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賢妃諫君
第413章 賢妃諫君
次日清晨,于志寧又去立政殿面見武皇后,提起此事。
武媚娘聽了後,果然應承了此事。
正午過後,武媚娘聽說李治午休睡醒後,就命人把李治請了過來,擺好圍棋,說是向李治請教棋藝。
李治一向好為人師,當即指點起武媚娘先手技巧。
李治讀書時便學過圍棋,雖說當時他的棋下的很臭,至少學會了後世的布局技巧。
後來李治對圍棋逐漸感上興趣後,才開始學古棋譜,棋力逐漸精進。
他發現古棋強在中盤,開局鬆散,壓迫力並不強,李治讀書時初學的開局技巧,對古人很有優勢。
這也是他後來棋藝進步飛速的原因。
李治毫無保留,將自己的技巧傳授給武媚娘,武媚娘聽得很認真,專注於學棋。
直到棋至中局時,武媚娘才轉移話題,問起七夕那天,李治和徐槿去公主府下棋的情況。
李治聽她問起後,頓時來了興致,笑道:「那天倒是遇到一個高手,我還輸給他一局,幸好賢妃贏了,給我報仇的機會,最後總算贏過了他,奪得第一名。」
其實那天去的人中,還有幾名官員,都認出了李治。他們看到皇帝微服,都很知趣,沒有聲張。
參加公主府棋會的人多是年輕人,李治三十多歲的年齡,都已經算大的了。
他的棋藝在同齡人之中,基本上很少有對手,徐槿更是橫掃一眾女流,兩人一路晉級。
到了決賽時,遇到一名三十多歲的文士。
那文士是一位河北學子,屢試不第,卻非常喜歡圍棋,棋藝很是高明。
他已經娶妻,這次也是帶著妻子來的,就是想借著公主府的棋會,廣揚棋名,從而進入翰林院。
李治第一局輸給了他,幸好徐槿贏了他夫人,第二局,李治抖擻精神,穩紮穩打,總算贏回來了。
武媚娘問:「陛下,第二局那文士發揮如何?」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你是怕他知道朕的身份,故意輸給朕的,是不是?他發揮的不錯,只不過朕第二局下的更好。有沒有放水,朕還是瞧得出來的。」
武媚娘道:「那人既然圍棋下的好,何不招他進翰林院,便可時常與陛下對弈了。」
李治沉默了一會,道:「不,朕不僅不會招他進翰林院,以後也不會跟大臣下棋了。」
武媚娘訝道:「這是為何?」
李治緩緩道:「朕這次出宮,發現長安城多了很多圍棋社,朕感到很奇怪,賢妃便告訴朕,是因為朕喜歡下圍棋,大臣們為了迎合朕,都開始苦練圍棋。」
「大臣們都開始下圍棋了,下面那些想干謁他們的人,自然也要學習圍棋了,上行下效,圍棋之風便在長安城傳開。」
「朕喜歡圍棋不假,卻不願人人都跑去下棋,如此誰還去讀書習武?此風斷不可漲,所以朕以後不會再跟大臣們下棋了。」
武媚娘聽了後,默然不語。
她很了解徐槿,這位賢妃的聰明才智,並不在自己之下,而且只要覺得皇帝有什麼行為不妥,就會設法勸諫。
這次李治出去,會遇到這麼多圍棋社,很可能就是徐槿有意安排,從而勸諫皇帝。
武媚娘就算明知此風不妥,卻也絕不會掃李治的興致去勸諫他。
因為就算勸諫成功,時間久了,皇帝也可能不願再親近那些經常勸諫他的人,這是人性。
徐槿明知如此,卻依然勸諫,所以武媚娘內心深處,一直很敬重她。
「陛下聖明,妾身慚愧。」她低聲道。
李治道:「你慚愧什麼,是朕慚愧才是。」
武媚娘轉移話題道:「陛下,最近百濟那邊情況如何?」
李治道:「扶餘貴族們反撲的很厲害,金燕的處境並不太好。」
武媚娘道:「其實只要能收復民心,無論馬韓貴族還是扶餘貴族獲勝,都是一樣。」
李治抬頭看了她一眼,道:「你有什麼提議嗎?」
武媚娘道:「眼下百濟內戰,民生凋敝,何不派遣一支使節團,給百濟人送去一批糧食,讓他們知道,陛下還記著他們。」
