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李治的建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439章 李治的建議

  李治聽到此處,終於明白了欽陵的謀劃。

  他繞了這麼大一圈子,其實就是想攻打天竺,又怕大食救援,故而讓大唐幫他們牽制大食主力罷了。

  他雖是為自己謀劃,但如果吐蕃打下天竺,對大唐確實有利,畢竟大食才是大唐眼下最大敵人。

  如果吐蕃首領是悉若,李治倒願意答應他們的條件。

  可對眼前的欽陵,李治心中則充滿防備,因為他壯大之後,肯定會試圖奪回西藏地區。

  李治沉吟片刻,腦海中很快冒出另一個想法。

  「欽外使,天竺眼下的駐軍情況如何?」

  欽陵道:「大食因內亂,將大量兵力調回本國,如今天竺的大食軍只有三萬,另有二十多萬天竺軍隊。」

  李治微微一愣:「天竺軍隊有二十多萬?」

  欽陵道:「是的,大食人將天竺各個部落,全部整合起來,積極擴充軍備,故而天竺軍隊人數很多,不過戰力卻很低。」

  李治點點頭,又問:「天竺人對大食人臣服嗎?」

  欽陵道:「天竺人崇慕強者,只要大食人不被打敗,就算只有一百駐軍,他們也會繼續臣服。」

  「如果大食人被打敗呢?」

  「他們會立刻背叛。」

  這也是欽陵只有三萬兵力,就敢攻打天竺的原因,只要他打敗那三萬大食人,天竺二十多萬大軍,很可能立刻倒戈,投靠吐蕃。

  李治笑道:「既是如此,朕有一個更好的辦法。」

  「陛下有何辦法?」欽陵心中一驚。

  李治道:「你我兩國,一起扶持天竺立國,你以為如何?」

  欽陵臉色微變。

  這個法子確實更容易實現,可這對吐蕃並無好處,一個強大的天竺,反而會對吐蕃造成威脅。

  而且無法吞併天竺的話,吐蕃永遠不能恢復強大,更無法奪回故地。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欽外使,只要天竺立國,你們就不會直面大食人的威脅,這對貴國也有好處。」

