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在顧喬去配合二皇子演戲的時候,溫篆就已經和太子商量著要怎麼消化公主們的舊部了。

  太子占總數三分之一的勢力在一夜之間變成了三分之二,占據了大半的圍場。

  太子終於走向了戰爭的前線,三皇子也已經等候多時。

  在圍獵的第十二天,也就是軍演的最後一天,他們展開了一場再不需要任何背後心思的正面衝突,也就是最後的決戰。

  太子這邊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三皇子卻在排兵布陣上玩出了不一樣的花樣。

  三皇子用他自己證明了,他在軍事方面完全是不輸給五皇子的。雖然最終還是無力回天,沒有以少勝多,在大勢已去中飲恨被太子「斬」於馬下,但他一直戰到了最後一刻,不管是頑強的個人意志,還是出色的指揮才能,都給武帝和圍觀的朝臣與兄弟姐妹留下了深刻印象。

  長樂王選擇了隨三皇子「自殺」,沒給太子留下分數。

  這大概是太子唯一的一點小遺憾了,沒有在最後拿下太多重要人物的分數。不過,無所謂了,他前面已經拿了太多了。

  太子在交到武帝的最終圖騰上,添上了二皇子的生肖特徵,也被顧喬做了一些美化,這就是他絞盡腦汁的「彌補」了。

  這個兔子,已經不是過去的那個兔子了!

  ——東海有獸名犼,形如兔,角似鹿,發似獅,頸似蛇,前爪似鷹後爪似虎,兩耳尖長,僅長尺余,可斗三龍二蛟。

  相傳,古老的部落圖騰互相融合,才有了龍。如今太子也有了專屬於他的圖騰,他從來不是兔子,而是可以與龍搏鬥的望天犼!

  作者有話要說:東海有獸名犼……這裡化用了《偃曝餘談》、《述異記》等古籍中,對犼的描述。

  簡單來說就是,在古代神獸里,有一種名叫犼的猛獸,它的外表像兔子一樣,但卻能力強到可以鬥龍。

  第四十九章

  武帝雖然知道太子一定會贏, 卻在真正見到勝出的是太子時, 還是難免心生出了一些無法自控的激動,那種他必須做點什麼的情緒是如此澎湃直接。

  俗稱……都閃開,朕又要開始秀兒子了!

  朕的安邦就是這麼厲害了!

  當然, 其他孩子也很厲害。好比誰也不會想到公主們會在後期的勢力爭霸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她們咬牙做到了;也好比大家都覺得二皇子慫得根本不像是武帝的兒子, 結果那全是演技,他對左右戰局是起到了關鍵作用的;更好比三皇子, 第二永遠不應該被忽略,特別是在太子和武帝一樣不可能上戰場的情況下,武帝更加看好培養三皇子。

  每個皇嗣都有自己的閃光點, 哪怕是惹了眾怒的大皇子, 都可以被勉強夸一句「看孩子看得很好」,至少武帝是這麼覺得的。

  以九公主為首的小不點們,最近每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打擊大皇子了。

  大皇子並不快樂。

  總之, 在這麼多已經很優秀的孩子裡, 太子依舊能夠脫穎而出,足可見太子到底有多麼強大。

  我兒子!

  我養的!

  就是這麼厲害!

  武帝特地讓兩個太監,舉著那張臨時匆匆畫出來的犼旗,繞場一周,爭取讓在場的每一個近臣都看到太子的創作。

  皇子公主們表情各異, 但至少在這個時候也是會給太子捧場的, 他在圍場上的表現確實厲害。

  一如此時此刻,光彩奪目, 讓人移不開眼睛。

  「這樣的圖騰融合,正也是朕的初衷之一。」武帝忍不住就開始逼逼了,沒有人問他,他就自己說。

  武帝作為一個並不是那麼迷信的皇帝,哪怕無數人和他說過他是老天的兒子,是真龍天子,但其實在他自己內心深處,對於這種說法是不那麼買帳的,至少在一開始他是不願意相信的。一個很簡單的武帝式邏輯——

  如果老聞家才是老天的兒子,那前朝算什麼?抱錯了嗎?

  比起相信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生物,武帝更願意相信他小時候聽寨口拉二胡的胡老漢告訴他的,龍是上古先民的圖騰融合。

  「相傳上古先民沒有國,只有族。以氏族部落為單位,以圖騰旗幟為意志。」

  而每當他們打敗一個對手,就會奪取對方圖騰上一部分的特徵,來裝點自己的圖騰。直至某個上古部落一統中原,圖騰幾經修改,「龍」才得以誕生。這就是中原民族最早也是最核心的人性:團結。

  互相競爭,是為了讓彼此變得更好。

  消滅不是唯一的出路,還可以融合。

  武帝以前活在自己幻想出來的一家人其樂融融的理想國里時,以為他的孩子們都還是孩子,沒怎麼管過他們之間的鬥爭,因為他小時候也經常和他的同齡人打架,打完了就會再次是兄弟了。他用自己的過往衡量如今,就只能得出孩子爭鬥是無傷大雅的結論。

  直至太子出事,武帝才終於驚醒,他不得不醒了。

  他已經不是在山寨里狂野生長的那個他,他的孩子們也不會是他的翻版,現在的皇宮裡有太多的立場。

  武帝能做的不是儘量拽住回憶的尾巴,而是做出改變。

  他不可能什麼都不做,只是武帝做了什麼,並不一定會對旁人說,甚至他有時候都不會喜形於色地表現出來。這是他常年征戰養出來的毛病了,兵貴神速也貴在出其不意,在事成之前,甚至也許都不會有人意識到武帝在做出改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