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頁
更準確來說,是收歸高時明的麾下。這也是他離開京都多年,歸來仍能與太后黨爭鋒的底氣。
如今,太后手中捏著蕭彧,靠策反京都防禦副都統,得以在高時明前腳出京,後腳控制住京都。
雙方皆投鼠忌器,這才僵持著。
太后黨怕高時明不顧起兵謀反的罵名,直接下令發兵京都,而高時明則是擔心太后真的會對蕭彧下手,畢竟蕭彧這個親兒子與她並不親近。
念及此,高時明忽而開口道:「聽說你仍扣著楊大小姐在府中?」
楊仲輔不明所以:「還請王爺明示。」
「你盡可遂了太后的心愿,日後不再聯合其他朝臣施壓,任由她罷黜佐親王。」高時明指節輕扣桌案,強調道,「但這道聖旨,一定要你們眼見皇上平安無事,在朝會上當眾宣讀。」
「如今,皇上的安危才是最緊要的。」
以蕭彧的性子,他習得高時明的三分執拗,定不會聽從太后的擺布。眼下北境已定,北涼不敢冒然出兵,兩方政黨對峙正是白熱化的時候,很難說太后,甚至是其他太后黨的人,要用非常手段逼迫蕭彧表態。
若蕭彧表明自己扶持太后一黨,那麼高時明做得再多,最終也只會是亂臣賊子的結局。
所以,他必須首要確定蕭彧平安無事。
「至於楊大小姐。」高時明頓了頓,「放她進宮去伺候太夫人吧。」
楊仲輔皺著眉,難得反駁道:「如此,豈不是正合她們的意?」
太夫人和太后,早就想撮合楊清淺和蕭彧的婚事。就算楊清淺的年齡稍大,她們也不在意,反而覺得如此,楊清淺能更好地讓年幼的蕭彧聽她未來皇后的話。
「看來楊大人為人父多年,卻從未看清自己的女兒啊。」
高時明話畢,起身要走,在路過楊仲輔時,重重地在對方肩膀上按了一下。
「楊大人當只有你承得楊伯安的幾分骨氣嗎?與太夫人決裂,脫離對方掌控這樣的事,楊大小姐早就敢想敢做,偏你渾然不知罷了。」
第99章 宮變 「戰久不還都,勿念罪君安危,佐……
夜訪尚書府, 高時明並沒有刻意隱藏行蹤,反而是堂而皇之地坐在書房中等楊仲輔。
因此,周太夫人留在府中的眼線, 幾乎是跟在高時明的後面,前後腳出的楊府側門,很快便將攝政王回京的消息傳遞進皇宮。
周氏雙姝連夜召集重臣商討,卻仍是拿不準高時明如此膽大妄為的原因。
若是因為城外有大軍紮營, 時刻聽候他的詔令, 那麼軍隊異動絕不會是悄無聲息的, 京都外圍的城鎮總有她們的人能偵查到。
可事實上,並沒有相關的線報傳入京都。
莫非高時明並不在意蕭彧的安危, 他壓根兒沒把京都看在眼裡?從他能輕鬆繞過京都城防,便可知他在京中的勢力仍有影響力。何時揮兵京, 不過是他擬詔下令便可的事,他自信到能在京都等著大軍集結過來,露面不過是在戲耍太后黨罷了。
可若是如此,他又何須潛入京都行事?
還沒等他們得出結論, 這個消息已經飛出皇宮,等早朝點卯時, 幾乎成了人盡皆知的事。
尤其是眾人看到楊仲輔來上朝, 心中最後的那點疑慮, 也因此打消了。
「楊大人, 王爺當真回來了?」
「王爺可有指示?」
與楊仲輔交好的大臣, 忍不住湊過來套話。
至於那些堅定的攝政王黨,則是挺直了腰杆子,高昂著下巴,一副勢在必得的模樣。
風雨將至, 連螻蟻都能敏銳地察覺到,更別論這些人精一般的中樞大臣。就連那些搖擺不定,或是長久保持中立的大臣,也必須在這樣關鍵的節點選邊站隊。
如若不然,他日京都安定,他們就得將位置讓出去,分賞給有功之臣。
平遷暗貶、明升暗降,朝中多的是虛銜虛職,但凡重要的官職,理所當然該是那些功臣來坐,不然為黨爭衝鋒陷陣的諸臣,何須壓上全部身家卷進來?
