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頁
李大成除了暗自嘆氣,實在不知該說些什麼,他不知小橋怎麼就對要孩子這事,有這麼大的執念,雖說上次兩人說開了,但備孕這件事,還是沒有提上日程。每每被問起,他都以大夫說兩年之內不宜有孕,給矇混過去了,可這也不是長久之計,眼看著兩年就到了,到時不知該用什麼藉口。
他手頭的銀子買下這處院子足夠了,見沈橋也喜歡,便直接定了下來,房契上寫的是沈橋的名字。
因著這事小夫郎還哭了一場,他哄了好久都沒把人哄好,小夫郎一連幾日都頂著一雙紅紅的眼睛,像只受驚的小兔子,連帶著好幾日連門都沒出門。
小兩進的院落,他們兩個人住足夠了,前院有棵桂花樹,長得枝繁葉茂,每當微風拂過,淺黃色的桂花,便如細雨般灑落,整個院子都瀰漫著清新甜蜜的香氣。
李大成還在樹下搭了一個小巧的鞦韆,鞦韆輕盈起落,枝頭細小的桂花,便隨著沈橋的笑聲,一同盪開,更盛秋日裡最美的畫卷。
穿過正堂,繞過一道雕花的影壁牆,便是後院。他們所居的主屋也在後院,兩側的迴廊邊上栽著幾株蘭花,已然不似夏日那般翠綠,葉子邊緣染上了一抹淡淡的黃色。花卻沒受影響,依舊盛放,花瓣如同羊脂白玉般溫潤,又似晨露微光般閃爍,散發著淡淡的幽香。
主屋一共三間,中間的正廳,最是寬敞明亮,因著待客都在前院,後院一般也沒什麼人會過來,李大成便直接按照沈橋的喜好布置。中間一張圓桌並配套的椅子,窗邊放著一張竹製軟塌,旁邊還有一張擺放著茶盤的小几,曬曬太陽小憩正合適。窗邊還掛了薄簾,能遮擋些日光,又不至於傷了眼睛。
里側一間做了臥房,另一間原是做書房的,裡頭的家具擺設都是現成的,李大成除了添置了一個柜子,也沒做別的改動,平時理帳也算有個地方。
沈橋對書房十分感興趣,孩子還連個影都沒有呢,已經想像出了以後孩子讀書的情景,聽的李大成直冒冷汗。
為了分散注意力,他當天就買了幾本書,並筆墨紙硯,連字帖都買了兩本,主動攬下教夫識字的任務。他認字雖沒問題,但提筆卻不成,因為沒接觸過毛筆字,一手字寫的不堪入目。正好也接著這個機會,練練字。
果然,沈橋有了寄託,也不念著孩子的事了,每晚兩人都會在書房裡消磨上一個時辰,一個教一個學,倒也靜歲溫馨。
所謂勤能補拙,李大成那手字,練了些日子,好歹是規整了許多,與讀書人自是沒法比,但最起碼也能看的過眼,不至於叫人用詫異的目光瞧他。
第210章 生辰禮
時間匆匆而過,不經意間,秋天的金黃已被冬日的素白悄然取代。院裡的桂花樹,也換上了冬日的裝扮,曾經金黃燦爛的花朵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枝頭掛滿的晶瑩雪花,偶爾有幾枝枯黃的葉子,露出一點木色,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
今年的冬天比去年冷的早,幾場大雪下來,街上的行人都減了不少,連帶著鋪子裡的生意也不如以往好。好在進了臘月,他們還有滷味禮盒的生意,賺的銀子倒是只多不少。
除了合生樓的那份,他們鋪子裡也出了滷味禮盒,只不過沒在包裝上花那麼多心思,他們鋪子小,開業的時間又不長,雖說生意一直不錯,但到底沒有那些經營了幾十年的滷味店名氣大,若是包裝太過華麗,與受眾也不符。
