少了不少。」
由於天氣變冷,溫暖的日子變少,很多補種的樹苗都被凍死了。如今柴火的儲備也是重中之重。
工部尚書嘆道:「若只是今年變冷倒也罷了,百姓們靠現有的樹木柴火儲備,是能夠撐得下去的。可萬一真如陸大人所說——」
後面的話他沒有說出來,但大家都明白他未盡的意思。
陸川現在苦惱的正是這樁事兒,百姓們取暖做飯,大多是用柴火。如今大安已經有開採煤礦的工藝了,提煉煤炭來取暖。
但煤炭產量低,而且價格不低,百姓們基本不會買煤炭來取暖。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隨便到山上砍伐就行,還不用花錢。
木柴儲量不足,煤炭產量又低,接下來幾十年,百姓們要如何過冬呢?
第282章 孤寂
「這天氣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冷了。」小果兒撐著傘,穿過月洞門快速進入學舍中,負責掃灑院子的學生,只掃了青石板路上的積雪。
泉哥兒迎了上去,把手裡的熱水袋塞過去,再接過小果兒手中的油紙傘,幫他收起來。
「快暖暖手,這大雪天的,都凍壞了吧。」
熱水袋是用羊皮做的,把熱水灌進去,一次能暖一個時辰,這是最近京中流行的。
天氣越來越冷,湯婆子太過笨重,羊皮價格便宜,凡是家裡有點小錢的人家,都會買幾個羊皮袋子回去灌熱水袋暖手。
小果兒把熱水袋蹭到臉上,舒服地嘆了一口氣:「泉哥兒你真好。」
泉哥兒靦腆一笑,問道:「蘇夫子找你做什麼?」
小果兒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一邊暖手一邊說:「還能做什麼,就是關心關心我學習唄。」
前些日子蘇幕受陸川的囑託,多關注一下小果兒的學習情況,最好能夠定期寫學習報告寄給他。
蘇幕嘴上說著拒絕的話,實際還是老老實實寫了,而且是按照陸川要求的格式寫的。
泉哥兒點點頭:「陸叔叔也出京好久了吧?有說什麼時候回京嗎?」
說起許久未見的親爹,小果兒的情緒頓時低落起來,他嘆氣道:「還不知道呢,估計今年是沒法回來過年了。」
泉哥兒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趕緊安慰道:「就算陸叔叔趕不回來,寧叔麼也一定會回來的。」
豈料小果兒面色更愁了,他說:「我阿爹寫信回來,說是雪太大了,官道都被封了,暫時回不來。」
「啊?那你今年豈不是要到永寧侯府去過年?」
「是啊。」
泉哥兒還想安慰他兩句,上課的鐘聲就響了,他只好回自己的座位上。
這是小果兒在京城過的第三個冬天,也是第一個沒和爹爹阿爹一起過的冬天。
兩年前陸川在文華殿上提出了小冰河期這個詞時,沒有多少人信他的話,但經過了兩個冬季,幾乎所有人都信了。
面對正在來臨的小冰河期,連帶著可能會出現的雪災、旱災和洪澇災害,朝廷上下一心,在聖上的威壓下,暫時放下黨派之爭,一心為度過災禍而努力。
能被聖上重用的大臣,即便有自己的私心,但在國家大義上面絕不含糊。他們只是想爭權,可沒想讓這個朝代覆滅。
白閣老和梁尚書一黨也同樣如此,他們能坐上如今的位置,哪個不是人精,在如此關鍵的時候互相傾軋搞破壞,生怕聖上不把他們給換了嗎。
邊境增加了兵力,增強了防禦,同時開放邊境互市,讓戎人可以用牛羊來交換鹽茶以及糧食等物。
不過這些東西都是有定量,不至於養肥了戎人,也不至於讓戎人因為糧食短缺而狗急跳牆。
如今大安國庫雖然充裕了一些,但需要留著應對即將到來的各種災害,沒有財力和戎人大戰。
只能選擇這個溫和的方式,一邊用武力威懾,一邊用糧食吊著他們。
