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正派江湖人,就是那麽有邊界感。

  白玉堂撇撇嘴,行行行,不找就不找,不用暗戳戳的點他。

  大不了他去找那小賊、咳咳、小郎打聽,就算不能親眼見到傳說中的唐門,能多聽幾句也是好的。

  旁邊,包拯和公孫策正在討論接下來的事情。

  雖然朝廷對拐賣判的很嚴,但是這些年掠賣人口的事情還是層出不窮,連京城宰相家的孩子都能著道,可想而知其他地方的歹人有多猖狂。

  問題來了,無憂洞的勢力十幾年前就擴張到蜀地,現在呢?

  包拯皺緊眉頭,他權知開封府的時間不長,只知道京城有個百姓避之不及的無憂洞還沒來得及去處理,如今知道無憂洞比預想中的還要猖狂必不可能不管。

  發兵清剿!刻不容緩!

  第322章

  *

  蘇景殊,字子安,慶曆三年生於眉州,後徙家京師。年十三,入太學,機警敏悟,時人稱之。

  嘉佑初,嘗與友人選勝而游。京師地廣平,賴溝渠以行水潦,內外八廂創製八字水口,通流雨水入渠甚利,然溝渠曲折廣深,亡命之徒多匿其中,甚者盜匿婦人。時景殊年少,為人所掠,幸過目不忘,扶向路而出,繪圖獻開封府。權知開封府包拯調禁軍剿之,救所陷婦孺千餘人,朝野皆驚。會京師大疫,獻《防疫六策》,活民無數,帝遂以條文頒至各州。仁宗愛其聰穎,擢秘書省正字,期許甚高。

  治平二年,舉進士,試禮部,對策第一,賜進士及第並文林郎。同榜進士某生疑其舞弊,誣其兄軾代為作答。英宗以「滿園春色」為題,景殊援筆立成,文風婉轉清麗,頗得晏元獻之精髓。賦成,滿座譁然,名動京師。

  夏五月,為大理寺丞,判登州。登州近海,有漁鹽之利。官自煎鹽,歲有定額,商旅販賣,自有常數。時峻立法禁,商旅不行,私鹽盛行,官鹽價騰,商本虧折,民無可得。景殊即上鹽書論榷鹽之利弊。自官賣鹽法以來,私鹽橫行。登州之民不便,國庫稅銀有虧。若無新法,需禁榷鹽。英宗嘉許,遂罷榷鹽,與民休息。

  時登州婦人云惡其夫寢陋,夜以刃斮之,傷而不死。縣吏欲以謀殺親夫問斬,知州許遵按雲納采之日母服未除駁之。案讞於朝,朝議皆當之死,獨王安石援律以辨。秋七月,詔謀殺已傷,案問欲舉自首者,從謀殺減二等。

  三年二月,王安石執政,英宗銳意太平,詔漕運、鹽鐵等官各具財用利害以聞,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行新法。農田水利、青苗、均輸諸役相繼並興,遣提舉官四十餘輩頒行天下,京東、淮南、河北三路試行之。青苗法者,以常平糴本作青苗錢,散與人戶,令出息二分,春貸夏收,夏貸秋收。朝堂沸騰,廷論紛然。景殊曰:「親民之官當知民之利病,青苗之法本意惠民,但使官吏清廉,便可使天下無饑寒之憂。」於是廣積糧谷,募鄉人詳講法令,絕貪吏猾胥之害。越明年,民無重困之憂,州縣為之一新,可謂天下之楷模。

  四年秋,召還京,同判司農司事、為殿中丞、直集賢院。詔制置司均通天下之財,以常平新法付司農寺,增置丞、簿,而農田水利、免役等法,悉自司農講行。冬十二月,安石上《畿縣保甲條例》。保甲之法,籍鄉村之民,二丁取一,十家為保,保丁皆授以弓弩,教之戰陣。景殊拒不從,曰:「國之興亡,唯在百姓苦樂。保丁肆習武事,一誤農時、二亂民心,足以困百姓,實無益於軍實。」朝廷從之。數月,為監察御史,出管勾永興軍路機宜文字。