再者,合生樓的老掌柜幫過他,做人不能忘本,合生樓如今生意不錯,滷味禮盒的名氣去年就打出去了,李大成自然不會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做出見利忘義的事。他們選用簡單的竹籃裝滷肉,裡頭裝的東西也同合生樓不一樣,兩家有也不會有衝突。
裝滷味的竹籃,李大成是找村里人做的,冬天田裡沒活兒,除了勤快些的漢子外出打打零工,大部分人都在家裡窩著,有大把的時間。
其實河谷村後頭就有一片竹林,這劈竹篾、編竹籃的手藝,村里幾乎人人都會。卻沒多少人編了竹筐竹籃拿去賣,一來,這東西不值錢,二來,鎮上賣的人多,免不了被壓價,折騰一趟,有可能賣不了幾個,還得惹一肚子氣。
他要的竹籃不需要什麼花樣,遠不如拿去賣的精細,就算小孩耐著性子,也能編上兩個。就是這手工的東西,單靠一家兩家肯定是供不上。他又不能日日回村里盯著,便將這事托給了趙大順。趙大順自然知道李大成這時照顧他們,自然不肯占這個便宜,李大成好說得說,這才把人說通。
趙家三父子都是厚道人,找的人也老實本分的,簡單的竹籃都編的格外細緻,連一條毛刺都沒有。編好的竹籃每日由趙大海送往鎮上,李大成按照六文錢一個收,再格外給趙大海五十文,算做是來回的運費。
趙老爹哪裡肯要,要不是李大成一路跑著去請大夫,他家兒媳婦和小孫子命都保不住,這樣的恩情,竹籃的錢都收了,只是跑跑腿,年輕漢子有的是力氣,怎麼還能再收銀子!
這回李大成也不多勸了,只說若是不收,那他就找別人,趙老爹這才作罷,只不過同竹籃一同送來的還有自家種的菜。李大成無奈,勸了又勸,送菜的頻率才從每日都送,變成隔三差五送。
他們自然不能白吃人家的,沈橋偶爾也會準備些醬菜、小吃兒,或是給孩子的小物件,托趙大海帶回去。聽說東西是沈橋給的,趙老爹也不好意回絕,這場拉鋸才算是告一段落。
他手頭的銀子買下這處院子足夠了,見沈橋也喜歡,便直接定了下來,房契上寫的是沈橋的名字。
因著這事小夫郎還哭了一場,他哄了好久都沒把人哄好,小夫郎一連幾日都頂著一雙紅紅的眼睛,像只受驚的小兔子,連帶著好幾日連門都沒出門。
小兩進的院落,他們兩個人住足夠了,前院有棵桂花樹,長得枝繁葉茂,每當微風拂過,淺黃色的桂花,便如細雨般灑落,整個院子都瀰漫著清新甜蜜的香氣。
李大成還在樹下搭了一個小巧的鞦韆,鞦韆輕盈起落,枝頭細小的桂花,便隨著沈橋的笑聲,一同盪開,更盛秋日裡最美的畫卷。
穿過正堂,繞過一道雕花的影壁牆,便是後院。他們所居的主屋也在後院,兩側的迴廊邊上栽著幾株蘭花,已然不似夏日那般翠綠,葉子邊緣染上了一抹淡淡的黃色。花卻沒受影響,依舊盛放,花瓣如同羊脂白玉般溫潤,又似晨露微光般閃爍,散發著淡淡的幽香。
主屋一共三間,中間的正廳,最是寬敞明亮,因著待客都在前院,後院一般也沒什麼人會過來,李大成便直接按照沈橋的喜好布置。中間一張圓桌並配套的椅子,窗邊放著一張竹製軟塌,旁邊還有一張擺放著茶盤的小几,曬曬太陽小憩正合適。窗邊還掛了薄簾,能遮擋些日光,又不至於傷了眼睛。
里側一間做了臥房,另一間原是做書房的,裡頭的家具擺設都是現成的,李大成除了添置了一個柜子,也沒做別的改動,平時理帳也算有個地方。
沈橋對書房十分感興趣,孩子還連個影都沒有呢,已經想像出了以後孩子讀書的情景,聽的李大成直冒冷汗。