以大安的兵力,也不是打不過戎人,只是如今北疆都漸冷,許多戍邊的士兵都有些受不了,更北邊的關外,只會更加嚴寒。
把戎人的地盤打下來,派人去駐紮戍衛也是個問題,倒不如留著戎人,讓戎人擋著其他外族人的入侵。
而大安只需要防範戎人這一個外敵。
大安多了土豆和玉米這兩樣糧種,很多百姓都吃飽了肚子。
許老頭年紀大了,向聖上推薦了席東當農司司長,席東去年正式任職農司司長,帶人研究更耐寒的糧食種子。
唐政被委以重任,帶領科研司的人研究更好用的採礦工具,以及採礦的安全防護工具。
樹木生長期慢,大安百姓若想安全度過小冰河期,光靠木柴取暖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開採煤礦,降低煤炭的價格,讓百姓們也能夠用得起。
大安現有的煤礦產量極低,需要勘測新的煤礦來開採。
陸川因為前世了解的信息多,對煤礦有一點了解,於是就被聖上派出去尋找煤礦。
今年的雪剛開化,陸川就帶著工部的人前往山西省,尋找煤礦並主持開採工作。
以陸川淺薄的知識,他不知道在大安境內有哪些煤礦點,但是他知道,山西省肯定有很多煤礦。
前世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山西省出現了不少煤老闆,很多人因煤礦而致富。
所以山西省的煤礦產量是最多的,只要在山西省境內尋摸,一定能找到煤礦。
陸川的想法很正確,他來到山西省才半年,就已經帶著人找到了三個大型煤礦,兩個小型煤礦,就等著朝廷派人來開採。
唐政帶領的科研司,需要實地考察,才能研製出更合適的工具,便一併來了大同府。
陸川這次出京沒有帶上謝寧和小果兒,氣候變幻無常,百姓心中難免慌亂。為防百姓慌亂之下隨便祭祀拜神,或者信奉邪教,謝寧需要待在報社做好安撫工作。
一篇篇氣候科普的新聞,通過大安報紙和幾個地方報社,傳遍大安各地。
有些偏遠鄉鎮,百姓很少能看到報紙,聖上還特意下旨,讓當地的縣令把報紙上的內容傳到各個村落。
務必要讓百姓明白,天氣的變幻莫測是正常的,不是天罰,不需要祭祀請求神明的原諒。
既然謝寧還在京城,小果兒也還在讀書,自然沒有跟著陸川一起出京的道理,於是他只能和謝寧待在京里,父子兩人相依為命。
不過好景不長,由於陸川找到了不少煤礦,報社需要派記者去跟蹤報導,也是讓百姓們安心,以後冬天取暖有煤炭可用。
謝寧自告奮勇,帶著幾個記者,在明竹鏢局的保護下,前往了山西省,任憑小果兒怎麼哀求,都不為所動把他留在京城。
「阿爹,你就帶上我吧,夫子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正好可以去遊歷一番。」小果兒抱著謝寧的胳膊哀求道。
謝寧收拾著自己的文稿,表情沒一點兒變化:「不行,你好好在書院讀書,想要遊歷可以過幾年讓你們夫子帶隊,我這次是有要事的,不能帶你一個小孩出門。」
小果兒說:「我不小了,都快十一歲了,我可以替你跑腿啊!」
謝寧:「別都別想,給我老實待在書院讀書。等我離京後,你是想去外祖家住,還是想在書院住宿?」
「據北疆將領來報,近幾年來,戎人時常派出小股騎兵犯邊,大多是搶掠北疆村民的糧食,搶了就跑,並不傷人。」
「戎人的牛羊由於氣溫逐年降低,凍死了不少,他們若是生活不下去,必將會來犯我大安邊境。臣懇請陛下派兵增援北疆各個關卡。」
永寧侯這話一出,把眾人的注意力都轉移到邊防上,都紛紛開口,爭論是否應該向邊境增兵。
武官基本都贊成增兵,文官中有一半贊成增兵,有一半認為太過小題大做,沒必要增兵。
三方爭執不下,最後是聖上拿了主意,決定向北疆增兵十萬,以保護北疆百姓的安危為先。