  欽陵頓了一下,道:「陛下,就算我們扶持天竺立國,將來大食人打過來時,他們還是有可能投靠大食。」

  李治道:「也不盡然,以前天竺輕易淪陷,是因各自為戰,並無一個統一調度。」

  「如今在大食人幫助下,他們糅合成一個國家,不會輕易被擊敗。況且你我兩國,也可援助他們。」

  欽陵又陷入了沉默。

  王及善忽然道:「論外使,你這次來到底是想對付大食呢,還是想借著對付大食的名義,利用我大唐,吞併天竺呢?」

  欽陵心中一凜,忙道:「外臣同意陛下的計劃,不過不打敗大食人,只怕天竺人沒膽子自立。」

  李治擺手道:「如何幫天竺自立,你可直接前往昆藏,跟蘇定方、王玄策商議,朕會給他們下一道旨意。」

  欽陵無奈,只好答應一聲,告退離去。

  李治目光看向王伏勝,道:「伏勝,是不是營州又傳來消息?」

  剛才與欽陵說話時,李治看見一名內侍悄悄進來,和王伏勝說了幾句話,還遞上一本奏疏。

  王伏勝笑道:「回陛下,這次是萊州傳來消息。」

  李治目光一亮,道:「總算傳來消息了,南三路大軍情況如何?」

  王伏勝遞過奏疏,道:「陛下請看,這是兵部剛送來的急奏。」

  李治接過一看,點了點頭。

  南三路大軍進軍順利,已經在漢城會師。

  這其實並不意外,漢城原本就是百濟的領土,後來被高句麗搶走了,與北路複雜的地形相比,除了一條漢江阻隔,並無任何阻礙。

  按照李勣的計劃。

  南路軍打到漢城,威懾到高句麗就行了,不能再輕易冒進,要等著北四路軍過鴨綠江。

  平壤還有十多萬大軍,其中有五六萬都是騎兵。

  倘若輕兵冒進,被高句麗來一個先南後北,那就破壞全盤計劃了。

  等唐軍包圍平壤後,糧食便改由海路,從南邊運送,這樣能節約不少運力。

  所以南路軍的關鍵,就在於一個穩字。

  尉遲恭和程知節都是老將,年輕時縱然年輕氣盛,如今年紀大了,也不會再貪功冒進。

  況且他們都知道,這是人生最後一戰,絕不容有失。

  兩人進駐漢城後,便放榜安民,修築城池,又派出大量斥候打探前線消息。

  連姜恪也沒想到兩人竟然如此老實的守在漢城。

  當初在熊津都督府開會時,這兩個老貨像無賴一樣,把便宜占盡了,一點臉皮也不要。

  姜恪麾下的羽林衛、騎兵都被兩人瓜分。

  他手下的一萬三千多軍隊,全都是百濟軍,戰力低下,所以他才是最後一個打到漢城的人。

  對於南路軍動向,同樣出乎意料的還有泉男建。

  朝鮮半島的地形是東高西矮,尤其是平壤附近,地形開闊,南部有一大片平原。

  泉男建已點齊五萬騎兵,日夜操練,只等唐軍進入平壤平原,便與他們決一死戰。

  只要能擊敗南路軍,他就能死守平壤,拖到唐軍後勤不足,這一戰便還能扭轉。

  誰成想,唐軍的作戰計劃沒有一點漏洞可鑽,大唐軍隊執行計劃的效率,更讓他感到可怕。

  泉男建無奈,只好做出一個最糟糕的決定,全軍撤回平壤,死守到底。

  這麼守下去,連他也看不到希望,畢竟南路線打通,唐軍後勤補給就能源源不斷送到前線。

  可事已至此,除了死守,別無他法。

  唐軍主力已經攻破了千山山脈的防線,連據城而守都打不過,野戰更是死路一條。

  只能收縮防線,死守平壤。

  此時的平壤城也格外熱鬧,一大清早,八個城門全部打開,一車車糧食從外面運送到城內。一車車屍體,從城內運送出城外。

  昨天夜裡發生一場政變,有一群官員聯合幾名武將,想殺死泉男建,救出高寶藏。

  這個月來,這已經是第三次政變了。

  這也沒辦法,前線敗仗打的越多,平壤城內的惶恐情緒就越深,大家都想找一條活路!

  安市城被攻破的那天,整個朝堂亂成一鍋粥,甚至有官員放火在家自焚了。

  面對這種混亂局面,泉男建的法子簡單明確,一個字,殺!

