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這種規矩他們還是會守的,周叔辯按照太子的吩咐,讓顧喬上前與長樂王說了這樣的話,也是由顧喬去放走長樂王。

  長樂王被這一波三折再一次整懵了,只能說,雖然意外不斷,但這確實是太子那個心思難測的神經病會做出來的一系列操作。

  被顧喬送走的時候,長樂王甚至直接就問了顧喬一句:「你們不怕把我劫持了你,直接送你回行宮休息?」長樂王不愛學習,但騎射還行,更不用說顧喬還只是十二歲的小孩,他若真的動了心思,誰也阻止不了。

  「殿下說他可以說翻臉就翻臉,但您不會,因為您不是那樣的人。」太子肯定沒說過這話,是顧喬編的。

  但果然這話讓長樂王在損失了那麼多人手後,重新開心了起來。

  他就說,安邦只是嘴硬心軟。

  同樣是在太后身邊長大的經歷,讓三皇子異常敵視太子,卻讓長樂王總是不自覺的把太子當小孩去遷就。因為太后三句不離太子,那她最引以為傲的嫡孫,擁有著最符合天家的氣度,也擁有著可愛彆扭的性格。

  長樂王永遠不會說,在某一刻,他真的對顧喬起了「殺」心。

  只是在顧喬那一句剖析太子的話的之後,他又怎麼忍心去不當太子心目中那個大氣的他呢?

  由顧喬一路護送著只剩下一人的長樂王,很快就到了三皇子勢力範圍的邊境,顧喬對長樂王一拱手:「剩下的路,就只能由您自己走了,應該很安全。」

  顧喬身後遠遠的還綴著周叔辯等人,隱隱約約能看到那些高大如保護神的身影。

  「你特意來送我,是有什麼話要說嗎?」長樂王並沒有著急離開。

  這才是太子下令「殺光」長樂王身邊的人,又讓顧喬護送長樂王回去的原因。沒什麼不斬來使的規矩,太子可不是那麼講究人,他只知道成王敗寇。他之所以放棄了暫時不要長樂王身上的分數,只是因為顧喬說,他希望儘快有個機會,能和長樂王私私下裡談一談。

  長樂王想不到太子到底有多神經病,但他至少能看出顧喬和他獨處是為了什麼。

  「果然還是沒有瞞過殿下的法眼。」顧喬只是個世子,而長樂王在一出生來京為質時就已經封王了,享受的待遇等同於皇子,顧喬對長樂王是儘可能的恭敬著的,「太子殿下中毒,您知道嗎?」

  「肯定知道啊。」沒有人會不知道太子中毒的,「我可以用人格保證,三殿下或者東海王府與此事絕無半分關係。雖然我這樣的保證很無力,但……」

  「我相信您,太子殿下也相信您。」顧喬打斷了長樂王的話,長樂王身後三皇子的人也已經快要到了,他必須加快速度,長話短說,「我與您說這件事,是因為還有一些秘密被我們隱瞞了下來,連陛下也不知道,但我覺得您應該知道。」

  自然是沒什麼秘密的,顧喬只是用這件事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

  「什麼?」長樂王的心咯噔了一聲,他有了一種很不好的預感。

  「對方的目標似乎不只是太子一人。」顧喬道。

  「那還有誰?!」長樂王睜大了眼睛,不祥之感成真了,「是護國嗎?有人要對護國不利?」

  「護國」是三皇子的小名,武帝真不是一個很會給孩子起小名的爹。

  「三皇子,或者您,誰也說不準。」顧喬沒把話說死,「我說這些,只是希望你們能夠提高注意,也不一定會成真,但你們應該有必要知道。」

  存在這麼一股勢力,想要對你們不利。

  「謝了!」長樂王對顧喬點頭致意,「這對我們真的很重要,大恩不言謝,日後……」

  「您和三殿下能夠安全,對我就是最好的回報了。」顧喬沒有在謙讓,又或者是以退為進,他真的是在陳述一個事實。

  因為在顧喬仔細回想了話本里,他表姐司徒容為溫篆之死報仇的全部過程後,他發現了一切的源頭。

  或者說是他推斷出了一切的源頭。

  ——長樂王之死。

  以東海王這樣的異姓王設定,在各種故事裡,他都不可能沒有姓名。勢必會成為主角一行人的心腹大患,一場必不可少的大戰。在《女將軍》里,東海王也是這麼做了的。司徒容最終過五關斬六將的贏了東海王,但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司徒容在東海王自殺前,闖入了王府,問出了這個老人做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如果他有野心,他應該更早就動手的,沒必要蟄伏到現在。

  「當然是為了我的孫子啊,還能是為了什麼呢?」

  東海王忍讓了一輩子,為表忠心,連唯一的嫡孫都能送入京城為質。他知道他在京中過的很好,他也曾是開心的。

  但突然有一天,他那麼好的孫子,卻不明不白的死了,誰又能繼續忍下去呢?

  反正東海王做不到。

  長樂王的死,看上去與司徒容為溫篆報仇的事,沒什麼關聯。

  但這兩個故事卻是先後發生的,挨的實在是太近了。

  司徒容在戰場最後對東海王說的話,也令顧喬覺得這裡面大有文章,她說:「你為你重要的人報仇這沒錯,我為我最重要的人報仇,也沒有錯。」

  長樂王不可能是陷害溫篆的人,因為他是真的死了,沒誰會下這麼大的手筆去誣陷別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