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
王伯伯也現身。他從郊區趕回來,見到小謝,仍是不改前輩本色,拄著拐杖在後頭指揮。
面上嫌東嫌西,一轉身,他笑眯眯對居民說,到底是小年輕,腦子和手腳比我活絡多了。
寫春聯,當然要有人出馬,胖阿姨提議:我們自己怎麼寫啦,總歸得找個好老師來示範的呀。
煙紙店拆掉之後,她的商鋪移到後面馬路,胖阿姨不再執著,租給別人開便利店。她有了一份新的工作,申請成為樓組長之後,還兼任居委志願者,其下可以調配的人員只有紅福一個。
找老師示範,這話直指徐運墨。小謝得令,立即去問。徐運墨聽後,答應了,當作義務勞動。
阿姨爺叔們為表感謝,自發準備了一些禮物,像是家裡做的肉圓或是包的餛飩。胖阿姨陣仗最大,托親戚搞來兩捆熏制香腸,功夫菜,吸睛無數。
徐運墨起先不肯收,還是眾人板起面孔:小小心意,你不要,看不起我們咯!
他不再推,全部收下,心想夏天梁總有辦法。
活動當天,社區服務中心打掃一新,居民圍在一起研究剛升級的自動諮詢機。等徐運墨進去時,小謝忙前忙後,精神飽滿,後面還跟著一個陌生的年輕面孔。
街道新分派來的社工,大學生剛畢業,看起來毫無朝氣,做事也沒個輕重,拿點東西丟三落四。
小謝恨鐵不成鋼,「小李,你用心點啊!」
被點名的小年輕臉上掛不住了,沒好氣地說:「知道了,謝伯伯。」
怎麼教不會的啦,小謝無奈,轉頭瞧見徐運墨,朝他連連揮手,隨後跑到活動桌邊鋪紙。
「新年好,徐老師,就等你了,來來,先寫一副做個示範吧。」
機器那邊的大部隊聽到聲音,呼啦啦轉移到徐運墨這裡,將他團團圍住,起鬨說:「徐老師起個手勢!」
徐運墨在小謝找的祝福語裡面挑了兩句,蘸墨掭筆,寫下:春風入天地,真味在人間。
橫批:福滿辛愛。
靈的呀!眾人讚嘆,紛紛上手臨摹。
徐運墨在旁指導,橫鉤豎鉤,如何轉折頓筆,儘量講得通俗易懂。碰到有的手法不對,寫得歪歪扭扭,他也不皺眉,說沒事,再練練就好了。
紙張紛飛,居民神色認真。直到活動室外響起腳步聲,他們動動鼻子,皆是被一股香氣吸引。
「今天做了春卷,剛炸好,給大家送一點。」
夏天梁抱著保鮮盒進來,眾人齊呼累了,要休息一下,迅速擱筆。
唯獨徐運墨手沒停,夏天梁放下盒子,他離得遠,看不清具體內容,好奇問:「寫的什麼?」
愛這個字,徐運墨過去總是寫廢,要麼開頭起得太緊,結構不穩,要麼結尾收得太快,失了神韻。
所幸,意在筆先,如今的他已能將這個字寫得很好了。
FIN
作者有話說:
正文完結,下章為後記,基本想說的都在裡面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又是半年連載期,辛苦追更的各位,番外再相見。
第87章 辛愛路是什麼馬路
搭界是個很窄的故事,我有意將90%的篇幅全部壓縮在辛愛路這條馬路上,只在最後讓兩位主角各自在芝加哥與崇明島完成命定的分別,最後再回到起點,所以本文真正主角,辛愛路無疑!
