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頁
回到太醫寺後,孫思邈與巢明都在。
巢明問她:「如何?」
徐清麥有些唏噓的將情況說了一遍:「走歪了路,人不行。」
孫思邈贊同道:「人命之重,貴逾千金。醫德有時候比醫術還要更加重要。」
幾人又聊了一下日後的監管問題,孫思邈笑道:「這些事情以後卻是讓你們去操心了,老道尋了一處城外的道觀,要去清修了。」
他只是在太醫寺掛職,地位超然,太醫寺對他也沒有任何管轄之權。而且現在牛痘疫苗也都是劉神威在管著,孫思邈並不負責具體的執行。
他來長安看到了太醫寺如今的改變,接受了皇帝的封賞,還發明了牛痘……對他來說,這一階段已經告一段落了。
孫思邈本就是避世的方外之人,他想要尋個清淨的地方,繼續尋仙問道,也繼續做自己的學問。之前和周自衡還有徐清麥聊天時,一些東西他都覺得很有意思,正好可以躲起來研究研究。
不過,這終究和之前在太白山避世,不理人間俗物有區別。
「醫學院的課程我一旬可來上一次,那道觀就在城外,過來也方便。」孫思邈笑道,「而且,九月的醫學聚會,老道自然也在。」
徐清麥早就知道他的這一決定,她打算到時候三不五時的去看望一下孫道長,然後和他講講化學,做一點安全的化學實驗……總比他自己煉丹吃要好。
不過,孫道長已經許久不煉丹了,這是件好事。
雍州的事情理所當然地被呈到了朝堂上,也引起了議論。
原本就對外科看不順眼的死硬頑固派也冒出頭來,在朝會時侃侃而談:「可見,放任此術橫行,會讓天下杏林烏煙瘴氣,也給百姓帶來多大的危害!臣等認為,應該從根上取締外科術,還杏林一片清明!」
徐清麥無語,默默翻了翻白眼。
她自然要據理力爭:「這便是因噎廢食之舉!臣認為,此事正好反應了民間百姓們對於外科需求的急迫,正是因為外科術有用,而他們找不到合規的外科醫生所以才會鋌而走險被人矇騙。朝堂要做的是對非法行醫進行打擊,然後宣講正確的求醫途徑,培養更多的外科人才,在各州縣設置更多的悲田院……」
針鋒相對,你來我往。
不過這一次的辯論顯然並不用擴大化,外科在這幾年發揮出來的巨大作用是李世民和諸位臣子們都看得到的,並沒有多少人站在死硬頑固派的一邊。
最後,都不用其他人幫腔,李世民就自己判了案,駁回了那些人的諫議。只讓太醫寺和刑部、大理寺等對此等行為進行嚴格的管束與打擊,並未對太醫寺進行任何形式的批評。
徐清麥贏得都覺得有些無趣。
散了朝,三三兩兩的大臣往外走。
她和周自衡在朝堂上並不聚在一起,大家各有各的圈子,兩人也都擁有著很不錯的人緣。徐清麥當然不用說,沒人不想和神醫打好交道。而周自衡已經被大家私底下奉為斂財聖手,又精通種地,說話還好聽,也沒人不想和這樣的天子近臣做朋友。
所以每次散朝時,就會有不少或眼熟或不眼熟的官員分別和兩人打招呼致意。
這次也是。
不過,這次聊的卻不是剛剛那樁公案,大家對另外一件事更感興趣。
「聽聞徐太醫與平陽長公主所開的女子學堂要開了?」幾位大臣笑眯眯地撫著長須,「在下的孫女兒正好六歲,到了啟蒙的年紀,不知可否也送過去?」
第253章
平陽長公主與徐清麥所建的女學名為「致真書院」,就設在宣陽坊的一處三進大宅子裡,挨著東市以及平康坊,位置非常的好。
住在宣陽坊的也都是皇親國戚以及朝中官員,安全性毋庸置疑。
長孫皇后雖然沒有出面,但是宅子是她賜下的,而且還依徐清麥的邀請賜下了兩幅字,分別是「明理求真」以及「為學致遠」,這也是致真書院名字的由來。
徐清麥打算將這兩句話作為校訓,找人拓了牌匾以及碑文。
她與平陽長公主現在就在致真書院的門頭下,看著被掛上去的牌匾。
平陽對這兩幅字讚嘆不已:「皇后的字果真不俗,並不遜於如今天下之大家。只可惜從來不在外流傳。」
這字飄逸有風骨,而且難得的並不是清秀閨閣體,反倒隱隱透露出幾分霸氣。平陽嘴角隱隱翹了起來,能駕馭得住她那個弟弟的女人,怎麼會是等閒之輩呢?
