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頁
「李穠,你是我此生不復再有的奇遇。」
第181章 雲海澄清
大晛昌祐十年冬日, 大晛帝京建康城遭遇百年未有之浩劫。
皇甫氏父子兩代三位帝王在浩劫中相繼駕崩,宗室百官遭難,死傷無數。趙執下令以國葬之禮將三位帝王葬入皇甫氏先代陵寢。迎回百官, 罷檀氏, 重組朝堂。
天下板蕩, 人事巨變,白雲蒼狗, 世事無常。
經此一劫, 趙執威望再無人能敵。他原本領從二品尚書左丞職,主理政事堂, 如今收編長熇軍後, 手握十五萬重兵。烽火淬鍊出來的鐵血之兵, 無人能敵。
吐谷渾、新羅、扶南及西域諸部大勢已去, 結盟一朝散亂, 退軍而去。趙執親統大軍平定各地叛亂, 收復四境國土。
————
大晛將來之主, 只有趙執可以服眾。
留守建康城的神武衛諸將突然想起, 皇甫氏還留下一個禎王殿下。禎王皇甫兆玉在城破時庇護了不少宗室大臣, 因此在朝中很得人心。
若是有禎王在,日後必定兩虎相爭, 城中又是一場浩劫。神武衛跟隨趙執多年出生入死, 對未來誰登至尊之位已有私心,無法更改。
幾位副將商議之下, 瞞過眾人, 率兵闖入了禎王在京中的多處府邸。朝廷所賜的禎王府早已空無一人, 眾將只在鐘山的別館中找到一件錦衣包裹的包袱,打開包袱先看到一封信, 是禎王本人的筆跡,寫著趙大人親啟。
眾將有些慌亂起來,終究不敢做主。派重兵騎快馬將包袱和信件送到蜀地,呈給趙執。
此時趙執正在蜀地平亂,李穠恰巧因鶴鳴樓中事務隨行。
包袱送到,李穠一眼認出那是朝廷賜給親王的錦衣,這件是禎王殿下自己穿的。打開包袱,李穠拿起那信件,只覺得薄薄一封,十分莫名。
趙執練劍完畢,正在院中擦拭沉淵,便請她念信。李穠指了指那信紙上寫著的趙大人親啟,趙執搖頭不管,他沒有任何事是李穠不能過目的。
李穠啟開信封,拿出裡面禎王府特有的素馨紙,輕聲念信。
禎王曾拜本朝名家顧氏學字,得顧氏字體游雲驚龍之精髓。李穠看在眼裡,只覺得字字驚人。
那信中寫道。大軍壓境之際,禎王也曾想領軍前線對敵,可惜囿於皇弟身份,他手中不能有任何兵權。建康城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禎王府的三百府兵竭力護住逃至附近的宗室大臣。兩位皇侄先後暴斃,他時刻愧悔。
「收回建康,穩住大局,此後趙大人聲望無人能及,日後必承眾將之望,登至尊之位。那時,大人所需的禪位詔書,我或還可助一臂之力。我皇甫氏國破家亡,既罪外寇,又乃自取。我本無意於帝位,長日悠遊山水,談玄論道。奈何天不予寧日。此乃天道,人不可抗。衣中詔書,由大人自取。此後兆玉隱姓民間,完成初宜遺願之後,釋氏佛門將是我容身之地……」
「大晛無寧日久矣,海晏河清之日,乞望大人善待皇甫宗親,善待天下百姓。」
李穠心緒複雜地念完書信,落筆是皇甫兆玉。那名字間字痕跡很淡,書寫之人已無心再提筆蘸墨,以枯筆寫就,錦衣裹之。
趙執在院中沉思良久,將沉淵推回鞘中,靜默無言。
「他是皇甫氏血脈,禎王若還留在建康,日後你們二人爭雄,必起干戈。」
經過這些年,趙執已將人事看得清楚。他接著李穠的話說:「即使我和禎王沒有相爭之意,恐怕形勢也不允許……只要有人想反對趙執,禎王就是一面最佳的大旗。而擁戴我之人,必會相爭,如此相鬥,除非一人身死,否則只怕永無寧日。」
