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頁
臨出門,徐志懷又喊住她:「等一下,」。
他去衣架取下一條寬大的深棕色圍巾,包住她的長髮,圍住瘦削的肩膀。
「路上小心。」他溫聲道。「我在家等你回來。」
蘇青瑤握住他的手,以貼面吻作告別。
飛機航行三個多鐘頭,落地上海。
負責接機的是一位姓張的女同志,短髮、方臉,戴圓框眼鏡,穿灰色幹部服。
他們被安排入住和平飯店,剛歇下,張同志便敲響房門。她用原子筆在機關統一發放的稿紙上劃線,向蘇青瑤解釋此次的行程:今晚六點半舉辦接風宴,明日上午遊覽外灘,下午有座談會,後天是會見學界領導,觀看文工團演出。接下來兩天用於探親訪友,這項主要是去寧波祭拜徐志懷的父母,蘇家在合肥的祖宅早已經拆光。然後要去南京,在南京大學做演講……徐明薦陪在一旁,與她確定具體事項。
蘇青瑤靠在沙發,默默聽。
待他們談完,蘇青瑤直起腰,輕聲問:「對了張同志,先前我寫信 拜託你們的那件事……」
「啊呀,蘇老師,真不好意思,您要找的那位譚小姐,我們幫您到處打聽過了,實在是沒有線索。」對面人說著,摘下眼鏡。「不過我們根據您提供的信息,翻看了上海市婦女勞動教養所檔案,在 52 年的登記表里倒是有個叫譚碧。根據記錄,她是被分派到了紡織廠工作,不知道是不是您要找的那個。」
對於這個結果,蘇青瑤早有心理準備。
畢竟是七十來歲的人,死生不過一瞬的事。
「辛苦你們了,」她溫聲謝過對方,又低頭從手包內取出一封信箋,遞到跟前。
「蘇老師,您這是——」
「這次回來,不是有好幾家報社要報導,我想,她要是還在,說不準能看到報紙上新聞。」蘇青瑤解釋道。「萬一她找到報社,請幫我把這封信交給她,可以嗎?」
張同志點頭答應。
之後的幾天,蘇青瑤照著行程單,按部就班地走著。地方還是那個地方,土地上的人與物卻全然換了面貌。她看著生活了十餘年的上海,聽陪同人員介紹,這裡是哪裡,那裡是哪裡,胸口瀰漫著一種溫暖的荒涼。人世間的事,總叫人意想不到。誰能料到,她當年離開這裡是為了工作,結果回來,竟成了僑胞。後來陪同人員說起這裡未來要如何發展,預備開放什麼政策,蘇青瑤不由望向明薦,他笑著朝母親努了努下巴,心知這是醉風之意不在酒。
第四天坐火車去寧波。祭拜完徐志懷的父母,蘇青瑤讓明薦拿塑膠袋裝點泥土,這樣將來他父親去世,入葬時,好灑在他身上。徐志懷當了一輩子的寧波人,不能以香港人的身份死去。明薦依言照做。
當天下午抵達南京。
一輛紅旗汽車正停在火車站出口,他們上了車,駛向旅店。正值晚秋,蘇青瑤望著車窗,眼前一片金、一片紅、一片綠,駛入大路,鬱鬱蔥蔥的林木被灰瓦的房屋擠開。著藍衣、灰衣、黑衣的市民騎著自行車,手指撥動車鈴,從眼前划過,拋下一串「叮鈴鈴」的響聲。她看著,想起自己從前在南京活動,也全靠自行車。
想到自行車,自然會想起金女大。
吳校長還在世,就是身體不大好,畢竟九十歲了。蘇青瑤來之前就托人給她帶過一封簡訊。她這一生愛護過太多學子,年齡又大了,幾乎不記得自己還有這麼一號學生,但聽說她學術有成,甚是欣慰。而華小姐,蘇青瑤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打聽過她墓地下落。聽說葬在密西根州的一個小鎮,蘇青瑤獨自駕車去那邊探訪了好幾次,都沒能找到。
