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頁
小檗鹼屬於生物鹼殺菌劑,低毒環保,能抑制四十多種病菌(灰霉病、炭疽病等),殺二十多種害蟲(蚜蟲、紅蜘蛛、菜青蟲等)。關鍵是小檗鹼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不會污染環境、水源,以及農產品。病蟲不易產生抗藥性,適用範圍廣闊:花木、果樹、豆類、中藥材、小麥、水稻、玉米、土豆等各類果蔬都能用。
趙琨熱切地叮囑章邯:「你先將蓋大俠送到徐大先生(徐咨)那裡,然後去我的住處,書案上有一本小畫冊、一本藍色封皮的線裝書,你都拿上,和這一方絹帕一起交給徐二先生(徐福)。」
小畫冊是常見的益蟲益鳥彩繪,線裝書裡邊記載著常用生物殺蟲劑配方、化肥(複合肥、生物菌肥、磷酸二氫鉀等等)的配方。其他都寫在書里,唯獨漏了小檗鹼,所以補上。
作為當代最優秀的方士,簡單地提取生物製劑,徐福必定一看就會。而且他弟子、學徒超過百人,擅長就地取材,將成本降到最低。這樣,等燕國的方士一到位,就可以直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些農藥化肥。
章邯領命而去……
還有兩日就入秋了,一場雨天氣明顯轉涼,道路泥濘難行。趙琨在顛簸中昏昏欲睡,順便默默吐槽潁川郡曲折、狹窄、坑窪的土路,每次他剛剛犯迷糊就把他搖晃得清醒了,腦中還閃過旅遊時看見的標語——走過所有的彎路,從此人生儘是坦途。
話說大侄子什麼時候修直道?就是那種千年不長草的秦朝高速公路,他急用。
這次鬼谷信物派上大用場了,趙琨提前聯繫上鬼谷門人,得到消息:新鄭百姓缺糧,集市也因為被亂民哄搶一空而關閉,那邊的官員實施武力鎮壓,高壓之下,民怨沸騰,但暫時沒有出大亂子。
趙琨派出幾位門客分頭行動,假扮商人在各縣摸底,體察民情,由鬼谷弟子為他們打掩護。主要是趙琨這邊帶著秦王政賞賜的儀仗,所過之處,看見的東西很可能都是地方官想給他看的,他需要眼線和一手情報。
忽聽張良問:「表兄,無恤是誰?」
趙琨接過張良遞來的竹簡,發現是一卷《孫子兵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句下邊有小字註解——譬如無恤奔晉陽。
看起來像黃石公的筆跡。應該是黃石公給張良布置的功課,小弟子出遠門也不能耽誤學習進度。
這一段尉繚也教過趙琨,「無恤就是趙襄子趙無恤(毋恤)。」
張良不解:「地利不如人和,為什麼要用趙襄子奔晉陽來舉例?」
趙琨組織了一下語言,娓娓道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聽過吧?其實在晉平公時期,晉國有六卿,分別是韓、趙、魏、智氏、范氏、中行氏。後來范氏和中行氏被打散了。剩下的四家,以智氏最為強大。智氏的掌權人智瑤讓韓趙魏三家割地給他,韓、魏兩家雖然都選擇委曲求全拱手奉上城池,但心懷怨憤,只有趙襄子拒絕割地。於是智瑤領著韓、魏兩個小弟一起攻打趙氏,聲勢浩大。趙襄子一對三打野戰非常吃虧。」
說到這裡,趙琨故意頓了一下,然後才低聲笑道:「阿良猜一猜他是如何應對的?」
張良:「他選擇逃到晉陽城,固守城池,讓那三家打最為消耗兵力的攻堅戰。」