李治沉吟了一會,點頭道:「現在派的話,倒也合適。」
武媚娘接著道:「使節團的主使,最好是一位宗室子弟,如此,更能讓百濟百姓感受到您的仁德。」
李治望著她,道:「媚娘,你心中已經有人選了吧?」
武媚娘微笑道:「陛下以為吳王如何?」
「吉兒嗎?」李治露出遲疑之色,百濟可是兇險之地。
「吳王聰慧過人,當初又在萊州出過海,熟悉海事,妾身以為,宗室之中,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陛下若是怕他有危險,可以讓他待在熊津港,再讓敏之擔任副使,前往泗沘城。」
李治愣道:「你想讓敏之擔任副使?」
武媚娘點頭道:「那孩子一直想加入內領衛,所以妾身想讓他親身赴險一次,長長教訓,也就老實一些了。」
李治聽了此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心道:「玉不琢,不成器,媚娘培養後輩方面,倒比我更果斷一些。」
想到此處,點頭道:「也好,那就讓吉兒和敏之去吧,皇后以為送多少糧食合適?」
武媚娘道:「小恩養貴,大恩養仇,不宜太多,千石足矣。讓他們知道陛下念著他們就行。」
李治點頭道:「好一個小恩養貴,大恩養仇!好,這件事朕會讓戶部和內領衛安排。」
離開立政殿後,李治當即將傳旨戶部,讓他們準備一千石糧食。
數日之後,戶部回報,說糧食已經準備好了,已從洛陽含嘉倉出發,調往萊州。
李治當即召王及善覲見,準備跟他商量一下具體出使事宜。
如今對百濟情況最了解的是內領衛,由內領衛安排使節團,比鴻臚寺更安全。
王及善還沒到,內侍來報,崔知辯求見,正在承天門外候旨。
李治愣了一下,心想他怎麼回來了,不會安西又出事了吧,趕忙召崔知辯覲見。
王及善最近比較忙,內侍去內領府傳達皇帝口諭時,他並不在內領府,而是去了平康坊。
當手下人告訴他皇帝召見時,他急匆匆來到甘露殿,行在廡廊時,忽見殿內走出一人,竟是安西副都護崔知辯。
王及善朝他一拱手道:「崔都護有禮了。」
崔知辯拱手還禮。
王及善問:「崔都護為何忽然返回長安,可是安西出了什麼事嗎?」
崔知辯淡淡道:「安西若出了事,王將軍想必早就知道了吧。少陪。」
一揮衣袖,邁步離開。
王及善見此,眉頭一皺。
他知道自己那幫手下們,在地方上辦事時,經常會飛揚跋扈,導致很多地方大員對他懷有敵意。
從崔知辯態度來看,內領衛在安西肯定做了什麼事,讓這位副都護感到不滿。
不過這也沒辦法,內領衛差事太重要,容易與地方官員產生衝突。
若不表現強勢一些,地方上很多事情就不好辦。
他寧願得罪地方官員,也不希望手下養一幫酒囊飯袋,無法向皇帝交差。
王及善來到殿外,通報之後,進入甘露殿,向李治見了禮。
李治朝他招了招手,讓他上寶座台說話,將派遣使節團去百濟援助糧食的事說了。
王及善聽了後,拱手道:「臣以為可行,眼下金燕處境不妙,朝廷對她表示支持,便能威懾那幫扶餘人,緩解她的困境。」
李治又道:「咱們名義上援助百濟,但也不能太老實,到時候,你將糧食送到熊津港,讓吳王和武敏之在港口附近放糧。」
「百濟人愚昧,容易受到煽動,否則那些馬韓貴族一鼓動,他們還以為糧食是馬韓貴族給他們的,咱們就白費功夫了。」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聖明,臣無異議。」
李治揮手道:「行了,去安排吧。」
王及善遲疑了一下,想起剛才遇到的崔知辯,遂問:「陛下,幫吐火羅復國的事,可有新的安排?」
李治擺手道:「此事不必急,再等等,明年再說。」
王及善心中一凜。
之前皇帝的態度,可是希望趁著大食人內亂時,早點動手,怎麼突然就改變了主意,要等到明年?