李穠感慨萬千,趙執走了這條路,日後種種身不由己之事,只會更多。可他走到這一步,身後已是沒有退路了。
「禎王殿下乃是淡泊君子。」李穠察覺趙執心緒沉重,便走到院中將他擁住。她寬慰他:「他是以退為進,更是相信你的品性。元慶年間至今種種,便足以證明,此信中語出自真心。你該約束眾將,做到他信中期許,便是互相成全了。」
趙執反手摟住她,「李穠,日後決斷眾務,我必還有無數艱難的決定要做,你都能向今日這般陪在我身畔為我開解嗎?你能答應我嗎?」
李穠想說不,鶴鳴樓中同樣事務眾多,她必然也同他一樣忙碌。日後決斷朝堂之事,最要緊的選好最得力的尚書令,但看趙執倚在她耳畔心緒不佳,到了此時,換做任何人,心中都會有所彷徨……便只點點頭。
「我當然答應你。」
————
建康之劫,罪在拓跋。罪魁拓跋虎文被梟首示眾。
第二年,春夏之間,趙執以迅雷之勢平定四境混亂,抓回逃匿的檀氏族人下獄審理,以工代賑,自各地抽調五萬民工發建康重建帝京。又一年草木蓊鬱,濃陰匝地的建康夏日,秦淮河畔漸次恢復了昔日的喧鬧繁華。只是在車水馬龍間,朱雀橋畔,昔日聞名四境的鶴鳴樓卻再也看不到了。那場彌天大火,鶴鳴樓化為灰燼,再想重建,談何容易?
鶴鳴樓不在了,在它不遠處,塵封多年的雲影坊和嘉穗樓卻重新向市井開張,還是經營棉布綢緞和糧米。京師的人們常常看到,有個端莊的女掌柜在其中忙碌。李穠不再著男裝,帝京這些年,人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氣魄風度超於男子的女掌柜。<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第181章 雲海澄清
大晛昌祐十年冬日, 大晛帝京建康城遭遇百年未有之浩劫。
皇甫氏父子兩代三位帝王在浩劫中相繼駕崩,宗室百官遭難,死傷無數。趙執下令以國葬之禮將三位帝王葬入皇甫氏先代陵寢。迎回百官, 罷檀氏, 重組朝堂。
天下板蕩, 人事巨變,白雲蒼狗, 世事無常。
經此一劫, 趙執威望再無人能敵。他原本領從二品尚書左丞職,主理政事堂, 如今收編長熇軍後, 手握十五萬重兵。烽火淬鍊出來的鐵血之兵, 無人能敵。
吐谷渾、新羅、扶南及西域諸部大勢已去, 結盟一朝散亂, 退軍而去。趙執親統大軍平定各地叛亂, 收復四境國土。
————
大晛將來之主, 只有趙執可以服眾。
留守建康城的神武衛諸將突然想起, 皇甫氏還留下一個禎王殿下。禎王皇甫兆玉在城破時庇護了不少宗室大臣, 因此在朝中很得人心。
若是有禎王在,日後必定兩虎相爭, 城中又是一場浩劫。神武衛跟隨趙執多年出生入死, 對未來誰登至尊之位已有私心,無法更改。
幾位副將商議之下, 瞞過眾人, 率兵闖入了禎王在京中的多處府邸。朝廷所賜的禎王府早已空無一人, 眾將只在鐘山的別館中找到一件錦衣包裹的包袱,打開包袱先看到一封信, 是禎王本人的筆跡,寫著趙大人親啟。
眾將有些慌亂起來,終究不敢做主。派重兵騎快馬將包袱和信件送到蜀地,呈給趙執。
此時趙執正在蜀地平亂,李穠恰巧因鶴鳴樓中事務隨行。
包袱送到,李穠一眼認出那是朝廷賜給親王的錦衣,這件是禎王殿下自己穿的。打開包袱,李穠拿起那信件,只覺得薄薄一封,十分莫名。
