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門票是不用買的,刷身份證即可(所以此時你需要一張身份證)。於是進入了三味書屋。
從小石橋上過去,會發現下面的小河中有不少烏篷船,全黑色的,身材瘦細,棚子很小,上面的油漆字卻很大:烏篷。於是就知道了它是烏篷船。小時候腦子興許是故障了,總覺得烏篷船和烏紗帽有關,所以就以為烏篷船的烏篷,是烏紗做的。
沒想到遊客會很多,下著雨也不例外,而且大多數都是跟團來的。
三味書屋和很小時候學的課本上一模一樣(廢話)。魯迅先生的老師是壽鏡吾先生,我見著了他的照片。
其實我此刻在想,三味書屋和魯迅故居離得這麼近,他還遲到麼?
這時恰好聽到旁邊的導遊(告訴她的遊客)說,他家雖然離得近,但對於小時候的迅哥兒來說,也算很遠了。
看到了那個刻著早字的書桌,確是在東北角。所有人極為虔誠地老遠瞧著那張桌子,“早”字的地方蓋了塊兒小玻璃板。我們當然只看見了玻璃板,沒見著“早”字真面,有點兒遠了。
先生在這裡跟著壽鏡吾老先生讀過五年的書。
這就出了三味書屋,往魯迅紀念館去了(其實就在對面)。紀念館裡的資料是從頭到尾的,足足兩層樓,十分詳實。我極為認真地瞅著看,知道了好多不知道的事兒,比如他從小受紹興無常戲的影響,他很喜歡看;比如章運水就是閏土的原型,我也見著了運水的照片,他通過運水,知道了好多他不知道的好玩的事情,運水送給他過許多好玩的東西。
先生也是家道中落。他祖父是朝廷的,十二歲的時候,
自己在紀念館大門那裡的櫃檯中買了兩個寫有“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句話的紙質書籤。小學初見,也沒覺得這句話多有道理呀,初中也沒覺得這句話多有道理呀,高中了,也沒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呀。如今成年已三年有餘,有了自己深愛的事情,身體力行,漸漸知曉這話多寶貴。還買了一個寫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竹製書籤。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向先生學習。
第二天我娘去了周總理祖居。總理祖居離我們住的地方也只有八百米。我也是熱愛總理的,但我有急事做,沒能去。
等我娘回來,我才發覺總理也是姓周,先生也是姓周,於是我詫異地問我娘,他們兩家離得這麼近,而且都姓周,難不成是有什麼親緣?我娘答,興許是呢。於是自己百度了一下,確是有的,總理和先生的祖先都是周敦頤先生。總理說過,論輩分,他應稱魯迅先生為叔父。
話說先生用過的一百八十一個筆名齊刷刷地擺在那裡,讓我們瞠目結舌,只看這些筆名,就知道先生應是個極具幽默感的人。
魯迅這個筆名的姓是魯,因為他的母親姓魯,叫魯瑞。他非常尊敬他的母親。“迅”是“迅達”的意思,他覺得自己天生愚笨,要學會迅達。
後來我查了資料,雖然這是先生自謙的說辭,但總歸是迎合其生平的,說得通。
其實,你好生瞧瞧以前哪位偉人不是勤勞刻苦的?
景區到了下午四時半就不讓遊人再進園了。我和我娘從紀念館出來,天上的雨下得大了些,天色黑透了,這條街上的店鋪早已全燃著燈,地上的青石磚被雨水浸染,成為烏黑的顏色,坑窪之處全是雨水反射的光澤。
我倆在其中一店鋪里吃了木蓮豆腐和茴香豆。茴香豆是我的本命,儘管它是如此地難吃,難吃得不能再難吃了。但木蓮豆腐還算好,是第一次吃,是白色透明的(不是豆腐的樣子,更像是果凍),有淡淡的薄荷味兒,涼的,鋪有糖粉。但沒拍下來,百度一搜便是。
我倆逛得太仔細了,所以時間就太晚了。由於時間問題,我倆不能再去魯迅故居和周家老台門。於是原路回了客棧,路上品嘗了兩屜蟹黃包。
第三天,我們繼續去了沒能逛完的魯迅先生故里。
周家的確是個大戶人家,從建築就可窺見一斑,應當說是很有錢,而且很有文化的。這和後來見到的南潯古鎮,是不太一樣的。
相比南潯古鎮,我更喜歡紹興古鎮。我娘說我這是愛屋及烏了。但我娘也承認南潯的劉氏房子,確實沒周家老台門來得細緻,沒周家底蘊深厚一些。
會稽山
說來慚愧。直到身子到了紹興,才知道會稽山是在紹興的,蘭亭,也是在紹興的。
這是看了魯迅先生的紀念館裡的地圖知道的。那個地圖呢,是“魯迅到過的紹興周圍的地方”的地圖。
會稽山就是那個會稽山,蘭亭就是那個蘭亭。就是那個《蘭亭集序》里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
我娘一人去總理故居的時候,問旁人會稽山,旁人驚詫:“這裡沒有會(kuai)稽山呀,只有會(hui)稽山呀!”於是我娘受到了挫折,堅定地認為是我念錯了,回來向我糾正應該讀會hui稽山的。我堅定地說,必定讀會kuai稽山,這文我至今背得特別熟,還是我最喜歡的語文老師教的,而我娘堅定地表示不信。
直到我們倆從會稽山上下來,坐上了計程車,她問了計程車師傅,才確定確是念kuai而不是hui。這是後話。
會稽山離我們住的地方同樣不遠,只有五公里,所以說我真的喜歡紹興這個地方。尤其是,大多斑馬線都沒有紅綠燈,但只要你過斑馬線,所有車輛就主動避讓這件事兒。他們極耐心地等你,仿佛等多久都不覺得久,這在中國所有的地方都很少見的吧。斑馬線前面寫著“禮讓行人”這四個字。這素質,未免太高了。
所以我娘和我都真心喜歡紹興這個地方。空氣好,環境好,素質高,節奏慢。這城市裡的所有都融合在一起,不管古鎮區,沈園,魯迅故里,還是市區,還是會稽山,所有的景色,都非常恰當地融合在了一起,沒有濃重的商業氣息,物價也低,比小城還要低,吃食也好。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不是嗎?