他與其他大臣最大的不同,便在於,縱然心中有困惑,也絕不表露出來,更不會多問,當即拱手告退。
回到內領府後,他命人將雪娘和卑路斯找了過來,將情況跟他們說了
雪娘和卑路斯聽了王及善的話後,臉色都變了。
雪娘低著頭,臉色蒼白,沒有做聲。
卑路斯卻已經按耐不住怒火。
「又要等?大將軍,我已經等了多少年了?」他氣急道。
卑路斯比金燕還要先加入內領府。
然而金燕已經成了熊津港都督,他這個波斯王子,卻連復國的影子都看不到。
如此厚此薄彼,怎不令人寒心?
王及善看了卑路斯一眼,安撫道:「卑將軍,我理解你的心情,但這件事並非我能決定,我也無可奈何。」
卑路斯急道:「那是誰決定的,難道是外朝大臣?」
王及善道:「應該與安西都護府有關。就在剛才,安西副都護崔知辯面聖,我想安西都護府,應該有新的計劃!」
卑路斯聽到此處,心中的氣便全消了,既然是計劃有變,那就沒什麼可說的。
他只怕聖人又只顧著東邊,忘了西邊。
王及善道:「眼下軍事上雖還沒有動手,但我們也應該提前為吐火羅復國之事,做些準備,你們隨我來。」
兩人跟著他出了皇宮,策馬來到平康坊,在北街一座酒樓外,停了下來。
這座酒樓非常特別,不僅布置華麗,而且兼具胡風和唐風,酒樓外非常熱鬧,都是進出的客人。
門外掛著四隻大紅燈籠,右邊一隻燈籠下,擺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今日重新開張,所有賓客免費就食一日!」
雪娘望著這座熟悉的酒樓,驚道:「這不是墨佳軒嗎?怎麼重新開張了?」
王及善沒有說話,只朝他們招了招手,繞過正門,沿著一條窄巷,朝後門而去。
從後門進入後院後,來到一間屋子。
王及善命人關好門,這才說道:「這座酒樓,以後就是內領府新的暗樁,由卑路斯負責,雪娘輔助。」
「以後你們以此為據點,與吐火羅、波斯的人聯繫,滲透策反,獲取兩地情報。要想復國,不能只指望我大唐幫你們,你們自己也要有所行動!」
卑路斯深吸一口氣,拱手道:「大將軍請放心,卑路斯知道好歹,只要陛下真心幫波斯復國,卑路斯一定竭盡全力。」
雪娘斂衽一禮,輕輕道:「將軍有任何命令,雪娘都會遵從。」
王及善目光在兩人身上掃過,在雪娘身上多停留了一會,說道:「那就好,有什麼新情況,我會再來找你們。」轉身離開。
王及善依然是從後門離開的,就是不願引人注目,不料剛回到大街上,便聽到有人喊自己。
轉頭一看,只見武敏之和李吉騎著高頭大馬,在一眾隨從簇擁下過來了。
若是別人喊他,就算是認識的人,王及善也會裝作沒聽到。
但這兩人卻不同,王及善正要跟他們商議出使百濟的事,便駐足等候。
兩人靠近後,武敏之表現的更熱情一些,道:「王將軍,您怎麼在這裡?莫非也是來墨佳軒的?」
王及善反問道:「你們是來墨佳軒的嗎?」
武敏之笑道:「對啊,我們是這家鋪子的老顧客,聽說今日重新開張,便請假過來瞧瞧。」
李吉道:「王將軍,不如一起進去喝杯茶吧。這裡的茶室倒還雅致。」
王及善點頭道:「也好。」
墨佳軒今日重新開張,鋪子裡的人都是內領衛,來不及請舞姬,一樓大廳內的木台上空空如也,讓一向風流的周國公頗為失望。
三人上到二樓,來到一家茶室。
樓內內領衛都訓練有素,瞧見王及善後,也沒有露出半點異樣,端茶的是一名打扮成小廝的內領衛。
武敏之一臉嫌棄,道:「以前都是胡姬上茶,如今怎麼變成男子了,看來這位新東家,並非一位雅人。」
話音剛落,門外傳來一陣輕笑。