這是個非常直白的名字,踏上愛的路很辛苦。其原型為上海進賢路,布局、地理位置與街邊風貌都有所借鑑。十幾年前,短短數百米的進賢路能看到不同菜系的小店錯落有致地藏於路邊門面,隔壁往往就是修理鋪、服裝店、菜檔,經過時會不經意被一把居民忘記拿走的竹編小板凳攔住去路。當時路上幾家本幫菜各有特色,有時吃飯不是瞄準哪家,而是哪家不排隊吃哪家,若要「開開洋葷」,也有許多選擇。之後離開上海一段時間,再回來,活動從吃飯改為喝酒,即便總是花心地遊蕩於周邊街區,宵夜卻依舊會跑回進賢路吃澆頭面。結束已是後半夜,一年四季或熱或冷,不變的是路口駐足抽菸的酒客,沈夕舟的Haven也脫胎於這一時期。
二零二零年,經歷疫情的進賢路進入了某種變奏的快速發展。電視劇繁花播出之後,更是出現一批覆刻夜東京的模板。租金上漲,糾紛變多,許多店面關停,如今早已高度商業化,長出另一番光景。
近幾年,明顯感到自己正在逐步忘記過去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或是影像承載的回憶,徹底模糊成一片,這令我感到恐慌。我是看滑稽長大的小孩,與長輩一起聽姚周兩位老師的獨角戲,學唱金陵塔,是童年獨一份的快樂。上學後流行情景喜劇,從新72家房客、紅茶坊,再到老娘舅、開心公寓,寥寥場景下,大家在其中度過一些時光,碰到一些難題,爭吵妥協後繼續往前,讓電視機前的我始終對這種家長里短的市民生活有股著迷的勁頭。
在寫金剛不壞的時候,我將寫作重點更多地放在職場部分,落筆比較快節奏,期間渴望書寫城市慢生活的念頭漸漸加重。後進入修整期,幾次更改過下一本的想法。說來慚愧,沒有先寫成人之危除了劇情需要大調之外,另個原因是它的設定比較懸浮,於是偷懶地想,要不先寫點熟悉的、生活化一點的東西吧,孰不知這個想法如此傲慢,因為生活才最最難寫。
最初我對於本文的期望是儘量不去寫好壞,經過辛愛路的所有人都不過是一群普通人。因此,搭界是我必須戒掉許多壞習慣的一本,在這麼落地的設定下編撰角色與劇情,讓我在寫作中大吃苦頭。
如何儘可能通過合理的事件推動發展、製造衝突,從而寫出兩個截然相反之人的互相吸引,以及周遭一群人的日常狀態,讓大家讀來輕鬆愜意,真的非常折磨我。中途的崩潰次數遠超想像,有時候甚至不是卡文,只是整個人死水一樣無法流淌出任何東西,而寫作是需要活力的。
尤其中後期不斷復盤前文,以釐清邏輯,讓角色銜接前半程的狀態並演化下去,需想二十個場景再斃掉十九個,只為留下一個相對合理的。此舉如同漫步蛛網,經常會讓我陷入龐雜而無能為力的情緒之中,也著實拖慢了更新速度。
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協調自己,進入摳膜的狀態——有些罐頭旋開,上面會覆著一層膜,周圍光滑,沒有能夠拎著撕掉的多餘一角,所以只好用指甲刮出毛邊,慢慢撕。然而這麼做,往往撕一點就碎了,只得硬著頭皮繼續摳,繼續撕,直到撕的足夠多,破出一道大的口子。