  通過鐵血鎮壓,用恐懼壓制住他們心中的畏懼。

  凡是參與政變之人,滿門誅殺,屍體全部運出城去。

  遠處的地平線上,忽然奔馳來一支軍隊,泉男建早已得到斥候通報,知道是信誠的人馬,故而並不吃驚。

  不一會,信誠的軍隊進入城中,信誠來到城牆上,向泉男建復命。

  「信誠將軍,你這一戰打得不錯,只可惜其他人太無用了,早知如此,應該讓你去守安市城。」泉男建嘆道。

  信誠沉聲道:「莫離支,剛才我在回來的路上,看到不少河流附近,堆滿屍體,請問這是怎麼回事?」

  泉男建道:「都是一些叛賊的屍體,你不必在意,去休息吧。」

  信誠道:「末將問的不是誰的屍體,而是不明白,您為何要將屍體放在水中堆積,為何不燒了?您就不怕出現瘟疫?」

  泉男建沒有做聲。

  信誠嘆了口氣,道:「我明白了,您想讓唐軍經過時,感染瘟疫,然後主動退軍。」

  泉男建斜了他一眼,道:「這個辦法你覺得怎麼樣?」

  信誠道:「愚蠢至極,不僅傷不到敵人,反會自斷手腳。」

  泉男建哼了一聲。

  信誠沉聲道:「您可想過,我高句麗堂堂大國,稱霸遼東,數月之內,被大唐逼到這種地步,比百濟尚且不如,這是為什麼?」

  泉男建哼道:「大唐根本沒拿百濟當對手,他們打百濟也是為了對付我們。只有我們,才是唐人真正的對手!」

  信誠厲聲道:「您錯了!」

  泉男建愣了一下,轉頭望著他,眼中充滿殺機。

  信誠毫不客氣的道:「我知道您一直想學老莫離支,可您只學到他的殺伐果斷,卻並未學到他的謀略智慧!」

  泉男建臉色陣青陣紅,問:「父親的智慧?」

  信誠道:「不錯!一個國家的穩定,基石在百姓,老莫離支殺官員毫不手軟,但從不屠戮百姓,反而出各種政策,改善民生,獲得百姓支持。」

  「他獲得了民心,才能取代高寶藏治理國家。這麼多年來,國家才能穩如磐石!」

  「可您呢?只知道殺!驅逐兄長,殘殺舊臣,牽連無辜!您知道自己在普通百姓心中,是什麼形象嗎?他們既不信任您,怎會為您效力?」

  「前線戰事失利,除軍事上的原因,也因您早失去百姓支持,將領們想守也守不住!」

  「事到如今,您還不醒悟嗎?」

  泉男建惱羞成怒,拔刀出鞘,厲聲道:「你說夠了沒有!」

  信誠昂首挺胸,道:「您除了會殺人,還會什麼?殺唐人才算本事,殺自己臣子,徒惹人笑。」

  泉男建怒不可遏。

  「鏘」的一聲,手中刀在即將落在信誠的大光頭上時,忽然一偏,在城牆上砍出一個缺口。

  「那你告訴我,我該怎麼做,怎麼樣才能擊退唐軍,保住國家!」他用悲涼的聲音怒吼道。

  信誠凝望著他,緩緩道:「屬下有八字諫言,不知莫離支可願一聽?」

  「你講!」

  信誠道:「發罪己詔,安軍民心!」

  泉男建變色道:「你讓我向朝野上下認錯?」

  「是!」

  泉男建與他對視良久,哼道:「還有嗎?」

  信誠道:「派人將城外屍體焚燒,派人告訴城外百姓,唐軍即至,讓他們進城避難,不願進城之人,發放糧食,自行避難!」

  泉男建怒道:「他們若不願進城,還發糧食做什麼?」

  信誠道:「這是一種姿態,百姓們見你對不進城的百姓,尚且關愛,自然會更加關愛他們。他們也才會幫您守城!」

  泉男建點頭道:「好,我聽你的。」

  信誠道:「這還不夠,我這裡有八條安民措施,您只有全部做到,才有機會擋住唐人的進攻!」

  遞過一張信紙。

  泉男建接過一看,看完後,沒有多做考慮,說:「我全部照辦,這樣就行了嗎?」

  信誠緩緩道:「現在能做的只有這些,剩下的,就看運氣了。」

  「運氣?」泉男建一愣。

  信誠緩緩道:「靺鞨與新羅,都從倭國撤兵了,眼下就看這三國,是否會向唐軍動手。」

  泉男建驚怒道:「我堂堂高句麗的生死,要由三個小國決定?」

  信誠嘆道:「世事易變,眼下我高句麗被唐人逼到這個份上,還稱得上大國嗎?」

  三日後,鴨綠江結冰,斥候來報,薛仁貴軍渡過鴨綠江,直奔平壤城。

  泉男建見他孤軍深入,想率領騎兵,與薛仁貴一戰,又被信誠給勸住了。

  其實契苾何力、鄭仁泰部,也已經臨近鴨綠江。

  高侃部的水師,更是過了鴨綠江,距離涿港只有五十里。

  李勣不讓他們出現,就是故意讓薛仁貴孤軍深入,引高句麗軍出城野戰,再將其包圍。

  可惜沒能成功。

  薛仁貴兵臨城下後,李勣下令契苾何力部和鄭仁泰部,過江與薛仁貴會師,又讓高侃部攻打涿港。