眾人轉頭看去,只見雪娘換了一身妖嬈嫵媚的紗裙,走了進來,微笑道:「武郎君責怪的是,奴家過幾日就請些胡姬過來,招待貴客。」
武敏之哈哈一笑,道:「雪娘,你怎麼在這,這間鋪子難道被你盤下來了?」
雪娘看了王及善一眼,微笑道:「因為先前王布之事,這位王將軍將王布身上攜帶的金子,都判給了奴家,奴家便買下了這座酒樓。」
武敏之笑道:「判得好,王將軍,我敬你一杯。」
王及善見雪娘應付得體,不露破綻,暗暗點頭,與武敏之喝了一杯。
武敏之又給他倒了杯酒,笑道:「王將軍,我姨母可跟您提過,我進內領衛的事?」
王及善微微一愣,道:「並未聽皇后殿下提過。」
武敏之頓時有些苦惱,道:「姨母考慮的也太久了吧。」
王及善道:「不過陛下剛剛下達旨意,想讓兩位完成一個任務。」
兩人都問:「什麼任務?」
王及善道:「陛下準備讓內領衛安排一支使節團,前往百濟,由吳王做正使,周國公任副使。」
兩人對視一眼,臉上都露出狂喜之色。
「真的嗎?」武敏之還有點不太相信,問:「我姨母同意了嗎?」
王及善道:「陛下既然下了旨,想必已經跟皇后殿下通過氣。」
武敏之喜道:「不錯,不錯。」
王及善道:「還請兩位明日來一趟內領衛,你我再詳細商議出使細則。」
兩人連聲答應。
離開墨佳軒後,武敏之便急不可耐的去皇宮,向武媚娘通報此事,得知武媚娘已經知道後,才放下心。
次日,三人在內領衛商議好出使細節,王及善向李治上奏,李治下旨同意。
到了七月中旬,兩人便帶著一支由內領衛組成的使節團,離開長安,朝著萊州而去。
隨行人員之中,還有一名留著大鬍子的粟特人,正是安烈。
(本章完)
次日清晨,于志寧又去立政殿面見武皇后,提起此事。
武媚娘聽了後,果然應承了此事。
正午過後,武媚娘聽說李治午休睡醒後,就命人把李治請了過來,擺好圍棋,說是向李治請教棋藝。
李治一向好為人師,當即指點起武媚娘先手技巧。
李治讀書時便學過圍棋,雖說當時他的棋下的很臭,至少學會了後世的布局技巧。
後來李治對圍棋逐漸感上興趣後,才開始學古棋譜,棋力逐漸精進。
他發現古棋強在中盤,開局鬆散,壓迫力並不強,李治讀書時初學的開局技巧,對古人很有優勢。
這也是他後來棋藝進步飛速的原因。
李治毫無保留,將自己的技巧傳授給武媚娘,武媚娘聽得很認真,專注於學棋。
直到棋至中局時,武媚娘才轉移話題,問起七夕那天,李治和徐槿去公主府下棋的情況。
李治聽她問起後,頓時來了興致,笑道:「那天倒是遇到一個高手,我還輸給他一局,幸好賢妃贏了,給我報仇的機會,最後總算贏過了他,奪得第一名。」
其實那天去的人中,還有幾名官員,都認出了李治。他們看到皇帝微服,都很知趣,沒有聲張。
參加公主府棋會的人多是年輕人,李治三十多歲的年齡,都已經算大的了。
他的棋藝在同齡人之中,基本上很少有對手,徐槿更是橫掃一眾女流,兩人一路晉級。
到了決賽時,遇到一名三十多歲的文士。
那文士是一位河北學子,屢試不第,卻非常喜歡圍棋,棋藝很是高明。
他已經娶妻,這次也是帶著妻子來的,就是想借著公主府的棋會,廣揚棋名,從而進入翰林院。
李治第一局輸給了他,幸好徐槿贏了他夫人,第二局,李治抖擻精神,穩紮穩打,總算贏回來了。
武媚娘問:「陛下,第二局那文士發揮如何?」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你是怕他知道朕的身份,故意輸給朕的,是不是?他發揮的不錯,只不過朕第二局下的更好。有沒有放水,朕還是瞧得出來的。」