  時狄青鎮守西北,請罷內臣監兵,不以陣圖授諸將。及景殊至京兆府,青喜甚,曰:「我得子安,猶魚之有水也。」夏主諒祚卒,子秉常年幼,母恭肅章憲皇後梁氏攝政,去漢儀,復蕃禮。六年五月,夏人號十萬築鬧訛堡。知慶州李復圭合蕃、漢兵三千出戰,寡不敵衆,大敗而歸。復出兵金湯、白豹等砦,掠老幼數百稱功告捷,由是邊怨大起。九月,梁氏調民為兵,號三十萬之衆大舉入環慶,游騎至城下,數日不退。御史劾復圭「擅興兵事,致士卒死傷,邊民流離」,逮赴台獄。青即勒兵設備,馳召西北各路經略使退敵。景殊統攬錢穀分兵屯田,耕者雜於堡砦之間,百姓安居,軍無私焉。夏人修礓砟寨,景殊曰:「夏無道,當使兵丁曉利害。」遂親至礓砟寨勸降,守寨蕃官香都攜家舉寨內附。英宗大悅,賜名「安疆寨」。數月,西北乃定。

  七年秋,知定邊軍,於故洛源縣地築定邊城,滋生人丁,用心至到。得良駒三千,遂有定邊鐵騎。越明年,党項往利氏舉鹽州來降。徙知鹽州。賞善罰惡,恩威並行,降党項部族以百計,衆皆服之。鹽州地瘠民貧,然北有鹽池,西羌擅其利。景殊知經術曉世務,持籌握算尤善商財。百姓安居,政績昭然。雖身在外,而帝眷有加。

  八年春,陝西大旱,景殊請食羌戶飢者。會種諤取橫山、王韶拓河湟,西夏梁氏擅權,景殊陰使行商至興靈之地秘宣宋廷恩澤。曰:「教民不至,則犯禁者多。養民無術,則病飢者衆。」又聯秦鳳、熙河二路振恤,仍蠲租賦,所在流民願歸業者,州縣齎遣之。夏主秉常既長,欲以河南地歸宋,國母知之,遂誅清而奪秉常政。秉常秘遣書至宋,言梁氏殘暴,自感無所作為,終日憂憤,難以自拔。英宗曰:「秉常見囚,宜興師問罪。」遂遣狄青統軍六十萬大舉征夏。鄜延、河東軍取懷州渡會興州,涇原軍出渭州北上葫蘆川,會環慶兵共取靈州。是時秉常遇刺身亡,西夏大亂,嵬名氏決黃河,水暴漲十餘丈,堤岸決溢,溺兵夫不可勝計。百姓流離,城池內外百里無人煙。景殊嘆曰:「頗似當年六塔河之決。」狄帥統兵出戰,景殊守京兆,足食足兵。既滅夏,追封已故夏主為西平王。普天同慶,大赦天下。七月,詔回京,遷三司戶部判官。九月,遼主母喪,副蘇頌使於遼,會女真完顏劾里缽,遂有收復幽燕之謀。歸京,為通議大夫。帝獨憐之,特賜紫金魚袋。

  九年春,契丹揮師南下。狄青老邊事,宣撫河北。辟掌宣撫判官,督戰雄州,為青移書執政。契丹兵數萬虛聲搖邊,間道信安軍取雄霸諸州,欲斫營,大敗而歸。景殊審計形勢,獻破敵之策。河東兵分兩路,青率軍北上太行,府州兵出雁門,蔚、雲既克,又拔應、寰。景殊隨之,安民心,定四方。軍行二十有三日,涉千八百里,得州九,獲牛、羊、馬以萬計。五月,取山後九州,兵至拒馬河,與遼東女真遙相呼應,攻黃龍府。王師自出至凱旋,百四十日。三軍戰功彪炳,朝野震驚。幽雲既復,以功進光祿大夫、集賢殿學士,封澶淵郡開國公。幽雲諸州久為契丹所據,景殊自請行,遷戶部侍郎,知雲州,以本官兼河北路轉運使。安民屯田、募弓箭手,以備戰鬥。是歲,蒙古來貢。十二年,遷兵部尚書、判太原府。徙知滄州,又徙興慶府。所至州府,民被德澤,訟清盜息,同僚悅服,前輩由外官而至執政者,論濟人之功,皆自以為不及甚也。

  神宗初即位,拜樞密副使,以集賢殿大學士知幽州。陛辭,帝曰:「勿為久留計。」歲大蝗旱,興修水利,所至開倉賑之。許民互市,與北地通有無。北入中京道,羌酋皆以城附。取遼陽府,女真來降,收之。三年,領樞密院,遂為樞密使。以集賢殿學士知永興軍。徙大名府。知熙寧七年貢舉,遷吏部尚書。熙寧中,以滅遼之功封華陽郡王,拜參知政事,為資政殿學士。復回京,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既歸京,益勵精圖治,凡所建議皆有利於國。帝奮然有為,群材更治,君臣相得。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