定下了此事後,永寧侯有種功成身退的感覺,帶著一眾武官縮在大殿一旁,聽著文官們在扯皮。
天氣變冷,除了邊防問題外,還要預防雪災。
在明啟二年,那時陸川剛到大安才半年,北方各省就爆發了大小不一的雪災,幸好朝廷賑災及時,才沒造成太大的傷亡。
如今的氣溫比起那一年,只會更加嚴寒,必須要提早做準備。
「陛下可下旨,令北地各省的知府知州以及縣令,排查當地百姓的房屋情況,若是房屋危險,應當安排百姓到安全的地方避難。」白閣老提議,「冬日嚴寒,應該讓百姓多準備柴火取暖,以防百姓被凍死。」
有官員說:「白閣老怕是有所不知,據工部的統計,由於近十年來天氣越來越寒冷,北地各省每年砍伐的樹木都有上漲,補種的樹苗趕不上砍伐的速度,如今北地的樹林已減少了不少。」
由於天氣變冷,溫暖的日子變少,很多補種的樹苗都被凍死了。如今柴火的儲備也是重中之重。
工部尚書嘆道:「若只是今年變冷倒也罷了,百姓們靠現有的樹木柴火儲備,是能夠撐得下去的。可萬一真如陸大人所說——」
後面的話他沒有說出來,但大家都明白他未盡的意思。
陸川現在苦惱的正是這樁事兒,百姓們取暖做飯,大多是用柴火。如今大安已經有開採煤礦的工藝了,提煉煤炭來取暖。
但煤炭產量低,而且價格不低,百姓們基本不會買煤炭來取暖。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隨便到山上砍伐就行,還不用花錢。
木柴儲量不足,煤炭產量又低,接下來幾十年,百姓們要如何過冬呢?
第282章 孤寂
「這天氣真的是一年比一年冷了。」小果兒撐著傘,穿過月洞門快速進入學舍中,負責掃灑院子的學生,只掃了青石板路上的積雪。
泉哥兒迎了上去,把手裡的熱水袋塞過去,再接過小果兒手中的油紙傘,幫他收起來。
「快暖暖手,這大雪天的,都凍壞了吧。」
熱水袋是用羊皮做的,把熱水灌進去,一次能暖一個時辰,這是最近京中流行的。
天氣越來越冷,湯婆子太過笨重,羊皮價格便宜,凡是家裡有點小錢的人家,都會買幾個羊皮袋子回去灌熱水袋暖手。
小果兒把熱水袋蹭到臉上,舒服地嘆了一口氣:「泉哥兒你真好。」
泉哥兒靦腆一笑,問道:「蘇夫子找你做什麼?」
小果兒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一邊暖手一邊說:「還能做什麼,就是關心關心我學習唄。」
前些日子蘇幕受陸川的囑託,多關注一下小果兒的學習情況,最好能夠定期寫學習報告寄給他。
蘇幕嘴上說著拒絕的話,實際還是老老實實寫了,而且是按照陸川要求的格式寫的。
泉哥兒點點頭:「陸叔叔也出京好久了吧?有說什麼時候回京嗎?」
說起許久未見的親爹,小果兒的情緒頓時低落起來,他嘆氣道:「還不知道呢,估計今年是沒法回來過年了。」
泉哥兒意識到自己說錯話了,趕緊安慰道:「就算陸叔叔趕不回來,寧叔麼也一定會回來的。」
豈料小果兒面色更愁了,他說:「我阿爹寫信回來,說是雪太大了,官道都被封了,暫時回不來。」
「啊?那你今年豈不是要到永寧侯府去過年?」
「是啊。」
泉哥兒還想安慰他兩句,上課的鐘聲就響了,他只好回自己的座位上。
這是小果兒在京城過的第三個冬天,也是第一個沒和爹爹阿爹一起過的冬天。
兩年前陸川在文華殿上提出了小冰河期這個詞時,沒有多少人信他的話,但經過了兩個冬季,幾乎所有人都信了。
面對正在來臨的小冰河期,連帶著可能會出現的雪災、旱災和洪澇災害,朝廷上下一心,在聖上的威壓下,暫時放下黨派之爭,一心為度過災禍而努力。
能被聖上重用的大臣,即便有自己的私心,但在國家大義上面絕不含糊。他們只是想爭權,可沒想讓這個朝代覆滅。