趙琨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對,趙襄子準備開溜,問他的隨從,投奔哪裡比較好?他的隨從提議,長子城的距離最近,而且城牆堅厚高大,城防完善。趙襄子不贊同,他認為百姓筋疲力盡才修好城牆,又要百姓捨身忘死地為他守城,百姓豈能與他同心?隨從又建議:邯鄲城倉廩充實。趙襄子反對——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才能使府庫充實,讓被搜刮的百姓去拼命,他們甘願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裡是先主的屬地,父母官尹鐸對待百姓又寬厚,百姓一定會跟我們同舟共濟的。」
聽到這裡,張良恍然大悟,「我想起來了,趙襄子他爹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行前,尹鐸去請示趙簡子:您是打算讓我像抽絲剝繭一般精細地搜刮財富呢,還是把晉陽建設成一道堅實的屏障?趙簡子回答,建成一道屏障。於是尹鐸去了晉陽,整理戶籍,實行免稅、減稅政策,降低百姓的負擔,人心歸附。」
趙琨點頭:「是啊,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一起包圍了晉陽,引汾水灌城。眼看趙氏的地盤就要被瓜分了,智瑤志得意滿,韓康子和魏桓子卻滿腹心事,因為趙氏覆滅以後,智瑤勢必繼續擴張勢力,遲早要攻打韓、魏。智瑤的家臣提醒他韓康子、魏桓子已有背叛之心,他不信。再看趙無恤這邊,連釘棺材的銅釘都熔煉作了箭矢,城牆頭只剩下六尺露出水面,百姓的鍋灶都浸泡在水中,青蛙到處亂跳,都沒有生出叛變之意。趙無恤苦守晉陽城,終於在窮途末路迎來轉機,他派使者聯合了韓康子、魏桓子一同消滅智氏,把智瑤的頭蓋骨雕刻上漆,製作成了酒器。」
張良的眼眸越發明亮:「當時智氏太強,對韓趙魏三家來說都是懸在頭頂的利刃,所以韓趙魏才是利益共同體。《國語》有雲——眾志成城。長子城的地利,不如晉陽城的人和。」
趙琨老神在在:「其實晉陽城地利人和都占全了,晉陽的西面是懸瓮山,東臨汾河,可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要不是打不下來,誰願意出引水灌城的下策?府庫一淹,人口福利和戰利品都泡湯了。」
趙琨熱切地叮囑章邯:「你先將蓋大俠送到徐大先生(徐咨)那裡,然後去我的住處,書案上有一本小畫冊、一本藍色封皮的線裝書,你都拿上,和這一方絹帕一起交給徐二先生(徐福)。」
小畫冊是常見的益蟲益鳥彩繪,線裝書裡邊記載著常用生物殺蟲劑配方、化肥(複合肥、生物菌肥、磷酸二氫鉀等等)的配方。其他都寫在書里,唯獨漏了小檗鹼,所以補上。
作為當代最優秀的方士,簡單地提取生物製劑,徐福必定一看就會。而且他弟子、學徒超過百人,擅長就地取材,將成本降到最低。這樣,等燕國的方士一到位,就可以直接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這些農藥化肥。
章邯領命而去……
還有兩日就入秋了,一場雨天氣明顯轉涼,道路泥濘難行。趙琨在顛簸中昏昏欲睡,順便默默吐槽潁川郡曲折、狹窄、坑窪的土路,每次他剛剛犯迷糊就把他搖晃得清醒了,腦中還閃過旅遊時看見的標語——走過所有的彎路,從此人生儘是坦途。
話說大侄子什麼時候修直道?就是那種千年不長草的秦朝高速公路,他急用。
這次鬼谷信物派上大用場了,趙琨提前聯繫上鬼谷門人,得到消息:新鄭百姓缺糧,集市也因為被亂民哄搶一空而關閉,那邊的官員實施武力鎮壓,高壓之下,民怨沸騰,但暫時沒有出大亂子。
