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頁
曹操皺眉苦思,而後眉頭舒展,眼睛瞪圓,身體微微顫抖,似乎遇到了極其可怕的事。
「太荒謬了!」
「是嗎?哈哈哈哈哈。」
諸葛亮的笑聲傳到門外,門外等候曹操的官吏皆伸頭,想要偷聽諸葛亮和曹操的對話。
可惜他們離得太遠,諸葛亮和曹操對話的聲音太輕微,沒有入第三人之耳。
在張盈強烈的攻勢下,曹操遭遇了原本歷史中,他在官渡之戰翻盤那一戰之前遇到的困境。
曹操還未有機會停下兵鋒安撫百姓,常用極端手段搜刮軍糧,治下士人生活無擾,普通百姓極其貧困。
曹操先與袁紹打了一場,又遭遇劉盈襲擊,雖然主力尚存,但糧草已經快要告罄。
在這種時候,為曹操提供大部分糧草的豫州百姓困苦不堪,紛紛響應劉盈的軍隊。
袁紹高傲,這些響應的百姓沒能起到用處,最後烏巢一把大火就斷送了他的霸業;劉盈和他背後的作業小組智囊團,有充分的揭竿起義的經驗,早就制定出詳盡的計劃。
冀州有黑山軍張燕,豫州有五斗米教張魯和張修。
此番決戰也如劉邦當年傾力出擊一樣,留守後方的只有文臣,所有能派出的將領都派了出去。
與袁紹和曹操擔憂後方被偷襲不同,只要劉盈派出去的將領沒被擊潰,劉盈的大本營就不會遇到危險。
唯一的變數,便是南匈奴和羌人。
在益州、關中悄無聲息那兩年,休養生息的事所有臣子都能做,劉盈主要負責的就是安撫羌人、南匈奴和鮮卑。
羌人最好說話。百年羌亂中,羌族已經被打散,剩餘的貴族武裝以僱傭兵的形式依附匈奴或鮮卑,也有人為漢人軍閥打手。
劉盈只要足夠慷慨,羌人很樂意為劉盈效力。
南匈奴和鮮卑雖表面上聯合,內部紛爭不斷。光是南匈奴內部,一年都會出現多次謀殺篡位。
漢初作業小組中的蒯徹恨不得親身來到漢末,這才是他檢驗所學的福地!
有了蒯徹的傾力指點,再加上武力震懾,歷史中的曹操能收復南匈奴和鮮卑,劉盈自然也能。
劉盈沒有採取曹操的政策,讓內附的南匈奴和鮮卑直接占據北方幾座縣城自治。
他平等地對待願意依附的四夷貴族,許諾這些人學好漢話都能入朝為官,如前漢當年那樣。
若部族不願意拆分,劉盈就讓他們南遷。
南方水熱更好,你們不會不滿意,對吧?路上的糧食,我來負責,我最慷慨啦(拍胸脯)。
雖然南匈奴和鮮卑人也占有了幾個小縣城,但他們彼此間隔得很遠,再無法聯絡。
南匈奴和鮮卑人的首領知道劉盈的險惡用心。劉盈願意讓他們入朝為官,還讓他們的孩子進入學院,以後升官途徑和漢人一致,他們便假裝糊塗了。
內附的夷人貴族本就是在草原上被趕出來的。他們能在更強大的王朝做官穿絲綢,那夷人首領的特權,不要也罷。
夷人被漢人騙慣了,再多的花言巧語,都抵不過劉盈那雙真誠的大眼睛,以及他捧出的戶籍律令。
劉盈拉著夷人首領,一條一條向他們解說,哪些律令能保障他們的權利。即使夷人都知道,律令這玩意兒,在權貴面前比擦屁股的緞子還不如,可有總比沒有誠意更大。
關中的邊患,便暫時安寧了。
邊患能不能多安寧一段時間,要看中原最終的勝利者是誰。
劉盈派出了自己全部的兵力,在袁紹的冀州和曹操的豫州征戰。
雖然他自己的後勤運輸很有壓力,但成為戰場的冀州和豫州,已經毫無有秩序的後勤可言。
袁紹的軍隊已經在撿河蚌和狩獵補充軍糧,曹操部分軍中出現了人相食的慘案。
繼承天師道的張燕和創立五斗米教的張魯張修,即使在劉盈的命令下不以宗教為基礎,也能輕易煽動人心。
大不了,再喊一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過這個時候,還是以東漢末年本就存在的民謠做為口號,更能引起共鳴。
劉盈根據後世的潤色,將這首民謠最後一句更改,讓它在中原各地唱響。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拿著粗劣武器的百姓,仿佛自殺般地沖向了袁紹和曹操的征糧軍隊。
一如秦末拿著竹竿的黔首,也如十幾年前將黃巾裹在頭上的那群庶民。
崤山以東的豪族震怒不已。
張盈,他都不怕嗎?