  同時傳令南路三軍,朝平壤進發。

  八路大軍中,除趙持滿一路監視靺鞨人外,其他七路大軍,就像一張大網,將平壤城網住。

  一月初,唐軍在平壤完成會師,李勣下令萊州和營州的糧食,改走水路運送,高侃部負責保護糧道。

  初三清晨,薛仁貴、契苾何力、程知節、尉遲恭、姜恪、鄭仁泰六路大軍,對平壤城發起猛烈攻擊。

  李勣原本想在上元節之前,打下平壤,將捷報送回長安。

  不料,平壤守軍並未如他預料中的士氣低落,圍攻十多天,依然沒能打下來。

  薛仁貴部數次殺上城牆,守軍拼死抵抗,一直殺到天黑,也沒能奪下城牆,只好撤退。

  一月十五,上元節,李勣奔赴前線,在大營召集眾將集議,詢問戰況。

  程知節說:「平壤城是一座堅城,城中守軍十五萬,防守意志頑強,我軍攻城器械不足,強攻硬打,想啃下這塊硬骨頭,並不容易!」

  鄭仁泰道:「明日我親自率領敢死營,攻打東門,若不能破城,願獻上人頭!」

  李勣忙安撫道:「鄭將軍,我知你是待罪之身,立功心切,不過眼下我軍已占據優勢,不必過於焦急,且從長計議。」

  尉遲恭道:「不錯,高句麗人只是強撐最後一口氣罷了,這口氣散了,城池必破!」

  李勣問:「依尉遲將軍之見,高句麗人的這口氣,要多久才會散?」

  尉遲恭想了想,道:「從這幾日攻城情況來看,應該要一個月左右吧。」

  「契苾將軍,您以為呢?」李勣又問。

  契苾何力道:「依老夫之見,應該用謀。」

  此話一出,尉遲恭和程知節都忍不住笑了。

  契苾何力瞪眼道:「你們笑什麼?」

  這也難怪,契苾何力原本是個悍將,每次與人交戰時,只會強攻硬打,從不費腦子。

  「用謀」這兩個字從他嘴裡說出來,就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滑稽感,令人發笑。

  李勣卻知道,是因為安市城的意外陷落,讓契苾何力意識到謀略的好處,這才一改往日風格。

  「契苾將軍有何好計?」他問。

  契苾何力道:「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想辦法讓他們喪失鬥志。」

  尉遲恭忍不住道:「你這不是廢話,關鍵是怎麼讓他們喪失鬥志!」

  契苾何力哼了一聲:「你這麼能,你來想個辦法?」

  李勣怕二人吵起來,又朝姜恪問:「姜將軍有什麼辦法嗎?」

  姜恪道:「不如利用高福男,讓他代表唐軍入城,勸說高句麗人投降,就算不能成功,至少能讓他們內訌。」

  李勣點點頭,最後看向薛仁貴。

  「薛將軍,你的意見呢?」

  薛仁貴道:「我同意姜將軍的意見,不過我有個比高福男更好的人選!」

  程知節問:「誰?」

  「泉男生。」

  程知節皺眉道:「那不是還要派人去勸降泉男生?」

  薛仁貴道:「不必,他現在就在我營中,趙持滿將軍已成功將他勸降。」

  此話一出,眾人都吃驚的望著李勣。

  趙持滿是李勣的副將,他勸降泉男生,顯然是聽李勣的吩咐。

  「李大總管,原來你早就想好辦法,還在這假惺惺的問我們意見!」尉遲恭不滿道。

  李勣掃了他一眼,道:「尉遲兄若有更好意見,李某也願採納。」

  尉遲恭不吭聲了。

  這時,一名軍士走了進來,來到李勣身邊,遞給他一份公函,道:「大總管,隼州傳來急報!」

  李勣接過一看,看完後,眯著眼道:「果然動手了。」

  尉遲恭忙問:「隼州怎麼了?莫不是小倭子有什麼動靜?」

  李勣道:「三日前的夜裡,倭人偷襲隼州西水港,被劉仁願將軍擊退!」

  契苾何力哼了一聲,道:「倭人這是死性難改,不自量力,以為咱們攻打高句麗,他們就有機可趁了!嘿,等收拾了高句麗,下一個就輪到他們了!」

  李勣環視一圈,道:「關於勸降之事,諸位可還有別的意見?」

  眾人都說沒有。

  讓泉男生入城,若能勸降成功,自然最好,就算失敗、又或泉男生被殺,也能造成敵人內訌,瓦解敵人鬥志。

  眾將達成一致後,各自散帳,薛仁貴找上泉男生,提出讓他入城勸降。

  泉男生聽了後,並未直接拒絕,只是向薛仁貴問了一些靺鞨、新羅和倭國的情況。

  當他聽說倭國偷襲隼州被唐軍擊退後,目光一閃,似乎一下有了把握。

  「好,在下明日就入城勸降。」

  (本章完)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