這個痛苦的階段使我意識到,過去的自己始終躲在一個皮套子裡寫作。這個皮套就是取巧的設定、便利的人物、想當然的劇情,以及最致命的,思考時下意識的懶惰。都是我有意避免去面對的缺點。而當我決定剝掉這個皮套,我必須坦誠地面對一個最為原始的問題:我是否有能力講好故事,又是否可以寫出動人的角色。
目前的答案仍是:做不到。
還是有太多缺點,太多僵硬的幼稚的紛飛的不自如的表達。我也在一遍遍重複自己,做些陳腔濫調的排布,陷入桎梏。我常常失控。我亦沒有天賦,無法輕鬆運用文字,使它落下時那樣不知所措。
我在寫作上是個真正的笨人。
然而這又如何?寫得不好就是需要繼續寫。繼續寫,繼續挖空自己。只要還能有感受,有反應,就不算白費功夫。笨人永遠變不成聰明人,但笨人至少可以做個誠實的人。
說到這裡,未免太像抱怨。相信寫作者大抵都有類似的痛苦,那就到此為止吧。畢竟脫掉所有偽裝,在寫作這條路上,我需要面對的始終只有自己。
搭界連載期間,適逢長樂路拆遷,令人不由感懷有些東西真在慢慢消逝,而我所能做的只有記錄。仔細想一想,本文寫作的最大矛盾在於我試圖還原的記憶並不符合當前的社會環境,是一種幻想下與現實的割裂,比如王伯伯如何能夠為辛愛路堅持到七十歲,又比如天天在這個位置大概率無法收支平衡,諸如此類。
但終究,這只是個虛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大家會找到自己的辦法。辛愛路有微微的群像。製作大綱時,我為所有角色寫了人物小傳,原本人物數量其實更多,線路也更複雜。為了把控劇情,我做了一些刪減與併合,以求居民故事儘可能精簡,希望將他們的瑣碎日常化成一截截彩色毛線,穿插在我為兩位主人公織造的毛衣之中。
這並非是一個好的敘事方式,隔靴搔癢,無法探討得更深,有時也很像游離於主角之外的廢筆。不過在我看來,與他人的交流,融入人情社會的姿態,這些和外界產生的聯繫恰恰能為主角豐富個性,塑造文內世界觀,這在雙方的純感情戲中很難做到。
搭界的文名代表「有所關聯」。我在寫作中始終有所偏好,開展故事之前,比起構建劇情,更痴迷於鋪展各類關係。人和人之間可以沒感情,但不能沒關係,也可以有了感情多點關係或是因為有了關係再有感情。沒有極端愛與恨的人之間,也可以存在值得琢磨的往來。我喜歡的是人與人的衝撞。
面上嫌東嫌西,一轉身,他笑眯眯對居民說,到底是小年輕,腦子和手腳比我活絡多了。
寫春聯,當然要有人出馬,胖阿姨提議:我們自己怎麼寫啦,總歸得找個好老師來示範的呀。
煙紙店拆掉之後,她的商鋪移到後面馬路,胖阿姨不再執著,租給別人開便利店。她有了一份新的工作,申請成為樓組長之後,還兼任居委志願者,其下可以調配的人員只有紅福一個。
找老師示範,這話直指徐運墨。小謝得令,立即去問。徐運墨聽後,答應了,當作義務勞動。
阿姨爺叔們為表感謝,自發準備了一些禮物,像是家裡做的肉圓或是包的餛飩。胖阿姨陣仗最大,托親戚搞來兩捆熏制香腸,功夫菜,吸睛無數。
徐運墨起先不肯收,還是眾人板起面孔:小小心意,你不要,看不起我們咯!