這不太像其他的城市:繁華的市區特別繁華,高樓大廈;古鎮是古鎮,無人居住但商業氣息非常濃重,破爛不堪的農貿市場是農貿市場。
來之前我倆竟以為紹興只是個古鎮,看來地理好也不能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直到我還在S市時,於某寶買了個筆記本,要寄到紹興的酒店去,寫地址,沒在杭州里找到紹興鎮,才發現紹興是個地級市。
真是慚愧之極。
去會稽山時是坐公共汽車去的,在會稽山終點站下車,被黑車司機告知走到售票處,還要爬半個小時的,於是一人兩塊錢坐上了黑車(實屬無奈呀,一般不要坐黑車呀)。
果然很遙遠,一直開到了山腳下,被豪華壯觀給震驚了。不是山,是佛寺。
買了票後進去,
這佛寺真的是當代建的(目前看到的)最好看的佛寺了。
之前紹興和湖州的紀錄片看了很多種,研究了很久,一直想去。這次去了發現比紀錄片更好,實在是不虛此行。
從小石橋上過去,會發現下面的小河中有不少烏篷船,全黑色的,身材瘦細,棚子很小,上面的油漆字卻很大:烏篷。於是就知道了它是烏篷船。小時候腦子興許是故障了,總覺得烏篷船和烏紗帽有關,所以就以為烏篷船的烏篷,是烏紗做的。
沒想到遊客會很多,下著雨也不例外,而且大多數都是跟團來的。
三味書屋和很小時候學的課本上一模一樣(廢話)。魯迅先生的老師是壽鏡吾先生,我見著了他的照片。
其實我此刻在想,三味書屋和魯迅故居離得這麼近,他還遲到麼?
這時恰好聽到旁邊的導遊(告訴她的遊客)說,他家雖然離得近,但對於小時候的迅哥兒來說,也算很遠了。
看到了那個刻著早字的書桌,確是在東北角。所有人極為虔誠地老遠瞧著那張桌子,“早”字的地方蓋了塊兒小玻璃板。我們當然只看見了玻璃板,沒見著“早”字真面,有點兒遠了。
先生在這裡跟著壽鏡吾老先生讀過五年的書。
這就出了三味書屋,往魯迅紀念館去了(其實就在對面)。紀念館裡的資料是從頭到尾的,足足兩層樓,十分詳實。我極為認真地瞅著看,知道了好多不知道的事兒,比如他從小受紹興無常戲的影響,他很喜歡看;比如章運水就是閏土的原型,我也見著了運水的照片,他通過運水,知道了好多他不知道的好玩的事情,運水送給他過許多好玩的東西。
先生也是家道中落。他祖父是朝廷的,十二歲的時候,
自己在紀念館大門那裡的櫃檯中買了兩個寫有“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這句話的紙質書籤。小學初見,也沒覺得這句話多有道理呀,初中也沒覺得這句話多有道理呀,高中了,也沒覺得這句話有道理呀。如今成年已三年有餘,有了自己深愛的事情,身體力行,漸漸知曉這話多寶貴。還買了一個寫著“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竹製書籤。希望自己能夠永遠向先生學習。
第二天我娘去了周總理祖居。總理祖居離我們住的地方也只有八百米。我也是熱愛總理的,但我有急事做,沒能去。
等我娘回來,我才發覺總理也是姓周,先生也是姓周,於是我詫異地問我娘,他們兩家離得這麼近,而且都姓周,難不成是有什麼親緣?我娘答,興許是呢。於是自己百度了一下,確是有的,總理和先生的祖先都是周敦頤先生。總理說過,論輩分,他應稱魯迅先生為叔父。
話說先生用過的一百八十一個筆名齊刷刷地擺在那裡,讓我們瞠目結舌,只看這些筆名,就知道先生應是個極具幽默感的人。
魯迅這個筆名的姓是魯,因為他的母親姓魯,叫魯瑞。他非常尊敬他的母親。“迅”是“迅達”的意思,他覺得自己天生愚笨,要學會迅達。
後來我查了資料,雖然這是先生自謙的說辭,但總歸是迎合其生平的,說得通。
其實,你好生瞧瞧以前哪位偉人不是勤勞刻苦的?