趙琨派出幾位門客分頭行動,假扮商人在各縣摸底,體察民情,由鬼谷弟子為他們打掩護。主要是趙琨這邊帶著秦王政賞賜的儀仗,所過之處,看見的東西很可能都是地方官想給他看的,他需要眼線和一手情報。
忽聽張良問:「表兄,無恤是誰?」
趙琨接過張良遞來的竹簡,發現是一卷《孫子兵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一句下邊有小字註解——譬如無恤奔晉陽。
看起來像黃石公的筆跡。應該是黃石公給張良布置的功課,小弟子出遠門也不能耽誤學習進度。
這一段尉繚也教過趙琨,「無恤就是趙襄子趙無恤(毋恤)。」
張良不解:「地利不如人和,為什麼要用趙襄子奔晉陽來舉例?」
趙琨組織了一下語言,娓娓道來:「韓趙魏三家分晉的故事聽過吧?其實在晉平公時期,晉國有六卿,分別是韓、趙、魏、智氏、范氏、中行氏。後來范氏和中行氏被打散了。剩下的四家,以智氏最為強大。智氏的掌權人智瑤讓韓趙魏三家割地給他,韓、魏兩家雖然都選擇委曲求全拱手奉上城池,但心懷怨憤,只有趙襄子拒絕割地。於是智瑤領著韓、魏兩個小弟一起攻打趙氏,聲勢浩大。趙襄子一對三打野戰非常吃虧。」
說到這裡,趙琨故意頓了一下,然後才低聲笑道:「阿良猜一猜他是如何應對的?」
張良:「他選擇逃到晉陽城,固守城池,讓那三家打最為消耗兵力的攻堅戰。」
趙琨毫不吝嗇地豎起大拇指,「對,趙襄子準備開溜,問他的隨從,投奔哪裡比較好?他的隨從提議,長子城的距離最近,而且城牆堅厚高大,城防完善。趙襄子不贊同,他認為百姓筋疲力盡才修好城牆,又要百姓捨身忘死地為他守城,百姓豈能與他同心?隨從又建議:邯鄲城倉廩充實。趙襄子反對——官吏搜刮民脂民膏才能使府庫充實,讓被搜刮的百姓去拼命,他們甘願嗎?還是投奔晉陽吧,那裡是先主的屬地,父母官尹鐸對待百姓又寬厚,百姓一定會跟我們同舟共濟的。」
聽到這裡,張良恍然大悟,「我想起來了,趙襄子他爹趙簡子派尹鐸治理晉陽。臨行前,尹鐸去請示趙簡子:您是打算讓我像抽絲剝繭一般精細地搜刮財富呢,還是把晉陽建設成一道堅實的屏障?趙簡子回答,建成一道屏障。於是尹鐸去了晉陽,整理戶籍,實行免稅、減稅政策,降低百姓的負擔,人心歸附。」
趙琨點頭:「是啊,智瑤、韓康子、魏桓子三家一起包圍了晉陽,引汾水灌城。眼看趙氏的地盤就要被瓜分了,智瑤志得意滿,韓康子和魏桓子卻滿腹心事,因為趙氏覆滅以後,智瑤勢必繼續擴張勢力,遲早要攻打韓、魏。智瑤的家臣提醒他韓康子、魏桓子已有背叛之心,他不信。再看趙無恤這邊,連釘棺材的銅釘都熔煉作了箭矢,城牆頭只剩下六尺露出水面,百姓的鍋灶都浸泡在水中,青蛙到處亂跳,都沒有生出叛變之意。趙無恤苦守晉陽城,終於在窮途末路迎來轉機,他派使者聯合了韓康子、魏桓子一同消滅智氏,把智瑤的頭蓋骨雕刻上漆,製作成了酒器。」
張良的眼眸越發明亮:「當時智氏太強,對韓趙魏三家來說都是懸在頭頂的利刃,所以韓趙魏才是利益共同體。《國語》有雲——眾志成城。長子城的地利,不如晉陽城的人和。」
趙琨老神在在:「其實晉陽城地利人和都占全了,晉陽的西面是懸瓮山,東臨汾河,可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要不是打不下來,誰願意出引水灌城的下策?府庫一淹,人口福利和戰利品都泡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