不過……平陽又嘆了一聲。她理解長孫皇后從來都是低調謙遜地隱於後宮的原因,無非是長孫一家的權勢與威望已經如烈火烹油,她必須低調,只能低調。
再有就是,她是真愛陛下,所以甘願成為他的影子。
只是,有些可惜了。
徐清麥看身邊的平陽長公主看著這幾個字一會兒欣賞,一會兒感嘆,一會兒臉上又露出遺憾的表情,有些丈二摸不著頭腦:這字怎麼了?挺好看的啊!<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巢明問她:「如何?」
徐清麥有些唏噓的將情況說了一遍:「走歪了路,人不行。」
孫思邈贊同道:「人命之重,貴逾千金。醫德有時候比醫術還要更加重要。」
幾人又聊了一下日後的監管問題,孫思邈笑道:「這些事情以後卻是讓你們去操心了,老道尋了一處城外的道觀,要去清修了。」
他只是在太醫寺掛職,地位超然,太醫寺對他也沒有任何管轄之權。而且現在牛痘疫苗也都是劉神威在管著,孫思邈並不負責具體的執行。
他來長安看到了太醫寺如今的改變,接受了皇帝的封賞,還發明了牛痘……對他來說,這一階段已經告一段落了。
孫思邈本就是避世的方外之人,他想要尋個清淨的地方,繼續尋仙問道,也繼續做自己的學問。之前和周自衡還有徐清麥聊天時,一些東西他都覺得很有意思,正好可以躲起來研究研究。
不過,這終究和之前在太白山避世,不理人間俗物有區別。
「醫學院的課程我一旬可來上一次,那道觀就在城外,過來也方便。」孫思邈笑道,「而且,九月的醫學聚會,老道自然也在。」
徐清麥早就知道他的這一決定,她打算到時候三不五時的去看望一下孫道長,然後和他講講化學,做一點安全的化學實驗……總比他自己煉丹吃要好。
不過,孫道長已經許久不煉丹了,這是件好事。
雍州的事情理所當然地被呈到了朝堂上,也引起了議論。
原本就對外科看不順眼的死硬頑固派也冒出頭來,在朝會時侃侃而談:「可見,放任此術橫行,會讓天下杏林烏煙瘴氣,也給百姓帶來多大的危害!臣等認為,應該從根上取締外科術,還杏林一片清明!」
徐清麥無語,默默翻了翻白眼。
她自然要據理力爭:「這便是因噎廢食之舉!臣認為,此事正好反應了民間百姓們對於外科需求的急迫,正是因為外科術有用,而他們找不到合規的外科醫生所以才會鋌而走險被人矇騙。朝堂要做的是對非法行醫進行打擊,然後宣講正確的求醫途徑,培養更多的外科人才,在各州縣設置更多的悲田院……」
針鋒相對,你來我往。
不過這一次的辯論顯然並不用擴大化,外科在這幾年發揮出來的巨大作用是李世民和諸位臣子們都看得到的,並沒有多少人站在死硬頑固派的一邊。
最後,都不用其他人幫腔,李世民就自己判了案,駁回了那些人的諫議。只讓太醫寺和刑部、大理寺等對此等行為進行嚴格的管束與打擊,並未對太醫寺進行任何形式的批評。
徐清麥贏得都覺得有些無趣。
散了朝,三三兩兩的大臣往外走。
她和周自衡在朝堂上並不聚在一起,大家各有各的圈子,兩人也都擁有著很不錯的人緣。徐清麥當然不用說,沒人不想和神醫打好交道。而周自衡已經被大家私底下奉為斂財聖手,又精通種地,說話還好聽,也沒人不想和這樣的天子近臣做朋友。
所以每次散朝時,就會有不少或眼熟或不眼熟的官員分別和兩人打招呼致意。
這次也是。
不過,這次聊的卻不是剛剛那樁公案,大家對另外一件事更感興趣。
「聽聞徐太醫與平陽長公主所開的女子學堂要開了?」幾位大臣笑眯眯地撫著長須,「在下的孫女兒正好六歲,到了啟蒙的年紀,不知可否也送過去?」
第253章
平陽長公主與徐清麥所建的女學名為「致真書院」,就設在宣陽坊的一處三進大宅子裡,挨著東市以及平康坊,位置非常的好。
住在宣陽坊的也都是皇親國戚以及朝中官員,安全性毋庸置疑。
長孫皇后雖然沒有出面,但是宅子是她賜下的,而且還依徐清麥的邀請賜下了兩幅字,分別是「明理求真」以及「為學致遠」,這也是致真書院名字的由來。
徐清麥打算將這兩句話作為校訓,找人拓了牌匾以及碑文。
她與平陽長公主現在就在致真書院的門頭下,看著被掛上去的牌匾。
平陽對這兩幅字讚嘆不已:「皇后的字果真不俗,並不遜於如今天下之大家。只可惜從來不在外流傳。」
這字飄逸有風骨,而且難得的並不是清秀閨閣體,反倒隱隱透露出幾分霸氣。平陽嘴角隱隱翹了起來,能駕馭得住她那個弟弟的女人,怎麼會是等閒之輩呢?
不過……平陽又嘆了一聲。她理解長孫皇后從來都是低調謙遜地隱於後宮的原因,無非是長孫一家的權勢與威望已經如烈火烹油,她必須低調,只能低調。
再有就是,她是真愛陛下,所以甘願成為他的影子。
只是,有些可惜了。
徐清麥看身邊的平陽長公主看著這幾個字一會兒欣賞,一會兒感嘆,一會兒臉上又露出遺憾的表情,有些丈二摸不著頭腦:這字怎麼了?挺好看的啊!< ="<hr>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