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頁
於是世家們立刻又有話說了,從古說到今,借古諷今,好利落的嘴皮子。
即便是剛才說娘娘無錯的人,也覺得該有所處罰,否則不是誰都可以搶別人的將令,誰都可以替兄從軍了?
就在這時,秦嚴忽然道:「其實諸位卿家都誤會了。」
朝臣們:蛤???
秦嚴緩緩道來:「當年羌族叩邊,武安侯忽然有病在身,但當時武安侯領兵出征的消息已經傳了出去,北疆民心也因此振奮不已,畢竟老武安侯就打退過羌族。這種情況下,朕還能找誰來頂替呢?」
朝臣們:……?官家,你摸著良心說,真的有這麼一回事麼?真的真的不是你現場編出來的麼?
秦嚴繼續聲情並茂道:「還好有皇后。朕的皇后,到底是老侯爺之女,自幼得其武藝傳承,與武安侯一樣武藝超群,又頗知兵法,她臨危受命,從未推脫,最後也擊退羌族,立下大功。朕有這樣的好皇后,你們還一心污衊,究竟是何居心?」
說到最後,簡直是義憤填膺,仿佛要除了某些人而後快。
朝臣們:……
好好好,經過官家這麼一詮釋,現在就變成了皇后娘娘臨危受命了是吧!她不僅有武藝,還能打,既對你忠誠,又護住了你的江山,簡直是你的真愛,我們全都是破壞你們真愛的罪魁禍首,我們真該死啊。
「微臣真該死啊。居然如此揣測皇后娘娘。請官家治微臣死罪。」
等等,是誰把這話說出來的?也太不要臉了吧。
他們放眼望去,居然是之前被印章砸破頭的那位周大人,頓時就感到心情複雜,周大人,你的骨頭也太軟了點吧。
如果說之前還不確定,覺得官家反覆無常的話,現在那些投機派們也算是清楚了,他們簡直是枉做小人了。他們還當自己成全了皇帝的廢后心願,誰知道做了別人的馬前卒。官家要被氣死,他們也快被氣死了。
倒是一心謀劃的世家出身的官員們心里冰寒一片。官家如此蓋棺定論,為皇后開脫,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他們只要再說一句,那就是質疑官家,可你看官家如今的心思,是好惹的麼?他手邊還放著幾個印章呢?不知道還有誰的頭夠硬,想來試一試的?
武安侯也適時地站出來:「一切都是微臣之錯,是微臣不該生病,更不該將將令交給娘娘。微臣就算病到快要死了,也該為國捐軀才是!」
朝臣們心情更複雜了。武安侯,誰說你一介武將不會說話的,你這說的不是挺順溜的麼,占據了大義,誰還敢說你半句不是?
徐子愷道:「侯爺當時病重,本就不能行走,就是強行帶病,只怕效果也不佳。天佑我大周,有了侯爺這樣的武將,還有娘娘這樣的武將。微臣替天下百姓感謝皇后娘娘。還有官家,幸好官家支持,慧眼識珠,才讓北疆民心穩住,才有了最後的勝利。」
是啊,人家都快死了,強行帶病,又有什麼好處?
朝臣們戚戚然,當時他們也怕打輸了,讓羌族進犯長安,到時候他們也全都玩完了。當時他們不是都記著武安侯的功勞的麼?怎麼,武安侯的可以記得,換了他妹妹,就記不得了?
見形勢一邊倒,崔躬終於忍不住道:「官家,此事到底事關重大,皇后娘娘她身份特殊,不僅是有功之臣,同時還是您的皇后啊,是太上皇的兒媳。以微臣看,不如將太上皇請出來,聽一聽他的意見。」
崔躬的意思是,執意將這件事變成家事,那麼作為家翁的太上皇就有權力,也有資格,對功臣長孫令說三道四了。因為在他面前,她只是更低位的兒媳婦。
秦嚴眼神一眯。最大的魚是不是要釣出來了?
崔躬都行事了,其他世家臣子當然也藉機道:「是啊,還是請太上皇來主持一下吧。」
跟著老大混,准沒錯!
秦嚴只能敷衍道:「太上皇有恙在身,怎可為這等事勞動他老人家?傷了太上皇貴體,誰來擔責?」
反正他不想擔這個責。哪個臣子敢說。
「誰說朕有恙在身?」
眾人聽到這個聲音,都心里一驚,不可置信的朝後看去。只見蒼老了不少的太上皇在杜將軍的攙扶下,站了出來,他恨恨地看向秦嚴,「你這逆子!囚禁親父,豈配你座下皇位?」
朝臣們心里都有數,明明之前太上皇就中風了,要靜養常寧宮,他們大概看得出來太上皇行事暴虐無道,甚至還有讓吳王拿女子經血煉丹的黑歷史在,官家估計是想盡辦法讓他老老實實待在常寧宮了。就算是囚禁,也說得過去。只是,太上皇怎麼出來的?
秦嚴本還鎮定,太上皇能成功出來是有些出乎他意料,但更出乎他意料的人,是杜將軍。杜秋爽,可是他母后的哥哥啊!他為何不支持自己這個外甥,反而支持垂老的太上皇?這不對勁。
「父皇為何污衊兒臣?」秦嚴大驚失色,「若是兒臣行了此事,您又怎麼會在這裡?」
太上皇都快被這逆子給氣笑了,他還有臉說。若非他秦聞精心布置,謀劃了這許多,他又怎麼能從常寧宮逃出來?又哪裡有今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即便是剛才說娘娘無錯的人,也覺得該有所處罰,否則不是誰都可以搶別人的將令,誰都可以替兄從軍了?
