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是不是說明他的春天就要來了?勤勤懇懇跟在太子表哥身邊這麼多年,總算讓表哥看到並肯定了他的努力!想哭。

  周叔辯恨不能拉來所有的兄弟姐妹,發表一通催人淚下的獲獎感言。

  中心主題不過一句話——他,周.鈕鈷祿.叔辯,不比任何一個伴讀差!

  太子八個伴讀,均選自勛貴、朝臣之家,他們都將成為太子入朝後最原始的班底,也是最有力的臂膀。周皇后當年特地在兩個勢力中,各挑了一半來維持平衡。在太子殿下和周皇后面前,這些伴讀亦是情同手足,平和友善。

  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八個伴讀,合縱連橫,私底下不知道搞出了多少個小團體,不是今日東風壓倒西風,就是明日西風壓倒東風,反正總是要暗潮洶湧一番,爭出個子丑寅卯的。

  太子深諳馭下的制衡之術,不偏愛,很公平,幫誰不幫誰的,從不一定。

  只有周叔辯是這些伴讀里相對來說比較特殊的那一個。

  他與太子的血脈聯繫,就是一道天然的免死金牌,雖因為腦子不夠不得太子重用,卻也沒有被太子邊緣化,甚至三不五時的還會被太子指點一番。引了不少人的紅眼,特別是以溫篆為中心,自詡為聰明人的那一派,很是看不慣周叔辯這樣的德不配位。

  周叔辯也很清楚那些伴讀在背後都是怎麼說他的,可他當時沒有底氣啊,他就是腦子不好,又不太會辦差事,事實勝於雄辯,沒的反駁。

  今時不同往日,周叔辯都恨不能把太子的口諭,寫到溫篆的腦瓜子頂上了。

  他表哥不僅讓他主管伴讀選拔一事,還規定除了他以外的所有伴讀都要一併參加考試,這是為什麼?當然是因為他表哥知道他文的不行,特意在照顧他啊!

  簡直要開心得飛起了。

  唯一的問題是,周叔辯……也不知道該怎麼準備這個考試。伴讀考試,聞所未聞。周叔辯回憶了一下自己當年是怎麼入選的,流程特別簡單,就是先被阿爹、阿娘耳提面命要聽話、要老實,然後再被皇后姑母招進宮,隨便問了幾個類似於「願不願意和你表哥一起讀書啊」的問題,最後就成功了。

  周叔辯是個大老粗,苦思冥想也得不到結果,就只能進行場外求助了。

  他找上了自己的父兄。

  周叔辯的父親是周家老大,周皇后的親哥哥,隨武帝南征北戰,功勳彪炳千古。要不是暗傷太多,傷了根本,周大現在肯定更願意請纓去邊疆與蠻族對峙,而不是被像個老太爺一樣地圈養在家裡,和他爹——真正的周家老太爺——一起提籠遛鳥,渾噩度日。

  聽明白了兒子的來意,周大一下子就來了精神,「總算是有事幹了」的表情顯而易見。他當下就擼起袖子,替兒子招來了全家,準備開個盛大的內部討論會。

  爭取做大做強。

  這樣的會議精神,愁得周家一群大老爺們直冒火。他們家一門武夫,不能說大字不識,但也是真的不通文墨,用手寫出來的字就和用腳寫出來的似的。讓他們來對「怎麼舉辦一場考試」提出積極建議,比殺了他們還要難。

  考場什麼的還好說,考試的規矩也可以照著殿試來,考生名單太子雖只給了一個顧喬並六個伴讀,但京中多少才俊削尖了腦袋想當太子伴讀,陪考的人也不愁。

  唯一讓人痛苦的是,考試卷子該怎麼出啊?

  「大郎你說。」周大點了自己的大兒子,他既是周大的第一個兒子,也是周家的大公子。

  周大公子已成家立業,入朝為官,卻只是在京郊大營練兵,整日舞刀弄槍,好不快活。先頭跟著先生讀過的書,早就還回去了。他沒什麼周家大公子的派頭,為人處世有點莽,但勝在性子好,武藝高,很對武帝的脾氣。

  周大公子什麼都好,就是顏值上有點喪眉耷眼的,眉毛是個衝下的八字。平日裡還好,一犯愁就會像個大寫的囧。如今他就正用一張囧臉,為難地看著他爹:「兒子不會出卷。」

  「二郎呢?」周大也知道指望不上他兒子。

  周二公子是周大弟弟的嫡子,也到了當官的年紀,卻是個浪子,整日裡走馬章台的,沒個正形兒:「大伯,您就行行好,放過我吧。」

  一圈兒郎問下來,就沒一個成器的。

  氣得周大拿起御賜的拐杖,就想打人,十足十是個急脾氣。

  還是歪坐一旁,腦子時而清醒、時而糊塗的周老太爺,挺起身說了句公道話:「你行你上啊!」

  周大自然……是不行的。

  這是周家人的通病了,忠誠有餘,文采不足。周大倒是不怕露怯,就是怕給太子丟臉。

  一群人開小會開了半天,始終沒有辦法拿出個滿意的章程。最終左思右想,還是周老太爺給出了一個不是主意的主意。

  「去問陛下唄。」

  武帝既是大啟的皇帝,也是周老太爺的女婿,他對這個女婿一直是很滿意的,能文能武,還重視嫡子。周老太爺自從老糊塗之後,就越發地回到了過去,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是關於家裡孩子讀書的大事,當然是要和孩子他爹合計一下的。

  其他周家漢子也是頻頻點頭,呱呱鼓掌,是極是極,阿爹(爺)說的對!

  武帝甫一聽說周大要來覲見時,心裡很是忐忑了半天,以為是他做得太過分,連周家這樣的老實人都忍不下去,要來給太子找場子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