武媚娘道:「那人既然圍棋下的好,何不招他進翰林院,便可時常與陛下對弈了。」
李治沉默了一會,道:「不,朕不僅不會招他進翰林院,以後也不會跟大臣下棋了。」
武媚娘訝道:「這是為何?」
李治緩緩道:「朕這次出宮,發現長安城多了很多圍棋社,朕感到很奇怪,賢妃便告訴朕,是因為朕喜歡下圍棋,大臣們為了迎合朕,都開始苦練圍棋。」
「大臣們都開始下圍棋了,下面那些想干謁他們的人,自然也要學習圍棋了,上行下效,圍棋之風便在長安城傳開。」
「朕喜歡圍棋不假,卻不願人人都跑去下棋,如此誰還去讀書習武?此風斷不可漲,所以朕以後不會再跟大臣們下棋了。」
武媚娘聽了後,默然不語。
她很了解徐槿,這位賢妃的聰明才智,並不在自己之下,而且只要覺得皇帝有什麼行為不妥,就會設法勸諫。
這次李治出去,會遇到這麼多圍棋社,很可能就是徐槿有意安排,從而勸諫皇帝。
武媚娘就算明知此風不妥,卻也絕不會掃李治的興致去勸諫他。
因為就算勸諫成功,時間久了,皇帝也可能不願再親近那些經常勸諫他的人,這是人性。
徐槿明知如此,卻依然勸諫,所以武媚娘內心深處,一直很敬重她。
「陛下聖明,妾身慚愧。」她低聲道。
李治道:「你慚愧什麼,是朕慚愧才是。」
武媚娘轉移話題道:「陛下,最近百濟那邊情況如何?」
李治道:「扶餘貴族們反撲的很厲害,金燕的處境並不太好。」
武媚娘道:「其實只要能收復民心,無論馬韓貴族還是扶餘貴族獲勝,都是一樣。」
李治抬頭看了她一眼,道:「你有什麼提議嗎?」
武媚娘道:「眼下百濟內戰,民生凋敝,何不派遣一支使節團,給百濟人送去一批糧食,讓他們知道,陛下還記著他們。」
李治沉吟了一會,點頭道:「現在派的話,倒也合適。」
武媚娘接著道:「使節團的主使,最好是一位宗室子弟,如此,更能讓百濟百姓感受到您的仁德。」
李治望著她,道:「媚娘,你心中已經有人選了吧?」
武媚娘微笑道:「陛下以為吳王如何?」
「吉兒嗎?」李治露出遲疑之色,百濟可是兇險之地。
「吳王聰慧過人,當初又在萊州出過海,熟悉海事,妾身以為,宗室之中,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陛下若是怕他有危險,可以讓他待在熊津港,再讓敏之擔任副使,前往泗沘城。」
李治愣道:「你想讓敏之擔任副使?」
武媚娘點頭道:「那孩子一直想加入內領衛,所以妾身想讓他親身赴險一次,長長教訓,也就老實一些了。」
李治聽了此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心道:「玉不琢,不成器,媚娘培養後輩方面,倒比我更果斷一些。」
想到此處,點頭道:「也好,那就讓吉兒和敏之去吧,皇后以為送多少糧食合適?」
武媚娘道:「小恩養貴,大恩養仇,不宜太多,千石足矣。讓他們知道陛下念著他們就行。」
李治點頭道:「好一個小恩養貴,大恩養仇!好,這件事朕會讓戶部和內領衛安排。」
離開立政殿後,李治當即將傳旨戶部,讓他們準備一千石糧食。
數日之後,戶部回報,說糧食已經準備好了,已從洛陽含嘉倉出發,調往萊州。
李治當即召王及善覲見,準備跟他商量一下具體出使事宜。
如今對百濟情況最了解的是內領衛,由內領衛安排使節團,比鴻臚寺更安全。
王及善還沒到,內侍來報,崔知辯求見,正在承天門外候旨。
李治愣了一下,心想他怎麼回來了,不會安西又出事了吧,趕忙召崔知辯覲見。
