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聽說那時候的八旗不會種地,不願意上戰場拼命,不擅長讀書,也不被允許經商,所以每天都在混吃等死】

  【是我羨慕的生活了】

  「說到底,旗房和旗地一樣,就是我們說的國家所有的土地,因為是旗人國家才給你用,是為了保障你的生活,不是送給你了,不代表你可以買賣,這才是治罪的原因。」

  第149章

  「清朝對於旗人的優待也體現在方方面面。」

  【清朝皇帝這麼幹,不怕旗人生多了養不起嗎】

  【對啊,明朝的前車之鑑還在那裡呢】

  【清朝滿漢不能通婚,底層旗民男性娶妻都難,應該很難和老朱家一樣吧】

  【滿漢不能通婚?】

  【不是說乾隆和康熙後宮都有漢女嗎】

  伍愛華正好看到了這些彈幕,於是直接回答道:「清朝其實並沒有法律明文規定滿漢不能通婚。」

  「最初,清朝實行的是『旗民不結親』,這主要是基於滿族八旗在滿洲時期的制度,並不是律例的規定,執行也並不嚴格,事實上,民間滿漢通婚的情況並不鮮見。」

  「在光緒年間,慈禧更是廢除了這一政策,允許滿漢通婚。」

  【慈禧?這稱呼聽起來是個女性】

  【慈禧太后你都不知道?!你是華國人嗎?】

  【我怎麼不是華國人了?我就是沒怎麼讀書】

  【小學生?】

  【我怎麼感覺是從小在外讀書的留學生呢】

  伍愛華看到彈幕,心裡笑抽:什么小學生留學生,人家估計是國子監學生!

  雖然滿肚子笑意,但是伍愛華面上神色不變,也沒有解釋慈禧是誰,直接繼續原本的內容。

  清朝皇帝想知道慈禧幹了什麼,拿實際工作來換啊!

  「清朝歷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滿漢通婚婚姻,例如努爾哈赤的孫女嫁給了漢人將領李永芳,康熙朝有公主嫁給了耿家,乾隆的女兒也嫁給了山東孔家,這些都是明媒正娶,所以皇帝後宮有幾個改頭換面的漢人小妾,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至於說擔心供養旗人會造成老朱家的情況,只能說清朝皇帝以史為鑑,不會再搞出明朝這種事情來。」

  【乾隆還把女兒嫁給了孔家?一時我也不知道該說跪的容易的孔家怎麼配,還是該說乾隆怎麼配】

  【嘲諷乾隆已經成為了政治正確了嗎】

  【別的不說,我就很欣賞他的審美,多熱鬧啊!就你們高雅,整天就吹雍正的審美】

  審美問題真的很私人,伍愛華一時之間也沒辦法給吵起來的彈幕斷案,於是乾脆無視他們。

  「清朝的土地權力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永佃權。」

  「永佃權,顧名思義,就是可以永遠租佃的意思,這是從明朝開始才出現的一種權力。」

  「按明清的慣例,只要永佃關係確立,承租人按時交租金和稅負,可以永久耕種租佃的土地,利用這片土地建造房屋,甚至將土地作為墳墓田地的主人都無權收回土地。」

  【這就是古代版本的買賣不破租賃?】

  【那時候租地不能約定不可以用作墳地嗎】

  【這種永佃,就好比旗人的田地一樣了吧?】

  「在清朝,永佃權發展之下,已經將一塊土地區分為獨立的田面和田底,田地實際的主人擁有對田底的所有權,租賃了田地的人享有對田面的永久使用權,甚至租賃者還可以轉租、典當、出賣田面。」

  【如果表面上的田都已經被使用了,那什麼田底還有什麼用處?】

  【這題我會!面上給人種地,地底下自己開礦啊!】

  【笑死,清朝人有這個技術嗎】

  【所以田面和田底的區分基本沒有意義了吧】

  「在這之外,清朝的契約和典當制度也沒有需要特別說明強調的內容,基本都是拾人牙慧。」

  「值得一說的,就是婚姻家庭繼承制度了。」

  「清朝有一種封建王朝首次立法的婚姻繼承制度,被稱為兼祧。」

  【要說這個了嗎?兩頭大!】

  【兩頭大是商人的制度,和兼祧還是不一樣的】

  【感覺這制度只有男人爽了,兩個妻子都好慘】

  【男人也很慘啊,妻子只有一方作為公婆,男人有兩對父母,夾心餅乾啊這是】

  「兼祧一詞,是源自於宗祧,宗祧繼承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嫡長子繼承制,而兼祧則是除了繼承本身的宗祧,還兼併繼承另一個宗祧。」

  「這種情況,主要是出現在沒有兒子繼承的情況下。」

  「需要注意的就是這種兼祧方式和過繼是有所不同的。」

  「過繼是離開原本的家族,去往新的家族繼承,可能還存在改姓的情況,原本的父母也不再是父母關係。」

  「兼祧則不一樣,大清律例是這麼說的:『如可繼之人,亦系獨子,而情屬同父周親,兩相情願者,取具闔族甘結,亦准其承繼兩房宗桃』。」

  「也就是說,兼祧的前提是獨生子,並且是同父周親,實踐中通常是侄子繼承大伯叔叔的宗祧。」

  「在大清律例的規定中,兼桃者於兩邊均娶妻生子,兩邊妻子的關係一般是作為妯娌,也就是嫂子、弟妹相稱呼。」

  【說實話,這真的不合理】

  【忽然想到一個套娃,兼祧的本來就是家族生育能力不強,才會兩家只生了一個兒子,那要是這個兒子又只生了一個呢?再次兼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