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頁
這個消息一出,熱搜立刻被明夏承包了。
#二十一歲女院士明夏#、#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別人家的二十一歲#……
網友們表面上一副檸檬精的模樣:阿爾卑斯牌阿爾卑微,了解一下?
背地裡一個比一個開心。
哦吼吼,我明姐果然最棒,成為院士啦!撒花慶祝!今晚哈啤!
*
壯舉之三:明夏研究出來了可控核聚變。
張老留下來的那些關於核物理的研究資料,是明夏幫著一起整理的,自然清楚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有多麼的深,並不是僅僅止步於常人印象中的研發核彈,甚至十分具有前沿性地在琢磨如何完成可控核聚變。
所謂“核聚變”,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然後,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的“可控核聚變”,通俗來說,可以理解為“人造太陽”,因為太陽的原理其實就是核聚變反應,氘與氚的聚變是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
可控核聚變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不會產生核輻射,不會產生核廢料,包括溫室氣體也不會產出,可以說是理想中的清潔能源。科學家們希望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就是希望解決當下無論國際社會還是國內市場都始終處於矛盾焦點的能源問題,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
說起來十分的理想化,但其實想真的將之研發出來,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受當下的具體條件限制,即便是明夏,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也時常出現一種有心無力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她會在短短五年內就提出了八個新的理論,都是實際情況的需要所迫。
但無論過程多麼的艱難,可控核聚變的研發成功,倒是事實。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新進程,和全息技術相比,真不知道誰更優一些。但這個都無所謂,反正,都是明夏研發出來的,也都是屬於華國的,自家人不需要說兩家話。
這個技術一經成功,團隊裡的一個科研人員就忍不住興奮,說:“看來,這一屆的諾貝爾物理獎,非我們華國莫屬了。”
明夏卻搖了搖頭:“這個科研成果,我們暫時不予公開。”
那個科研人員茫然了一瞬,而後,反應過來了,當即連連點頭:“對對對,不能公開,我們要先自己研發徹底才可以。”
因為,明夏在張老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可以讓“可控核聚變”和“輕量子武器”相結合,也可以讓“可控核聚變”先完成軍內變革,形成新的成果,對華國的軍事實力增強的效果絕對會更好。
這麼保密的技術,這樣好的前景,一個諾貝爾物理獎根本無法誘惑到。沃爾夫數學獎和菲爾茲獎,兩個數學界的最高榮譽明夏都拿到了,再加上,她是院士,是住在特殊別墅保護區的國家重點保護的任務,眼界自然極高。
更遑論,明夏本身就不在意這些錦上添花的獎項,在意的只是華國本身。
而團隊其他人,或許是渴望諾爾貝的,畢竟那是諾貝爾啊。但在明夏的影響下,也比起這些身外之物的評判,更在乎自己做一項科研的初心。
是的,華國是很多年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了,但誰能說其中沒有不光彩的原因存在?只是他們懶得去說這些罷了。而這一項研究,最初就是為了給深愛的祖國增強實力、節省開支,又何必去爭這些面子功夫?
總歸,等實力上來了,他們就算不去爭辯那些“公平”,“公平”也會主動敲門。
文藝一點來說的話,那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
以上三條,都是明夏的個人成就,已經足夠耀眼了。
事實上,私下裡,明夏其實還有“錦鯉”的外號。因為,大家都說,她仿佛隨身攜帶有什麼開掛buff,才會身邊的朋友也都無論以前如何,都混得特別好。
這是一個有耐心且好奇心十分重的記者,順著明夏當年讀高中的朋友圈痕跡,一路摸了過去,才發現了的這個事實。
明夏的朋友不多,有從高中時就是學霸的,也有曾經是個普通高中的普通班墊底,一個殺馬特學渣,但無一例外,現如今都是人中龍鳳。
吳琪琪大學畢業後又讀研了,因為自身足夠優秀,也多次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展,有一定的經驗,大四的實習便被選在了名額內,是去的外交部。或許,她做的工作很基礎,但這建立在看她的年齡前提下,絕對是優於絕大多數人的優秀。
當年那個不善言辭的女孩,和別人說兩句話都容易急,現如今,也成了穿著職業裝,踩著高跟鞋,便可以從容地笑著和各國來賓友好交流的職場佳人。
郭子豪走的是學術研究路線,打算一直讀數學專業,讀完博就留校任教,當一個勤勤懇懇的園丁教師,也是很喜歡學校純粹的氛圍。
平凡但享受。
原本,郭子豪是這麼打算的,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當年江海潮教授組織的那個黎曼假設的討論組,在明夏在普林斯頓數學學術交流會議上面,直接將之證明後,討論組也就成了業餘的交流組了。
明夏從全息技術的研發後,就一直生活充實,忙得團團轉,便沒有繼續參加這個討論組的後續交流,默認掛名了。但是,在郭子豪本科畢業後讀研的那年,明夏特意找到了江教授,將他推薦了進去。
#二十一歲女院士明夏#、#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別人家的二十一歲#……
網友們表面上一副檸檬精的模樣:阿爾卑斯牌阿爾卑微,了解一下?