王及善最近比較忙,內侍去內領府傳達皇帝口諭時,他並不在內領府,而是去了平康坊。
當手下人告訴他皇帝召見時,他急匆匆來到甘露殿,行在廡廊時,忽見殿內走出一人,竟是安西副都護崔知辯。
王及善朝他一拱手道:「崔都護有禮了。」
崔知辯拱手還禮。
王及善問:「崔都護為何忽然返回長安,可是安西出了什麼事嗎?」
崔知辯淡淡道:「安西若出了事,王將軍想必早就知道了吧。少陪。」
一揮衣袖,邁步離開。
王及善見此,眉頭一皺。
他知道自己那幫手下們,在地方上辦事時,經常會飛揚跋扈,導致很多地方大員對他懷有敵意。
從崔知辯態度來看,內領衛在安西肯定做了什麼事,讓這位副都護感到不滿。
不過這也沒辦法,內領衛差事太重要,容易與地方官員產生衝突。
若不表現強勢一些,地方上很多事情就不好辦。
他寧願得罪地方官員,也不希望手下養一幫酒囊飯袋,無法向皇帝交差。
王及善來到殿外,通報之後,進入甘露殿,向李治見了禮。
李治朝他招了招手,讓他上寶座台說話,將派遣使節團去百濟援助糧食的事說了。
王及善聽了後,拱手道:「臣以為可行,眼下金燕處境不妙,朝廷對她表示支持,便能威懾那幫扶餘人,緩解她的困境。」
李治又道:「咱們名義上援助百濟,但也不能太老實,到時候,你將糧食送到熊津港,讓吳王和武敏之在港口附近放糧。」
「百濟人愚昧,容易受到煽動,否則那些馬韓貴族一鼓動,他們還以為糧食是馬韓貴族給他們的,咱們就白費功夫了。」
王及善拱手道:「陛下聖明,臣無異議。」
李治揮手道:「行了,去安排吧。」
王及善遲疑了一下,想起剛才遇到的崔知辯,遂問:「陛下,幫吐火羅復國的事,可有新的安排?」
李治擺手道:「此事不必急,再等等,明年再說。」
王及善心中一凜。
之前皇帝的態度,可是希望趁著大食人內亂時,早點動手,怎麼突然就改變了主意,要等到明年?
他與其他大臣最大的不同,便在於,縱然心中有困惑,也絕不表露出來,更不會多問,當即拱手告退。
回到內領府後,他命人將雪娘和卑路斯找了過來,將情況跟他們說了
雪娘和卑路斯聽了王及善的話後,臉色都變了。
雪娘低著頭,臉色蒼白,沒有做聲。
卑路斯卻已經按耐不住怒火。
「又要等?大將軍,我已經等了多少年了?」他氣急道。
卑路斯比金燕還要先加入內領府。
然而金燕已經成了熊津港都督,他這個波斯王子,卻連復國的影子都看不到。
如此厚此薄彼,怎不令人寒心?
王及善看了卑路斯一眼,安撫道:「卑將軍,我理解你的心情,但這件事並非我能決定,我也無可奈何。」
卑路斯急道:「那是誰決定的,難道是外朝大臣?」
王及善道:「應該與安西都護府有關。就在剛才,安西副都護崔知辯面聖,我想安西都護府,應該有新的計劃!」
卑路斯聽到此處,心中的氣便全消了,既然是計劃有變,那就沒什麼可說的。
他只怕聖人又只顧著東邊,忘了西邊。
王及善道:「眼下軍事上雖還沒有動手,但我們也應該提前為吐火羅復國之事,做些準備,你們隨我來。」
兩人跟著他出了皇宮,策馬來到平康坊,在北街一座酒樓外,停了下來。
這座酒樓非常特別,不僅布置華麗,而且兼具胡風和唐風,酒樓外非常熱鬧,都是進出的客人。
門外掛著四隻大紅燈籠,右邊一隻燈籠下,擺著一塊木牌,上面寫著:「今日重新開張,所有賓客免費就食一日!」
雪娘望著這座熟悉的酒樓,驚道:「這不是墨佳軒嗎?怎麼重新開張了?」
王及善沒有說話,只朝他們招了招手,繞過正門,沿著一條窄巷,朝後門而去。
從後門進入後院後,來到一間屋子。