這樣吵嚷的景象,一直持續到點卯完畢。文武官員分列兩隊,站在東西二大華門前靜候鼓三嚴,再由禮官唱入班。
今日朝會,仍不見皇上的身影。
珠簾後落座的周太后,第一時間便注意到了楊仲輔的身影。
在京都實際掌權者與文武百官的僵持戰中,太后作為趁高時明離京,強行控制京都的臨時上位者,她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手段去拉攏所有中樞要員。
對于堅定的攝政王黨,她無法一口氣全部罷黜。在這段時間裡,只能找由頭讓他們淡出權力中心。
對於觀望不前的中立官員,他們仍在權衡,等待時機。縱是太后主動示好,也不見他們靠過來。
在這種情形下,楊仲輔的態度便尤為關鍵和敏感。
他是周太夫人的親兒子,本該與有著姻親關係的周太后天然在一條船上才對,可他日前竟為了攝政王,當著朝臣的面頂撞太后。散朝後,他更是與周太夫人在府中大吵一架,氣得年事已高的周太夫人當晚便搬進皇宮。大有京都楊家,內部決裂的態勢。
若不是考慮到楊仲輔的特殊性,周太后命言官參他一本大不孝,便可輕而易舉地除他官職。
但問題在於,楊仲輔作為京都楊府的家主多年,哪怕是在周太夫人的制約下,依舊培養出了他自己在朝中勢力。<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如今,太后手中捏著蕭彧,靠策反京都防禦副都統,得以在高時明前腳出京,後腳控制住京都。
雙方皆投鼠忌器,這才僵持著。
太后黨怕高時明不顧起兵謀反的罵名,直接下令發兵京都,而高時明則是擔心太后真的會對蕭彧下手,畢竟蕭彧這個親兒子與她並不親近。
念及此,高時明忽而開口道:「聽說你仍扣著楊大小姐在府中?」
楊仲輔不明所以:「還請王爺明示。」
「你盡可遂了太后的心愿,日後不再聯合其他朝臣施壓,任由她罷黜佐親王。」高時明指節輕扣桌案,強調道,「但這道聖旨,一定要你們眼見皇上平安無事,在朝會上當眾宣讀。」
「如今,皇上的安危才是最緊要的。」
以蕭彧的性子,他習得高時明的三分執拗,定不會聽從太后的擺布。眼下北境已定,北涼不敢冒然出兵,兩方政黨對峙正是白熱化的時候,很難說太后,甚至是其他太后黨的人,要用非常手段逼迫蕭彧表態。
若蕭彧表明自己扶持太后一黨,那麼高時明做得再多,最終也只會是亂臣賊子的結局。
所以,他必須首要確定蕭彧平安無事。
「至於楊大小姐。」高時明頓了頓,「放她進宮去伺候太夫人吧。」
楊仲輔皺著眉,難得反駁道:「如此,豈不是正合她們的意?」
太夫人和太后,早就想撮合楊清淺和蕭彧的婚事。就算楊清淺的年齡稍大,她們也不在意,反而覺得如此,楊清淺能更好地讓年幼的蕭彧聽她未來皇后的話。
「看來楊大人為人父多年,卻從未看清自己的女兒啊。」
高時明話畢,起身要走,在路過楊仲輔時,重重地在對方肩膀上按了一下。
「楊大人當只有你承得楊伯安的幾分骨氣嗎?與太夫人決裂,脫離對方掌控這樣的事,楊大小姐早就敢想敢做,偏你渾然不知罷了。」
第99章 宮變 「戰久不還都,勿念罪君安危,佐……
夜訪尚書府, 高時明並沒有刻意隱藏行蹤,反而是堂而皇之地坐在書房中等楊仲輔。
因此,周太夫人留在府中的眼線, 幾乎是跟在高時明的後面,前後腳出的楊府側門,很快便將攝政王回京的消息傳遞進皇宮。
周氏雙姝連夜召集重臣商討,卻仍是拿不準高時明如此膽大妄為的原因。
若是因為城外有大軍紮營, 時刻聽候他的詔令, 那麼軍隊異動絕不會是悄無聲息的, 京都外圍的城鎮總有她們的人能偵查到。
可事實上,並沒有相關的線報傳入京都。
莫非高時明並不在意蕭彧的安危, 他壓根兒沒把京都看在眼裡?從他能輕鬆繞過京都城防,便可知他在京中的勢力仍有影響力。何時揮兵京, 不過是他擬詔下令便可的事,他自信到能在京都等著大軍集結過來,露面不過是在戲耍太后黨罷了。
可若是如此,他又何須潛入京都行事?
還沒等他們得出結論, 這個消息已經飛出皇宮,等早朝點卯時, 幾乎成了人盡皆知的事。
尤其是眾人看到楊仲輔來上朝, 心中最後的那點疑慮, 也因此打消了。
「楊大人, 王爺當真回來了?」
「王爺可有指示?」
與楊仲輔交好的大臣, 忍不住湊過來套話。
至於那些堅定的攝政王黨,則是挺直了腰杆子,高昂著下巴,一副勢在必得的模樣。
風雨將至, 連螻蟻都能敏銳地察覺到,更別論這些人精一般的中樞大臣。就連那些搖擺不定,或是長久保持中立的大臣,也必須在這樣關鍵的節點選邊站隊。
如若不然,他日京都安定,他們就得將位置讓出去,分賞給有功之臣。
平遷暗貶、明升暗降,朝中多的是虛銜虛職,但凡重要的官職,理所當然該是那些功臣來坐,不然為黨爭衝鋒陷陣的諸臣,何須壓上全部身家卷進來?
這樣吵嚷的景象,一直持續到點卯完畢。文武官員分列兩隊,站在東西二大華門前靜候鼓三嚴,再由禮官唱入班。
今日朝會,仍不見皇上的身影。
珠簾後落座的周太后,第一時間便注意到了楊仲輔的身影。
在京都實際掌權者與文武百官的僵持戰中,太后作為趁高時明離京,強行控制京都的臨時上位者,她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手段去拉攏所有中樞要員。
對于堅定的攝政王黨,她無法一口氣全部罷黜。在這段時間裡,只能找由頭讓他們淡出權力中心。
對於觀望不前的中立官員,他們仍在權衡,等待時機。縱是太后主動示好,也不見他們靠過來。
在這種情形下,楊仲輔的態度便尤為關鍵和敏感。
他是周太夫人的親兒子,本該與有著姻親關係的周太后天然在一條船上才對,可他日前竟為了攝政王,當著朝臣的面頂撞太后。散朝後,他更是與周太夫人在府中大吵一架,氣得年事已高的周太夫人當晚便搬進皇宮。大有京都楊家,內部決裂的態勢。
若不是考慮到楊仲輔的特殊性,周太后命言官參他一本大不孝,便可輕而易舉地除他官職。
但問題在於,楊仲輔作為京都楊府的家主多年,哪怕是在周太夫人的制約下,依舊培養出了他自己在朝中勢力。<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