白閣老和梁尚書一黨也同樣如此,他們能坐上如今的位置,哪個不是人精,在如此關鍵的時候互相傾軋搞破壞,生怕聖上不把他們給換了嗎。
邊境增加了兵力,增強了防禦,同時開放邊境互市,讓戎人可以用牛羊來交換鹽茶以及糧食等物。
不過這些東西都是有定量,不至於養肥了戎人,也不至於讓戎人因為糧食短缺而狗急跳牆。
如今大安國庫雖然充裕了一些,但需要留著應對即將到來的各種災害,沒有財力和戎人大戰。
只能選擇這個溫和的方式,一邊用武力威懾,一邊用糧食吊著他們。
以大安的兵力,也不是打不過戎人,只是如今北疆都漸冷,許多戍邊的士兵都有些受不了,更北邊的關外,只會更加嚴寒。
把戎人的地盤打下來,派人去駐紮戍衛也是個問題,倒不如留著戎人,讓戎人擋著其他外族人的入侵。
而大安只需要防範戎人這一個外敵。
大安多了土豆和玉米這兩樣糧種,很多百姓都吃飽了肚子。
許老頭年紀大了,向聖上推薦了席東當農司司長,席東去年正式任職農司司長,帶人研究更耐寒的糧食種子。
唐政被委以重任,帶領科研司的人研究更好用的採礦工具,以及採礦的安全防護工具。
樹木生長期慢,大安百姓若想安全度過小冰河期,光靠木柴取暖是不夠的,還需要大量開採煤礦,降低煤炭的價格,讓百姓們也能夠用得起。
大安現有的煤礦產量極低,需要勘測新的煤礦來開採。
陸川因為前世了解的信息多,對煤礦有一點了解,於是就被聖上派出去尋找煤礦。
今年的雪剛開化,陸川就帶著工部的人前往山西省,尋找煤礦並主持開採工作。
以陸川淺薄的知識,他不知道在大安境內有哪些煤礦點,但是他知道,山西省肯定有很多煤礦。
前世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後,山西省出現了不少煤老闆,很多人因煤礦而致富。
所以山西省的煤礦產量是最多的,只要在山西省境內尋摸,一定能找到煤礦。
陸川的想法很正確,他來到山西省才半年,就已經帶著人找到了三個大型煤礦,兩個小型煤礦,就等著朝廷派人來開採。
唐政帶領的科研司,需要實地考察,才能研製出更合適的工具,便一併來了大同府。
陸川這次出京沒有帶上謝寧和小果兒,氣候變幻無常,百姓心中難免慌亂。為防百姓慌亂之下隨便祭祀拜神,或者信奉邪教,謝寧需要待在報社做好安撫工作。
一篇篇氣候科普的新聞,通過大安報紙和幾個地方報社,傳遍大安各地。
有些偏遠鄉鎮,百姓很少能看到報紙,聖上還特意下旨,讓當地的縣令把報紙上的內容傳到各個村落。
務必要讓百姓明白,天氣的變幻莫測是正常的,不是天罰,不需要祭祀請求神明的原諒。
既然謝寧還在京城,小果兒也還在讀書,自然沒有跟著陸川一起出京的道理,於是他只能和謝寧待在京里,父子兩人相依為命。
不過好景不長,由於陸川找到了不少煤礦,報社需要派記者去跟蹤報導,也是讓百姓們安心,以後冬天取暖有煤炭可用。
謝寧自告奮勇,帶著幾個記者,在明竹鏢局的保護下,前往了山西省,任憑小果兒怎麼哀求,都不為所動把他留在京城。
「阿爹,你就帶上我吧,夫子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正好可以去遊歷一番。」小果兒抱著謝寧的胳膊哀求道。
謝寧收拾著自己的文稿,表情沒一點兒變化:「不行,你好好在書院讀書,想要遊歷可以過幾年讓你們夫子帶隊,我這次是有要事的,不能帶你一個小孩出門。」
小果兒說:「我不小了,都快十一歲了,我可以替你跑腿啊!」
謝寧:「別都別想,給我老實待在書院讀書。等我離京後,你是想去外祖家住,還是想在書院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