「若我為帝,定再約法三章,興文景之治!」
劉盈每到一處,就許諾免一年徭役賦稅。糧草充足的劉盈的軍隊,對沿路村莊所剩不多的糠麩絲毫不取。
就憑藉著這些豪族看不懂的小恩小惠,這些完全沒有任何約束力的空口保證,劉盈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相迎,人人唯恐劉盈不為帝。
劉盈恍然。
曾經他與阿父一同進入關中。同樣的舉措,同樣的情景。
或許那時的他還年幼,或許那時承擔所有期盼的是他的父親,劉盈雖激動自豪,感觸卻不深。
至少沒有深到臉上許久沒有笑容的程度。
原來是這樣啊。
這就是阿父肩上的壓力。
劉盈騎在馬上,可以輕易看清站在地上的人那蘊含了太多的期盼,以至於五官都扭曲了的臉龐。
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多卑微,多天真。
可這時的人,除了將希望寄托在「聖君」身上,還能做什麼?
已經長大的劉盈,早已經明了「漢聖宗聖皇帝」這個諡號廟號有多不合規矩。
中原文化總是含蓄的,漢人王朝即使再期盼聖君,除非追封先祖,否則不會用「聖」來作為廟號。
而評價皇帝一生的「諡號」,也沒有一個人能擔得單獨一個「聖」字。
至於復字的諡號,那便已經泛濫,不值一提。
是不是啊,文武大聖皇帝?你是不是更希望自己叫唐文帝?
劉盈失去了笑容很久,今日又笑了起來。
後世的漢人王朝如何,與自己何干?
後世漢人王朝遵循的規矩,就是老祖宗做過的事。
我是漢人的老祖宗!第二任的大漢皇帝!
這兩個「聖」字,我要定了!
「沒錯,我完全配得上兩個聖字。」劉盈經過許多日的三省吾身,自得頷首,「為免不孝子亂來,等當了皇帝我就把廟號和諡號定下來!」
「啊?你說什麼?」被曹操放走,沒去更近的孫策軍中,北上來尋劉盈的諸葛亮傻眼,以為自己耳朵出問題了。
劉盈道:「等我回去登基後,就和阿父阿母和伯父叔父們說,我要把廟號諡號定下來,就叫『漢聖宗聖皇帝』!」
諸葛亮深呼吸。
「張盈啊。」
「嗯?」
「劉盈啊。」
「叫你老祖宗作甚?」
「大漢的第一位太子殿下啊。」
「在在在,有屁快放。」
後悔趕來為劉盈掌管後勤,好讓劉盈輕鬆一些的諸葛亮哭喪著臉:「對蕭相國好一點。高祖陛下或許不會在意,但蕭相國真的會被你氣死。」<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太荒謬了!」
「是嗎?哈哈哈哈哈。」
諸葛亮的笑聲傳到門外,門外等候曹操的官吏皆伸頭,想要偷聽諸葛亮和曹操的對話。
可惜他們離得太遠,諸葛亮和曹操對話的聲音太輕微,沒有入第三人之耳。
在張盈強烈的攻勢下,曹操遭遇了原本歷史中,他在官渡之戰翻盤那一戰之前遇到的困境。
曹操還未有機會停下兵鋒安撫百姓,常用極端手段搜刮軍糧,治下士人生活無擾,普通百姓極其貧困。
曹操先與袁紹打了一場,又遭遇劉盈襲擊,雖然主力尚存,但糧草已經快要告罄。
在這種時候,為曹操提供大部分糧草的豫州百姓困苦不堪,紛紛響應劉盈的軍隊。
袁紹高傲,這些響應的百姓沒能起到用處,最後烏巢一把大火就斷送了他的霸業;劉盈和他背後的作業小組智囊團,有充分的揭竿起義的經驗,早就制定出詳盡的計劃。
冀州有黑山軍張燕,豫州有五斗米教張魯和張修。
此番決戰也如劉邦當年傾力出擊一樣,留守後方的只有文臣,所有能派出的將領都派了出去。
與袁紹和曹操擔憂後方被偷襲不同,只要劉盈派出去的將領沒被擊潰,劉盈的大本營就不會遇到危險。
唯一的變數,便是南匈奴和羌人。
在益州、關中悄無聲息那兩年,休養生息的事所有臣子都能做,劉盈主要負責的就是安撫羌人、南匈奴和鮮卑。
羌人最好說話。百年羌亂中,羌族已經被打散,剩餘的貴族武裝以僱傭兵的形式依附匈奴或鮮卑,也有人為漢人軍閥打手。
劉盈只要足夠慷慨,羌人很樂意為劉盈效力。
南匈奴和鮮卑雖表面上聯合,內部紛爭不斷。光是南匈奴內部,一年都會出現多次謀殺篡位。
漢初作業小組中的蒯徹恨不得親身來到漢末,這才是他檢驗所學的福地!