一路想著,抵達招待所。
放了行李,蘇青瑤看時間還早,便讓明薦出面,去問問能否抽空去一趟金陵女子大學。張同志聽後,立刻給上級撥電話。得了首肯,她喊來司機,開車往寧海路去。金女大如今與金陵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的一部分合併,改稱南京師範學院,範圍較之從前大了許多。他們走過窄道,來到一幢小樓。深秋的冷風吹拂面龐,蘇青瑤仰頭望著它,想,如果沒記錯,這裡曾經是她們收容難民的地方。
樓里傳來用力的讀書聲,極大,極響亮。
繞過它,便是學校的檔案室,窄門緊鎖。
張同志見狀,找來校工幫忙,打開了房門。恐怕有七八年沒人來了,四處堆滿灰塵。校工在裡頭翻翻找找,尋出一本皮質封面的老相冊。徐明薦接過,悉心拍去灰塵,遞給母親。
蘇青瑤打開,一頁頁翻過:歷任校長的照片,教職工合照,校運會,舞蹈課,話劇表演,畢業典禮……裡頭沒有一張有她的存在,但又好像處處有她,因為她也曾這樣在這裡生活過。
然後她看到了那張合照。
——攝影師拍著胸脯說十二月中旬一定送來的合照。
在南京陷落之前。
在紫金山燃燒之前。
時間以其獨特的方式,在歷史上同時鐫刻了所有生者與死者。
蘇青瑤眼中淚花閃動,似一隻活在夏末的寒蟬,不斷扑打羸弱的翅膀。她合上相冊,離開檔案室。恰逢一堂課結束,電鈴抽搐著發出喊聲……蘇青瑤有如觸電,在這緊促的鈴聲中,潸然淚下。
放課的青年人拎著書本大步走過。
他們不知這位老婦是誰,又因何事淚流,只是覺得奇怪。<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他去衣架取下一條寬大的深棕色圍巾,包住她的長髮,圍住瘦削的肩膀。
「路上小心。」他溫聲道。「我在家等你回來。」
蘇青瑤握住他的手,以貼面吻作告別。
飛機航行三個多鐘頭,落地上海。
負責接機的是一位姓張的女同志,短髮、方臉,戴圓框眼鏡,穿灰色幹部服。
他們被安排入住和平飯店,剛歇下,張同志便敲響房門。她用原子筆在機關統一發放的稿紙上劃線,向蘇青瑤解釋此次的行程:今晚六點半舉辦接風宴,明日上午遊覽外灘,下午有座談會,後天是會見學界領導,觀看文工團演出。接下來兩天用於探親訪友,這項主要是去寧波祭拜徐志懷的父母,蘇家在合肥的祖宅早已經拆光。然後要去南京,在南京大學做演講……徐明薦陪在一旁,與她確定具體事項。
蘇青瑤靠在沙發,默默聽。
待他們談完,蘇青瑤直起腰,輕聲問:「對了張同志,先前我寫信 拜託你們的那件事……」
「啊呀,蘇老師,真不好意思,您要找的那位譚小姐,我們幫您到處打聽過了,實在是沒有線索。」對面人說著,摘下眼鏡。「不過我們根據您提供的信息,翻看了上海市婦女勞動教養所檔案,在 52 年的登記表里倒是有個叫譚碧。根據記錄,她是被分派到了紡織廠工作,不知道是不是您要找的那個。」
對於這個結果,蘇青瑤早有心理準備。
畢竟是七十來歲的人,死生不過一瞬的事。
「辛苦你們了,」她溫聲謝過對方,又低頭從手包內取出一封信箋,遞到跟前。
「蘇老師,您這是——」
