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太子妥協了!

  武帝達成所願,明明應該是如釋重負的,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反而哪兒哪兒都不舒服,甚至心裡更加沉重了,他坐臥不安,火急火燎,根本沒有辦法再多說什麼,爪心撓肝的離開了東宮。

  帶著一身的心虛。

  武帝的腦海里一遍遍的回想著今晚的東宮之旅,從太子病中下跪,到太子的隱忍妥協,再到離開時整個東宮猶如墳墓的沉寂……

  不對勁兒,很不對勁兒,這真的特別不對勁兒!

  一路上,武帝想好的對十皇子的處罰,不自覺的就加重了幾分,又幾分,等回到寢宮時,他甚至已經想要直接宣布確實是十皇子刺殺儲君,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了。

  以退為進,以弱博強。

  這就是這些年的人情冷暖教會顧喬的。

  作者有話要說:小劇場,太子:=口=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世子!小喬:_(:з)∠)_人生如戲,全靠演戲,混口飯吃,都不容易。太子:我們剛柔並濟,天生一對啊!過剛易折,過柔則糜。太子和小喬會先用自己熟悉的套路幫助彼此,然後找到自己過往性格的缺陷,一起越變越好噠~蠢作者始終堅信,為了彼此變成更好的人,是一段感情所能呈現的最好狀態。

  第五章

  萬眾矚目的第二天,在一個艷陽高照中拉開了帷幕。

  顧喬想了一夜的對策,最終卻因為武帝的一道旨意,全無了用武之地。武帝對外表示,十皇子不敬太子,致使太子受傷,雖太子寬厚不欲追究,但他不能坐視不理,要防微杜漸,勿以惡小而為之。

  總而言之,十皇子涼了。

  雖然武帝最終,也還是沒能忍心讓小兒子背負上行刺太子的罪名,但「不敬兄長」和「不敬太子」,這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道旨意一下,十皇子就已經沒有未來了。

  三公主和十皇子的處罰,也隨著旨意一併下達,他們被發配到了京郊山上的祈寧庵里,靜思己過。沒有個三年五載,是回不來了。

  祈寧庵,顧名思義,這是一座尼姑庵,由大啟皇室出資建造,居住的都是太祖朝時無嗣的宮妃們,她們在太祖去後,就出了家,長伴青燈古佛,為太祖祈福。日子雖清苦,卻很知足。因為在此前的朝代里,一直都有人殉的傳統。是因為太后不忍,才有了如今的祈寧庵。

  不管是前朝後宮都沒想到,武帝這回竟下了這樣的狠手。

  據說三公主和十皇子那個美艷動人的生母,直接哭暈在了皇帝的寢宮外面,也沒能引動帝王半分的惻隱之心。

  這是太子的又一次勝利,全方面的,碾壓式的,還沒有和武帝起衝突。

  讓很多藏在暗中的推手陷入了沉思。

  沒人相信,或者說是能夠想到,一貫強勢的太子這回之所以能這麼順利,是因為太子學會了以柔克剛。他們只能按照常理來推測,太子真的受傷了,還傷的不輕。伴隨著武帝流水一般送入東宮的賞賜,好像也佐證了這一點。

  連給太子診脈的太醫,都忍不住產生了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醫術不精,竟沒有發現太子病重。

  總之,顧喬借著在東宮養傷的機會,得到了他最迫切需要的緩衝。

  所有來探病的人,都被福來給謝絕了。

  顧喬也是在第二天早上才知道,往日裡在太子身邊近身伺候的人,都在昨天挨了板子,因為看護太子不周。這些宮人需要養傷,也就很難在短時間內發現太子的不同。

  老太監福來是周皇后生前留給太子的人,但他年紀實在是大了,一直以來都是以一種榮養的方式留在東宮,若不是這回太子重用的宮人都遭了秧,福來也不會被重新請出山。換言之,福來對於如今的太子的了解,並不比顧喬多多少。

  顧喬既無內憂,也無外患,只希望躺著靜候下一步計劃的佳音便可。

  也就是尋找太子的計劃。

  顧喬在昨天就想好了派去國公府尋找自己的最佳人選,太子的伴讀,周叔辯。

  太子一共八個伴讀,其中尤以周叔辯的身份特殊,他是周皇后嫡親兄長的兒子,也就是太子的表弟。

  顧喬會選擇周叔辯,不是因為他對周叔辯有多少了解,而是因為他只叫得出太子伴讀里這唯一的一個名字。顧喬盡己所能,以最快的速度,在這天一早就叫來了周叔辯。命運也很配合,幾乎是在顧喬剛剛和福來說出周叔辯名字的下一刻,這位周家的三公子就出現了。

  周三公子屏雀中選的時候,整個人都是懵的,走路的時候甚至有點飄。他不斷的和來找的太監確認:「是叫我嗎?真的叫了我?只叫了我一個人?」

  「是的,周公子,殿下只說了要見您。」

  周叔辯是和其他周氏兄弟一起來探看太子的,有一母同胞的嫡親兄弟,也有同氣連枝的堂兄弟。同為太子的外家,周家是個極其龐大又複雜的家族。人丁興旺,才傑背出。

  換言之,太子的表兄弟這個稱呼,其實一點都不值錢。

  哪怕不算庶出,只說嫡出,在周家大門口喊一嗓子,分分鐘就能站出來十來個太子的表兄弟。還個頂個的有能力,有本事,人高馬大,像小山鐵塔似的穩健。太子從小到大,和人茬架的時候,就沒缺過人手和排場。

  而在太子的八個伴讀里,周叔辯其實也不算特別突出,哪怕有血脈這層關係,太子重用的還是另外兩個更有用的伴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