他不再推,全部收下,心想夏天梁總有辦法。
活動當天,社區服務中心打掃一新,居民圍在一起研究剛升級的自動諮詢機。等徐運墨進去時,小謝忙前忙後,精神飽滿,後面還跟著一個陌生的年輕面孔。
街道新分派來的社工,大學生剛畢業,看起來毫無朝氣,做事也沒個輕重,拿點東西丟三落四。
小謝恨鐵不成鋼,「小李,你用心點啊!」
被點名的小年輕臉上掛不住了,沒好氣地說:「知道了,謝伯伯。」
怎麼教不會的啦,小謝無奈,轉頭瞧見徐運墨,朝他連連揮手,隨後跑到活動桌邊鋪紙。
「新年好,徐老師,就等你了,來來,先寫一副做個示範吧。」
機器那邊的大部隊聽到聲音,呼啦啦轉移到徐運墨這裡,將他團團圍住,起鬨說:「徐老師起個手勢!」
徐運墨在小謝找的祝福語裡面挑了兩句,蘸墨掭筆,寫下:春風入天地,真味在人間。
橫批:福滿辛愛。
靈的呀!眾人讚嘆,紛紛上手臨摹。
徐運墨在旁指導,橫鉤豎鉤,如何轉折頓筆,儘量講得通俗易懂。碰到有的手法不對,寫得歪歪扭扭,他也不皺眉,說沒事,再練練就好了。
紙張紛飛,居民神色認真。直到活動室外響起腳步聲,他們動動鼻子,皆是被一股香氣吸引。
「今天做了春卷,剛炸好,給大家送一點。」
夏天梁抱著保鮮盒進來,眾人齊呼累了,要休息一下,迅速擱筆。
唯獨徐運墨手沒停,夏天梁放下盒子,他離得遠,看不清具體內容,好奇問:「寫的什麼?」
愛這個字,徐運墨過去總是寫廢,要麼開頭起得太緊,結構不穩,要麼結尾收得太快,失了神韻。
所幸,意在筆先,如今的他已能將這個字寫得很好了。
FIN
作者有話說:
正文完結,下章為後記,基本想說的都在裡面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又是半年連載期,辛苦追更的各位,番外再相見。
第87章 辛愛路是什麼馬路
搭界是個很窄的故事,我有意將90%的篇幅全部壓縮在辛愛路這條馬路上,只在最後讓兩位主角各自在芝加哥與崇明島完成命定的分別,最後再回到起點,所以本文真正主角,辛愛路無疑!
這是個非常直白的名字,踏上愛的路很辛苦。其原型為上海進賢路,布局、地理位置與街邊風貌都有所借鑑。十幾年前,短短數百米的進賢路能看到不同菜系的小店錯落有致地藏於路邊門面,隔壁往往就是修理鋪、服裝店、菜檔,經過時會不經意被一把居民忘記拿走的竹編小板凳攔住去路。當時路上幾家本幫菜各有特色,有時吃飯不是瞄準哪家,而是哪家不排隊吃哪家,若要「開開洋葷」,也有許多選擇。之後離開上海一段時間,再回來,活動從吃飯改為喝酒,即便總是花心地遊蕩於周邊街區,宵夜卻依舊會跑回進賢路吃澆頭面。結束已是後半夜,一年四季或熱或冷,不變的是路口駐足抽菸的酒客,沈夕舟的Haven也脫胎於這一時期。
二零二零年,經歷疫情的進賢路進入了某種變奏的快速發展。電視劇繁花播出之後,更是出現一批覆刻夜東京的模板。租金上漲,糾紛變多,許多店面關停,如今早已高度商業化,長出另一番光景。
近幾年,明顯感到自己正在逐步忘記過去的事情,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或是影像承載的回憶,徹底模糊成一片,這令我感到恐慌。我是看滑稽長大的小孩,與長輩一起聽姚周兩位老師的獨角戲,學唱金陵塔,是童年獨一份的快樂。上學後流行情景喜劇,從新72家房客、紅茶坊,再到老娘舅、開心公寓,寥寥場景下,大家在其中度過一些時光,碰到一些難題,爭吵妥協後繼續往前,讓電視機前的我始終對這種家長里短的市民生活有股著迷的勁頭。