「這次回來,不是有好幾家報社要報導,我想,她要是還在,說不準能看到報紙上新聞。」蘇青瑤解釋道。「萬一她找到報社,請幫我把這封信交給她,可以嗎?」
張同志點頭答應。
之後的幾天,蘇青瑤照著行程單,按部就班地走著。地方還是那個地方,土地上的人與物卻全然換了面貌。她看著生活了十餘年的上海,聽陪同人員介紹,這裡是哪裡,那裡是哪裡,胸口瀰漫著一種溫暖的荒涼。人世間的事,總叫人意想不到。誰能料到,她當年離開這裡是為了工作,結果回來,竟成了僑胞。後來陪同人員說起這裡未來要如何發展,預備開放什麼政策,蘇青瑤不由望向明薦,他笑著朝母親努了努下巴,心知這是醉風之意不在酒。
第四天坐火車去寧波。祭拜完徐志懷的父母,蘇青瑤讓明薦拿塑膠袋裝點泥土,這樣將來他父親去世,入葬時,好灑在他身上。徐志懷當了一輩子的寧波人,不能以香港人的身份死去。明薦依言照做。
當天下午抵達南京。
一輛紅旗汽車正停在火車站出口,他們上了車,駛向旅店。正值晚秋,蘇青瑤望著車窗,眼前一片金、一片紅、一片綠,駛入大路,鬱鬱蔥蔥的林木被灰瓦的房屋擠開。著藍衣、灰衣、黑衣的市民騎著自行車,手指撥動車鈴,從眼前划過,拋下一串「叮鈴鈴」的響聲。她看著,想起自己從前在南京活動,也全靠自行車。
想到自行車,自然會想起金女大。
吳校長還在世,就是身體不大好,畢竟九十歲了。蘇青瑤來之前就托人給她帶過一封簡訊。她這一生愛護過太多學子,年齡又大了,幾乎不記得自己還有這麼一號學生,但聽說她學術有成,甚是欣慰。而華小姐,蘇青瑤在美國讀博士的時候,打聽過她墓地下落。聽說葬在密西根州的一個小鎮,蘇青瑤獨自駕車去那邊探訪了好幾次,都沒能找到。
一路想著,抵達招待所。
放了行李,蘇青瑤看時間還早,便讓明薦出面,去問問能否抽空去一趟金陵女子大學。張同志聽後,立刻給上級撥電話。得了首肯,她喊來司機,開車往寧海路去。金女大如今與金陵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的一部分合併,改稱南京師範學院,範圍較之從前大了許多。他們走過窄道,來到一幢小樓。深秋的冷風吹拂面龐,蘇青瑤仰頭望著它,想,如果沒記錯,這裡曾經是她們收容難民的地方。
樓里傳來用力的讀書聲,極大,極響亮。
繞過它,便是學校的檔案室,窄門緊鎖。
張同志見狀,找來校工幫忙,打開了房門。恐怕有七八年沒人來了,四處堆滿灰塵。校工在裡頭翻翻找找,尋出一本皮質封面的老相冊。徐明薦接過,悉心拍去灰塵,遞給母親。
蘇青瑤打開,一頁頁翻過:歷任校長的照片,教職工合照,校運會,舞蹈課,話劇表演,畢業典禮……裡頭沒有一張有她的存在,但又好像處處有她,因為她也曾這樣在這裡生活過。
然後她看到了那張合照。
——攝影師拍著胸脯說十二月中旬一定送來的合照。
在南京陷落之前。
在紫金山燃燒之前。
時間以其獨特的方式,在歷史上同時鐫刻了所有生者與死者。
蘇青瑤眼中淚花閃動,似一隻活在夏末的寒蟬,不斷扑打羸弱的翅膀。她合上相冊,離開檔案室。恰逢一堂課結束,電鈴抽搐著發出喊聲……蘇青瑤有如觸電,在這緊促的鈴聲中,潸然淚下。
放課的青年人拎著書本大步走過。
他們不知這位老婦是誰,又因何事淚流,只是覺得奇怪。<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