景區到了下午四時半就不讓遊人再進園了。我和我娘從紀念館出來,天上的雨下得大了些,天色黑透了,這條街上的店鋪早已全燃著燈,地上的青石磚被雨水浸染,成為烏黑的顏色,坑窪之處全是雨水反射的光澤。
我倆在其中一店鋪里吃了木蓮豆腐和茴香豆。茴香豆是我的本命,儘管它是如此地難吃,難吃得不能再難吃了。但木蓮豆腐還算好,是第一次吃,是白色透明的(不是豆腐的樣子,更像是果凍),有淡淡的薄荷味兒,涼的,鋪有糖粉。但沒拍下來,百度一搜便是。
我倆逛得太仔細了,所以時間就太晚了。由於時間問題,我倆不能再去魯迅故居和周家老台門。於是原路回了客棧,路上品嘗了兩屜蟹黃包。
第三天,我們繼續去了沒能逛完的魯迅先生故里。
周家的確是個大戶人家,從建築就可窺見一斑,應當說是很有錢,而且很有文化的。這和後來見到的南潯古鎮,是不太一樣的。
相比南潯古鎮,我更喜歡紹興古鎮。我娘說我這是愛屋及烏了。但我娘也承認南潯的劉氏房子,確實沒周家老台門來得細緻,沒周家底蘊深厚一些。
會稽山
說來慚愧。直到身子到了紹興,才知道會稽山是在紹興的,蘭亭,也是在紹興的。
這是看了魯迅先生的紀念館裡的地圖知道的。那個地圖呢,是“魯迅到過的紹興周圍的地方”的地圖。
會稽山就是那個會稽山,蘭亭就是那個蘭亭。就是那個《蘭亭集序》里的“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與會稽山陰之蘭亭。”
我娘一人去總理故居的時候,問旁人會稽山,旁人驚詫:“這裡沒有會(kuai)稽山呀,只有會(hui)稽山呀!”於是我娘受到了挫折,堅定地認為是我念錯了,回來向我糾正應該讀會hui稽山的。我堅定地說,必定讀會kuai稽山,這文我至今背得特別熟,還是我最喜歡的語文老師教的,而我娘堅定地表示不信。
直到我們倆從會稽山上下來,坐上了計程車,她問了計程車師傅,才確定確是念kuai而不是hui。這是後話。
會稽山離我們住的地方同樣不遠,只有五公里,所以說我真的喜歡紹興這個地方。尤其是,大多斑馬線都沒有紅綠燈,但只要你過斑馬線,所有車輛就主動避讓這件事兒。他們極耐心地等你,仿佛等多久都不覺得久,這在中國所有的地方都很少見的吧。斑馬線前面寫著“禮讓行人”這四個字。這素質,未免太高了。
所以我娘和我都真心喜歡紹興這個地方。空氣好,環境好,素質高,節奏慢。這城市裡的所有都融合在一起,不管古鎮區,沈園,魯迅故里,還是市區,還是會稽山,所有的景色,都非常恰當地融合在了一起,沒有濃重的商業氣息,物價也低,比小城還要低,吃食也好。最重要的是,文化底蘊非常深厚,不是嗎?
這不太像其他的城市:繁華的市區特別繁華,高樓大廈;古鎮是古鎮,無人居住但商業氣息非常濃重,破爛不堪的農貿市場是農貿市場。
來之前我倆竟以為紹興只是個古鎮,看來地理好也不能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直到我還在S市時,於某寶買了個筆記本,要寄到紹興的酒店去,寫地址,沒在杭州里找到紹興鎮,才發現紹興是個地級市。
真是慚愧之極。
去會稽山時是坐公共汽車去的,在會稽山終點站下車,被黑車司機告知走到售票處,還要爬半個小時的,於是一人兩塊錢坐上了黑車(實屬無奈呀,一般不要坐黑車呀)。
果然很遙遠,一直開到了山腳下,被豪華壯觀給震驚了。不是山,是佛寺。
買了票後進去,
這佛寺真的是當代建的(目前看到的)最好看的佛寺了。
之前紹興和湖州的紀錄片看了很多種,研究了很久,一直想去。這次去了發現比紀錄片更好,實在是不虛此行。