趙執練劍完畢,正在院中擦拭沉淵,便請她念信。李穠指了指那信紙上寫著的趙大人親啟,趙執搖頭不管,他沒有任何事是李穠不能過目的。
李穠啟開信封,拿出裡面禎王府特有的素馨紙,輕聲念信。
禎王曾拜本朝名家顧氏學字,得顧氏字體游雲驚龍之精髓。李穠看在眼裡,只覺得字字驚人。
那信中寫道。大軍壓境之際,禎王也曾想領軍前線對敵,可惜囿於皇弟身份,他手中不能有任何兵權。建康城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禎王府的三百府兵竭力護住逃至附近的宗室大臣。兩位皇侄先後暴斃,他時刻愧悔。
「收回建康,穩住大局,此後趙大人聲望無人能及,日後必承眾將之望,登至尊之位。那時,大人所需的禪位詔書,我或還可助一臂之力。我皇甫氏國破家亡,既罪外寇,又乃自取。我本無意於帝位,長日悠遊山水,談玄論道。奈何天不予寧日。此乃天道,人不可抗。衣中詔書,由大人自取。此後兆玉隱姓民間,完成初宜遺願之後,釋氏佛門將是我容身之地……」
「大晛無寧日久矣,海晏河清之日,乞望大人善待皇甫宗親,善待天下百姓。」
李穠心緒複雜地念完書信,落筆是皇甫兆玉。那名字間字痕跡很淡,書寫之人已無心再提筆蘸墨,以枯筆寫就,錦衣裹之。
趙執在院中沉思良久,將沉淵推回鞘中,靜默無言。
「他是皇甫氏血脈,禎王若還留在建康,日後你們二人爭雄,必起干戈。」
經過這些年,趙執已將人事看得清楚。他接著李穠的話說:「即使我和禎王沒有相爭之意,恐怕形勢也不允許……只要有人想反對趙執,禎王就是一面最佳的大旗。而擁戴我之人,必會相爭,如此相鬥,除非一人身死,否則只怕永無寧日。」
李穠感慨萬千,趙執走了這條路,日後種種身不由己之事,只會更多。可他走到這一步,身後已是沒有退路了。
「禎王殿下乃是淡泊君子。」李穠察覺趙執心緒沉重,便走到院中將他擁住。她寬慰他:「他是以退為進,更是相信你的品性。元慶年間至今種種,便足以證明,此信中語出自真心。你該約束眾將,做到他信中期許,便是互相成全了。」
趙執反手摟住她,「李穠,日後決斷眾務,我必還有無數艱難的決定要做,你都能向今日這般陪在我身畔為我開解嗎?你能答應我嗎?」
李穠想說不,鶴鳴樓中同樣事務眾多,她必然也同他一樣忙碌。日後決斷朝堂之事,最要緊的選好最得力的尚書令,但看趙執倚在她耳畔心緒不佳,到了此時,換做任何人,心中都會有所彷徨……便只點點頭。
「我當然答應你。」
————
建康之劫,罪在拓跋。罪魁拓跋虎文被梟首示眾。
第二年,春夏之間,趙執以迅雷之勢平定四境混亂,抓回逃匿的檀氏族人下獄審理,以工代賑,自各地抽調五萬民工發建康重建帝京。又一年草木蓊鬱,濃陰匝地的建康夏日,秦淮河畔漸次恢復了昔日的喧鬧繁華。只是在車水馬龍間,朱雀橋畔,昔日聞名四境的鶴鳴樓卻再也看不到了。那場彌天大火,鶴鳴樓化為灰燼,再想重建,談何容易?
鶴鳴樓不在了,在它不遠處,塵封多年的雲影坊和嘉穗樓卻重新向市井開張,還是經營棉布綢緞和糧米。京師的人們常常看到,有個端莊的女掌柜在其中忙碌。李穠不再著男裝,帝京這些年,人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樣氣魄風度超於男子的女掌柜。< ="<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