有了蒯徹的傾力指點,再加上武力震懾,歷史中的曹操能收復南匈奴和鮮卑,劉盈自然也能。
劉盈沒有採取曹操的政策,讓內附的南匈奴和鮮卑直接占據北方幾座縣城自治。
他平等地對待願意依附的四夷貴族,許諾這些人學好漢話都能入朝為官,如前漢當年那樣。
若部族不願意拆分,劉盈就讓他們南遷。
南方水熱更好,你們不會不滿意,對吧?路上的糧食,我來負責,我最慷慨啦(拍胸脯)。
雖然南匈奴和鮮卑人也占有了幾個小縣城,但他們彼此間隔得很遠,再無法聯絡。
南匈奴和鮮卑人的首領知道劉盈的險惡用心。劉盈願意讓他們入朝為官,還讓他們的孩子進入學院,以後升官途徑和漢人一致,他們便假裝糊塗了。
內附的夷人貴族本就是在草原上被趕出來的。他們能在更強大的王朝做官穿絲綢,那夷人首領的特權,不要也罷。
夷人被漢人騙慣了,再多的花言巧語,都抵不過劉盈那雙真誠的大眼睛,以及他捧出的戶籍律令。
劉盈拉著夷人首領,一條一條向他們解說,哪些律令能保障他們的權利。即使夷人都知道,律令這玩意兒,在權貴面前比擦屁股的緞子還不如,可有總比沒有誠意更大。
關中的邊患,便暫時安寧了。
邊患能不能多安寧一段時間,要看中原最終的勝利者是誰。
劉盈派出了自己全部的兵力,在袁紹的冀州和曹操的豫州征戰。
雖然他自己的後勤運輸很有壓力,但成為戰場的冀州和豫州,已經毫無有秩序的後勤可言。
袁紹的軍隊已經在撿河蚌和狩獵補充軍糧,曹操部分軍中出現了人相食的慘案。
繼承天師道的張燕和創立五斗米教的張魯張修,即使在劉盈的命令下不以宗教為基礎,也能輕易煽動人心。
大不了,再喊一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不過這個時候,還是以東漢末年本就存在的民謠做為口號,更能引起共鳴。
劉盈根據後世的潤色,將這首民謠最後一句更改,讓它在中原各地唱響。
「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
拿著粗劣武器的百姓,仿佛自殺般地沖向了袁紹和曹操的征糧軍隊。
一如秦末拿著竹竿的黔首,也如十幾年前將黃巾裹在頭上的那群庶民。
崤山以東的豪族震怒不已。
張盈,他都不怕嗎?
「若我為帝,定再約法三章,興文景之治!」
劉盈每到一處,就許諾免一年徭役賦稅。糧草充足的劉盈的軍隊,對沿路村莊所剩不多的糠麩絲毫不取。
就憑藉著這些豪族看不懂的小恩小惠,這些完全沒有任何約束力的空口保證,劉盈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相迎,人人唯恐劉盈不為帝。
劉盈恍然。
曾經他與阿父一同進入關中。同樣的舉措,同樣的情景。
或許那時的他還年幼,或許那時承擔所有期盼的是他的父親,劉盈雖激動自豪,感觸卻不深。
至少沒有深到臉上許久沒有笑容的程度。
原來是這樣啊。
這就是阿父肩上的壓力。
劉盈騎在馬上,可以輕易看清站在地上的人那蘊含了太多的期盼,以至於五官都扭曲了的臉龐。
將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多卑微,多天真。
可這時的人,除了將希望寄托在「聖君」身上,還能做什麼?
已經長大的劉盈,早已經明了「漢聖宗聖皇帝」這個諡號廟號有多不合規矩。
中原文化總是含蓄的,漢人王朝即使再期盼聖君,除非追封先祖,否則不會用「聖」來作為廟號。
而評價皇帝一生的「諡號」,也沒有一個人能擔得單獨一個「聖」字。
至於復字的諡號,那便已經泛濫,不值一提。
是不是啊,文武大聖皇帝?你是不是更希望自己叫唐文帝?
劉盈失去了笑容很久,今日又笑了起來。
後世的漢人王朝如何,與自己何干?
後世漢人王朝遵循的規矩,就是老祖宗做過的事。
我是漢人的老祖宗!第二任的大漢皇帝!
這兩個「聖」字,我要定了!
「沒錯,我完全配得上兩個聖字。」劉盈經過許多日的三省吾身,自得頷首,「為免不孝子亂來,等當了皇帝我就把廟號和諡號定下來!」
「啊?你說什麼?」被曹操放走,沒去更近的孫策軍中,北上來尋劉盈的諸葛亮傻眼,以為自己耳朵出問題了。
劉盈道:「等我回去登基後,就和阿父阿母和伯父叔父們說,我要把廟號諡號定下來,就叫『漢聖宗聖皇帝』!」
諸葛亮深呼吸。
「張盈啊。」
「嗯?」
「劉盈啊。」
「叫你老祖宗作甚?」
「大漢的第一位太子殿下啊。」
「在在在,有屁快放。」
後悔趕來為劉盈掌管後勤,好讓劉盈輕鬆一些的諸葛亮哭喪著臉:「對蕭相國好一點。高祖陛下或許不會在意,但蕭相國真的會被你氣死。」<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