背地裡一個比一個開心。
哦吼吼,我明姐果然最棒,成為院士啦!撒花慶祝!今晚哈啤!
*
壯舉之三:明夏研究出來了可控核聚變。
張老留下來的那些關於核物理的研究資料,是明夏幫著一起整理的,自然清楚他在這方面的研究有多麼的深,並不是僅僅止步於常人印象中的研發核彈,甚至十分具有前沿性地在琢磨如何完成可控核聚變。
所謂“核聚變”,就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然後,釋放出能量的過程。在這個基礎上的“可控核聚變”,通俗來說,可以理解為“人造太陽”,因為太陽的原理其實就是核聚變反應,氘與氚的聚變是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
可控核聚變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不會產生核輻射,不會產生核廢料,包括溫室氣體也不會產出,可以說是理想中的清潔能源。科學家們希望可以實現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就是希望解決當下無論國際社會還是國內市場都始終處於矛盾焦點的能源問題,進一步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
說起來十分的理想化,但其實想真的將之研發出來,難度還是非常大的。受當下的具體條件限制,即便是明夏,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也時常出現一種有心無力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她會在短短五年內就提出了八個新的理論,都是實際情況的需要所迫。
但無論過程多麼的艱難,可控核聚變的研發成功,倒是事實。
這是人類歷史上的新進程,和全息技術相比,真不知道誰更優一些。但這個都無所謂,反正,都是明夏研發出來的,也都是屬於華國的,自家人不需要說兩家話。
這個技術一經成功,團隊裡的一個科研人員就忍不住興奮,說:“看來,這一屆的諾貝爾物理獎,非我們華國莫屬了。”
明夏卻搖了搖頭:“這個科研成果,我們暫時不予公開。”
那個科研人員茫然了一瞬,而後,反應過來了,當即連連點頭:“對對對,不能公開,我們要先自己研發徹底才可以。”
因為,明夏在張老的基礎上,又根據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可以讓“可控核聚變”和“輕量子武器”相結合,也可以讓“可控核聚變”先完成軍內變革,形成新的成果,對華國的軍事實力增強的效果絕對會更好。
這麼保密的技術,這樣好的前景,一個諾貝爾物理獎根本無法誘惑到。沃爾夫數學獎和菲爾茲獎,兩個數學界的最高榮譽明夏都拿到了,再加上,她是院士,是住在特殊別墅保護區的國家重點保護的任務,眼界自然極高。
更遑論,明夏本身就不在意這些錦上添花的獎項,在意的只是華國本身。
而團隊其他人,或許是渴望諾爾貝的,畢竟那是諾貝爾啊。但在明夏的影響下,也比起這些身外之物的評判,更在乎自己做一項科研的初心。
是的,華國是很多年沒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了,但誰能說其中沒有不光彩的原因存在?只是他們懶得去說這些罷了。而這一項研究,最初就是為了給深愛的祖國增強實力、節省開支,又何必去爭這些面子功夫?
總歸,等實力上來了,他們就算不去爭辯那些“公平”,“公平”也會主動敲門。
文藝一點來說的話,那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
以上三條,都是明夏的個人成就,已經足夠耀眼了。
事實上,私下裡,明夏其實還有“錦鯉”的外號。因為,大家都說,她仿佛隨身攜帶有什麼開掛buff,才會身邊的朋友也都無論以前如何,都混得特別好。
這是一個有耐心且好奇心十分重的記者,順著明夏當年讀高中的朋友圈痕跡,一路摸了過去,才發現了的這個事實。
明夏的朋友不多,有從高中時就是學霸的,也有曾經是個普通高中的普通班墊底,一個殺馬特學渣,但無一例外,現如今都是人中龍鳳。
吳琪琪大學畢業後又讀研了,因為自身足夠優秀,也多次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展,有一定的經驗,大四的實習便被選在了名額內,是去的外交部。或許,她做的工作很基礎,但這建立在看她的年齡前提下,絕對是優於絕大多數人的優秀。
當年那個不善言辭的女孩,和別人說兩句話都容易急,現如今,也成了穿著職業裝,踩著高跟鞋,便可以從容地笑著和各國來賓友好交流的職場佳人。
郭子豪走的是學術研究路線,打算一直讀數學專業,讀完博就留校任教,當一個勤勤懇懇的園丁教師,也是很喜歡學校純粹的氛圍。
平凡但享受。
原本,郭子豪是這麼打算的,但計劃趕不上變化。
當年江海潮教授組織的那個黎曼假設的討論組,在明夏在普林斯頓數學學術交流會議上面,直接將之證明後,討論組也就成了業餘的交流組了。
明夏從全息技術的研發後,就一直生活充實,忙得團團轉,便沒有繼續參加這個討論組的後續交流,默認掛名了。但是,在郭子豪本科畢業後讀研的那年,明夏特意找到了江教授,將他推薦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