就在這時,秦嚴忽然道:「其實諸位卿家都誤會了。」
朝臣們:蛤???
秦嚴緩緩道來:「當年羌族叩邊,武安侯忽然有病在身,但當時武安侯領兵出征的消息已經傳了出去,北疆民心也因此振奮不已,畢竟老武安侯就打退過羌族。這種情況下,朕還能找誰來頂替呢?」
朝臣們:……?官家,你摸著良心說,真的有這麼一回事麼?真的真的不是你現場編出來的麼?
秦嚴繼續聲情並茂道:「還好有皇后。朕的皇后,到底是老侯爺之女,自幼得其武藝傳承,與武安侯一樣武藝超群,又頗知兵法,她臨危受命,從未推脫,最後也擊退羌族,立下大功。朕有這樣的好皇后,你們還一心污衊,究竟是何居心?」
說到最後,簡直是義憤填膺,仿佛要除了某些人而後快。
朝臣們:……
好好好,經過官家這麼一詮釋,現在就變成了皇后娘娘臨危受命了是吧!她不僅有武藝,還能打,既對你忠誠,又護住了你的江山,簡直是你的真愛,我們全都是破壞你們真愛的罪魁禍首,我們真該死啊。
「微臣真該死啊。居然如此揣測皇后娘娘。請官家治微臣死罪。」
等等,是誰把這話說出來的?也太不要臉了吧。
他們放眼望去,居然是之前被印章砸破頭的那位周大人,頓時就感到心情複雜,周大人,你的骨頭也太軟了點吧。
如果說之前還不確定,覺得官家反覆無常的話,現在那些投機派們也算是清楚了,他們簡直是枉做小人了。他們還當自己成全了皇帝的廢后心願,誰知道做了別人的馬前卒。官家要被氣死,他們也快被氣死了。
倒是一心謀劃的世家出身的官員們心里冰寒一片。官家如此蓋棺定論,為皇后開脫,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他們只要再說一句,那就是質疑官家,可你看官家如今的心思,是好惹的麼?他手邊還放著幾個印章呢?不知道還有誰的頭夠硬,想來試一試的?
武安侯也適時地站出來:「一切都是微臣之錯,是微臣不該生病,更不該將將令交給娘娘。微臣就算病到快要死了,也該為國捐軀才是!」
朝臣們心情更複雜了。武安侯,誰說你一介武將不會說話的,你這說的不是挺順溜的麼,占據了大義,誰還敢說你半句不是?
徐子愷道:「侯爺當時病重,本就不能行走,就是強行帶病,只怕效果也不佳。天佑我大周,有了侯爺這樣的武將,還有娘娘這樣的武將。微臣替天下百姓感謝皇后娘娘。還有官家,幸好官家支持,慧眼識珠,才讓北疆民心穩住,才有了最後的勝利。」
是啊,人家都快死了,強行帶病,又有什麼好處?
朝臣們戚戚然,當時他們也怕打輸了,讓羌族進犯長安,到時候他們也全都玩完了。當時他們不是都記著武安侯的功勞的麼?怎麼,武安侯的可以記得,換了他妹妹,就記不得了?
見形勢一邊倒,崔躬終於忍不住道:「官家,此事到底事關重大,皇后娘娘她身份特殊,不僅是有功之臣,同時還是您的皇后啊,是太上皇的兒媳。以微臣看,不如將太上皇請出來,聽一聽他的意見。」
崔躬的意思是,執意將這件事變成家事,那麼作為家翁的太上皇就有權力,也有資格,對功臣長孫令說三道四了。因為在他面前,她只是更低位的兒媳婦。
秦嚴眼神一眯。最大的魚是不是要釣出來了?
崔躬都行事了,其他世家臣子當然也藉機道:「是啊,還是請太上皇來主持一下吧。」
跟著老大混,准沒錯!
秦嚴只能敷衍道:「太上皇有恙在身,怎可為這等事勞動他老人家?傷了太上皇貴體,誰來擔責?」
反正他不想擔這個責。哪個臣子敢說。
「誰說朕有恙在身?」
眾人聽到這個聲音,都心里一驚,不可置信的朝後看去。只見蒼老了不少的太上皇在杜將軍的攙扶下,站了出來,他恨恨地看向秦嚴,「你這逆子!囚禁親父,豈配你座下皇位?」
朝臣們心里都有數,明明之前太上皇就中風了,要靜養常寧宮,他們大概看得出來太上皇行事暴虐無道,甚至還有讓吳王拿女子經血煉丹的黑歷史在,官家估計是想盡辦法讓他老老實實待在常寧宮了。就算是囚禁,也說得過去。只是,太上皇怎麼出來的?
秦嚴本還鎮定,太上皇能成功出來是有些出乎他意料,但更出乎他意料的人,是杜將軍。杜秋爽,可是他母后的哥哥啊!他為何不支持自己這個外甥,反而支持垂老的太上皇?這不對勁。
「父皇為何污衊兒臣?」秦嚴大驚失色,「若是兒臣行了此事,您又怎麼會在這裡?」
太上皇都快被這逆子給氣笑了,他還有臉說。若非他秦聞精心布置,謀劃了這許多,他又怎麼能從常寧宮逃出來?又哪裡有今日?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