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5頁
而且他的兵都是拼湊拉出來的塞琉西的國人,項羽那性子,壓根還沒把他們真當自己人看,死了就死了,完全沒有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心思。
前途未絕,又無故土父老之愧,他幹嘛要自盡。
最後,劉棄疾贏了李承康從大唐帶過來的小玉印,或者說不算贏,因為他也把自己的兩個私人小印分給了韓信和李承康。離別在即,分屬不同的時代,以後若是父親不再穿越,他們或許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而項羽雄心未滅,果然渡海至埃及。本來就混亂的埃及形勢更是提都沒法提了。韓信原本要追,咸陽的電報阻止了他。
秦國實在管不來這麼多地方,埃及那片就讓項羽去攪和吧。
劉徹跟李世民回咸陽後,詳細跟嬴政說了埃及的戰事。所以說他就知道劉徹之前是在一本正經的胡扯。
埃及的戰事起因跟李世民關係不大,而是因為他們在收到通過身毒中轉而來的電報前,就知道韓信和項羽在與塞琉西作戰的緣故。
此時羅馬正在與迦太基作戰,李世民出於軍事上的興趣其實很想介入,但從政治上考慮這實在沒什麼好處。反正不管哪國贏,都要買秦國的奢侈品。介入反而不好,會成為被警惕的勢力,而不是做生意的中立方。
後來到了埃及,埃及剛剛結束與塞琉西的戰事沒多久,得知世仇塞琉西受到東方國度的兇猛攻擊,托勒密四世再度起心與塞琉西爭鋒,國內已經可以看到調度了。
他們一看這哪行啊,雖然我們不是大秦人,但我們也不能看著讓外人撿便宜啊。正好這現任法老也不是什麼善人,國內也因戰爭不堪重負,先前才有過一次從士兵起義開始,後有農民加入的暴動。就他們的所見所聞,下一場暴動估計也已經在路上了。
劉徹跟李世民策劃了一場起義,提前引爆了埃及的社會矛盾,用劉徹不好在嬴政面前講的話來說,就是「沒成功的大澤鄉埃及版」。
引入羅馬和塞琉西的勢力,穩固住一部分地盤,建立了體制之後,蠃政的電報中轉過來了,表示實在沒人了,再提人就要動搖國內的根基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他們當然也不是想占領埃及,所以很快把權力移交給追隨他們的本地起義者領袖,幫他建立了與秦國的電報聯繫,然後就回來了。
至於項羽,嬴政倒是很歡迎他到埃及去,稱王也沒關係。他是實在騰不出手了。
被項羽屠過一遍的塞琉西殘地,大秦也沒法消化了,找了幾個本地投靠的貴族封為諸侯,暫且先管理起來。
嬴政這輩子都沒想過,他居然還有到手的國土不想要,生生被塞撐了要吐的時候。偏生劉徹回來還跟他提要求:「我們這趟沒白來吧?你不打算回報一下?」
他的意思很簡單。大漢與匈奴的戰爭頗為傷筋動骨,雖說現在發展工業,財富聚積的速度快得多,但漢人仍然需要休養生息,不宜再開大戰。
霍去病去經營西域了,但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劉徹在軍事上的兩根定海神針,衛青已經身體衰弱不能再出征於外了,霍去病那場大病也著實叫劉徹驚心。
他想要開疆拓土,但更要倚重霍去病,不能讓他的冠軍侯損耗在域外之地。
以前是沒辦法,現在這不是有辦法麼。
讓嬴政帶著韓信走一遭唄。要是再帶幾個,比如章邯、王離什麼的,張良、陳平什麼的,他也不嫌棄。
就是嬴政估計不願意,畢竟秦在前而漢在後,去了之後很難避免他們知道後事,到時候會引起什麼樣的人心浮動就不好說了。
所以劉徹只打了韓信的主意,另外李世民自己躍躍欲試,準備不帶孩子自己去一趟。他登基之後都沒得仗打了,非常想去!