在寫金剛不壞的時候,我將寫作重點更多地放在職場部分,落筆比較快節奏,期間渴望書寫城市慢生活的念頭漸漸加重。後進入修整期,幾次更改過下一本的想法。說來慚愧,沒有先寫成人之危除了劇情需要大調之外,另個原因是它的設定比較懸浮,於是偷懶地想,要不先寫點熟悉的、生活化一點的東西吧,孰不知這個想法如此傲慢,因為生活才最最難寫。
最初我對於本文的期望是儘量不去寫好壞,經過辛愛路的所有人都不過是一群普通人。因此,搭界是我必須戒掉許多壞習慣的一本,在這麼落地的設定下編撰角色與劇情,讓我在寫作中大吃苦頭。
如何儘可能通過合理的事件推動發展、製造衝突,從而寫出兩個截然相反之人的互相吸引,以及周遭一群人的日常狀態,讓大家讀來輕鬆愜意,真的非常折磨我。中途的崩潰次數遠超想像,有時候甚至不是卡文,只是整個人死水一樣無法流淌出任何東西,而寫作是需要活力的。
尤其中後期不斷復盤前文,以釐清邏輯,讓角色銜接前半程的狀態並演化下去,需想二十個場景再斃掉十九個,只為留下一個相對合理的。此舉如同漫步蛛網,經常會讓我陷入龐雜而無能為力的情緒之中,也著實拖慢了更新速度。
沒有別的辦法,只能協調自己,進入摳膜的狀態——有些罐頭旋開,上面會覆著一層膜,周圍光滑,沒有能夠拎著撕掉的多餘一角,所以只好用指甲刮出毛邊,慢慢撕。然而這麼做,往往撕一點就碎了,只得硬著頭皮繼續摳,繼續撕,直到撕的足夠多,破出一道大的口子。
這個痛苦的階段使我意識到,過去的自己始終躲在一個皮套子裡寫作。這個皮套就是取巧的設定、便利的人物、想當然的劇情,以及最致命的,思考時下意識的懶惰。都是我有意避免去面對的缺點。而當我決定剝掉這個皮套,我必須坦誠地面對一個最為原始的問題:我是否有能力講好故事,又是否可以寫出動人的角色。
目前的答案仍是:做不到。
還是有太多缺點,太多僵硬的幼稚的紛飛的不自如的表達。我也在一遍遍重複自己,做些陳腔濫調的排布,陷入桎梏。我常常失控。我亦沒有天賦,無法輕鬆運用文字,使它落下時那樣不知所措。
我在寫作上是個真正的笨人。
然而這又如何?寫得不好就是需要繼續寫。繼續寫,繼續挖空自己。只要還能有感受,有反應,就不算白費功夫。笨人永遠變不成聰明人,但笨人至少可以做個誠實的人。
說到這裡,未免太像抱怨。相信寫作者大抵都有類似的痛苦,那就到此為止吧。畢竟脫掉所有偽裝,在寫作這條路上,我需要面對的始終只有自己。
搭界連載期間,適逢長樂路拆遷,令人不由感懷有些東西真在慢慢消逝,而我所能做的只有記錄。仔細想一想,本文寫作的最大矛盾在於我試圖還原的記憶並不符合當前的社會環境,是一種幻想下與現實的割裂,比如王伯伯如何能夠為辛愛路堅持到七十歲,又比如天天在這個位置大概率無法收支平衡,諸如此類。
但終究,這只是個虛構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大家會找到自己的辦法。辛愛路有微微的群像。製作大綱時,我為所有角色寫了人物小傳,原本人物數量其實更多,線路也更複雜。為了把控劇情,我做了一些刪減與併合,以求居民故事儘可能精簡,希望將他們的瑣碎日常化成一截截彩色毛線,穿插在我為兩位主人公織造的毛衣之中。
這並非是一個好的敘事方式,隔靴搔癢,無法探討得更深,有時也很像游離於主角之外的廢筆。不過在我看來,與他人的交流,融入人情社會的姿態,這些和外界產生的聯繫恰恰能為主角豐富個性,塑造文內世界觀,這在雙方的純感情戲中很難做到。
搭界的文名代表「有所關聯」。我在寫作中始終有所偏好,開展故事之前,比起構建劇情,更痴迷於鋪展各類關係。人和人之間可以沒感情,但不能沒關係,也可以有了感情多點關係或是因為有了關係再有感情。沒有極端愛與恨的人之間,也可以存在值得琢磨的往來。我喜歡的是人與人的衝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