王及善命人關好門,這才說道:「這座酒樓,以後就是內領府新的暗樁,由卑路斯負責,雪娘輔助。」
「以後你們以此為據點,與吐火羅、波斯的人聯繫,滲透策反,獲取兩地情報。要想復國,不能只指望我大唐幫你們,你們自己也要有所行動!」
卑路斯深吸一口氣,拱手道:「大將軍請放心,卑路斯知道好歹,只要陛下真心幫波斯復國,卑路斯一定竭盡全力。」
雪娘斂衽一禮,輕輕道:「將軍有任何命令,雪娘都會遵從。」
王及善目光在兩人身上掃過,在雪娘身上多停留了一會,說道:「那就好,有什麼新情況,我會再來找你們。」轉身離開。
王及善依然是從後門離開的,就是不願引人注目,不料剛回到大街上,便聽到有人喊自己。
轉頭一看,只見武敏之和李吉騎著高頭大馬,在一眾隨從簇擁下過來了。
若是別人喊他,就算是認識的人,王及善也會裝作沒聽到。
但這兩人卻不同,王及善正要跟他們商議出使百濟的事,便駐足等候。
兩人靠近後,武敏之表現的更熱情一些,道:「王將軍,您怎麼在這裡?莫非也是來墨佳軒的?」
王及善反問道:「你們是來墨佳軒的嗎?」
武敏之笑道:「對啊,我們是這家鋪子的老顧客,聽說今日重新開張,便請假過來瞧瞧。」
李吉道:「王將軍,不如一起進去喝杯茶吧。這裡的茶室倒還雅致。」
王及善點頭道:「也好。」
墨佳軒今日重新開張,鋪子裡的人都是內領衛,來不及請舞姬,一樓大廳內的木台上空空如也,讓一向風流的周國公頗為失望。
三人上到二樓,來到一家茶室。
樓內內領衛都訓練有素,瞧見王及善後,也沒有露出半點異樣,端茶的是一名打扮成小廝的內領衛。
武敏之一臉嫌棄,道:「以前都是胡姬上茶,如今怎麼變成男子了,看來這位新東家,並非一位雅人。」
話音剛落,門外傳來一陣輕笑。
眾人轉頭看去,只見雪娘換了一身妖嬈嫵媚的紗裙,走了進來,微笑道:「武郎君責怪的是,奴家過幾日就請些胡姬過來,招待貴客。」
武敏之哈哈一笑,道:「雪娘,你怎麼在這,這間鋪子難道被你盤下來了?」
雪娘看了王及善一眼,微笑道:「因為先前王布之事,這位王將軍將王布身上攜帶的金子,都判給了奴家,奴家便買下了這座酒樓。」
武敏之笑道:「判得好,王將軍,我敬你一杯。」
王及善見雪娘應付得體,不露破綻,暗暗點頭,與武敏之喝了一杯。
武敏之又給他倒了杯酒,笑道:「王將軍,我姨母可跟您提過,我進內領衛的事?」
王及善微微一愣,道:「並未聽皇后殿下提過。」
武敏之頓時有些苦惱,道:「姨母考慮的也太久了吧。」
王及善道:「不過陛下剛剛下達旨意,想讓兩位完成一個任務。」
兩人都問:「什麼任務?」
王及善道:「陛下準備讓內領衛安排一支使節團,前往百濟,由吳王做正使,周國公任副使。」
兩人對視一眼,臉上都露出狂喜之色。
「真的嗎?」武敏之還有點不太相信,問:「我姨母同意了嗎?」
王及善道:「陛下既然下了旨,想必已經跟皇后殿下通過氣。」
武敏之喜道:「不錯,不錯。」
王及善道:「還請兩位明日來一趟內領衛,你我再詳細商議出使細則。」
兩人連聲答應。
離開墨佳軒後,武敏之便急不可耐的去皇宮,向武媚娘通報此事,得知武媚娘已經知道後,才放下心。
次日,三人在內領衛商議好出使細節,王及善向李治上奏,李治下旨同意。
到了七月中旬,兩人便帶著一支由內領衛組成的使節團,離開長安,朝著萊州而去。
隨行人員之中,還有一名留著大鬍子的粟特人,正是安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