嬴政只想拿鎮紙給他來一下。不過他漸漸老去,原本堅定的念頭也發生了動搖。
原只想老死前去往後世再過一回。但現在看著自己這個年紀,劉徹與李世民卻年輕許多,他才覺得不應該。
每次國家有了發展,玉璽才會有新功能出現,顯然是為了酬功。有拉長人生的機會,也算是變相的延長壽命了,他為什麼不去。
不能久待,但也要好好放鬆遊玩一段時間才好。
不過帶去的人選,正如劉徹所料,還真只能是韓信。讓韓信知道秦漢之事也沒什麼,大概只會讓他更堅定地忠於秦國。
-------------------------------------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工業的發展總是越來越快的。不過三位君主都清楚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的問題,他們這本就是從農業封建社會強行跨越,地基恐怕不是很牢固。
弄不好的話,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一起爆發出來,那才叫大笑話。
所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宮裡的藏書就不再開放,少府這樣的朝廷機構也不能再照著書本抄技術,真正需要自己研發了。
李世民這一世活得久,不過他選擇在六十歲的時候禪位給太子,升格為太后的妻子已然帶病,只能在京中靜養了,他帶著幾個孫輩出海尋找新大陸去了。
這不止是防止自己活得太久活成糊塗老皇帝,也是怕太子當得太久心理變態。另外他也是有個想法,如果他的太子登上帝位做不好這個天可汗,那自己還活著,還能看見,也還能糾正。
至於禪位已久還有沒有那個能力糾正,他可沒擔心過。哪怕軍中將領都投向了新帝,他策馬往軍營振臂一呼,也能把隊伍拉出來。這就是獨屬於李世民的自信。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前途未絕,又無故土父老之愧,他幹嘛要自盡。
最後,劉棄疾贏了李承康從大唐帶過來的小玉印,或者說不算贏,因為他也把自己的兩個私人小印分給了韓信和李承康。離別在即,分屬不同的時代,以後若是父親不再穿越,他們或許沒有再見的機會了。
而項羽雄心未滅,果然渡海至埃及。本來就混亂的埃及形勢更是提都沒法提了。韓信原本要追,咸陽的電報阻止了他。
秦國實在管不來這麼多地方,埃及那片就讓項羽去攪和吧。
劉徹跟李世民回咸陽後,詳細跟嬴政說了埃及的戰事。所以說他就知道劉徹之前是在一本正經的胡扯。
埃及的戰事起因跟李世民關係不大,而是因為他們在收到通過身毒中轉而來的電報前,就知道韓信和項羽在與塞琉西作戰的緣故。
此時羅馬正在與迦太基作戰,李世民出於軍事上的興趣其實很想介入,但從政治上考慮這實在沒什麼好處。反正不管哪國贏,都要買秦國的奢侈品。介入反而不好,會成為被警惕的勢力,而不是做生意的中立方。
後來到了埃及,埃及剛剛結束與塞琉西的戰事沒多久,得知世仇塞琉西受到東方國度的兇猛攻擊,托勒密四世再度起心與塞琉西爭鋒,國內已經可以看到調度了。
他們一看這哪行啊,雖然我們不是大秦人,但我們也不能看著讓外人撿便宜啊。正好這現任法老也不是什麼善人,國內也因戰爭不堪重負,先前才有過一次從士兵起義開始,後有農民加入的暴動。就他們的所見所聞,下一場暴動估計也已經在路上了。
劉徹跟李世民策劃了一場起義,提前引爆了埃及的社會矛盾,用劉徹不好在嬴政面前講的話來說,就是「沒成功的大澤鄉埃及版」。
引入羅馬和塞琉西的勢力,穩固住一部分地盤,建立了體制之後,蠃政的電報中轉過來了,表示實在沒人了,再提人就要動搖國內的根基了,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他們當然也不是想占領埃及,所以很快把權力移交給追隨他們的本地起義者領袖,幫他建立了與秦國的電報聯繫,然後就回來了。
至於項羽,嬴政倒是很歡迎他到埃及去,稱王也沒關係。他是實在騰不出手了。
被項羽屠過一遍的塞琉西殘地,大秦也沒法消化了,找了幾個本地投靠的貴族封為諸侯,暫且先管理起來。
嬴政這輩子都沒想過,他居然還有到手的國土不想要,生生被塞撐了要吐的時候。偏生劉徹回來還跟他提要求:「我們這趟沒白來吧?你不打算回報一下?」
他的意思很簡單。大漢與匈奴的戰爭頗為傷筋動骨,雖說現在發展工業,財富聚積的速度快得多,但漢人仍然需要休養生息,不宜再開大戰。
霍去病去經營西域了,但衛青和霍去病就是劉徹在軍事上的兩根定海神針,衛青已經身體衰弱不能再出征於外了,霍去病那場大病也著實叫劉徹驚心。
他想要開疆拓土,但更要倚重霍去病,不能讓他的冠軍侯損耗在域外之地。
以前是沒辦法,現在這不是有辦法麼。
讓嬴政帶著韓信走一遭唄。要是再帶幾個,比如章邯、王離什麼的,張良、陳平什麼的,他也不嫌棄。
就是嬴政估計不願意,畢竟秦在前而漢在後,去了之後很難避免他們知道後事,到時候會引起什麼樣的人心浮動就不好說了。
所以劉徹只打了韓信的主意,另外李世民自己躍躍欲試,準備不帶孩子自己去一趟。他登基之後都沒得仗打了,非常想去!
嬴政只想拿鎮紙給他來一下。不過他漸漸老去,原本堅定的念頭也發生了動搖。
原只想老死前去往後世再過一回。但現在看著自己這個年紀,劉徹與李世民卻年輕許多,他才覺得不應該。
每次國家有了發展,玉璽才會有新功能出現,顯然是為了酬功。有拉長人生的機會,也算是變相的延長壽命了,他為什麼不去。
不能久待,但也要好好放鬆遊玩一段時間才好。
不過帶去的人選,正如劉徹所料,還真只能是韓信。讓韓信知道秦漢之事也沒什麼,大概只會讓他更堅定地忠於秦國。
-------------------------------------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工業的發展總是越來越快的。不過三位君主都清楚工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出現的問題,他們這本就是從農業封建社會強行跨越,地基恐怕不是很牢固。
弄不好的話,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一起爆發出來,那才叫大笑話。
所以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宮裡的藏書就不再開放,少府這樣的朝廷機構也不能再照著書本抄技術,真正需要自己研發了。
李世民這一世活得久,不過他選擇在六十歲的時候禪位給太子,升格為太后的妻子已然帶病,只能在京中靜養了,他帶著幾個孫輩出海尋找新大陸去了。
這不止是防止自己活得太久活成糊塗老皇帝,也是怕太子當得太久心理變態。另外他也是有個想法,如果他的太子登上帝位做不好這個天可汗,那自己還活著,還能看見,也還能糾正。
至於禪位已久還有沒有那個能力糾正,他可沒擔心過。哪怕軍中將領都投向了新帝,他策馬往軍營振臂一呼,也能把隊伍拉出來。這就是獨屬於李世民的自信。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