為了分散注意力,他當天就買了幾本書,並筆墨紙硯,連字帖都買了兩本,主動攬下教夫識字的任務。他認字雖沒問題,但提筆卻不成,因為沒接觸過毛筆字,一手字寫的不堪入目。正好也接著這個機會,練練字。
果然,沈橋有了寄託,也不念著孩子的事了,每晚兩人都會在書房裡消磨上一個時辰,一個教一個學,倒也靜歲溫馨。
所謂勤能補拙,李大成那手字,練了些日子,好歹是規整了許多,與讀書人自是沒法比,但最起碼也能看的過眼,不至於叫人用詫異的目光瞧他。
第210章 生辰禮
時間匆匆而過,不經意間,秋天的金黃已被冬日的素白悄然取代。院裡的桂花樹,也換上了冬日的裝扮,曾經金黃燦爛的花朵早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枝頭掛滿的晶瑩雪花,偶爾有幾枝枯黃的葉子,露出一點木色,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
今年的冬天比去年冷的早,幾場大雪下來,街上的行人都減了不少,連帶著鋪子裡的生意也不如以往好。好在進了臘月,他們還有滷味禮盒的生意,賺的銀子倒是只多不少。
除了合生樓的那份,他們鋪子裡也出了滷味禮盒,只不過沒在包裝上花那麼多心思,他們鋪子小,開業的時間又不長,雖說生意一直不錯,但到底沒有那些經營了幾十年的滷味店名氣大,若是包裝太過華麗,與受眾也不符。
再者,合生樓的老掌柜幫過他,做人不能忘本,合生樓如今生意不錯,滷味禮盒的名氣去年就打出去了,李大成自然不會在這個節骨眼兒上,做出見利忘義的事。他們選用簡單的竹籃裝滷肉,裡頭裝的東西也同合生樓不一樣,兩家有也不會有衝突。
裝滷味的竹籃,李大成是找村里人做的,冬天田裡沒活兒,除了勤快些的漢子外出打打零工,大部分人都在家裡窩著,有大把的時間。
其實河谷村後頭就有一片竹林,這劈竹篾、編竹籃的手藝,村里幾乎人人都會。卻沒多少人編了竹筐竹籃拿去賣,一來,這東西不值錢,二來,鎮上賣的人多,免不了被壓價,折騰一趟,有可能賣不了幾個,還得惹一肚子氣。
他要的竹籃不需要什麼花樣,遠不如拿去賣的精細,就算小孩耐著性子,也能編上兩個。就是這手工的東西,單靠一家兩家肯定是供不上。他又不能日日回村里盯著,便將這事托給了趙大順。趙大順自然知道李大成這時照顧他們,自然不肯占這個便宜,李大成好說得說,這才把人說通。
趙家三父子都是厚道人,找的人也老實本分的,簡單的竹籃都編的格外細緻,連一條毛刺都沒有。編好的竹籃每日由趙大海送往鎮上,李大成按照六文錢一個收,再格外給趙大海五十文,算做是來回的運費。
趙老爹哪裡肯要,要不是李大成一路跑著去請大夫,他家兒媳婦和小孫子命都保不住,這樣的恩情,竹籃的錢都收了,只是跑跑腿,年輕漢子有的是力氣,怎麼還能再收銀子!
這回李大成也不多勸了,只說若是不收,那他就找別人,趙老爹這才作罷,只不過同竹籃一同送來的還有自家種的菜。李大成無奈,勸了又勸,送菜的頻率才從每日都送,變成隔三差五送。
他們自然不能白吃人家的,沈橋偶爾也會準備些醬菜、小吃兒,或是給孩子的小物件,托趙大海帶回去。聽說東西是沈橋給的,趙老爹也不好意回絕,這場拉鋸才算是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